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货币
- 格式:pdf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21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钱币三国、两晋、十六国三国两晋十六国(公元196-439年)是含魏、蜀、吴三国鼎立及两晋、十六国两个历史时期。
三国魏初实行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至明帝,才铸“曹魏五铢”。
蜀汉广铸“直百五铢”大钱。
吴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五千”等大钱。
两晋时期,西晋沿用“曹魏五铢”,东晋主要用孙吴及蜀汉旧钱。
十六国时期,后赵曾铸“丰货”,成汉在成都铸造过“汉兴”小钱。
夏铸“大夏真兴”。
前凉曾铸“凉造新泉”。
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
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
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
到头来是官民交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
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以平民愤。
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两晋货币: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
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
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
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
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南、北朝钱币东晋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
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期代。
北朝经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后改为北齐。
西魏后改为北周。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结束,历史E出现过西晋?满短暂统一,且有一度的“太康之治”(280289年),但不久分裂,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
江南地区的东晋和宋。
舞、梁、陈政治上求得“偏安”,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历经五朝十六国的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北。
齐、北周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由于封建割据.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货币经济倒遐。
货币制度极不统一,直到隋朝,五铢钱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一)两晋十六国货币 1.西晋、东晋货币西晋统一三国后,沿用汉魏五铢;没有铸造新钱,市场流通东汉五铢、剪轮五铢及王莽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晋以后,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行孙吴大景,甲行“四文”指未经剪凿过的完整五铢,可当千枚小钱使用。
传世五铢中有“五朱”、“五金”小钱,江南一带常有出上,目前不能明确是何朝钱。
2.十六国货币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民族动乱,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朝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政权多自铸钱币.属区域性地方货币,形制皆为方孔圆钱。
丰货。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铸“丰货”,钱文篆书.有大小字两种。
大字而无内廓。
径2.4cm,重3克。
丰货钱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
汉兴。
东晋成帝成康四年(338年),成汉李寿改元“汉兴”,铸此钱,钱文隶书,有直读、横读两种,钱体轻薄而小-直径l.67cm,重约l克。
这是我国最早以帝王年号命名的货币。
汉兴钱发现少,尤以横渎者少见。
大夏真兴,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
形制仿莽泉,径2.2—2.3cm。
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市场作伪多,超过23cm者均为伪钱。
大夏真兴是古钱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视为大珍。
凉造新泉。
西晋不年凉州刺史张轨在河西地区建立前凉政权,铸“凉造新泉”,字体瘦小端正.自成风格。
不为人熟知的南北朝钱币,正在逐渐成为热门~北朝十六国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史称北朝。
北朝与南朝并存,两者合称南北朝,北朝历时195年(公元386—581年),其间铸行过多种钱币。
北魏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鲜卑贵族首领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重建代国。
是年改国号为魏,改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后魏、元魏)。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政权对峙。
太和五铢: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
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
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普品2000~3000元左右,极美品价格在7000元以上。
太和五铢永安五铢: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
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
普品200~400元左右,美品市价600元以上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
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永安五铢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
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永平五铢:到了宣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发展,钱币的使用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
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三国两晋南北朝铸币1.直百五铢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始铸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刘备打完仗发现钱袋也憋了不少。
怎么才能保障军用?刘备头疼不已。
这时刘巴就提议说可以铸造“直百五铢”,来平定物价。
这个“直百五铢”和五铢钱一样是圆形方孔,但样式丰富。
第一,钱面在保留了五铢钱的篆体“五铢”的情况下,还新增隶书字样的“五百”。
第二,也许是为了打破沉默单调的气息,蜀汉在“直百五铢”背面或刻有阳文“为”,显示资财之意;或作阴文或者吉祥、三星等纹饰。
直百五铢2.小泉直一三国早期新莽六泉,乃指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所铸六泉,即大泉五十、状泉四十,中泉三十、幼泉二十、幺泉一十和小泉直一。
在这六泉之中,一大一小两头即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发现较多,存世量较丰,唯有中间之四枚泉反之量少为珍,其中尤其又以状泉四十最珍,旧出稀罕,曾位列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中泉三十次之。
莽钱总的来说,铜质优良,铸制精美,诸泉皆为美泉。
小泉直一3.太平百钱三国早期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
初期铸大钱直径2.6~2.7厘米,重5~7克。
存世小钱多见,钱径仅1.3厘米,重0.7~1克,应为后期减重钱。
由于减重过甚,劣小亦如“直百” ,“钱”字或省写作“金”。
据传亦有仅书“太平”二字之小钱。
钱背亦可见星号、水波纹等。
常见的有两种形制:1、钱背有波折纹,并在上部有一星点,直径2.5厘米,重量较为一致,均在3克左右。
2、光背,但轻重大小不一,一般大者重量在3~4克之间,小者仅有0.4~0.5克。
另有形制相同的“世平百钱”,存世极罕。
太平百钱4.定平一百三国中期定平一百”钱体薄小,有大小二种。
大者径1.6厘米、重1克左右;小者仅径1.2厘米,重约0.6克。
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直读,光背。
此钱近年仍有出土;其确凿归属尚待进一步考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
“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
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的货币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货币制度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背离典范的现象。
在东汉末年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社会秩序严重受损,货币流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此时,民间开始出现了私铸铜钱的现象,导致铜币的质量低劣,大小不一,币值难以确定。
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权开始发行临时性的货币,如镜泉、刀币等,这也被视为魏晋南北朝货币制度的早期形态。
到了晋朝,尤其是晋武帝时期,货币制度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整合与规范。
在晋武帝时期,正式颁布实行“五铢钱法”,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次货币制度改革。
五铢指的是铜币的五种重量规格,即大铢、中铢、小铢、大半、小半。
这种铜币的发行方便了货币的统一和标准化,减少了盗铸私铸的现象。
五铢钱法的实行使得铜币的顶面上印有明确的文字及方形孔洞,以方便进行串带而不容易断裂。
此外,在地方政权方面,各地也陆续开始铸造自己的地方性货币。
但是,五铢钱法的实施期限较短,很快被取而代之的新货币所取代。
南朝时期,由于分裂局面的形成,地方政权的兴起以及社会经济的不稳定,货币制度又进一步复杂化。
南朝梁、陈、南朝宋等政权纷纷进行铜钱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货币体系。
例如,梁朝的西昌五铢钱、南朝宋的宣平通宝,陈朝的天康通宝等。
这些货币的特点是材质上多采用黄铜或白铜,且凸起的文字清晰可辨。
此时,地方货币愈发复杂,各地方政权都进行了大量的折衷妥协,多数是以明文规定的公众信用为基础,而不是以政权的强制性担保作为发行背书。
随着北方政权的兴起,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北朝的代表性货币是鲜卑族政权北魏的开皇通宝、隋朝的开皇通宝等。
这些铜钱多以方形为主,币面正面有明确的文字,背面一般有一至四个字符,同时辅以方块孔或圆孔。
这些货币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较好地继承了晋朝五铢钱法的传统。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货币史札记七则魏晋南北朝史料中有关货币的内容并不多见,而且这些史料还存在语焉不详或是互相抵牾的情况,致使后人在理解相关史实时出现偏差。
今不揣浅陋,就个人目力所及者,略举数条、并加辨证,以就教于方家。
一、董卓钱的铭文汉末,天下大乱。
董卓曾铸造过一种劣质钱币,关于这种钱币的形制,《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记载:“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
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
”以此来看,董卓所铸钱币属于一类劣质小钱,不仅体型较小,而且铸造粗糙,甚至连钱文都没有。
于是,学界曾普遍认为董卓钱是没有铭文的。
但是,《晋书》却有不同的记载。
《晋书·食货志》这样描述董卓所铸之钱:“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
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
”虽然《晋书》对于董卓钱形制的记述与《三国志》大体相同,但《晋书》却明确提出董卓钱是有铭文的,并非“无文章”,只是因为铸造技术低下,文字不可辨识,故曰“文章不便”。
因此,这里的“不便”应是“不辨”之讹误,意思为钱文不可辨识。
袁宏《后汉纪》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初平元年(190)六月,“卓发洛阳诸陵及大臣冢墓,坏洛阳城中钟虡,铸以为钱,皆不成文。
更铸五铢钱,文章城郭不可把持。
”袁宏为晋人,距汉末甚近,所叙自然较它书为确。
《后汉纪》中明确提及,董卓因铸钱仓促之故,钱币“皆不成文”,也就是说钱币文字因铸造技术所致不可辨识,但文字是有的。
我们依据考古出土实物资料,认定董卓钱的铭文为“五铢”二字。
董卓此次铸钱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搜刮民众钱财,由于金属铜在古代一直是代表着固定价值的稀缺资源,董卓试图通过铸造面值与之前相同、但重量却大幅度下降的劣质钱,以换取民众手中贮藏的足值钱,如此才能达到快速掠夺财富之目的。
况且此前整个东汉时期流通的钱币均为五铢钱,董卓完全没有必要重新铸造一种新的钱币样式,这样只会增加使用者的反感情绪,阻碍市场流通,故认为这种小钱是有文字的,也属于五铢钱的一种。
两晋、南北朝钱币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混乱、货币经济衰退的时期。
这一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铸币杂乱无章,在某些时期的某些地区,货币不能流通,以谷帛交易,倒退到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状态。
1、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货币有哪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货币有:小五铢、兴汉钱、丰货钱、建孝四铢、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肖齐五铢、剪边五铢、铁五铢、“四柱”五铢、“二柱”五铢、陈五铢、太货六铢、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大统五铢、布泉、永通万国等。
2、两晋时期“小五铢”有什么特点?指的是东晋大将军王敦手下的一名参军沈充所铸的钱币,又称“沈郎钱”。
钱文“五朱”二字横读,有外形。
面有外郭。
钱径1.9厘米,重约1.15克。
3、两晋时期“汉兴钱”有什么特点?成汉主李寿于汉兴元年(公元338 年)铸。
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这种钱有横、直读两种,直读者钱文为篆书,横读者钱文为隶书。
4、两晋时期“丰货钱”有什么特点?后赵石勒于公元319年铸,难于流通,一般交易仍用谷帛。
丰货钱有篆书、隶书两种,其钱文由右向左横读,钱面分有内廓或无内廓, 钱径多为2.4厘米,重2.1克至2.8克。
5、南北朝时期“(元嘉)四铢”有什么特点?南朝宋所铸钱币,因流通不畅,后改铸五铢钱。
此钱钱文为'四铢”。
6、南北朝时期“孝建四铢”有什么特点?南朝宋孝武帝于孝建元年(公元454)铸行。
其书体为薤叶书。
钱面文为“孝建”,背文为“四铢”。
初铸钱径约2.2厘米,重2.4克左右;未久即见减重,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7、南北朝时期“孝建二铢”有什么特点南朝宋钱币,公元465年铸。
此时允许民间铸造,结果愈铸愈劣, 一千钱垒起来还不到三寸高,入水不沉,随手破碎。
有些特小者,称“鹅眼钱”。
&南北朝时期“肖齐五铢”有什么特点?南朝齐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铸。
史载其钱沿用汉制, 钱文为“五铢”,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