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贡献。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主要路线及其上的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成果。
难点在于分析丝绸之路的开放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交流途径对于当时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重点将围绕具体历史事件、沿路的文化符号等展开讨论,通过图表和历史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丝绸之路的地图、历史图片、相关文献资料等;准备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以供学生参考阅读;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行收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准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互动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
教师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片段,伴随着古丝绸之路的景象和历史叙述,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之后,教师将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与重点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定下基调。
二、知识讲解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将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图片、地图等,系统地介绍“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历史背景。
首先,解释“丝绸之路”的命名及其地理走向,描绘出这条古老商道的壮丽画卷。
接着,分析丝绸之路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意识到“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2. “丝绸之路”的沟通方式和文化贡献;
三、教学步骤:
(一)引入活动
2. 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重要性,强调“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意义。
(二)听讲
2. 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讨论
2.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交换看法和意见。
1. 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中的某一个文化现象或传统;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介绍。
(五)总结
1. 总结本次教学所讲内容和学习收获;
四、课堂设计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min
引入
播放介绍“丝绸之路”的视频片段。
观看视频。
听讲
聆听讲解并记录重要内容。
讨论
小组讨论“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现象和方式。
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进行活动,进行文化现象或传统的翻译和介绍。
总结
回答问题并发表个人感想。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引入、听讲、讨论、活动和总结,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贡献和经济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意识。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国际视野,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以及沿线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PPT课件。
2. 搜集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影视资料,以便在教室上播放。
3. 安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丝绸之路相关的视频,提问:这段视频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2. 引导学生回答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作用。
3. 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教师结合地图详细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包括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2. 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汉朝国力逐渐强盛,造纸术、指南针等发明也开始运用到生活中。
此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强盛和开放的时期,渴望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和互换。
3. 介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教师简要介绍张骞的生平事迹,强调他对于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 讲解丝绸之路的作用:教师通过图片和资料展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包括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科技传播等。
5. 探讨丝绸之路对摩登社会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摩登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增进国际合作、推动文化交流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事件、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
2. 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形成小组讨论效果。
3.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砚汇报本组讨论效果,并回答其他同砚的提问。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情景导入】出示图片一带一路及丝绸之路申遗2013年新一届政府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丝绸之路“得到如此关注?它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地理范围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用动画的形式展示西域范围,学生在已准备的地图中标出西域的地理位置)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3、张骞西域之行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画出张骞西行路线,4、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出示材料: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强大的敌人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忘初心、不屈不挠、强烈的责任感过渡:正是因为他的精神,所以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5、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新课学习张骞通西域教师: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大月氏被匈奴驱赶,不断向中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教师:大月氏面对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不断向中原进攻对当时中原统治有很大的威胁,当时的皇帝怎么做的?学生:下诏招贤令教师:我大汉王朝,经历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
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内容?教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什么时期?学生:公元前138年教师: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教师: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成功者具备的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学生: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的坚贞不屈精神。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本课主要内容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同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掌握其主要路线和地理位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清晰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走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铁骨铮铮英雄史——通西域、古道漫漫梦驼铃——丝绸路、长江后浪推前浪——班超记。
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学情分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
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
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
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
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张骞出使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中西方的首次直接交往正是通过它实现的,而张骞开通西域促成了这条中西方贸易要道的形成。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问题上。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那么让学生感悟领会其内涵和作用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张骞出使西域的图片和名胜古迹”也可从网上下载,制成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收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表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联系对比法、归纳法等。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关系)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在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知识。
采用质疑法、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载体,实现生生的融洽合作,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初一学段学生比较喜欢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小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动画视频材料,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
师:看大屏幕,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那么张骞是谁?西域在哪儿?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又有什么关系?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大家一起来学习。
以动画片《张骞出使西域》视频材料导入新课,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本节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师: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一.张骞通西域,二.丝绸之路,三.班超经营西域一、铁骨铮铮英雄史——通西域[提问]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一目的相关内容,针对学案上的相关问题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1、西域在哪儿?谁派张骞出使西域?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如何?有什么不同?后来,西汉政府是如何管理西域的?活动设计: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简单扼要回答——完成学案填空。
张骞出使西域,作为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展示地图和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图片,让学生对此事件和人物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引领学生了解张骞、匈奴、西域、西域都护等历史名词。
1.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和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_____。
2.张骞出使西域:(画面展示幻灯片——《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二目的相关内容,针对学案上的相关问题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也可以把丝绸之路作出以下简单图示: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提出问题] 张骞作为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环境恶劣,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总结: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汉朝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
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画面展示幻灯片——想一想: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教师过渡: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和保护。
1.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关注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在学生阅读、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三、长江后浪推前浪——班超记[提出问题] 看教材P84-85归纳一下自学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的基本概况。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准确的回答并完成填空,班超经营西域:(自学了解)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出使西域。
2.班超派出使大秦。
3.166年,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的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二、丝绸之路三、班超经营西域【课堂总结】1.丝绸之路:一条古道东西方文明交汇通道。
2.两件大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三位人物:出使西域的张骞;经营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
他们为中西交通畅通和文化经济交流贡献非凡。
【当堂练习】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使命是()A.开通陆上丝绸之路B.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统治C.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联络西域乌孙国王,夹击匈奴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就开始管辖今新疆地区。
西汉政府管理新疆的地方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西域都护C.北庭都护府D.伊犁将军解析:掌握各朝代对新疆的管理机构,如,汉——西域都护;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伊犁将军。
)答案:B3.东汉初年,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派遣了一位人物出使西域,该人物是()A.张骞B.班超C.甘英D.卫青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注意题目提示时间是“东汉末年”和提示地点是“西域”,结合课本的“史海拾贝”,可确认该人物为班超。
4.某同学到新疆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在当时出土的中原丝织品。
他结合所学的知识推测出: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始于()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高祖统治时期C.汉武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解析: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开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后,而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本题答案为C。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班超出使西域相距多少年()A.209年B.210年 C.211年 D.212年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和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
解题的关键首先搞清张骞第一次出使的时间是前138年,班超出使的时间是73年。
然后根据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公元前+公元后-1即可(注:由于没有公元零年,所以减一)。
因此相距时间为:73+138-1=210答案:B6.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A.秦朝B.汉朝C.唐朝 D.明朝答案解析: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故张骞功劳最大。
答案:A7.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是()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C.张骞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解析:“西域道”即丝绸之路8.19世纪德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意到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他把这条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对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与中亚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B.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C.丝绸之路的名称源于以丝绸贸易为媒介D.李希霍芬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析:李希霍芬只是为这条贸易通道起名而已,与丝绸之路开通没有关系。
答案:D9.“丝绸之路长跑之旅”是由世界著名儿科专家仁志田博士发起的一项以“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支持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为宗旨的活动。
如果让你选择这条长跑路线,则应该包括下面的()①西安②敦煌③新疆④北京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注意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向西,故不经过北京,所以有④的选项都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
10.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①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④中洲际铁路明显与题干中古丝绸之路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