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韦伯的思想解读《浪潮》中的魅力权威

  • 格式:doc
  • 大小:6.9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电影《浪潮》中,为什么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发生这么多变化?是什么力量成就了一个这样的团体或者说组织?本文以电影《浪潮》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韦伯的分层、组织理论分析影片中的体现出的魅力权威及其合法性。

【关键词】《浪潮》;马克思?韦伯;分层;组织理论;魅力型权威

2008年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将一段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真实故事改编为电影《浪潮》搬上荧屏。影片用犀利的镜头揭开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看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坚强,相反,比想象中更容易受到影响。电影讲述德国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将班上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体进行了一次教学体验。随着团体的名字“浪潮”、统一的制服、标志和手势的一一诞生,学生们逐渐狂热起来,开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张贴“浪潮”的标志,把不合作者排除团体,事情逐渐出乎赖纳的意料,他急忙终止“浪潮”的时候,学生们沮丧失落,而深陷其中的蒂姆更是接受不了现实,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赖纳因此被逮捕,影片以赖纳惊愕失措的表情结束。为什么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发生这么多变化?是什么力量成就了一个这样的团体或者说组织?本文试从马克思?韦伯的思想中找到其中的解释。

一、马克思?韦伯的分层、组织理论以及魅力权威的合法性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其实质内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社会等级序列。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因素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同时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多层次的统一体,因此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说那个角度考虑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的不平等。

韦伯的组织理论首先是基于对组织中权威的分析研究。韦伯认为,根据组织内部的权威关系,可以揭示出不同组织所具有的特性。个人为什么会服从命令?人们为什么会按照他们被告知的那样去行事?为了阐释这一问题,韦伯将权力与权威进行区分,他指出,权力是无视人们反对、强迫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是出于自愿,权力具有强大的强制性,而权威具有某种自愿性,容易被多数人接受。正是这种权威制度使下级把上级发布的命令看作是合法的。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实现组织目标,推进社会发展。韦伯认为,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密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都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础,没有权威,组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根据权威的合法性,韦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1、传统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是一种古老形式的权威,这种权威统治的形式是宗法家长制,它是建立在对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对这些传统行使权力者的地位合法性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上的。

2、魅力型权威。它是以对某一个人的特殊的、超凡的神圣性、英雄行为或典范品格的信仰,以及对这个人所产生的榜样力量或所发布命令的信仰为基础的。它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来自于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所谓魅力,即一个领袖人物的超越凡俗的品质,它可以是不同凡响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能力,也可以是凡人不能理解的神授魔力。具有魅力权威的领袖人物,必须拥有某种超人类甚至超自然的,也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超人权威的本质是“敬仰”。

魅力型权威的核心是个人崇拜,这种组织所依赖的往往是某种信仰,而不是强制性因素。所以,要维持个人崇拜组织的生存发展,领袖人物就必须不断地以某种新的方式来表现出他的魅力。这就像现在体育明星、演艺明星一样,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为“粉丝”提供新的刺激,才能保持崇拜者的兴奋和激情,否则就会失去其受人崇拜的魅力。所以,这种权威是最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一般来讲,伴随着领袖的魅力的失去,这种个人崇拜组织就会转化为传统型组织或法理型组织。这种转化过程,即社会学中常说的“祛魅”。

3、法理型权威。它是以一种对正规形式的“法律性”,以及对那些升上掌权地位者根据

这些条例发布命令的权力的信任作为基础的。这种组织的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合法的公认权威性,并且具有“理性”,即能够最佳的实现管理目标。韦伯认为,法理型权威是组织理论的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魅力型权威在达到了前期的个人崇拜以后,需要想继续权力的支配力就必须依靠制度化的管理,逐渐走向工具理性。通过官僚制和科层制完成组织效率的提高,保证民众意识形态上的服从。无论是纳粹时期的法西斯独裁统治,还是影片里赖纳组织的浪潮团体都是在魅力权威之后达到意识形态上的高度统一,尤如后来排除异己,将卡罗等于组织思想不合的个人排除组织。

二、《浪潮》中的魅力权威

在电影《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赖纳作为课堂上的老师,被学生们普遍认可和尊重,被选举为“元首”或者说“领袖”,是学生们自愿的,是具有一定个人魅力基础的。过程中,赖纳通过“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让我们的敌人吃天护板上的灰”等有力的语言不断鼓励学生,这种直观激扬地引导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信任和崇拜。是这种魅力型的权威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单纯的信仰是不足以唤起学生们尤其如蒂姆般的狂热的,信仰必须与组织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组织是一个集体,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组织自己的共同信念,当这种共同信念得到足够的认同,经过了实践的考验,理论的升华之后,就会成为一种信仰或者加深某种信仰。影片中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他们却找不到叛逆发泄所需的方向和方式,赖纳将他们组织起来,无形中给了他们一个方向,使他们产生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这种力量使得浪潮团体更加团结。

人作为群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于此相对的,虚构的集体则“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集体主义也有真实的和虚构的之分。影片里卡罗因为不穿白衬衣,而被自己的男友说成“自私”、没有集体主义。想想这不正好似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某些“自私分子”的话语吗?影片中体现出来的类似法西斯的独裁统治的思想体系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独裁思想中,存在一种三位坐标:领袖、追随者、独裁意识体系。拥有领袖的领导意味着组织有了目标、有了行为的目的和方向,追随者中没有优秀与卑劣之分,削弱了优秀(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个体,突显了弱者,这种集体意识是领袖的具有无可质疑的权威思想所驾驭的。从表面看,集体中削弱了差异从而达到平等,充满了温馨的情感;实际上,体现出排除了个性和个体异己,只是由于信从于某种或某个人的思想、理论而产生的偶像崇拜,近似于法西斯的排除异己的意识形态。

三、《浪潮》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正如一些人观影后的感慨,“纳粹离我们只有五天”,赖纳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使学生们在其个人的魅力权威下慢慢信从、崇拜直到最后的迷失。我们不得不深思,现实社会我们的思想为什么那么不坚强?为什么在魅力权威的引导下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人们盲目遵从着毛主席的教诲,不辨真伪;再如前苏联斯大林同志时期的偶像崇拜,无不体现出魅力型权威下,民众迷失自我的盲从。

从韦伯的观点来看,传统权威的合法性正在消退,而“法律合法性”正在这个时代大行其道,正如影片中学生说的,似乎魅力型领袖也不会在这样一个民主的时代产生。而电影《浪潮》却以极强的合理性展现了“魅力型”权威依然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若不加以小心,魅力型权威就会披着“法律合法性”的外衣大行其道。但在电影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选文格尔成为领袖以及选定统一名称、手势等都不是文格尔个人独裁的,都是经民主的投票和选举,也就是说这些最终产物是有“民主”的。从这一层面来讲,文格尔在“浪潮”中的合法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