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912.38 KB
- 文档页数:9
课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目标】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基础梳理】1.俄国农奴制: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俄国农奴制的基本特点:(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农奴制的领地必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的整体,同外界很少联系。
(2)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
(3)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是上述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后果。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性质上,是沙皇政府主持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结果上,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目的上,为化解矛盾,增强国力,维护专制统治;效果上,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上,焦点围绕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
俄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主要通过政府部门推行不均衡发展战略而使某些部门获得有限发展,于是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数量扩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低下;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
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是工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二是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三是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4.19世纪80年代以后的俄国:政治上,新沙皇中止了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国内政治动乱,工农斗争此起彼伏;经济上,农业危机;国际上,对日战争的失败。
这一切都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从而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学习要求】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2. 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重点、难点重点:俄国的农奴制难点: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新课】一、俄国的农奴制的形成与发展1.开始形成:2.正式确立:3.发展:18C以后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1)彼得一世:购买(2)18C中后期的沙皇:赏赐、扩展(3)19世纪中叶:俄国90%人口在农村,农村一半以上人口是农奴特点:4.危机:19C上半期表现:影响:“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是更加危险了。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认识1:政治上,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思考: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状况:(2)原因:认识2:经济上,三、新思潮的涌动(1)背景:(2)新思潮的内涵:(3)表现:A.“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B.平民知识分子(19.C.40-50)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认识3:思想上,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856)1.双方:2.起因:1)2)3)3.战败具体原因:根源:4.影响:1)2)3)认识4:军事上,【本课小结】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根本原因)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直接原因)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第二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1.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2.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学习新课】复习导入: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状况如何?A 政治:B 经济:C 思想:D 对外: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A 内忧:B 外患:2、目的:【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背景政治: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经济:农业、工业发展落后思想:新思潮的涌动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二、改革(二一九法令)方式:①让报纸公开讨论,制造舆论②成立秘密委员会③使农奴制改革公开化内容:1.人身积极:农奴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权消极:要服劳役;有村社管理农民份地的赎金和赋税,只有付清赎金才可脱社;去外地干活也需要取得村社许可2.土地①量: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②质:贫瘠、耕作不便③价:土地赎金高昂④附加条件:强制要求以现金支付赎金的20%-30%,政府的有息债券利息高,并要求在49年内还本付息特点:缓慢、温和实质:名为解放,实为掠夺三、影响1.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A.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力;B.提供资本(资金);C.不充分的市场具体表现为:①农业:A.提高粮食产量B.应用新生产技术C.更新农业生产结构②工业:从手工工场过渡到机器工厂2.推动政治资本主义化(近代化)改革①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但实权仍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中)②司法制度:废除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有些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新旧并存)③军事、教育: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军事管理体系;鼓励社会、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四、评价与深远影响1.积极:开启俄国的近代化不足: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2.旧矛盾未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新矛盾A.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勾结,导致农民收到双重压迫B.出现民粹派(社会矛盾加剧的反映,新思想的产物)3.改革被迫中断,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仍然延续4.浓厚的封建色彩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存在尖锐矛盾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1)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地位: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表现为:
(1)不彻底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3)欺骗性:由于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他原来耕种的土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4)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主备:李英审核:侯丙锋授课时间:学案编号:38 班级:姓名(小组):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考纲要求: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复习重点与难点(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问题导读单】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19 世纪 40 年代,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
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资本,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农奴制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农奴制激起农民的不断反抗19 世纪中叶,俄国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
农奴承担繁重的劳役地租和赋税,生活贫困不堪。
反抗斗争越来越多,农民起义群起。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新思潮的涌动受“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响,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4.军事上: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了社会危机。
1853------ 1856 年,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双方展开激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
由于俄国武器装备匮乏且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等原因,俄国战败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各地农民纷纷暴动,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不得不走上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废除农奴制。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
△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具体措施: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经济上:(1)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2)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1)进步性:①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得到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③地位: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
①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的剥削方式仍继续保留,沙皇专制仍然保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②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
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
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③保留了传统的农村公社,农民受到村社的束缚。
2.其他改革①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制机构。
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②司法制度方面,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理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③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④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评价(1)进步性①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②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③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异,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2)局限性△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
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一方面,专制统治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各地地主都竭力要在改革方案中反映自己的最高利益。
△具体表现:①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②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四、重点难点解析1.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l )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 2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主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 3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 4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 5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2.俄国农奴制概念: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正式确立于17世纪中期。
特点是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实际上是农奴。
3.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自由劳动力上: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被束缚在土地上,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
国内市场上:农奴贫困,购买力低。
工业资本上:俄国缺少工业投资。
而在改革后得到了缓解。
4.如何理解1861年改革的性质?从改革的背景来看,一方面,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另一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充分说明封建落后的农奴制无法占用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它推动了俄国统治阶级的改革。
因此,这次改革是在俄国资本主义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进行的。
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从改革的影响来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综上所述,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怎样理解“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在改革中,农民为了获得份地要交纳赎金,农民向地主交付现金后,实际上就结束了彼此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封建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
这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高额的赎金提供了资本。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次改革还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在改革中,资产阶级、残余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6.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
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生成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
……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