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人面桃花文言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人面桃花的背景与含义
2.人面桃花的文学价值
3.人面桃花在现代的传承与应用
正文
【人面桃花的背景与含义】
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
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画面,同时也寓意着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意境。
人面桃花这一成语以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互映照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美好时光流逝面前的无奈与感慨。
【人面桃花的文学价值】
人面桃花作为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以简洁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和生活的留恋。
其次,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在文学创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经典素材。
此外,人面桃花还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生情感的独特理解,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人面桃花在现代的传承与应用】
时至今日,人面桃花这一成语仍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时光流逝、感慨物是人非的重要词汇。
在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人面桃花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不仅如此,人面桃花还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灵感,如以人面桃花为主题的书画作品、饰品等,深受大众喜爱。
综上所述,人面桃花这一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还在现代社
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应用。
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
博陵有一个叫崔护的人,资质甚美,性情孤洁寡合,应举进士及第。
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
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
清明节这天,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崔护走上前去扣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
”女入,以杯水至。
开门,设床命坐。
女子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她一个人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对客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意。
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
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
崔护用话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语。
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
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往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此后,崔护决心不再去见她。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
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
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
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
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
过了几天,他突然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
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就扣门询问。
关于人面桃花的成语故事
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那么下面是小编和你们分享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人面桃花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人面桃花】
人去楼空
【人面桃花】
长相厮守
【人面桃花成语故事】
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
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
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
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
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
他怅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人面桃花的典故和意思
一、人面桃花的典故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崔护,他去京城赶考,看见一个村子被桃花环绕着,崔护口渴就去村子里讨口水喝,在敲一户门的时候有一个少女从门里出来给他送水,崔护对这个少女一见钟情。
第二年崔护又来到这个地方,又去了那一户人家的门口,想再见一下那个少女,但是这户人家的门却紧闭着,也没看见那个少女,崔护的心情很失落,就在门上写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来这个少女从外面回来后,看见了门上的诗,很后悔外出,就绝食了好几天,饿昏了过去,过了几天崔护又来敲门,有一个老人出来说:我女儿读了你写在门上的诗死了,崔护去了屋里痛哭着说:我崔护来了!那个少女醒了过来,后来两人就结为了夫妻。
这就是成语人面桃花的典故。
二、人面桃花的意思
人面桃花这个成语是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形容男女邂逅钟情,男子追念旧时的情景。
人面桃花文言文(实用版)目录1.人面桃花的背景和来源2.人面桃花的文学价值3.人面桃花的现代意义正文【人面桃花的背景和来源】人面桃花,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句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绘了诗人面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景象,感慨万千,悲痛欲绝。
这里的“花溅泪”便是指“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这一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句以桃花比喻美丽的女子,用桃花盛开的景象象征女子的娇艳。
后来,人们将“人面桃花”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同时也寓意着美好、短暂的青春时光。
【人面桃花的文学价值】“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寓意着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令人感慨。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The grass on the original plain, withers and blooms in a year.The wildfire burns not, the spring breeze blows again.The fragrance in the distance invades the ancient road, and the clear green connects the desolate city.I"m sending the prince off again,and the lush grass is full of farewell emotions.”诗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便是以桃花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人面桃花成语故事
人面桃花:一个美丽而又悲伤的爱情故事
人面桃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源自于古代的一则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
个英俊而聪明的青年,他叫杨玉环,而女主角则是唐朝的昭阳公主,她拥有极美的容颜。
两人相遇后,迅速陷入了深深的爱情之中。
然而,这段爱情并不平凡。
昭阳公主是唐朝的皇室成员,身份高贵,而杨玉环
只是个平民。
皇帝看不惯皇室成员与平民私通,因此这段爱情遭到了极大的阻碍。
杨玉环为了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他不顾一切地努力,深得昭阳公主的父亲的
宠爱。
在一次宴会上,他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美德,赢得了皇帝的青睐,得到了与昭阳公主结成夫妻的机会。
然而,这段幸福的爱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杨玉环在一场宫廷政治斗争中受到了
牵连,被陷害入狱,并最终被赐死。
这个结局无情地将美丽的爱情截断,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遗憾和不舍。
人面桃花这个成语正是形容了杨玉环和昭阳公主之间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如
同桃花一般美丽绚烂,但同样脆弱易逝。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如此短暂却又如此激烈,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总能顺利进行。
有时候,社会的压力和种种不公
平会使得爱情变得艰难。
然而,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也应该坚持追求真爱,不放弃对爱情的希冀。
人面桃花这个成语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美丽而悲伤的爱情故事。
它不仅让我们
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珍惜佳人,因为那些美好的时刻,有时真的只会在转瞬之间出现。
人面桃花翠莲的人物分析《人面桃花》是格非先生“江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该作品取材于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江南腹地,讲述了一位没落宦家小姐翠莲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在与厚重的时代背景交织与碰撞下,小说人物所经历的一系列思想意识的觉醒、生命意义的探索、人性善恶的叩问,催生出一个个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人生故事。
作为格非“十七年磨一砺”的深厚积淀,无论是遣词作句、叙事结构,亦或是情感表达、思想构筑等方面,皆属上乘。
小说具备了极强的艺术造诣和文字穿透力,在纵观全文之后,其中作者关于女性视角的描写、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本人也就围绕《人面桃花》为脚本,谈谈自己对格非先生笔下的女性及其意识觉醒的粗浅认识。
“革命”是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什么是革命?从字面意思来讲,是一场激烈的变革,落实到行动上,便意味着一场新与旧的较量,其中必定夹带着撕裂、疼痛、血腥、当然还孕育着希望。
作者以小见大,起笔于十三岁的翠莲面对月经初潮时的不知所措,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到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转变,她的人生状态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条隐线逐渐拉开,女性意识的革命也初见端倪。
与轰轰烈烈的乌托邦之追寻、世外桃源之打造、大同世界之征逐相比,女性思想的革命这条线却不十分明朗,甚至有些隐晦,但在书中细微之处,仍能寻得蛛丝马迹,待将散落的遗珠一一拾起串联之后,思想的脉络便慢慢浮出水面,愈渐清晰起来。
小说以女性视角展开叙述,文中也塑造了大量形象鲜明的女性角色,其中不乏有宽厚麻木的韩六、自私迷信的翠莲、腐朽愚昧的丁师娘、市井刻薄的孟婆婆、以死明志的长洲媳妇。
在秀米被掳至花家舍后,作为尼姑的韩六常将“万事不由人做主,凡事皆听命安排”挂嘴边,这不是遁入空门的宽豁,而是长期被压迫过后的麻木,在秀米被花家舍的新当家强娶之时,仍不忘苦口婆心地规劝“忍得了一个月,就能忍得了四年、四十年,横竖就是这么回事”、“凡是要依顺,免得自己白白受罪”,在韩六的字典里,“反抗”二字早已被摘得一干二净,唯有顺从才能安身立命,女人天生就该如此。
人面桃花读后感《人面桃花》是一部由明朝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世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观众。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人面桃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被《人面桃花》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打动。
故事以明朝名士唐伯虎和女子秋香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情节,展现了两人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
唐伯虎的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秋香的美丽温柔、聪慧善良,两人的性格迥异却又相互吸引,他们之间的感情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挑战,最终却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在这个故事中,爱情被描绘得如此深沉、如此坚定,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同时,作品也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爱情的种种禁锢和束缚,使我对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其次,我被《人面桃花》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所震撼。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都被描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
唐伯虎的豪放不羁、才情横溢,秋香的美丽温柔、聪慧善良,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
同时,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比如唐伯虎的好友张小凡、秋香的表哥秋瑾、唐伯虎的师父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也使我对古代社会的人文风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我被《人面桃花》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所感动。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爱情、友情、师徒情等各种情感的描绘,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唐伯虎和秋香之间的爱情、唐伯虎和张小凡之间的友情、唐伯虎和师父之间的师徒情,每一种情感都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人面桃花文言文(最新版)目录1.人面桃花的来源和意义2.人面桃花与文言文的关系3.人面桃花文言文的特点和价值4.如何欣赏和运用人面桃花文言文正文人面桃花,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句以花比喻美女,形象地描绘出春日里美丽的景象。
后人将“人面桃花”用来形容女子美貌,同时也寓意着春天的美好景色。
而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具有简洁、优美的特点。
在文言文中,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描绘。
人面桃花文言文,是将人面桃花这一成语运用到文言文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它既有成语的本身意义,又具有文言文的优美表达,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人面桃花文言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
人面桃花象征着美好、短暂的青春和红颜易老的无奈,这种象征意义在文言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体现。
其次,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运用人面桃花文言文,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人物的美貌,同时也能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最后,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面桃花文言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还彰显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欣赏和运用人面桃花文言文,需要对成语的意义和文言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在欣赏时,我们可以从成语的意义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两个方面去品味其美感;在运用时,可以尝试将人面桃花这一成语运用到文言文中,以此来丰富我们的文学表达。
总之,人面桃花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它将成语的意义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完美结合,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概述人面桃花的故事
人面桃花是一个源自于古代民间传说的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上
千年的历史。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女被恶人杀害后居然化作了一株
娇艳的桃花,附有人脸的神奇景象。
这株桃花不仅令人惊叹,更启示
人们虔诚善良、珍爱生命的真正意义。
据传,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于唐代陆机所著《五柳先生传》。
据文
献记录,当时有一个少女名叫李芳,她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桃花香气,
十分引人注目。
李芳深情善良,秉持着一颗宽容、慈善的心。
可是,
有一位心怀不轨、阴险狡诈的男子却对她虎视眈眈,准备迫害她。
李
芳被迫躲避在一座庙宇内,但是仍然无法摆脱那个恶毒的男子的追杀。
终于,恶人在李芳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杀死了她。
据说
此时,天地变幻异象,天降一阵桃花雨淋在了地上。
不久后,李芳的
尸体竟然在桃花枝上被发现,成为了一株有着人脸的桃花,美艳绝伦,艳丽动人,到处都是桃花香。
人们虔诚地将这株桃花供奉在庙宇内,直到后来桃花枯萎了,但
是在民间传说中,李芳的精神则成为了人们敬重的信仰和代表。
人面桃花的故事激发人们虔诚善良、珍爱生命的态度,珍视每一
个生命、维护社会良好风气,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人们不断
追求和崇尚美好的同时,人面桃花也蕴含着令人动容的文化内涵,这
也为后来的文学、艺术等领域提供了探索和创作的源泉。
虽然秀米因被掠而陷入了命运的漩涡之中,但第三章《小东西》之前,秀米仅是一个线索,仅是一个看客。
其所看的不仅仅是这末世的哀歌与挣扎,更有自己的命运,看她曾多次提到“这身子其实不是自己的“可以看出(这似乎有着存在主义的悲伤,自为从自在中涌出,却又不得不没于自在当中。
悲剧多于此中产生,又多于此中超脱。
看秀米对自己被人蹂躏后的挣扎与最后的超然可知)。
张季元出事之前,世界对她而言就是一部默片,她不知道这世间发生了什么,但又却不期然的裹于其中。
而张季元出事后,尤其是看了张季元的日记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世界向其豁然打开。
而正在这打开中,懵懂的她在几近疯癫后彻然大悟。
但命运就在此时与她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她被劫上岛,失却了自己的童贞,见证了一场桃花园里的厮杀。
但此时,纵然她似乎处于了游涡的当中,她仍是个看客。
唯有日本归来后,她才真正走入历史当中,办自治会,办学校以致最后被捕,似乎成了时代的弄潮儿,成了一个革命先锋。
然后,这真的就是革命么?这就是一场即将实现天下大同的革命么?“革命,就是谁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他知道他在革命,没错,但他还是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就好比……”“就好比一只蜈蚣,整日在皂龙寺的墙上爬来爬去,它对这座寺庙很熟悉,每一道墙壁,每一个蜂孔,每一块砖、每一块瓦,它都熟悉。
可你要问它,皂龙寺是个什么样子,这却说不上来。
对不对?”(P210)虽然从自治会,到学校,每一桩,每一件秀米都如此的冷静,如此的有条不紊,甚至面对枪杀了她儿子的刽子手仍能平静如水。
似乎,她真的是一位女中豪杰,真的是一位革命志士,但对于什么是革命,她却不知道。
她只是裹挟于时代与命运中的一叶浮萍:她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岁月,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
说不下自愿,也谈不下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蔚藉。
(P250)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时势。
是这江河日下,一日千里的时也,势也,裹挟着她、她的父亲陆侃、王观澄、张季元于此间浮沉。
虽然身份各异,虽然性格迥异,但却都以其自身的悲剧见证了时代的悲凉,见证了一个传统的终结,一个文明的没落。
他们看似各异,实则相同,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只不过随着时势的斗转星移,跳着不同的舞步罢了——当然,她想得最多的还是王观澄的那个梦。
她忽然觉得王观澄、表哥张季元、还有那个不知下落的父亲似乎是同一个人。
(P141)说到那一个坟,坟前有个碑,碑上写着一些字,那是一个跟他一样悲哀的人定的碑文。
有时候,她觉得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P209)他们是同一个人,王观澄、陆侃、张季元、秀米,甚至那个早就埋骨于荒岛的焦先,都是同一个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读着尚书、唱着诗经长大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群有着理想,却也同样没于生活当中,有血有肉的追梦人,只可惜,这梦如此的轻盈,如此的飘渺:他们和各自梦想都属于那些天上飘动的云和烟,风一吹,就散了,不知所终。
(P141)不管是张季元、小驴子、花家舍的马弁,还是那些聚集在横滨的精力旺盛的革命党人,所有这些人的面孔都变得虚幻起来。
他们像烟一样,远远的,淡淡的,风一吹,就全都散了。
(P250)风定神清之后,是万籁俱寂的平静,一切不正常归于正常之后,剩下的只有生活本身,这生活似乎带来了心灵的安宁——她还是第一次正视这纷乱而甜蜜的人世,它杂乱无章而又各得其所,给她带来深稳的安宁。
(P252)秀米于每日傍晚掐去残花小苞,又插竹扶蕊,花遂渐密,继而蕊萼成球,攒簇枝上,妖媚妖艳。
到了中夜,索性披衣下楼,取灯来看。
夜风中,花枝微颤,寒露点点。
而在表梗朱蕊之下墙边,则是昆虫出没的世界。
飞岭、促织、花大姐、蜘蛛、金翅游走其间,鼓翼振翅,热闹非凡。
秀米很快迷上了这些小虫子。
(P265-266)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琐碎的,没有意义的,但却不可漠视,也无法忘却。
(P266)当六指人赶赴招隐求见之时:喜鹊把那个人要她说的话说了一遍。
秀米就像没有听见似的,依然在插她的梅花。
她把掉在地上的腊梅花苞,一个个地捡起来,放在一只盛满清水的碗中。
(P268)她们每日所谈,净是日常琐事:庄稼、饮食、栽花、种菜。
(P272)这何曾有一丝当年的革命气象,这何曾是当年那个冷峻如山的秀米,完全一幅隐士模样。
但这就是秀米,是万籁俱寂后的秀米。
在回看这那断曾有的革命历程,在以禁语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后,一切归于了平静、寂寥,一切归于种种花、养养草的常人生活之中。
革命真的只是一场梦幻?梦,这个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果真是革命的无二归宿?生活固然宁静,可没有那曾有的革命,又何来这份宁静,只恐怕这曾经的革命者早己尸首异地。
但归隐后的秀米不但不引革命而自豪,似乎在拼命地忘记,拼命的扼住那曾有的忧伤,用这平日的插花种草、瓶瓶罐罐消磨自己、归隐自己。
当然正如作者序中所言:我由此想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的一个个梦幻……我进而想到了动荡年代里挟在革命浪潮中的卑微的个人,尤其是个个被遮蔽的自我意识——不论它显得如何脆弱,如何转瞬即逝,但在我个人的记忆和想象中,却显得不容辩驳。
《人面桃花》是一部女主人公陆秀米的个人成长史和革命史。
小说叙述秀米从懵懂羞涩的少女到女性革命者的变化历程。
读懂陆秀米才能真正读懂《人面桃花》。
陆秀米不仅形神兼备,更是整个故事的主宰者,她有桃花般的娇美令人心动,又有革命者秋瑾式的飒爽英姿,是不谙世事的纯真女孩,也是敢于追逐梦想的女中豪杰,是不听话的女儿,也是被迫放弃母爱的母亲,有爱有恨。
作者在塑造秀米形象时,采用了不同人物间的对照:她和翠莲、喜鹊等的对比;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心理、言与行、表与里、情绪涨落变幻等的对比;人物悲剧命运与喜剧氛围的对照。
故事结尾,秀米在温暖的阳光下平静地老去,终结了她悲剧的一生。
秀米是《人面桃花》里的第一主人公,在她身上寄托了很多女性本身就有的特点。
“对于新的时代的到来,她的惊恐、担忧、各种各样的变化。
当然她也承担了小说比较大的主题,乌托邦的一个东西。
”②但是,秀米一生不停追寻的桃园梦和生命的信仰都是在父亲和张纪元的直接或间接指引或驱使下完成的。
格非还没有将她作为一个可以摆脱对男性的依赖而独自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
这部作品中格非的女性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往的虚无和模糊,不仅有生命意识,更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她对爱情理想是与社会理想同步的本文就是基于对女主人公陆秀米追寻她无法企及的梦,即追寻她的爱情和她大同世界的理想,最终梦想幻灭这一命运悲剧故事进行探索,旨在回溯那段已经逝去的革命历史,也发掘辛亥革命历史背景之下,革命志士陷于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中,却又始终无法躲避时代整体性失败的悲剧命运。
女主人公秀米,贯穿于小说的整个情节和叙述进程中。
“纯洁之轻与“历史之重”使这一女性人生尤为斑驳和沉重。
小说叙述了她的成长、她的求索和不断变幻的生存际遇。
在她的精神成长中,遭遇到了两位男性“引路人”:秀米的父亲陆侃,是公认的疯子,梦想着在普济造一条“风雨长廊”,以使村人免除日晒雨淋之苦;同样被村人视为疯子且暗恋秀米的“表哥”张季元,在日记中展现了一个完全未知、却令人疯狂向往的“大同世界”。
他们的梦想融合成秀米半生的奋斗目标。
秀米关于“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诞生在这个特定的叙事氛围中。
在作者刻意隐去了一段历史之后,秀米再次回到了家乡。
这期间的故事神秘地消逝了,我们只能从村人的视角看到一个陌生的秀米,她在游历日本后带回一个私生子。
虽然是从事有组织的革命活动,但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女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实践,她以一己之力在“普济”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进行尝试。
这是格非具有独创性的地方,他对历史进行了另一种阐释。
他将女性人生和一段历史紧紧纠结在一起,通过历史来写一个凝聚了所有女人性情与禀赋的女性命运,同时,又在这个人物身上折射出了那段难以言说清楚的复杂历史。
透过人物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古今无数类似的桃源梦的绽放与凋落的过程。
无疑,秀米可以被看作一名革命者,但她对攻打梅城并没有多少兴趣,她最想做的就是把普济变成一个理想社会。
秀米比父亲陆侃更勇于行动,比张季元更冷静、现实。
她对革命事业的冷漠和对个人梦想的迷狂使人无法把她和传统观念中的革命者联系起来,然而她的确又有着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者的胆识与魄力。
秀米借助了革命赋予她的权利和力量,以期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在这个角度,我们看到历史深层交错复杂的各种因素,它们在同一层面却向不同的方向延展。
在探询历史的同时,格非能坦露地抒写人性,尤其致力于人物心灵世界的挖掘。
这使他的写作方式呈现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非主流叙事特色。
无处安歇的灵魂使秀米面对种种离变都有着超常的冷漠,她一生都不曾为人所了解。
她回到家乡,组建“革命队伍”,这支队伍混杂了各种各样的人:接生婆、屠夫、乞丐、寡妇……他们对她的所思所想根本不感兴趣,连她的“铁杆军师”翠莲都说她是个疯子。
所以,秀米的一切设想必然成为泡影,她的诸多计划包括建设育婴室,书籍室,疗病所,养老院,甚至殡仪馆和监狱等等,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旦遭遇现实就被击得粉碎小说从人性层面对于女性的心灵苦难作出了一种切入骨髓的解剖,拓进到了人性的幽深及微妙层面。
为了避免革命行动败露之后给家人带来痛苦,秀米不得不把真实的情感藏匿在冷漠甚至有些乖张的外表下,即使是面对自己最亲密的母亲和儿子。
内心的苦闷纷扰只能依靠那些“革命工作”才能淡化,只有这样“才能忘掉其他的事”。
卖地、购买枪支、准备攻打梅城,这些只是秀米麻醉自己的方式而已。
她的寂寞和惶惑,敏感和宽容,涵盖了作为女人的各种复杂情感。
这使我们看到,秀米并不是一个革命或乌托邦的符号代码,而是一个感性而真实的女人。
她以传奇般的经历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少女隐秘难言的心理世界,一个年轻女性的孤独寂寞,一个母亲的痛苦灵魂。
她的历史,也就是女性的历史。
格非的小说始终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力量。
秀米在故事的结尾寂然离去。
这种女性人生的历史性诉求和建构,这种置身于个人与历史的紧密关联中而压抑个体感情的巨大痛苦,使小说产生了深刻的悲剧力量。
女性性别境遇与民族境遇、历史境遇的显隐纠缠,人类日常性话题与终极性话题在文本中的同生共长,使《人面桃花》不仅仅给人以阅读快感,意蕴也尤为深长。
《人面桃花》格非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女性·革命·历史——谈格非的《人面桃花》胡玉伟文汇读书周报秀米秀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她漂亮,活泼,十五岁正处青春期时接触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母亲的情人),半年间的交往中迷迷糊糊地暗恋上他,在他被杀三年后将要出嫁时从他留下的日记开始了革命的启蒙,人生的转折。
如果只从青春困惑来说,她所受到的大部分性教育均来自张季元日记中对两性事件的描写。
十八岁出嫁时被掠至土匪窝花家舍,被五爷庆德强暴,花家舍落入五爷马弁之手,与马弁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