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你自己现所在学科的特点,谈谈自然科学与社会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你自己现所在学科的特点,谈谈自然科学与社会

韦伯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首先,韦伯对于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学科理解源自狄尔泰。由于人的生活具“时间的结构”特性,即人的每一瞬都含着过去、未来对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如感觉经验、情感、思想、记忆、欲望等等,“生活的意义”便油然而生。又由于诸个人间的联结互通,“社会的生活样式”便从其“个人生活样式”不断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中出现了。因而人类生活具有“意义”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本质所在。

所以,韦伯的研究对象是由价值关联——经验实在与价值观念的联结——而产生意义的“文化事件”,是无限实在中因其意义而值得研究的有限部分,是我们无限接近实在的一条途径。“文化事件”具双重个别性,即文化生活虽是普遍的,但其仍旧是处于一个又一个地个别地形成的联系状态中,因而其价值关联及意义也具特殊性,因此不适用于自然科学精确的一般性规律,而需要去理解社会行动以作出“相配的”因果解释。理解的过程中会结合运用两种不同的理解样式,一种是合理的,即数学的、逻辑的,另一种则是神入的,两者在于领会社会行动的意义而不属于心理学范畴。而由于社会行动在过程、结果中复杂的动机情态,所以韦伯在理解上侧重于社会行动的目的。

其次,研究工具中所谓的“理想类型”,是为了理解文化现象之个别的实在而有选择性地构建出的中介、图式,其本身并非实在,因而不期求在实在中得到它的证明,同时其目的也不在于“类概念”似

的尽可能扩充完善其自身。所以它具有着相对性,即随多元角度下侧重的不同、所选材料的不同,同一研究对象的理想类型也各式各样。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着暂时性,即理想类型会随着对实在认识的无限趋近而不断地被更改。由此韦伯批判性地反思了当时人文社科中存在的自然主义偏见下认知的实在化,尤其是将认知的历史实在化指向了黑格尔、马克思哲学。

接着,韦伯的原则是价值无涉,即科学范畴止步于存在、权衡,而价值判断则越出了前者的边界达至了应当、决定,二者间不具有必然的、逻辑的联系而分属绝对异质的问题层面,不应在研究、课堂中混淆,但同时也不反对个人在研究之外申明或实践自己的理念、态度。

再者,韦伯区分了两种实在成分,即往往纠缠在一起的两种“历史事实”概念,分别为“历史的个体”或“第一性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原因”或“第二性的历史事实”。前者是出于我们的“兴趣”而从现象的横截面、“静止的状态”方面来进行“价值分析”的对象,由此建立起的类概念样板是作为认识手段的;后者则是从现象的纵切面角度来考察而作为某些现实变化系列中的具体环节的原因或结果的。

进而韦伯对历史因果研究中的“客观可能性”及其“适当的”原因进行了讨论。首先,历史的因果是指向具体的原因、结果间的归源而非抽象的规律。而在面对原因因素的无限性时,依据某些观点有“一般的意义”而具历史兴趣的一些方面、部分,需要将之孤立、一般化,进而按照普遍规律经验进行“可能性判断”,由此形成一个统一体的

条件复合体,非“偶然的”而是“适当的”原因便由此浮现,历史因果的“客观可能性”则就在于此了。还需注意,所谓“促成的”原因、“遏止的”原因都只涉及孤立后一般化了的抽象,而非对事件的过程性再现,“适当的”即是一种具方向性的“共同作用”,即所谓“涌向”了某个结果。

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韦伯(Max Weber)是个绕不过的名字。“价值无涉”已经被我们念得耳熟能详,但是韦伯意义上的“价值无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在学术界却依然晦暗不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危机并重,思想界因此存在严重分歧,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变得云谲波诡,有学者提出应该用“去道德”和价值“无立场”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局面。①但是,“去道德”与“无立场”究竟在什么意义下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政治与学术在韦伯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逢韦伯逝世90周年,其著作再次在汉语世界中被大量出版。重新阅读韦伯,并借此整理中国知识界关于学术与政治、立场与价值等问题的纠葛,已经又一次成为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议题。② 一、“价值无涉”的双重含义 《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是1904年韦伯接手主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时,阐释其办刊宗旨的纲领性文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是如何把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学术伦理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韦伯集中讨论和总结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文献。但是,自80年代中文学术界“发现”韦伯以来,这也是被误读最严重的部分。所以,回到文本自身,应该是重读韦伯最重要的方法。 韦伯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库》的宗旨一是扩展对社会生活的事实的认识,另一是训练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作出判断。那么,判断的有效性是什么?或者,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客观有效的真理”呢?韦伯整篇文稿正是建立在这个问题意识上的。 韦伯反对两种历史观,一是道德进化论,一是历史相对主义,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支配性地位。韦伯以国民经济学为主要批评对象,指出:通过把文化价值总体引入道德领域而在内容上规定道德领域,并由此把国民经济学提高到“伦理”科学的地位,这其实是把所有可能的文化理想在总体上贴了“道德”的标签,既抹杀了道德律令的特有地位,也没有对理想的“客观性”有什么贡献。《文库》需要从根本上予以拒斥的流行观点,正是:国民经济学是从一种特殊的“经济世界观”得出的,并且应当由此得出价值判断。因为经验科学的任务决不是提出约束性的规范和理想,以便从中得出实践的处方。《文库》需要拒斥的另一种观点是:价值判断因为立足于某种理想,从而具有主观起源,就可以摆脱“科学”的讨论。这正是“价值无涉”的两重含义,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而目前国内学界就韦伯观点围绕着经济学是否应该有道德的讨论,其实都没有抓住韦伯的关键。 韦伯说,《文库》关心的问题其实是:对理想和价值判断所作的“科学”批判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科学的“技术性批判”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使在追求目的过程中的代价,能够被充分评估和权衡,也唯有在这样的时候,最需要贯彻“价值无涉”的逻辑方法。在这之后,权衡上升为决策,就不再是“科学”的任务,决策者根据自己的良知和世界观在各种有关的价值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但正是“科学能够使他意识到,一切行动,当然根据具体情况还有不行动,在其结果中都意味着吸收了某些价值,从而常常意味着——这一点目前特别容易被人忽视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你自己现所在学科的特点,谈谈自然科学与社会

韦伯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首先,韦伯对于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学科理解源自狄尔泰。由于人的生活具“时间的结构”特性,即人的每一瞬都含着过去、未来对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如感觉经验、情感、思想、记忆、欲望等等,“生活的意义”便油然而生。又由于诸个人间的联结互通,“社会的生活样式”便从其“个人生活样式”不断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中出现了。因而人类生活具有“意义”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本质所在。 所以,韦伯的研究对象是由价值关联——经验实在与价值观念的联结——而产生意义的“文化事件”,是无限实在中因其意义而值得研究的有限部分,是我们无限接近实在的一条途径。“文化事件”具双重个别性,即文化生活虽是普遍的,但其仍旧是处于一个又一个地个别地形成的联系状态中,因而其价值关联及意义也具特殊性,因此不适用于自然科学精确的一般性规律,而需要去理解社会行动以作出“相配的”因果解释。理解的过程中会结合运用两种不同的理解样式,一种是合理的,即数学的、逻辑的,另一种则是神入的,两者在于领会社会行动的意义而不属于心理学范畴。而由于社会行动在过程、结果中复杂的动机情态,所以韦伯在理解上侧重于社会行动的目的。 其次,研究工具中所谓的“理想类型”,是为了理解文化现象之个别的实在而有选择性地构建出的中介、图式,其本身并非实在,因而不期求在实在中得到它的证明,同时其目的也不在于“类概念”似

的尽可能扩充完善其自身。所以它具有着相对性,即随多元角度下侧重的不同、所选材料的不同,同一研究对象的理想类型也各式各样。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着暂时性,即理想类型会随着对实在认识的无限趋近而不断地被更改。由此韦伯批判性地反思了当时人文社科中存在的自然主义偏见下认知的实在化,尤其是将认知的历史实在化指向了黑格尔、马克思哲学。 接着,韦伯的原则是价值无涉,即科学范畴止步于存在、权衡,而价值判断则越出了前者的边界达至了应当、决定,二者间不具有必然的、逻辑的联系而分属绝对异质的问题层面,不应在研究、课堂中混淆,但同时也不反对个人在研究之外申明或实践自己的理念、态度。 再者,韦伯区分了两种实在成分,即往往纠缠在一起的两种“历史事实”概念,分别为“历史的个体”或“第一性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原因”或“第二性的历史事实”。前者是出于我们的“兴趣”而从现象的横截面、“静止的状态”方面来进行“价值分析”的对象,由此建立起的类概念样板是作为认识手段的;后者则是从现象的纵切面角度来考察而作为某些现实变化系列中的具体环节的原因或结果的。 进而韦伯对历史因果研究中的“客观可能性”及其“适当的”原因进行了讨论。首先,历史的因果是指向具体的原因、结果间的归源而非抽象的规律。而在面对原因因素的无限性时,依据某些观点有“一般的意义”而具历史兴趣的一些方面、部分,需要将之孤立、一般化,进而按照普遍规律经验进行“可能性判断”,由此形成一个统一体的

浅析马克斯.韦伯方法论中的“价值无涉”原则

浅析马克斯.韦伯方法论中的“价值无涉”原则 摘要: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无涉”原则,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对社会现象做出解释性理解,不应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本文在分析马克斯·韦伯“价值无涉”原则提出的背景和如何界定的基础上,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分析,韦伯的“价值无涉”不同于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而是与价值关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经验研究的一种策略。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具有相近的合理因素,正确认识和理解“价值无涉”原则对推动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价值无涉原则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斯·韦伯“价值无涉”原则提出的背景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有自身的特点,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自然科学工作者一般不介入他们正在研究的对象,而社会科学家则自身在研究对象之中,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必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观念性产品,这种观念性产品很难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从研究的对象来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揭示自然规律是单向的,而社会科学研究是双向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获取被研究者信息的同时,被研究者也在获取研究者的信息。同时,社会现象是否有普遍规律可循,即是否具有客观性、是否能做因果分析也是人们争议的问题。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将科学奉为理性原则的最高象征,认为科学不仅能控制自然秩序,而且能控制社会秩序,从而给人类带来幸福。马克斯·韦伯反对这种观点,同时也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认为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一个完全受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支配的系统,人作为主体起不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仅仅是历史发展整体中的被动的客体。马克斯·韦伯认为,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抹杀了文化的能动的和自觉的因素,使一切观念都成为外在物质力量的自动反映,所以他反对客观规律决定论。 二、马克斯·韦伯对“价值无涉”原则的界定 马克斯·韦伯“价值无涉”原则要求:将价值判断从经验科学的认识中剔除出去,要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界限。社会科学的任务不是认可各种判断,而是在一个既定社会环境中找出价值观念结构,证明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理解社会行动的相关性。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说明是获得科学的客观认识的基本分析方法。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完全不同,社会事实的特点是与价值相关,而自然事实却与价值无关。韦伯也认识到,“对经验材料采取‘无前提’的研究方式不可能发现对我们有意义的东西。”韦伯将社会科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为作出解释性理解,以使其前因后果得到相应说明,力求把行动同意义和目的联系起来得出因果性说明。这个方法即价值关联的方法。韦伯补充

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方面的成就

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方面的成就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人,社会学大师,是现代一位颇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科塞曾评价他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他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种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收录了马克斯韦伯的三篇文章,它们分别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和《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三篇文章集中地讨论和阐述了韦伯方法论里一些为世人所重视并且为方法论研究乃至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无法回避的基

本思想,是了解韦伯方法论思想的重要线索。 一、“文化科学”的性质及其研究目的 通常所说的社会科学的范畴包括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等,而韦伯经常使用的“文化科学”这个概念,其范围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因此本文尊重原著中的概念用法,亦随韦伯用此词的广义。 韦伯关于文化科学性质的基本观点渊源于狄尔泰和李凯尔特。 狄尔泰认为人类生活的每一刻承负着对于过去的觉醒和对于未来的参与,这种时间结构组成了包括感觉经验、思想、情感、记忆和欲望的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所有这些构成了生活的意义。人们凭借“神入”他人的内在状态而理解人类生活,把握人类生活的意义便是“精神科学”的内涵和基础。 李凯尔特则认为,为人所承认的价

值划分了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因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使得两类经验科学从本质特征方面区别开来,这既需要建立质料分类的原则,也需要建立形式分类的原则。 韦伯基本上接受了李凯尔特的划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界限的原则,同时也吸收了狄尔泰关于意义和理解的学说,把它与李凯尔特的价值学说、特殊性和个别性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他自己关于文化和文化现象的观点。 在《社会科学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一文中,韦伯指出:社会科学(文化科学)的对象是文化事件;文化事件的规定包括着两种基本的要素,这就是价值和意义。 韦伯强调:“任何文化科学的先验前提,……是指我们是文化的人类,秉具有意识地对世界采取一种态度和赋予它意义的能力和意志。”他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应仿效自然科学的方式建立某种可以从数量上来把握的合乎规律性,或者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1、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进行类型的划分: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 2、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逐步明确的。 3、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理想的类型,即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 4、1897年严复将斯宾塞的著作翻译成《群学肄言》,这本著作是《社会学研究》 5、被誉为“社会学亚圣”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 6、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有:普遍性、规范性、交叉性 7、斯宾塞认为,在主要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可将社会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类型:尚武社会、 工业社会 8、西方社会学分为三种主要思潮是:自然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批判的社会学9.“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从现有资料看是从章太炎1902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大的《社会学》一书开始的。 10.社会流动的类型有: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11、涂尔干将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12、力图建立一门社会生活几何学的社会学家是:齐美尔 13、德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有:韦伯、齐美尔、滕尼斯 14、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两大主题是:社会秩序、社会进步 15、坚持历史进步观与文化悲观主义的社会学家是:齐美尔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1: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如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他指出,“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在韦伯看来,“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他在这里所说的理想类型极近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理想模型。 材料2:韦伯认为,不同时期的政治组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政治组织,以不同的根据获得了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威,而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威实质是不同类型的社会控制形式,韦伯据此概括出三种权威类型。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试结合“材料1”论述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李小方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李小方 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书伯整个思想体系中占居着中心地位, 是理解韦伯思想的关键。通过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可以看出,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进行融合的产物。这一方面使他的思想表现出矛盾一妥协的性格, 带来了一定的消极意义, 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一特点使韦伯的思想更富有建设性, 从而时后来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多义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 M a x W e b e r 1 8 6 4 一1 9 2 0 )是本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思想家之一, 他继承了自狄尔泰( W·D i l t ll y 1 8 3 3一2 9 1 1 ) 以来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井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检讨, 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成为20世纪初期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在韦伯宏大的思想体系中, 最能反映其思想本质特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论述。韦伯正是以其对社会科学方法论间题的深入探究和其它领域的经验研究, 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本文试图对分析, 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 韦伯自幼与狄尔泰、文德尔班( Wi l h e l m W i n d e l b a ,、d 1 8 18一1 , 2 5 ) 过从甚密f肠, 后来又结识了李凯尔特吸f l e n r i e h R i 。k e r t 1 8侣3 一1 9 3 6 、和齐美尔( ` ; 、、“ ` 吕S i m ln 以1 8 5 8 一 1 9 1 8 ) ,并探受其影响。这些早年的经历, 为他后来形成以新康德主义为其哲学主导原则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葵定了基础。同时,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实证主义址会学的蓬勃发展也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明。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韦伯一方面继承、发扬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 同时又试图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于以综合, 以中和西方社会学史上两大派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因此, 实证与反实证、经验与先验、一般与个别的对立与矛盾, 贯穿卜伯社介科学方月, ,鑫体率的始终、他的思想极富建设性, 但却具有明显的折衷色彩。 在科学分类间题上, 韦伯批判了19 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他提出, 自孔德

浅析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客观性

浅析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客观性 作者:李长林王岚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4期 【摘要】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科学客观性的研究是在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认为不能把规律作为科学唯一“根本的东西”,社会科学是易变的,社会科学的普遍概念反映的是个性或不可重复性。通过研究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的关系,韦伯得到这样的结论: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经验材料的价值观,社会科学的选择取向是文化价值或文化意义的价值,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就在于,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对经验实在进行分析整理的概念和判断。社会科学客观性,其特殊性在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依赖于人的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研究应始终坚持价值中立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人类社会价值取向的中立,而不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标准。如何保证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韦伯提出了理想典型这一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理想典型具有比较和衡量现实的功能。 【关键词】社会科学客观性;价值判断;价值中立;理想典型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被西方认为是社会学领域的巨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著作《社会科学方法论》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当代社会科学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社会科学领域史料性著作。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一文主要讨论了什么是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意味着什么等问题,本文主要对韦伯社会客观性进行探析,并尝试对社会客观性的含义归纳概括出较明确的答案。 一、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的比较 韦伯对社会科学客观性的探索主要是在社会科学客观性与自然科学客观性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规律的有限性 自然科学起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在对自然规律的发掘总结中发展 起来的。然而规律是对现实的某个或某些有限部分的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对象是有限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归纳的方法还是演绎推理的逻辑所得到的的结论都是有限的,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各有其局限性,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也是有限的。因而马克斯·韦伯认为不能把规律作为科学唯一“根本的东西”。 (二)规律的价值性

马克斯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 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这种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由于社会科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学科,因此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说明和规定。和众多哲学家一样,韦伯亦试图调节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将文化事件作为社会科学的对象,因其具有价值和意义两个基本要素,在和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中使研究对象实在变的更为重要。同时从理解的角度论述其理想类型,将方法论描述的更为充分。相比而言,韦伯和马克思仍有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而在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其方法论依旧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韦伯方法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首先是称为“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以霍布斯和笛卡尔为首的物理代表,构造了相应的自然主义社会形态。自然主义是指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大约自16、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一直左右着人类全部的思想主义,自然主义成为近代社会科学的主要潮流。 其次,从18世纪开始,产生了对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判,以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英国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想象科学、主观主义、怀疑主义。维柯认为笛卡尔的知识论单纯的指向了数学和物理学,忽视了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在批判的同时,确定自

己的方法论原则。维柯认为,我们能够确切知道的只是我们认知者本人所创造或制造出来的东西,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历史,而大自然不是我们创造的,因此我们人类的理性是不能获得对于物质实在的清楚认识,而历史学的方法是想象,通过想象,研究历史和文化事件,也能给人以象笛卡尔给数学和物理一样确凿有效的知识。因此他以想象科学来批判自然主义。同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主义也是对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心里学的一种总结。 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简单介绍 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是其方法论学说。他的方法论主要集中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社会学家如何去认识社会:即用“理解”的方法;二是社会学家应采取何种态度,即“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的原则;三是社会科学应采用何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即“理想类型”;四是研究社会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即“社会行动”。 在《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和“客观性”》一文中,韦伯指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文化事件,文化事件的规定包含着两种基本的要素,即价值和意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的对象也是实在,而实在之所以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成为文化科学的对象,并非因为它原来就如此,而是因为它在与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中变得重要了,它便对我们有了意义。实在本身绝非当然的文化现象。韦伯强调指出:“任何文化科学的先验前提,不是指我们认为某种或任何一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