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107.89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目标】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基础梳理】1.俄国农奴制: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俄国农奴制的基本特点:(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农奴制的领地必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的整体,同外界很少联系。
(2)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
(3)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是上述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后果。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性质上,是沙皇政府主持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结果上,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目的上,为化解矛盾,增强国力,维护专制统治;效果上,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上,焦点围绕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
俄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主要通过政府部门推行不均衡发展战略而使某些部门获得有限发展,于是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数量扩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低下;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
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是工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二是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三是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4.19世纪80年代以后的俄国:政治上,新沙皇中止了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国内政治动乱,工农斗争此起彼伏;经济上,农业危机;国际上,对日战争的失败。
这一切都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从而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
高二历史单元备课资料选修1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及教学要求】【知识结构】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一)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1、俄国的建立与发展2、农奴制的确立与发展3、农奴的生存状况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
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二)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三)社会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斗争和新思潮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起因:目的:结果:意义:2、俄国知识分子要求社会变革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促进人民的觉醒。
(四)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朽无能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2、克里米亚战争经过及结果3、性质:4、俄国失败的原因5、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的颁布(一)概况1、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2、焦点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3、含义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二)内容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2、经济上: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地主能决定农民份地大小和好坏且在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3、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三)对“二一九法令”的评价1、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局限性(1)、不彻底性:A、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B、尤其是农民很大程度上还是被束缚在土地上;(2)、掠夺性:是对农民公开、野蛮的掠夺,“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讨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次要是从三个方面向先生介绍了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社会的变化及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本钱主义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亚历山东大学二世遇刺。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件划时期意义的严重事情,它使俄国走上了本钱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改革后,俄国本钱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本钱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识记俄国本钱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本钱主义工业的发展;本钱主义经济全体发展程度的落后。
2、政治的缓慢变革:识记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3、亚历山东大学二世被刺:识记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脆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构成;亚历山东大学被刺身亡。
4、理解认识消费力的发展促进了消费关系的变革和调解,而消费关系的变革和调解反过来又促进了消费力的发展;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没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5、运用探求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求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本钱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先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3、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2、认识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严重推进促进作用。
3、理解为甚么在绝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本钱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课题: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目标】简述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 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基础梳理】经济: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而言:( 1)市场——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 2)劳动力——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3)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
政治: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奴起义频繁,威胁沙皇的封建专背景制统治。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思想:新思潮的涌动。
具体而言:( 1)19 世纪初,参加对拿破仑帝国战争的一些青年军官到西欧国家,感受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回国后即要求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 2)19 世纪中期,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争论,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个人: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1.吸取教训: 19 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如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等)曾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但遭到了封建地主的竭力阻挠,最后都不了了之。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2.宣传思想: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于地主的阻过程力;3.成立组织: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条件成熟后公开化并改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4.推行改革: 1861 年俄历二月,主持国务会议通过改革法案。
1.“解放”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时间—— 1861 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 3 月 3 日)措施——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经济上:农奴可通过赎买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内容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
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2.司法改革:措施——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措施——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4.军事改革: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5.教育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1.对国家:农奴制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促进了俄国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方面的近代化。
具体表现为:经济——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政治——政治体制方面上较深层的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法制化的气息。
军事——提高了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教育——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结果国人看到了差距,继续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2.对农民:改革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改革前后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改进,相反还受到了来自于资本主义的新的压迫。
具体而言: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农民缴纳的赎金高出改革前地价的两三倍,“解放” 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贫瘠和耕作不便且数量要少,为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3.对社会:旧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如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与传统农业的矛盾等等),各种新旧矛盾交织激化,俄国仍面临民主革命任务。
4.对亚历山大二世: 1881 年 3 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改革措施中止。
【重点难点】1.俄国农奴制: 15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俄国农奴制的基本特点:( 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农奴制的领地必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的整体,同外界很少联系。
( 2)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
(3)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是上述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后果。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性质上,是沙皇政府主持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结果上,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目的上,为化解矛盾,增强国力,维护专制统治;效果上,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上,焦点围绕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
俄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主要通过政府部门推行不均衡发展战略而使某些部门获得有限发展,于是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数量扩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低下;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
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是工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二是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三是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4.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俄国:政治上,新沙皇中止了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国内政治动乱,工农斗争此起彼伏;经济上,农业危机;国际上, 对日战争的失败。
这一切都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从而加速了1905 年革命的到来。
之后是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改革导致社会矛盾愈发激烈,民众已经失去对沙皇政府的信任,此时俄国又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的沙皇俄国已处于革命的前夜。
5.俄国的现代化之路:① 1861 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启了现代化之路② 1905 年革命,在政治上改变了之前绝对君主制的状况,沙皇必须遵守法律,但另一方面,真正的君主立宪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1905 年以后俄国的政治体制是介于绝对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之间的一种中间类型。
经济上,国家经济持续高涨③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封建君主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政权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建立苏维埃代表会议,这一切开始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
【课堂检测】1.恩格斯在 19 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 ,,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这一“觉醒”指的是A.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B.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C. 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D.开始人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2.19 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这样预测时局:“,, 自那时(注:指1815 年)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
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造成俄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A.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B.俄国农奴制的阻碍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机器工业极其落后3. 1824 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任凭自己的专横霸道” ,“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
这表明A. 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B.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 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D.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4.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该评价A. 客观的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 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5.农奴制改革后,莫斯科州农民卡瓦廖夫可以①自由结婚、经商和打官司②以优惠价格购买地主的土地③自由外出务工和游历④购买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业A.①②④ B .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6. 1861 年 2 月 1 日,亚历山大二世在主持国务会议开幕式时宣布:“诸位请相信,凡是为了保障地主的利益能够做的一切,都已经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此言表明A.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基础B.废除农奴制的同时维护了地主利益C. 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D.农奴并没有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7.以下是 19 世纪 60~ 70 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你从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 年991160079541879 年1874200051937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B.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发展C.俄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8.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能证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有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②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③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通过改革俄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列宁指出“ 1861 年诞生了 1905 年”其真正含义是A.1905 年革命是在 1861 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B.18 61 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 年革命的根源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 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D.1905年革命是在 1861 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发生的【感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