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9.62 MB
- 文档页数:34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毒主要侵袭脊髓灰质部分。
临床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瘫痪,因多见于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
近些年发病很少。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在发病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病前2~3周有与患者密切接触史和食用被该病毒污染的不洁食物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5~35d,一般9~12d。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瘫痪型病程大致可分为五期:(1)前驱期:患者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纳差、乏力、多汗、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1~4d后多数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称顿挫型,部分患者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患者可于热退后1~6d体温再次上升或不退,有部分病例可无前驱期直接进入瘫痪前期,并出现头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
可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有改变。
可伴有多汗、呕吐、幼儿拒抱。
起坐时以上肢向后支撑躯干呈特殊三脚架体态。
部分患儿发展至此而不出现瘫痪,1~5d后热退而康复,称为无瘫痪型。
少数病例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占感染者的1%~2%。
多在起病后3~10d 或第2次发热1~2d后发生瘫痪,根据病变部位,临床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和混合型。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最初3~6个第38章病毒感染性疾病月恢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
轻者1~3个月可恢复,重者需6~18个月或更长时间。
(5)后遗症期:瘫痪1~2年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期,可出现肌肉萎缩和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大多正常,脑脊液细胞数可增高(50~500)×10⁶/L,蛋白增高。
后期细胞数恢复正常,蛋白仍持续升高,这种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血液或脑脊液内可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免疫抗体第1周末达高峰,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可以确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空气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 病史: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往往有进食不洁食品或饮用不洁水源的史,也可能是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人。
2. 体征: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头痛、全身酸痛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开始出现肌肉疼痛、痉挛、无力、麻痹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脊髓灰质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来检测。
此外,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也可以用于诊断。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脊髓灰质炎可导致脊髓前角灰质病变,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脊髓前角的病变情况。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疑似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应尽快就诊,并按照标准诊断流程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对他人造成传染风险。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1. 病因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排泄病毒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的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食物、水或表面传播给他人。
2. 症状脊灰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无力和瘫痪。
最常见的病例是肢体瘫痪,尤其是小儿麻痹症。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 预防脊灰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 检测与诊断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脊灰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来确认诊断。
血液或咽拭子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脊灰病的诊断还包括通过脊髓脑脊液检查。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脊灰病。
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重要的,如控制疼痛、维持呼吸功能等。
对于肌肉无力和瘫痪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6. 疫情监测与控制由于脊灰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疫情监测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病例,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检测。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遏制病毒的传播。
7. 心理与社会支持脊灰病患者和其家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可能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瘫痪可能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而疫情监测和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外,心理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全面的措施,我们有望最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情,保护人们的健康。
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例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受累肢体畸形。
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病因不明。
临床表型差异很大,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
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
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长儿和成人。
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偶尔可较长。
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尿潴留和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进一步进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这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害的部位。
呼吸衰弱可能由于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于呼吸中枢本身受病毒损伤所致。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临床症状:患者出现急性无力、肌肉萎缩、肌肉酸痛、红斑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特别是儿童患者出现突然出现四肢无力,可能是脊髓灰质炎的表现。
2.脊髓液检查: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脊髓液中,白细胞数通常正常,但是蛋白质含量升高。
3.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检查可发现肌肉电位明显降低、间歇性肌电波形消失等异常现象。
4.核酸检测:通过核酸检测可以检测到多种病毒感染,判断是否为脊髓灰质炎。
以上是脊髓灰质炎诊断的主要依据,综合以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同时,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就诊,并进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