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3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下述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准备工作在手术开始前,操作人员应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手术室设备完好,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检修;- 确保手术室内有足够的人员支持,包括麻醉师、器械护士等;- 检查并确保患者的准备工作已完成,如消毒和麻醉。
3. 手术操作步骤3.1 术前准备- 确保手术区域充分消毒,并进行无菌覆盖;- 将监测设备与患者连接,确保能够准确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生命体征。
3.2 麻醉- 由专业麻醉师进行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
3.3 切口和器械插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确保置入起搏器的通路畅通;- 使用无菌器械将导线插入患者的心脏,确保插入的深度和角度正确。
3.4 电极植入和测试- 在导线插入心脏后,将电极固定在心脏组织中;- 进行电极位置的测试,确保心脏起搏信号的正常传导和接收。
3.5 起搏器植入和调整- 在确认电极位置和功能正常后,将起搏器放置在患者体内合适的位置,并将其与电极连接;- 进行起搏器参数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起搏频率和模式。
4. 术后注意事项- 导线和起搏器固定后,检查其位置和牢固度,确保不会发生移位或脱落的情况;-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 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后护理和指导,包括伤口护理、活动限制等。
5. 总结本文档提供了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操作规范,包括准备工作、手术操作步骤和术后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手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如下:
1、心电图(ECG)检查:
(1)让患者舒服地卧床,并确保身体的准确位置。
(2)在患者胸部、四肢上贴上电极,在确定位置后,插上导线。
(3)确保导线良好接触患者的皮肤,并检查是否有任何杂音或干扰。
(4)开始进行心电图记录,通常持续几分钟,记录心电图的图像。
2、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1)佩戴监测仪,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解释如何正确佩戴。
(2)定期记录患者的活动、时间和事件。
(3)确保监测记录仪在操作期间正常工作。
(4)在监测结束后,将设备移除,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
3、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
(1)让患者仰卧位,并将传感器涂上适当的凝胶。
(2)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以获取患者心脏的图像和声音。
(3)在记录过程中,观察图像和声音,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完成记录后,将结果保存并发送给医生进行分析。
4、冠脉造影术:
(1)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剂,并在手腕或大腿上插入导管。
(2)通过导管插入造影剂,使其能够进入冠脉。
(3)同时进行X射线摄影,并在屏幕上观察造影剂在冠脉中流动的情况。
(4)检查冠脉是否有狭窄、堵塞和其他异常。
5、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1)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在胸部上做切口。
(2)将起搏器导线插入心脏,并将起搏器装置植入胸腔。
(3)连接导线和起搏器,并测试它是否正常工作。
(4)封闭切口,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CONTENTS •手术介绍与背景•术前准备与评估•手术过程详解•术后管理与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总结与展望手术介绍与背景01永久心脏起搏器定义01永久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式医疗设备,通过向心脏发送电脉冲来调节心跳速度,保持心脏正常节律。
02该设备由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植入皮下,导线通过静脉插入心脏内部。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严重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某些心肌病、心脏手术后遗症等。
禁忌症活动性感染、严重出血倾向、未控制的恶性肿瘤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心脏起搏器技术不断发展,经历了从体外到体内、从临时到永久的演变过程。
现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同时,新型起搏器不断涌现,如无线起搏器、可充电起搏器等,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术前准备与评估02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目的、风险和预期结果,确保患者充分理解。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如术前禁食、停用某些药物等。
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手术可行性。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等,以排除手术禁忌症和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年龄、合并症、心功能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术前检查与评估解释手术风险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复杂性有关,以及医生将采取的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鼓励患者提出问题,确保患者充分理解手术风险并做出知情决策。
详细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电极脱位、心包填塞等。
手术风险告知手术过程详解03麻醉方式选择局部麻醉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通过局部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手术部位失去痛觉。
全身麻醉对于不能耐受局部麻醉或需要更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选择全身麻醉。
植入位置确定静脉植入通过穿刺静脉血管,将导线植入心脏内。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心内科是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科室,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很多,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
以下将对这些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
1.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律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患者应保持安静,放松双肢和上半身。
(2)准备好心电图仪器,正确连接电极。
(3)涂抹导电凝胶或涂抹电极粘贴剂,使电极牢固粘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
(4)保持患者肢体放松和不移动,文明引导患者深呼吸或保持正常呼吸。
(5)启动心电图仪器,进行记录,持续记录至少10秒钟,确保准确和完整的心电图记录。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技术来检查心脏的形态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准备好超声心动图仪器。
(2)患者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半左侧卧位,露出胸部。
(3)涂抹适量的超声波导电凝胶于超声探头上。
(4)保持探头与患者胸壁贴合,通过不同的探头位置获得多个心脏断面图像。
(5)记录心脏的不同部位、心室功能、瓣膜功能、血流速度等指标。
3. 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脉造影是通过X射线摄影来观察冠状动脉的血管情况,诊断冠心病及血管病变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准备好X射线机和造影设备。
(2)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包括解释病情、获得知情同意、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等。
(3)局麻麻醉患者鼠尾动脉或股动脉,插入导管。
(4)将导管引导至心脏冠状动脉入口,并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
(5)通过摄影机观察、记录并分析冠状动脉的血管情况。
4.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在患者心脏中植入起搏器设备,以补充心脏节律功能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包括解释病情、获得知情同意、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等。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基本原理】将人工心脏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秘电极导线)植入羁人体内,经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的电流引入心脏,刺激心脏兴奋,继而收缩产生跳动,恢复泵皿功能。
起搏系统主要有单心腔(仅起搏心房或心室)和双心腔(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两种起搏方式,前者简单经济,后者更具生理性。
【适应证】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但有明显症状,或由于心率缓慢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一决综合征,心脏停搏>3s,或在快慢交替时产生症状者,或必须使用某些药物,而这些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心动过缓并产生症状者。
4.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5.莫氏Ⅱ型房室阻滞或文氏型房室阻滞经电生理检查属希氏束内或以下阻滞者。
6.有症状的任何水平的永久性或间歇性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有晕厥发作史,心脏停搏>3s。
【禁忌证】1.心脏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急性心肌炎、心肌缺血。
2.合并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
【术前准备】1、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测定、传染病检查等。
2、术者术前查房,了解病情。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适应证:已排除可逆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与毒物作用、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炎等。
5、已停用阿斯匹林等抗栓药。
6、术前小结、术前讨论。
7、术前0.5-1小时抗生素使用1次。
8、建立静脉通道。
【起搏器选择】[1]【操作过程】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
2、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或用头静脉切开法,送入导引钢丝,并在透视下确认钢丝进入右心系统。
3、囊袋制作: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至胸大肌筋膜,并在切口下方制作与起搏器大小相适应的囊袋,注意彻底止血,避免术后血肿形成而增加起搏器囊袋感染机会。
护理个案——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一、概述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脏节律失常的方法。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将一个电子装置植入患者的心脏,以帮助维持正常的心跳节奏。
本文档将介绍这种手术的护理要点。
二、手术准备在手术前,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已经完成所有必要的检查和测试,例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
另外,护士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并向其解释手术的过程和风险。
三、手术过程1. 麻醉: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会接受局部麻醉。
护士需要确认患者已经接受了麻醉,并确保其处于舒适和安全的状态。
2. 皮肤准备:手术前,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皮肤准备,包括清洁和消毒。
这有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
3. 手术操作:医生将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协助医生,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四、手术后的护理1. 观察和监测:手术结束后,护士需要持续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等。
如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2. 伤口护理:护士需要对手术伤口进行适当的护理,如更换敷料、保持干燥清洁等。
定期巡视伤口,以确保伤口的愈合进展顺利。
3. 疼痛管理:手术后,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
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4. 康复指导: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护理和康复的指导,包括药物管理、活动限制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五、可能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并发症。
另外,护士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
- 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
- 定期检查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如电池寿命、信号稳定性等。
六、总结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护士的精心护理,可以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护士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各个环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心脏起搏器电极操作简介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管理和维持心脏的正常心率。
起搏器电极是起搏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于传输电信号到心脏,以触发心室收缩。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脏起搏器电极的操作步骤。
1. 术前准备在进行心脏起搏器电极操作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清洁操作区域,消毒皮肤,适当的镇静患者,并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
2. 麻醉与消毒在操作区域用麻醉剂进行局部麻醉,使患者不会感到疼痛。
然后,医生会用消毒剂对操作区域进行彻底清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切口和导管插入医生会进行小切口,通常位于锁骨下缘或胸骨旁。
然后,通过切口插入导管到达目标位置,通常是心脏右室。
4. 导管定位医生使用X射线或其他成像技术,确保导管准确地到达目标位置。
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因为良好的电极定位可以确保正常的起搏和传导。
5. 电极植入一旦导管准确到达目标位置,医生会使用特殊工具将电极插入到心脏组织中。
电极尖端的特殊设计可以确保良好的固定和传导性能。
6. 电极连接电极与起搏器主机连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连接方式。
通常使用螺旋连接或其他类型的连接器。
7. 验证和调试在仪器连接完成后,医生需要验证起搏器和电极的功能,并根据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通过监测心脏的电活动,医生可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8. 处理和讲解操作完成后,医生会为患者处理导管插入部位,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起搏器使用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定期随访和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起搏器的长期有效性和患者的健康。
心脏起搏器电极操作是一项精细且专业的医疗技术,需要经过严谨的培训和专业的操作。
实施操作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需求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疗效和心脏功能恢复。
请患者在操作后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遵守医护人员的指示。
及时就医并定期检查,以确保心脏起搏器电极的持续良好工作,促进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有创心脏起搏器使用技术操作程序及评分
标准
操作程序
1. 准备工作
- 确保手术室设备完好
- 检查心脏起搏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 验证手术室人员的培训和资质
2. 术前准备
-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手术部位
- 解释手术过程及可能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属
- 教授患者正确的术前准备方法
3. 无菌操作
- 洗手并穿戴手术室要求的无菌衣物
- 确保手术区域完全无菌
- 使用消毒剂清洁操作区域
4. 手术操作
- 使用无菌技术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
- 通过心电监护仪监测起搏器功能
-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起搏器参数
- 定期检查起搏器状态并在需要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5. 术后处理
- 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 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
- 提供患者家属有关心脏起搏器使用和护理的指导
评分标准
为确保有创心脏起搏器使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我们提供以下评分标准:
1. 操作规范性(10分)
- 操作是否按照程序进行
- 是否正确使用无菌技术
- 是否遵循术前准备要求
2. 起搏器植入准确性(20分)
- 是否准确将起搏器植入心脏
- 是否正确调整起搏器位置和角度
3. 起搏器功能检测(20分)
- 是否成功监测起搏器功能
- 是否能够准确调整起搏器参数
4. 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观察(20分)
- 是否及时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 是否正确监测心脏功能
5. 护理指导(10分)
- 是否提供患者家属正确的起搏器使用和护理指导
评分标准将在操作程序中的每个步骤中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确定个人或团队的表现。
心脏起搏器使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电律不齐或心脏停搏等心脏疾病的医疗设备。
它通过向心脏发送电信号,促使心脏按照正常的电律动作,维持心脏的正常收缩。
为了确保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使用操作流程及相应的评分标准。
一、心脏起搏器使用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在使用心脏起搏器之前,医务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并对起搏器进行检查,确认起搏器的工作正常。
2. 操作准备医务人员需要准备好工作区域和所需设备。
确保操作环境整洁,无污染,同时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
3.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脱去上身衣物,平躺于操作台上,并消毒相应的部位。
医务人员应确保患者的隐私安全和舒适。
4. 导管置入医务人员需要使用麻醉剂和消毒剂准备好置入导管的部位,并准确地将导管插入到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置。
确保导管的稳定和正确插入。
5. 起搏器连接将心脏起搏器和导管连接,并确保连接稳定。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来选择心脏起搏器的工作模式和参数,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6. 启动和调试启动起搏器后,医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调试,确保起搏器能够正常工作,并满足患者的需求。
调试包括调整起搏器的脉冲参数、灵敏度和幅度等。
7. 监测和观察医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和观察患者的心脏电律、起搏器功能和患者的生理反应。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8. 使用记录医务人员需要详细记录使用过程中的所有操作、观察和调整,以及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等。
确保记录准确和完整,为后续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评分标准为了评估心脏起搏器使用的效果和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医务人员可以根据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1. 起搏成功率医务人员可以观察和记录心脏起搏器成功起搏的次数和频率。
通常,起搏成功率越高,说明起搏器的效果越好。
2. 心脏电律是否稳定使用心脏起搏器后,医务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心脏电律是否变得更加稳定。
如果心脏电律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改善,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评估结果。
临床科室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章内科 (8)第一节心血管内科 (8)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8)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9)PCI术后处理常规 (10)心脏电复律 (10)心包穿刺术 (12)第二节呼吸内科 (12)动脉血气分析 (12)经口、鼻腔吸痰 (16)氧气吸入 (17)胸膜腔穿刺术 (18)胸腔闭式引流术 (21)胸腔减压术 (22)雾化吸入 (22)腹膜腔穿刺术 (23)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 (26)腰椎穿刺术操作规范 (28)人工呼吸术操作规范 (29)成人心肺复苏 (31)导尿术 (33)纤维支气管内镜检查常规及操作规范 (34)无创呼吸机的应用 (38)肺功能测定操作规范 (41)机械通气 (42)第三节内分泌科 (53)血糖检测 (53)胰岛素笔使用 (53)甲状腺细针穿刺抽吸术 (54)甲状腺粗针穿刺活检术 (56)胰岛素泵操作 (57)第四节消化内科 (58)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58)结肠镜检查 (60)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 ) (63)超声内镜检查 (67)急诊内镜检查 (69)第五节肾病科 (70)经皮肾活检术 (70)股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72)第六节神经内科 (74)腰椎穿刺术 (74)脑脊液置换术 (75)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75)股动脉穿刺术 (77)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81)第二章外科 (83)第一节神经外科 (83)广泛颅骨减压术 (83)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84)高血压脑出血(颞叶入路) (84)高血压脑出血(外侧裂入路) (85)脑积水手术 (86)第二节骨科 (87)石膏绷带固定 (87)牵引术 (88)小夹板固定术 (89)清创术 (89)关节腔穿刺术 (90)第三节普通外科 (9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 (91)腹股沟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93)阑尾切除术 (95)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97)纤维胆道镜检查术 (98)乳癌改良根治性切除术 (99)第四节胸外科 (101)动脉血压 (101)无创性血压监测 (101)有创性血压监测 (101)中心静脉压 (103)左心房压 (104)肺动脉导管(PAC或Swan-Ganz导管) (105)心排出量 (106)有创性监测 (106)无创性监测 (108)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108)房间隔缺损 (110)室间隔缺损 (113)动脉导管未闭 (117)二尖瓣膜疾病 (122)二尖瓣狭窄 (122)二尖瓣关闭不全 (123)主动脉瓣膜疾病 (12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27)第五节泌外科 (129)耻骨上膀胱穿刺造口术 (129)耻骨上膀胱造口术 (129)导尿术 (130)膀胱镜检 (131)尿道扩张 (132)第三章妇产科 (133)第一节妇科 (133)诊断性刮宫 (133)宫腔镜检查 (135)腹腔镜检查 (138)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术 (138)腹膜腔穿刺术 (139)第二节产科 (140)肩难产 (140)四步触诊法 (141)骨盆内、外测量 (141)骨盆外测量 (141)骨盆内测量 (142)产钳术 (142)子宫背带式B-Lynch缝合操作 (142)第三节生殖医学科 (143)多胎妊娠减胎术 (143)经腹部B超引导下胚胎移植术 (145)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术 (146)人工授精 (147)精液的处理方法 (148)睾丸穿刺活检术 (150)第四章眼科 (150)白内障手术 (151)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15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153)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 (154)青光眼手术 (157)周边虹膜切除术 (157)小梁切除术 (158)非穿透小梁手术 (160)外路小梁切开术 (161)房水引流装置植人 (163)睫状体剥离术 (164)睫状体冷冻术 (166)眼外肌手术 (167)直肌缩短术 (168)下斜肌后退术 (169)上斜肌断腱术 (170)翼状胬肉手术 (171)第五章耳鼻喉科 (172)鼻内镜鼻窦手术 (172)钩突切除术 (173)筛窦手术 (173)上颌窦手术 (174)蝶窦开放术 (175)全组鼻窦开放术 (175)扁桃体切除术 (178)喉显微手术 (179)鼓膜修补术 (180)气管切开术 (181)第六章重症医学科 (183)气管插管术 (183)非同步电复律除颤术 (185)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186)深静脉穿刺置管 (187)一、颈内静脉穿刺置术管 (187)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189)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190)有创呼吸机操作 (190)第七章儿科 (192)第一节新生儿科 (192)脐静脉插管 (192)经口气管插管 (193)腹腔穿刺 (194)腰椎穿刺 (195)胸腔穿刺 (196)第二节儿科 (197)给氧疗法 (197)超声雾化吸入 (198)气管插管术 (198)洗胃法 (200)青霉素皮试 (201)第八章口腔科 (202)根管治疗术 (202)普通牙拔除术 (203)复合树脂修复术 (205)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 (206)舌系带矫正术 (207)皮肤划痕试验 (208)阴虱检查 (208)醋酸白(甲苯胺蓝)试验 (208)药浴 (209)冷冻疗法 (209)第十章急诊科 (210)气管插管术 (210)有创机械通气 (211)非同步电复律除颤术 (212)洗胃技术 (214)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216)第十一章外科门急诊 (217)腹腔穿刺术 (217)胸腔穿刺 (218)腰穿操作技术 (220)脓肿切开引流术 (221)清创缝合术 (222)换药术 (224)第十二章中针康复理疗科 (225)针刺疗法 (225)灸法 (228)拔罐疗法 (229)刮痧疗法 (230)小针刀 (230)红光疗法 (231)磁疗法 (231)超短波 (232)第十三章心电图室 (233)阿托品操作规范 (233)常规心电图检查描记规范 (233)动态心电图操作规范 (234)24小时动态血压操作规范 (235)静脉注射操作规范及流程 (236)平板运动试验操作规范 (236)心得安试验操作规范 (238)心电图操作规范 (238)血压测量操作规范 (238)第十四章介入科 (239)原发性肝癌综合介入治疗 (239)脑血管造影术 (243)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 (245)肺癌介入诊疗操作 (250)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 (253)气管插管术 (257)蛛网膜下腔阻滞 (259)硬膜外阻滞 (261)深静脉穿刺技术 (263)桡动脉穿刺置管术 (264)第十六章病理科 (265)病理科标本检查和取材 (266)病理科技术操作规范 (272)1.常规石蜡制片操作 (272)2.冷冻切片的制作 (276)3.细胞涂片的制作 (277)细胞学标本采集规范 (280)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操作规范和程序 (281)第十七章放射影像诊断科 (282)第一节X线摄影技术 (282)四肢 (282)肘关节-前后位 (282)肘关节—侧位 (282)胸部 (283)胸部—后前立位 (283)胸部—侧位 (284)脊柱X线摄影 (284)腰椎—正位 (284)腰椎—侧位 (285)乳腺钼靶摄影 (285)逆行尿路造影 (285)第二节CT检查技术 (287)颅脑 (287)眼部 (288)胸部 (289)肝脏 (290)女性盆腔 (292)第三节磁共振检查技术 (293)颅脑 (293)颅脑弥散成像 (294)眼部 (294)肝脏 (295)女性盆腔 (296)第十八章超声诊断科 (296)产科检查规范 (296)胎儿系统筛查操作规范 (298)冠心病超声检查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299)胆囊结石超声检查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301)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检查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302)第十九章检验科 (302)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ELISA) (302)科美CC6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操作 (305)生物安全柜操作维护规程 (307)乙肝病毒核酸扩增 (308)粪便常规检查(直接涂片法) (309)迈瑞全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维护规程 (311)血清总胆红素(T-BIL)测定 (31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试剂盒(酶直接法) (317)RAC-050全自动血凝仪操作程序 (320)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321)第一章内科第一节心血管内科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应症】(1)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2)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3)尖端扭转室速药物治疗无效(4)药物中毒(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等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指导原则
1. 适应适当的患者,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应该被植入那些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心律失常或心脏停跳的患者。
这些患者可能包括那些由于心脏病、心脏手术或其他原因导致心脏节律异常的人。
2. 严格的手术操作,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需要由专业的心脏电生理学家或心脏外科医生进行操作。
手术操作需要严格遵循医疗卫生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3. 术后护理和监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植入后需要进行严密的术后护理和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起搏器功能检查和心脏电池更换,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健康。
4. 适当的使用和调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设置和调节。
医疗专业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脏状况和临床表现来调整起搏器的参数,以保证其起搏效果和安全性。
5. 定期随访和管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起搏器的随访和管理。
医疗专业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脏状况和起搏器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总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指导原则包括适应适当的患者、严格的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和监测、适当的使用和调节,以及定期随访和管理。
这些原则的遵循能够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管理。
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
一、临时起搏器安置术
【适应症】
1、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
2、可逆性的或一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症或类似晕厥发作。
3、保护性起搏,用于潜在性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须做大手术或分娩者。
4、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协同药物治疗。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传染病检查、床边心电图、床边胸片、床边心脏彩超等。
2、术前查房,对患者全身及心脏情况做全面评价,调整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6、术前小结。
8、建立静脉通道。
【操作方法】
1、采用经皮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在X线透视下,将起搏导管置入右心室心尖部。
2、确认电极导管接触右心尖满意后,测定起搏阈值小于1V,将导管的尾部与起搏器连接,以3倍阈值电压行按需起搏。
3、将静脉鞘退出皮肤外,穿刺处缝一针或以消毒胶布固定导管,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
1、患肢制动,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心电图监测起搏和按需功能。
3、临时起搏器放置一般不超过7天。
【并发症及处理】
1、穿刺部位局部出血和血肿,予加压包扎。
2、近期阈值增高或感知不足,可提高输出电压,调整感知灵敏度。
3、导管移位,应在X线和心电监测下渐退导管,重新调整导管位置。
同时做好心包穿刺的准备,必要时行手术修补。
4、穿刺部位局部或经导管引起全身感染,使用合适抗生素,尽早撤出电极导管。
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基本原理】
将人工心脏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秘电极导线)植入羁人体内,经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的电流引入心脏,刺激心脏兴奋,继而收缩产生跳动,恢复泵皿功能。
起搏系统主要有单心腔(仅起搏心房或心室)和双心腔(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两种起搏方式,前者简单经济,后者更具生理性。
【适应证】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
作。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但有明显症状,或由于心率缓慢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一决综合征,心脏停搏>3s,或在快慢交替时产生症状者,或必须使用某些药物,而这些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心动过缓并产生症状者。
4.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一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5.莫氏Ⅱ型房室阻滞或文氏型房室阻滞经电生理检查属希氏束内或以下阻滞者。
6.有症状的任何水平的永久性或间歇性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有晕厥发作史,心脏停搏>3s。
【禁忌证】
1.心脏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急性心肌炎、心肌缺血。
2.合并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测定、传染病检查等。
2、术者术前查房,了解病情。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适应证:已排除可逆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与毒物作用、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炎等。
5、已停用阿斯匹林等抗栓药。
6、术前小结、术前讨论。
7、术前0.5-1小时抗生素使用1次。
8、建立静脉通道。
【起搏器选择】[1]
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
2、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或用头静脉切开法,送入导引钢丝,并在透视下确认钢丝进入右心系统。
3、囊袋制作: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至胸大肌筋膜,并在切口下方制作与起搏器大小相适应的囊袋,注意彻底止血,避免术后血肿形成而增加起搏器囊袋感染机会。
4、起搏导线置入及固定:沿导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和套管,拔除套管后,沿扩张管送入起搏导线进入右心房。
分别将心房、心室起搏导线放置在合适位置。
5、起搏参数测试:在脉宽0.5ms下心房起搏阈值≤1.5V,P波振幅≥2mV;心室起搏阈值≤1.0V,R波振幅≥5mV;阻抗一般在300~1000Ω,高阻抗导线可在1000~2000Ω。
6、导管定位后,令患者咳嗽或做深呼吸动作,以保证导管电极在心腔内位置稳定,张力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