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化学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课件:专题3 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11讲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115
第11讲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最新考纲]1.常见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等)(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判断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为了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可将固体加热至恒重()(2016·天津理综,4A改编) (2)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可以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2016·全国卷Ⅱ,13B) (3)根据Al2(SO4)3和小苏打反应,在实际应用中可用作泡沫灭火器灭火()(2016·全国卷Ⅲ,7A) (4)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铁片不溶解,则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2016·四川理综,2B) (5)根据铁比铜金属性强,在实际应用中可用FeCl3腐蚀Cu刻制印刷电路板()(2016·全国卷Ⅲ,7B)(6)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2016·全国卷Ⅰ,10C) (7)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可以加入稀硝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2016·全国卷Ⅱ,13C) (8)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2015·天津理综,2C) (9)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
23 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 A()(2015·全国卷Ⅱ,10C) (10)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立即产生气泡()(2015·全国卷Ⅱ,13A) (1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2015·全国卷Ⅰ,8C) (1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小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是因为铝的熔点较低()(2015·全国卷Ⅰ,10C)答案(1)×(2)×(3)√(4)×(5)×(6)√(7)×(8)×(9)√(10)×(11)√(12)×2.(2017·天津理综,1)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C.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D.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解析A项,石灰和碳酸钠的溶液均呈碱性,能与酸反应,正确;B项,可溶性的铝盐、铁盐在溶液中均能发生水解分别生成具有吸附性的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杂质,正确;C项,处理水中的Cu2+、Hg2+重金属离子,用沉淀法,可加适量硫化钠,用氯气不能除去,错误;D项,烧碱与含高浓度NH+4的废水反应产生氨气,可回收利用氨,正确。
第12讲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最新考纲]1.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2.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1.(2016·课标全国Ⅱ,7)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解析A项,温室气体包括CO2、CH4等气体,正确;B项,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废气,会造成大气污染,错误;C项,用液化石油气减少燃油中硫等杂质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正确;D项,燃料不完全燃烧会产生CO,CO易与血红蛋白结合,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正确。
答案 B2.(2016·江苏化学,1)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
下列活动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是()A.燃烧煤炭供热B.利用风力发电C.增加植被面积D.节约用水用电解析煤炭燃烧会生成大量CO2,加剧“温室效应”,A正确;风力发电,不影响CO2,B错误;增加植被面积,植物会将CO2转化为O2,C错误;节约用电用水,不影响CO2,D错误。
答案 A3.(2017·北京理综,10)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解析A.溶液中SO2被FeCl3氧化生成SO2-4,再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2的还原性;B.SO2与H2S溶液发生反应SO2+2H2S===3S↓+2H2O,体现了SO2的氧化性;C.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D.SO2与Na2SiO3溶液反应产生胶状沉淀,根据强酸制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2SO3>H2SiO3。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本专题的教学分为3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复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复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训练无机推断,通过复习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网络联系,增强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课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1.教材分析本节重点复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资料在考情分析基础上,给出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知识压缩的网络化,熟练掌握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重点内容的回忆,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练习,注重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复习无机推断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更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本课题知识内容不十分难,较易掌握,但拓展的无机推断是学生感觉困难的一个课题。
所以就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课题的引入、复习、结论、练习巩固都鼓励学生参与,可轻松复习并应用知识。
3.考情分析本课时复习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经常出现在推断题中。
二、命题新动向:①将推断、计算、实验各题型融于一体,再糅合典型非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图象问题、数形结合问题是高考命题的新主题。
三、教学目标常考知识点:1.非金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2.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3.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的单质及其化合物;4.培养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图表法、分组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见下表)(1)复习本专题的知识,最容易产生的感觉就是——乱,似乎各种知识混在一起,没什么头绪,各种知识显得似是而非,各种提法都有道理。
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掌握每一主族的知识,在此处要注意掌握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一主族内部应抓住典型的代表物(比如卤素中的氯、氧族元素中的硫等)的性质,要求一提到该物质,立刻能在脑海中反映出该物质包含的各条化学性质来。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讲精练第十一专题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2022·浙江6月·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上通过电解六水合氯化镁制取金属镁B.接触法制硫酸时,煅烧黄铁矿以得到三氧化硫C.浓硝酸与铁在常温下不能反应,所以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D.“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和“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不能混用【答案】D【详解】A.六水合氯化镁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无水氯化镁制取金属镁,A不正确;B.接触法制硫酸时,煅烧黄铁矿只能得到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接触室经催化氧化才能转化为三氧化硫,B不正确;C.在常温下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在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并阻止反应继续发生,所以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C不正确;D.“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和“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不能混用,若两者混用会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不仅达不到各自预期的作用效果,还会污染环境,D 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
2.[2022·江苏·8]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应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固氮、人工固氮都是将N2转化为NH3B.侯氏制碱法以H2O、NH3、CO2、NaCl为原料制备NaHCO3和NH4ClC.工业上通过NH3催化氧化等反应过程生产HNO3D.多种形态的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氮循环”【答案】A【详解】A.自然固氮是将N2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不一定是转化为NH3,比如大气固氮是将N2会转化为NO,A错误;B.侯氏制碱法以H2O、NH3、CO2、NaCl为原料制备NaHCO3和NH4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NH3+CO2+NaCl=NaHCO3↓+NH4Cl,B正确;C.工业上通过NH3催化氧化等反应过程生产HNO3,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催化剂△4NO +6H 2O 、2NO +O 2=2NO 2、3NO 2+H 2O =2HNO 3+NO 、4NO 2+O 2+2H 2O =4HNO 3,C 正确;D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多种形态的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氮循环”,D 正确;故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