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氧饱和度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2.12 KB
- 文档页数:1
脑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动态监测新生儿脑氧情况作者:李虹,杨光时间:2007-11-22 14:31:00【关键词】脑血用脑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动态观察出生新生儿的脑氧情况变化,国内外对此报道较少。
本文通过研究利用脑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动态观察和掌握新生儿脑血氧情况及变化,指导临床医生,使脑缺氧患儿在尚未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及时了解脑供氧情况,减少脑缺氧所引起并发症的严重后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2004年8月18日~2005年2月25日共出生新生儿1873例,男975例,女898例;早产儿157例,足月儿1708例,过期产儿8例;双胞胎儿12例;体重<2500g 127例;2500~4000g 1623例;>4000g 123例。
分娩方式:自然分娩835例,剖宫分娩955例,胎吸分娩54例,臀牵助产10例,产钳助产19例。
1.2 使用仪器及检测方法采用美国产INVOS3100A型脑血氧监测仪,探头置于右或左前额,发射光点位于眉上2~2.5cm,探头边缘旁开额中线1cm,婴儿仰卧位,在安静状态下受检,全部新生儿均于生后24h内检测,均由同一人操作。
1.3 医学原理及诊断标准利用血红蛋白对可见红外光,在810nm处有特异最大吸收峰值,所测定的是脑组织混合氧饱和度(包括30%动脉血和70%静脉血),连续动脉监测20min。
标准是>65%为正常脑供需平衡,59%~65%为Ⅰ度脑缺氧,54%~59%为Ⅱ度脑缺氧,<54%为Ⅲ度脑缺氧。
2 结果1873例新生儿中,有1612例脑氧监测为脑氧供需平衡,229例为Ⅰ度脑缺氧占12.23%,19例为Ⅱ度脑缺氧占1.01%,13例为Ⅲ度脑缺氧占0.69%。
2.1 Ⅰ度脑缺氧新生儿经给氧(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其中95例于24~48h后复查脑氧监测,均恢复正常;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疾病的新生儿,经过吸氧及相关治疗后,复查结果均正常。
脑氧饱和度工作原理
脑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分子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的比例。
脑氧饱和度工作原理主要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光电探测器。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的生物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血液中的氧分子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和散射来推测组织内氧分子浓度的变化。
近红外光谱技术使用的光波长范围通常在650-950
纳米之间,这个范围内的光可以穿透组织,但被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后的血红蛋白吸收。
因此,通过测量组织吸收和散射的特性,可以间接地推测组织内氧分子的浓度变化。
脑氧饱和度的测量通常采用两种光探测器,分别用于接收透射和散射后的光信号。
透射测量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一个发射近红外光的光源和一个接收器来进行的。
光源发射的近红外光会透过头皮和颅骨,经过血液后到达接收器。
根据光的衰减程度,可以计算血液中氧分子的浓度并推测脑氧饱和度。
散射测量是将一个或多个发射近红外光的光源和光探测器放置在头皮上,并测量光通过组织时的散射情况。
根据散射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变化,可以计算出组织中血液的浓度和脑氧饱和度。
总体而言,脑氧饱和度工作原理是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测量组织中透射和散射后的光信号来推测血液中氧分子的浓度和脑氧饱和度。
这种非侵入式的测量方法为脑血液氧合情况的监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手段。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进展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100853)贾宝森张宏米卫东一.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由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不耐受缺氧,麻醉状态下更应保障儿童在围术期不发生缺氧以免发生神经损害,因此在儿童患者当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尤其必要。
Dullenkopf A [1]等人研究正常年龄3个月-6岁儿童麻醉下的脑氧饱和度数值为59%-95%,为临床监测提供了准确的儿童脑区正常氧供需状况指标。
Hoffman GM [2]等人的研究证实脑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为我们做好脑保护提供依据,其研究表明在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进行脑保护时,应注意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前脑氧的水平维持依靠局部脑区灌注。
然而,在体外循环复温和停机以后,与体外循环前相比,脉搏氧的数值相比脑氧数值要低。
这些结果表明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即使在持续的脑区灌注下,也会使脑部循环处于手术后危险的状况,提示我们应采用药物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脑部循环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
笔者曾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参加巨大动脉瘤手术,在手术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Abdul-Khaliq H [3]等人采用经典的颈静脉球饱和度( SjVO2)来比较研究脑氧饱和度rSO2%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正常值为31%-83%, 脑氧饱和度rSO2%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 = 0.93, p< 0.001). 脑氧饱和度rSO2%与动脉氧饱和度或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脑氧饱和度rSO2% (脑的额叶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监测全脑的氧合状态)数量的相关性意味着近红外光谱测量的脑氧饱和度rSO2%能反映儿童组患儿颅内的氧合状况,生理状态下可以认为反映了全脑的氧合状态。
使用近红外光谱的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能为紫绀和非紫绀先天性充血性心脏病的患儿提供无创的、实时的、可靠的、实际的监测脑血红蛋白氧合变化的手段。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李泓邑;刘孝文;赵晶【摘要】Th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continuous and noninvasive monito ring of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cerebral oxygen supply and consumption.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clinical application,and limitations of this technique.%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监测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实时、无创反映脑组织氧供氧耗平衡的监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该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进展和局限性.【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6【总页数】5页(P846-850)【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脑缺氧;脑保护【作者】李泓邑;刘孝文;赵晶【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4;R443维持器官组织的氧供氧耗平衡是临床麻醉工作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许多监测指标如血氧饱和度、血压、血红蛋白量,可以用来评估全身的氧供是否充足。
但是直接反映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不多。
尤其是对于脑,这一全身耗氧最大而又最不能耐受缺氧的器官,在围术期中仍然缺乏准确直观的监测指标反映其氧供氧耗情况。
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
2021年近红外光谱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应用进展(全文)近些年,近红外光谱学(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监测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ScO2)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关于ScO2指导临床应用的综述却鲜有报道。
本文就近红外光谱脑氧饱和度(NIRS -ScO2)监测在预测神经功能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ND)的作用、心肺脑复苏(CPCR)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可能对ScO2产生影响的因素等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1.ScO2的作用原理自1986年首次将NIRS用于术中监测患者的ScO2以来,临床利用NIRS监测患者ScO2的应用日益广泛。
ScO2监测运用了NIRS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固定于左右眉弓上缘的NIRS探头发出近红外光谱依次穿过颅外皮肤颅骨后进入脑组织,处于不同氧合状态的血红蛋白吸收光谱的程度有差别,这种差异经过数字化处理就可以得到脑氧饱和度数值,其实质是根据脑组织血液中氧和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比例得出数值,其测定的基本原理与SpO2的测定原理相同。
NIRS-ScO2具有较高稳定性,适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因为该技术不依赖于动脉脉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体温过低,血压过低,休克,甚至心脏骤停的患者),仍然可以获得较稳定的ScO2数值。
ScO2对脑灌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心脏骤停、肝移植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ScO2监测的影响因素ScO2的数值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ScO2的应用。
在临床应用NIRS监测ScO2的过程中,临床医师应注意有可能会对ScO2数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区分其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皮肤色素、胆红素及颅骨厚度对ScO2的影响:Sun等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非裔美国人和白种人相比ScO2数值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皮肤色素吸收了部分近红外光谱有关,表现为色素沉着越深ScO2数值越低,色素沉着越浅ScO2数值越大,这也是ScO2数值个体化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指尖血氧饱和度原理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的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的容量中,已经被氧所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容量比例。
这个比例数值即是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生理参数。
而功能性氧饱和度的熟知为hbo2+hb浓度与hbo2浓度之比,氧合血红蛋白在其中的所占的百分数又不相同。
所以,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监测可以对氧合和血红蛋白在肺中的携氧能力进行具体估计。
健康人体的动脉血血氧饱和度为不低于98% ,静脉血的血氧饱和度为75%。
不论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还是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都就是生物水解过程,而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就是通过体温步入肺部,再由肺部传输入人体血液,并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分解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再经由血管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中。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血液随身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即为用所说的血氧饱和度去来衡量。
血氧饱和度如何测量血氧饱和度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我们除了至医院中展开血检,除了哪些方法可以测量血氧饱和度呢?1.血氧饱和度的传统测量方法是在院内进行采血,并对血液进行电化学分析,通过血氧分压po2的熟知来最终计算出血氧饱和度。
这种方法对于患者和医院都比较麻烦,而且只能进行一次检测。
2.另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套在手指上的光电传感器,只须要在人手指上套一个光学传感器,将手指看看做为一个装有血红蛋白的容器,采用两种分别为 nm和 nm的红光与近红外光,做为射入手指的光源,通过测量光传至的传感题意排序血氧饱和度或其他数值。
这种仪器为临床提供更多了可以已连续测量,而且对人体无损伤的测量仪器。
3.当然仪器也有可能会因为客观原因影响测量数值,比如过度运动或者指甲上的指甲油都会影响到仪器的读数精确度。
还有一些医生习惯用观察缺氧体征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血氧饱和度过低的情况,如嘴唇发紫、甲床发紫,或者皮肤温度低、潮湿等等。
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如果看到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是否过低。
脑氧饱和度原理
脑氧饱和度原理是指人体脑部组织的氧气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
的平衡关系。
脑部是人体最贵重的器官之一,它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脑部缺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神经细胞死亡、认知能力下降等。
脑氧饱和度是反映脑部氧气供需平衡状态的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脑氧饱和度原理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症治疗领域。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氧饱和度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脑部缺氧等异常情况,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此外,脑氧饱和度原理也被应用于运动训练等领域,通过监测运动员的脑氧饱和度变化,可以科学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总之,脑氧饱和度原理是一项重要的生理学原理,对于保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