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43.50 KB
- 文档页数:44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一)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主要影响儿童。
要准确诊断脊髓灰质炎,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进行检查和判断。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头痛、肌痛、全身不适•随后出现肌强直、骨骼肌痉挛或瘫痪•脑膜刺激征•对光反射消失实验室检查•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肌酸激酶(CK)升高•脑脊液检测:早期蛋白质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计数增多,糖含量和氯化物降低•血清IgM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脊髓造影•MRI检查:出现脊髓神经元病理性改变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诊断:尿或咽鼓管分泌物中检出病毒•临床诊断标准:符合急性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标准:发现病毒感染和神经元病变的生化检测结果如果上述症状、检查和标准都符合脊髓灰质炎的要求,就可以确诊此病。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必要措施。
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和表现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似,因此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常见的鉴别诊断有:•导致急性瘫痪的感染性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外伤和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脊髓疾病,如脊髓损伤、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其他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等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准确鉴别和诊断出患者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总结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几个方面的信息,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史等信息进行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康复和公共卫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如注射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影响。
脊髓灰质炎症状体征视病变的程度与范围不同,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和范围相差悬殊,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则可引起严重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
此期一般持续1~4天。
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
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
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
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
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
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
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
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视病理改变的部位不同,瘫痪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其后果相差甚大。
①脊髓型:最常见,主要引起四肢及躯干肌麻痹,其中以下肢麻痹者最多,上肢与下肢之比约为1∶19。
此型麻痹具有下列特点:A.弛缓:呈弛缓性麻痹,并伴有肌肉萎缩及受累肌肉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B.仅运动受累:只有运动麻痹而无感觉障碍。
C.差别大:肌肉麻痹的程度不一,自仅可察觉的肢体软弱至全瘫可在同一病例,甚至同一肢体存在。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如何诊断鉴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脊柱MRI检查、霍夫曼征
*一、检查
该病病程根据灰质破坏的程度、水肿吸收快慢,临床可分为急性期2周,恢复期3周至2年及后遗症期,各期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任务各异。
急性期以抢救生命为主;恢复期采用各种方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瘫痪肌的营养,防止肌萎缩,引起肢体畸形;后遗症期,治疗任务主要为矫正躯干及肢体已形成的畸形,此乃外科治疗的目的。
*以上是对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易混淆疾病。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如何鉴别?:
*一、鉴别
1、患脊髓灰质炎病史;
2、肌肉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骨
与关节畸形等体征出现;3、X线片显示畸形所见。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应该做哪些检查,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