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875.50 KB
- 文档页数:44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一)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主要影响儿童。
要准确诊断脊髓灰质炎,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进行检查和判断。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头痛、肌痛、全身不适•随后出现肌强直、骨骼肌痉挛或瘫痪•脑膜刺激征•对光反射消失实验室检查•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肌酸激酶(CK)升高•脑脊液检测:早期蛋白质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计数增多,糖含量和氯化物降低•血清IgM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脊髓造影•MRI检查:出现脊髓神经元病理性改变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诊断:尿或咽鼓管分泌物中检出病毒•临床诊断标准:符合急性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标准:发现病毒感染和神经元病变的生化检测结果如果上述症状、检查和标准都符合脊髓灰质炎的要求,就可以确诊此病。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必要措施。
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和表现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似,因此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常见的鉴别诊断有:•导致急性瘫痪的感染性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外伤和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脊髓疾病,如脊髓损伤、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其他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等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准确鉴别和诊断出患者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总结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几个方面的信息,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史等信息进行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康复和公共卫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如注射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影响。
一、实训背景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终身瘫痪。
为了提高我们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增强临床诊疗能力,我们参加了脊髓灰质炎实训。
二、实训内容1. 病原学知识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本特性,包括病毒形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为2-35天,患者和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2. 临床表现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
其中,瘫痪前期和瘫痪期是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瘫痪前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瘫痪期患者可能出现不对称的肢体瘫痪,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肌、吞咽肌瘫痪。
3. 诊断与鉴别诊断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脊髓灰质炎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炎等。
4. 治疗与护理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脊髓灰质炎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
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营养支持等。
5. 预防与健康教育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
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已实现了脊髓灰质炎的消灭。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通过实训,我们对脊髓灰质炎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临床诊疗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模拟病例、实际操作等方式,掌握了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诊疗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训过程中,我们与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脊髓灰质炎症状体征视病变的程度与范围不同,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和范围相差悬殊,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则可引起严重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
此期一般持续1~4天。
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
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
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
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
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
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
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
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视病理改变的部位不同,瘫痪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其后果相差甚大。
①脊髓型:最常见,主要引起四肢及躯干肌麻痹,其中以下肢麻痹者最多,上肢与下肢之比约为1∶19。
此型麻痹具有下列特点:A.弛缓:呈弛缓性麻痹,并伴有肌肉萎缩及受累肌肉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B.仅运动受累:只有运动麻痹而无感觉障碍。
C.差别大:肌肉麻痹的程度不一,自仅可察觉的肢体软弱至全瘫可在同一病例,甚至同一肢体存在。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病例书写基本规范摘要: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运动神经元病变和肌肉麻痹。
病例记录是医疗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准确详细的病例记录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本文介绍脊髓灰质炎病例书写的基本规范。
一、病人基本信息1. 姓名:编写病例时应使用病人真实姓名的首字母,以保护病人隐私。
2. 年龄:记录病人的确切出生日期,以计算年龄。
3. 性别:记录病人的性别。
二、主诉和病史1. 主诉:记录患者来就诊时自述的症状,如肌肉无力、运动障碍等。
2.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进展情况、既往疾病史、手术历史、药物过敏史等详细信息。
三、体格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详细记录脑神经、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方面的检查结果。
2. 其他系统检查:针对肌肉骨骼、心脏、呼吸系等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
四、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常规、电解质、肌酸激酶等的检查结果。
2. 影像学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五、诊断和治疗方案1.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明确的诊断,如急性脊髓灰质炎。
2. 治疗方案:针对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饮食护理等。
六、病程记录1. 描述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症状改善或恶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2. 详细记录医疗措施,如给药剂量、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七、随访观察1. 记录患者随访的情况,包括复诊时间、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等。
2. 每次随访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八、出院记录1. 病情总结:对病例进行综合总结,包括疾病的进展情况、治疗效果等。
2. 出院指导:包括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康复训练等。
结论:脊髓灰质炎病例的书写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规范的病例记录,有助于医生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决策,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在书写过程中要保护患者的隐私,确保医疗机构的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