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即废除农奴制,是当时俄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封建农奴制危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这次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并为革命形势所迫,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成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改革以后,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尽管还保存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但俄国的历史毕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
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
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
1840年俄国从国外输入的机器,价值为101万卢布,到1850年已达268万5千卢布。
在采用外国机器的同时,俄国也开始制造和采用本国的纺织机、织布机和缫丝机。
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纺织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其他工业部门如冶金、采矿和造船业也开始使用机器。
三十年代以后,蒸汽动力的使用较为普遍。
1815年俄国的工厂为4189个,到1858年增至12,256个。
工人人数由1804年的224882人增至1860年的859950人,其中雇佣工人占%。
在纺织工业和丝织工业中,农奴劳动已完全被雇佣劳动所代替。
尽管这些雇佣工人主要是向地主和国家缴纳代役租的农民,但是,在对于企业主的关系上,他们毕竟还是“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是在封建农奴制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
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
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一部分知识梳理1、国内:⑴农奴制导致农奴起义不断;⑵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但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国家;⑶新思潮涌动(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发展的障碍);2、根本原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落后的农奴制度的阻碍3、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二一九法令”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但要交付赎金,承担临时义务。
3、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
4、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三、性质和地位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地位: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1⑴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⑵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⑶在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①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②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改革,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③军事方面: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④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2⑴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⑵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⑶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
第一部分练习与思考1、阅读下列材料并请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
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及其原因。
专题五俄国农奴制改革班级姓名[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目的1.根本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2.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大国威望;四、改革的性质(特点):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改革委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民主花;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3.军事近代化: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等,有利于军事近代化。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变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合作探究一材料一:农奴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奴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法律大全材料二: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
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俄国农奴的处境。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度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合作探究二材料二:俄国95%的士兵使用的是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射程三分之一的步枪。
英法已拥有蒸气机军舰几百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
请回答:1.两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俄国败给英法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合作探究三材料一马克思在一篇论文《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归纳
1、农奴制的确立和强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繁,农奴制陷入危机;
2、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了农奴制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
3、新思潮的影响;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直接原因]
三、改革的酝酿
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酝酿:1、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2、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成立各级专门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四、“二一九”法令(1861年)
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具体措施: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经济上:[1]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
[2]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
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五、评价
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1、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彻底]
2、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掠夺性]
3、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
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欺骗性]
存在的问题:[1]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六、其他方面的改革
1、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只在卫生、教育和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实际权力仍掌握在行政官僚手中]
[2]司法制度方面:废除按等级进行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公
开审判;[局限: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3]军事方面: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
系;
[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4]教育方面: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3、评价
积极性:[1]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
[2]使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推动了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4]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局限性: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