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63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结束,历史E出现过西晋?满短暂统一,且有一度的“太康之治”(280289年),但不久分裂,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
江南地区的东晋和宋。
舞、梁、陈政治上求得“偏安”,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历经五朝十六国的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北。
齐、北周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由于封建割据.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货币经济倒遐。
货币制度极不统一,直到隋朝,五铢钱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一)两晋十六国货币 1.西晋、东晋货币西晋统一三国后,沿用汉魏五铢;没有铸造新钱,市场流通东汉五铢、剪轮五铢及王莽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晋以后,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行孙吴大景,甲行“四文”指未经剪凿过的完整五铢,可当千枚小钱使用。
传世五铢中有“五朱”、“五金”小钱,江南一带常有出上,目前不能明确是何朝钱。
2.十六国货币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民族动乱,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朝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政权多自铸钱币.属区域性地方货币,形制皆为方孔圆钱。
丰货。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铸“丰货”,钱文篆书.有大小字两种。
大字而无内廓。
径2.4cm,重3克。
丰货钱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
汉兴。
东晋成帝成康四年(338年),成汉李寿改元“汉兴”,铸此钱,钱文隶书,有直读、横读两种,钱体轻薄而小-直径l.67cm,重约l克。
这是我国最早以帝王年号命名的货币。
汉兴钱发现少,尤以横渎者少见。
大夏真兴,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
形制仿莽泉,径2.2—2.3cm。
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市场作伪多,超过23cm者均为伪钱。
大夏真兴是古钱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视为大珍。
凉造新泉。
西晋不年凉州刺史张轨在河西地区建立前凉政权,铸“凉造新泉”,字体瘦小端正.自成风格。
汉代至魏晋的钱币变化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统一了中国的政治局面,也对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货币制度方面,汉代实行的是铜钱制度。
铜钱是以黄铜为主要原料铸造而成的货币,在当时的中国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铜钱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上面一般镌刻有“当”字或纹饰图案。
这些铜钱在交易和交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易的便利。
汉代铜钱的流通和使用,为后来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铜钱制度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铜钱的质量和重量标准逐渐下降,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商品贬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钱的铸造成本逐渐降低,导致了大量伪造和铸造假币的行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也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汉代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
随着汉代的灭亡,魏晋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经济、政治、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货币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实行的货币制度主要有五铢钱和布币两种形式。
五铢钱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式,以铜为主要原料,重量为五文钱。
五铢钱在当时的中国经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经济交易的主要媒介。
除此之外,魏晋时期还出现了布币,即以布为主要原料铸造的货币。
布币的出现,不仅充分利用了当时的资源,也解决了钱币贬值的问题。
这两种货币形式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进步。
当然,五铢钱和布币的出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货币的质量和价值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特别是五铢钱的质量和重量标准不断下降,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商品贬值的问题,给当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同时,伪造和铸造假币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改革和整顿,努力修复了铜钱和五铢钱的价值和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两晋货币三国两晋时期的钱币样式及种类
导语: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
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
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
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
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钱币流通
三国时期刘备的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
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
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1.直百五铢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始铸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刘备打完仗发现钱袋也憋了不少。
怎么才能保障军用?刘备头疼不已。
这时刘巴就提议说可以铸造“直百五铢”,来平定物价。
这个“直百五铢”和五铢钱一样是圆形方孔,但样式丰富。
第一,钱面在保留了五铢钱的篆体“五铢”的情况下,还新增隶书字样的“五百”。
第二,也许是为了打破沉默单调的气息,蜀汉在“直百五铢”背面或刻有阳文“为”,显示资财之意;或作阴文或者吉祥、三星等纹饰。
直百五铢2.小泉直一三国早期新莽六泉,乃指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所铸六泉,即大泉五十、状泉四十,中泉三十、幼泉二十、幺泉一十和小泉直一。
在这六泉之中,一大一小两头即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发现较多,存世量较丰,唯有中间之四枚泉反之量少为珍,其中尤其又以状泉四十最珍,旧出稀罕,曾位列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中泉三十次之。
莽钱总的来说,铜质优良,铸制精美,诸泉皆为美泉。
小泉直一3.太平百钱三国早期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
初期铸大钱直径2.6~2.7厘米,重5~7克。
存世小钱多见,钱径仅1.3厘米,重0.7~1克,应为后期减重钱。
由于减重过甚,劣小亦如“直百” ,“钱”字或省写作“金”。
据传亦有仅书“太平”二字之小钱。
钱背亦可见星号、水波纹等。
常见的有两种形制:1、钱背有波折纹,并在上部有一星点,直径2.5厘米,重量较为一致,均在3克左右。
2、光背,但轻重大小不一,一般大者重量在3~4克之间,小者仅有0.4~0.5克。
另有形制相同的“世平百钱”,存世极罕。
太平百钱4.定平一百三国中期定平一百”钱体薄小,有大小二种。
大者径1.6厘米、重1克左右;小者仅径1.2厘米,重约0.6克。
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直读,光背。
此钱近年仍有出土;其确凿归属尚待进一步考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
“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
三国的货币制度(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2.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3.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兑换4.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5.总结篇1正文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货币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仍然在三国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主要以金属货币为主,包括黄金、白银和铜钱。
其中,铜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而黄金和白银则主要用于官方财政和富商大贾之间的交易。
此外,三国时期还存在一种名为“谷帛”的货币,主要用于农村地区的小额交易。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兑换在三国时期,各个政权分别有自己的货币体系。
曹魏政权实行的是铜钱本位制,蜀汉政权则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东吴政权则使用铜钱和白银两种货币。
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也不尽相同。
这给三国时期的贸易往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战争频繁,各个政权都实行了严格的财政政策,货币供应量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通货紧缩,物价上涨,对平民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货币制度混乱,货币兑换困难,也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总结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具有特殊性,它反映了当时战乱背景下的经济状况。
虽然货币制度相对混乱,但对三国时期的经济交流和货币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篇2 目录一、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二、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及其特点三、三国时期货币制度的影响篇2正文一、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三国时期(公元 220 年 -280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三个国家——魏、蜀、吴,分别统治着北方、西南和东南地区。
由于政治分裂、战争频繁,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货币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仍然在三国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