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巧析
- 格式:doc
- 大小:3.09 KB
- 文档页数:2
以字的一词多义及例句“以”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可是相当活跃的呢,有着好多不同的意义呢。
一、表示“用”“拿”的意思。
在“以刀劈狼首”这个句子里,“以”就是“用”的意思呀。
你看,用刀去劈狼的脑袋,多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动作呢。
还有“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里就是说凭借着剩余的力气和岁月,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掉呢,“以”也是表示凭借、用的意思哦。
感觉古汉语里这种用法还挺常见的呢。
二、表示“因为”“由于”。
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啦。
不因为外界的事物而欢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
再比如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呢。
这也是“以”表示原因的用法哦。
三、表示“把”“将”。
“全石以为底”,就是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呀。
这里的“以”就有着把……当作的意思呢。
这种用法也很有趣呢。
还有“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也是把的意思,让句子的表意很清晰呢。
四、表示“按照”“依照”。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这里的“以”就是按照的意思啦。
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事情,往往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五、表示“在……的时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时候。
这里的“以”就有在……之时的意思呢。
这也是“以”字比较特殊的一种用法哦。
六、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这里的“以”就是用来的意思呢,有一种目的在其中,为了记述这件事才写文章的呀。
七、表示连接,可译为“而”或者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而又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多。
这里的“以”就相当于“而”,起到连接的作用呢。
“以”字的一词多义可真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呢,需要我们多多积累例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的不同用法呀。
每一种用法都有它独特的韵味,通过这些例句的学习,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含义啦。
以字巧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演变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字形的分析,理解字义和词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字形分析的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基本构造:甲骨文、金文、小篆等。
2. 汉字的演变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3. 常用字的基本字义和词义。
4. 字形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演变规律,字形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规律,字形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基本构造、演变规律和字形分析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字例,引导学生运用字形分析的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字形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演变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形成过程。
3. 讲解字形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分析字义和词义的方法。
4. 分析具体字例,让学生运用字形分析的方法,理解字义和词义。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汉字基本构造和演变规律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字例,评估其字形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字形分析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汉字文化:介绍汉字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汉字艺术:欣赏和分析汉字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汉字教学教材。
2. 字例:收集各种汉字字例,用于教学分析和实践。
3. 辅助工具:字典、词典等查询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和词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45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讲解(20分钟)、案例分析(10分钟)、总结(5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文言虚词“以”字的用法。
说起“以”字,那可真是文言文里的常客,就像咱们班里那个爱出风头的调皮鬼,哪儿都有它的身影。
先来说说“以”作介词的情况。
比如说“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就好像你拿着一把刀去砍狼的脑袋,这个“以”就表示你拿的工具是刀。
还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面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后面一个“以”是“把”的意思。
这就好比你因为学习好,同学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你。
“以”作连词的时候也不少见。
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里的“以”就是“而且”的意思,说道路平坦又近便,来游玩的人就多。
这就像咱们学校旁边开了一家既好吃又便宜的小吃店,那去的人肯定就多啦。
再讲讲“以”作动词的情况。
“皆以美于徐公”里的“以”就是“认为”的意思,大家都认为比徐公美。
这就像咱班选班长,大家心里都有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
还有“以”作副词的情况,比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这里的“以”就是“已经”的意思。
就像你早上出门发现下雨了,等你到学校的时候,你的衣服已经湿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古文朗诵会。
有个小朋友朗诵了一篇文言文,里面好几个“以”字,他读得磕磕绊绊,完全没搞清楚“以”的用法。
我当时就在想,这孩子要是能把“以”字的用法弄明白,这朗诵肯定精彩多啦。
咱们学习“以”字的用法,就像是在古文中探险,每搞清楚一个用法,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
大家可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以”字,它能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想法。
所以呀,同学们要多做练习,多去古文中找找“以”字,把它的用法牢牢掌握住,这样咱们就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啦!。
固难以辞叙的以的用法《以》字在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从字义、语法以及搭配上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以》字的用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以》字的字义《以》字的常见字义包括:用,凭借,由,以及表示方式、手段、条件、标准等含义。
这些字义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语境灵活使用,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 《以》字的动词用法在汉语中,《以》字常用作动词,表示用某种方式、手段或条件进行某种行为或活动。
例如:“以笔写字”、“以言传意”、“以眼还眼”等。
这些搭配中的《以》字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条件来实现某种效果或目的。
3. 《以》字的介词用法除了作为动词外,《以》字还常用作介词,表示根据、按照、依照某种标准或条件。
例如:“以我看来”、“以历史为镜”、“以此为准”等。
这些搭配中的《以》字表示的是依据或根据某种标准或条件来做出判断或决策。
4. 《以》字的连词用法《以》字还可以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或两个词语,表示因为、由于、既然等含义。
例如:“以天气寒冷,故需多穿衣服”、“以我所知,他是个诚实的人”等。
这些搭配中的《以》字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或条件性关系。
5. 《以》字的固定搭配《以》字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固定的搭配,如“以及”、“以来”、“以至”、“以为”等,每个搭配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以及”表示包括或还有,如“水果以及蔬菜”;“以来”表示从过去某一时刻直至现在,如“改革开放以来”;“以至”表示到达某个程度,如“努力学习,以至进入名校”;“以为”表示以某种行为或情况作为认知的基础,如“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
6. 《以》字的搭配技巧在运用《以》字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搭配,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还需要注意《以》字的多义性和多种用法,避免歧义或不当用法。
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语境丰富的文章,积累《以》字的各种搭配用法,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对《以》字的用法和搭配的详细解释,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以字的用法和例子1. 哎呀,说起"以"这个字,可真是让人脑袋瓜子嗡嗡的。
这小小的一个字,用法可多着呢,简直能把人绕晕乎!不过别怕,咱们慢慢来,保准让你明白得清清楚楚。
2. "以"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表示用、拿的意思。
比如说:"我以勺子吃饭。
"这句话听着怪怪的是不是?正常人谁用勺子吃饭啊,不都是用筷子吗?不过这句话语法上没错,就是想告诉你"以"可以这么用。
3. 再来个例子:"他以牙还牙。
"这句话可有意思了,难道真的是把牙齿拔下来还给别人吗?那得多疼啊!其实啊,这是个成语,意思是以同样的方式报复别人。
你要是跟哥们儿吵架,可别真的掰牙齿啊,会被当神经病的!4. "以"还可以表示认为、当作的意思。
比如:"我以为今天是星期五,结果是星期四。
"这句话里的"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
要是真的搞错了日子,那可就尴尬了,说不定还会误了什么重要的事儿呢!5. 有时候,"以"还能表示从、自的意思。
就像这句:"以上海为起点,一路向北。
"这里的"以"就是"从"的意思。
要是你真打算这么旅行,可得准备好钱包啊,不然半路上就得喝西北风了!6. "以"还能表示按照、依据的意思。
比如:"以法律为准绳。
"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法律来做事。
要是谁敢说"以我的想法为准绳",那可就有点儿自大狂了,说不定哪天就会栽个大跟头。
7. 有时候,"以"还能表示趁着、乘着的意思。
像这句:"以热打铁。
"这可不是真的拿热乎乎的东西打铁啊,而是说趁热打铁,抓住机会赶紧行动。
要是你真的去拿个热乎乎的东西打铁,铁匠可能会以为你疯了!8. "以"还能用来引出原因或目的。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是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主要讨论“以”作为介词和动词时的两种意同词性不同的情况。
一、以为介词时:表示手段、条件、标准、方法等。
1. 以…为基础/为例子/为对象:表示以某事物作为基础、例子、对象等。
例如:
- 以数学为基础,学好理科是很重要的。
- 将熊猫作为保护对象,是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2. 以…为准:表示以某事物为标准或依据。
例如: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消费观也逐渐以理性为准。
- 在这个测评中,将以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为准。
3. 以…为条件/为前提:表示某事物是实现另一事物的条件或前提。
例如:
- 以平和的氛围为条件,我们才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 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提升创新力为前提。
二、以为动词时:表示运用、依仗等。
1. 以…为工具/武器/手段:表示使用某物作为工具、武器、手段等。
例如:
- 工匠以锤子为工具,打造出精美的艺术品。
- 不可否认,网络成为一项重要的媒体手段。
例如:
- 针对该问题,我们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客观的判断。
- 这个理论是以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以”字作为介词时,表示手段、条件、标准、方法等;而作为动词时,表示运用、依仗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具体含义和语境来理解“以”字的意思。
以字的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
(《活扳》)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
((捕蛇者说))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
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
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
“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意即“已经”。
“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
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举例一、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举例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以字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通过丰富的举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1. 以字表示方式以字表示方式是指使用某个特定字词来代替整个概念或事物。
例如,“以”可以用于表示方法或手段,“也”可用于代替助动词“是”或强调之意。
“非其财也”,其中,“非”用于否定;“财”则代指事物的所有属性和特征,使文章内容更加简练且优雅。
2. 以字引申含义在古代汉语中,许多字可以通过引申而具有新的含义。
例如,"苟"原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后来引申为"如果"、"只要"等连词;"斯"最初表示摆放,并逐渐发展成表示位置、状态等意味。
3. 以字修饰名词修饰名词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使用适当的字词对名词进行修饰,可以增添额外的描述和情感色彩。
例如,“婉白”中的“婉”表示委婉、柔美,加强了对“白”的修饰。
二、举例解析1. 以字表示方式例一:“以”字用于表示方法或手段。
原文:君子笃于道,以汝邦无尤也。
(《论语·阳货》)译文:君子坚守道义,为的是使你所在的国家没有过失。
例二:“也”用于代替助动词“是”或强调之意。
原文:质直而好直,以礼貌进取而不包藏私欲者也。
(《荀子·劝学》)译文:真实而善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礼服从并追求进步,并不隐藏个人私利。
2. 以字引申含义例三:“苟”原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后来引申为“只要”,“如果”的连词。
原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又新又新。
(《庄子·齐物论》)译文:只要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和改变,每一天都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例四:“斯”最初表示摆放,并逐渐发展成表示位置、状态等意味。
原文:知民去而不辞;好逸於劳,动又恐失爱於民也。
(《礼记·乐记》)译文:了解民众的需求并从不推辞;喜欢轻松舒适,但又担心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古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古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字是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个元素。
字既可以代表事物本身,也可以象征着某种意义或象征某个情感。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古人在使用字时的技巧和特点。
1. 以字形象描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字的形象来描绘事物。
例如,《红楼梦》中描写女主角黛玉时说:“如花似玉宜兰春,分外妖娆风流人”。
这里,“花”和“玉”都是对黛玉美貌的形象化描写,使读者对她的容貌能够一目了然。
2. 以字义抒发情感古人善于通过选用特定的字义来抒发情感。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即事》中,他运用鲜活的动词“踽踽独行”来表达孤独无助之感;而在明代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修炼成道后自称“齐天大圣”,表达了自信和傲慢。
3. 以字谐音进行联想在古代文学中,作者常利用字的谐音来引起读者的聪明才智。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其中,“尽”和“流”的谐音使得整首诗依然通顺,读者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出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
4. 以字意进行比拟古代文人也喜欢将特定的字与事物进行比拟,以加深对某种情感或景象的描述。
例如,《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思念之时说:“若非亲手比翼鸟,怎生飞到我窗前?”这里把爱情比作了“比翼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5. 以相近字反衬形象在古文中,有时候通过使用相近但含义截然不同的字来刻画事物或人物。
例如,《水浒传》中有一位英勇无敌且心狠手辣的人物——李逵,“逵”本意是耕田时用于锄草的农具,可是与人名逵搭配在一起却形成了某种反差效果,使人对他的形象更加深刻。
二、古文中以字的用法例句解析1. 例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木兰辞》此句中,“金”和“玉”均为宝贵的物质,借以比喻军事上的休戚相关与成功。
通过使用这两个词来描述木兰的壮丽形象与她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一个英勇儿女主角形象。
导言:
文言文中的“以”字用法非常灵活,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以”作实词讲时常译作“认为”有时可以灵活译为“任命”。
作虚词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用法很多。
有时候,一句话中的以字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解释,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君何以知燕王?”,这句话中,“以”字既可解释为“凭借”,也可以解释为“因为”,稍后的“以此知之”,也相应解释为“凭借”或“因为”,两句话“以”字解释一致即可,即使不一致,也不会深究,因为不影响句意的理解。
多数情况下,我们对有多种讲法的文言虚词会采取“苟同”的态度,只要讲得通,怎么都行。
但在有些场合,我们尽管感觉都可以,但细推敲起来,其中滋味不尽相同。
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实录:
(当讲到,渑池会后,赵王封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
师:“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句话中,“以”怎么讲?请同学们好好想想。
生甲:老师,“以”当“因为”讲,渑池会上,蔺相如临危不惧,在赵国尊严丧失之际,挺身而出,以死相逼,迫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打破了秦国的如意算盘,功劳最大。
这么大的功劳拜为上卿,理所当然。
因此“以相如功大”中的“以”当“因为”讲。
生乙:老师,甲同学虽然分析的很好,但这句话中“以”当“认为”也能讲通,渑池会上,相如处处维护赵王的面子,赵王“认为”相如功劳大,也未尝不可呀!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解释都很好,的确,在这句话中,“以”当“因为”“认为”都能讲通,都可以,那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讲法更好呢?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好,也有的说都好,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
)
生丙:老师,我认为“以”当“因为”讲好,刚才甲同学已经说了,渑池会上,赵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蔺相如功劳最大,“以”当“因为”讲,就会说明相如功大的确是客观事实,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相如受之无愧,因此“以”当“因为”讲好。
生丁:老师,我不同意丙的看法,我认为赵王“认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因为赴渑池前廉颇“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一番话。
尽管赵王也知道廉颇的话是对的,是符合赵国根本利益的,但还是伤了赵王的心,赵王会觉得廉颇眼里只有赵国而没有赵王。
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威武之举,赵王亲眼所见,正是靠相如的三寸不烂之舌,才使得赵王安全回国,赵王还是赵王。
归国封赏时,赵王自私狭隘的心理占了上风,他对蔺相如一百个感激,对廉颇尽管有些不满,但不能直说。
赵王有意借蔺相如来压廉颇,因此拜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以相如功大”这句话,“以”字当“认为”讲正好说明相如功大赵王主观上的认为。
因此此时的“以”当“认为”讲更好。
(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
师:丁同学分析的很好,这样分析更能深入了解赵王微妙的心理。
渑池会上,赵国的确外交上取得重大胜利,蔺相如功不可没,但功劳不能都归到蔺相如头上,要是没有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要是没有廉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的企图。
就不会有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光彩夺目”,廉颇是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风光无限”的强大后盾,渑池外交上的胜利,廉颇的功劳并不次于相如。
这样再看下文廉颇的不服气,就更顺理成章了。
如此看来,“以”当“认为”讲更好。
全句意为,渑池会后,赵王回到赵国,认为蔺相如的功最大,封他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
后记:
一个“以”字看似微不足道,看似怎么讲也可以,谁知里面还有如此微妙的心理世界。
看来我们对文言文中每一个字词,都不可轻易放过,只要我们多留心,深入挖掘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这么去分析,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还要考虑这句话,这个词能否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否激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们不妨尽可能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