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复杂骨折的疗效摘要:目的:对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复杂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通过带锁髓内钉对下肢长骨复杂骨折进行治疗。
结果:通过随访,40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非常良好,全部患者有5例出现并发症,迟发感染、深静脉栓塞、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并未发生。
结论:对于下肢长骨复杂骨折的治疗,通过带锁髓内钉的治愈,能够有效处理复杂骨折及骨折不连等病症。
关键词:股骨内固定带锁髓内钉【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36-01下肢长骨骨折较为常见,应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困难,还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状。
目前,对于下肢长骨骨折的治疗,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方法比较的适用,其能够促使膝关节功能和肢体长度的有效恢复,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本文通过42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对带锁髓内钉治疗的应用,探讨了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包括29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6.5岁。
42例患者的病程为5-24月,平均病程12个月。
骨折类型分为新鲜骨折(开放性、闭合性)和骨折不连接两种,其中按照ao分型,15例新鲜股骨骨折被分为5例c1例、3例c2、2例c3以及5例粗隆间骨折。
由于原内固定失败造成的骨折不连有18例,包括6例梅花钉松动或弯曲及12例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
患者四肢长骨骨折临床资料见表1。
1.2 方法。
42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中,给予22例患者带锁髓内钉治疗,给予20例患者ao钉治疗。
全部患者硬膜外麻醉,至骨科手术牵引床上仰卧,垫高患肢,依照ao内固定方法进行股骨胫骨的穿钉、锁钉。
本组14例新鲜骨折中应用的治疗方法为闭合穿钉,半开放穿钉9例,18例骨折不连利用开放穿钉。
实施骨折不连手术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髓腔进行凿通,消除骨折端硬化骨,同时实施自体髂骨植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6期 37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是当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与交通、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损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在临床治疗中怎样对患者的骨创伤进行良好的复位是关键环节,也是骨科医生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之一。
本文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对部分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1-5]。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在2014-2015年收治的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计6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30例。
在治疗组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0例,患者的年龄为12-70岁;骨折的位置:有27例患者为胫骨骨折,有3例患者为肱骨骨折。
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7例,患者的年龄为12-71岁。
骨折的位置:有25例患者为胫骨骨折,有5例患者为肱骨骨折。
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6-8],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在局麻和C 臂机的监视下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并观察复位的情况,若复位良好,则实施石膏外固定,在矫形位下对相关的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价值封小东(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江苏 泰兴)摘要:目的 对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 )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 将本院在2014-2015年收治的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计6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30例。
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应用LCP 内固定手术复位,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
浅析“四肢长⾻⼀骺板以上线性或粉碎性⾻折”的适⽤条件《道路交通事故受伤⼈员伤残评定》(下称《伤残标准》)中关于伤残(Impairement)的表述为:因道路交通事故损伤所致的⼈体残疾。
包括精神的、⽣理功能的和解剖结构的异常及其导致的⽣活、⼯作和社会活动能⼒的不同程度的丧失。
⽽伤残评定原则也是以⼈体伤后治疗效果为依据(即经治疗后遗留下的后遗障碍程度,认真分析残疾与事故、损伤之间的关系,事实就是地评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伤残不但具有永久性,⽽且不可逆性。
伤情经过治疗仍不能治愈也不能⾃我恢复,缺陷到达⼀定程度并影响到了⽇常⽣活、劳动能⼒,才能被称为“伤残”。
事实上,《伤残标准》中的绝⼤部分条款也是秉承此原则,以损伤的治疗后果.即疾病的后遗症作为评定标准,但在部分条⽬中也有些差强⼈意的说法。
⽐如4.10.10.h)和4.9.9.h)等条款中将四肢长⾻⼀骺板以上线性或粉碎性⾻折作为伤残标准分别评定为X级、IX级伤残,意味着四肢长⾻⼀骺板以上线性或粉碎性⾻折⼀旦发⽣,必将发⽣残疾。
在临床实践中,骺板处的⾻折通常不会遗留发育及关节功能障碍。
骺板(growth plate,epiphysical)⼜名⽣长板,位于⾻骺与⼲骺端之间,是⼀种薄板波浪状的软⾻组织。
只存在单向软⾻增殖与成⾻活动,是⽣长期⾻骼的⽣长发育部位。
从组织学可分为四层:静⽌层,增殖层,肥⼤层,钙化层。
当骺板发育⾄成熟阶段,其软⾻增殖与成⾻活动相继结束。
最后,骺板完全⾻化,⾻骺与⼲骺端融合,长⾻的纵向⽣长停⽌。
严格区分,⾻骺有两类,即受压⼒⾻骺与受拉⼒⾻骺,两者都有⾃⼰相应的骺板。
⼀般骺板在14岁以后就逐渐闭合,但最迟可以到25岁。
⾻骺及骺板⾻折的分类:根据解剖及影像学显⽰⾻折线累及的部位不同,Saltei·等最早将其分类为5型:(1)第⼀型(I型),⾻骺分离,⼀般复位容易,预后良好;(2)第⼆型(II型),⾻骺分离伴⼲骺端⾻折,该型损伤最多见,好发部位在桡⾻远端、肱⾻近端及胫⾻远端,多发⽣在10~16岁的⼉童,⾻折线通过肥⼤层并累及⼲骺端的⼀部分,⾻折复位容易,预后良好;(3)第三型(III型),⾻骺⾻折,属于关节内⾻折,多发⽣在胫⾻远端内侧或外侧和肱⾻远端外侧,⽆移位者预后良好,有移位者需切开复位内固定;(4)第四型(1V型),⾻骺和⼲骺端⾻折。
四肢长骨骨折的鉴定标准四肢长骨骨折是指上肢和下肢的长骨发生断裂或破碎,常见的包括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髂骨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
鉴定四肢长骨骨折的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和骨折分类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鉴定标准。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1.疼痛:四肢长骨骨折后常伴有明显疼痛,疼痛程度与骨折的严重程度相关。
患者在活动或触及疼痛部位时疼痛加剧。
2.畸形:四肢长骨骨折后,常可引起局部畸形,如断端错位、肢体缩短等。
观察患者时应注意畸形的程度和类型。
3.肿胀:四肢长骨骨折后,局部可出现明显的肿胀,多与软组织损伤有关。
肿胀的程度与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关。
4.活动受限:四肢长骨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患者常不能正常活动相关关节。
5.摩擦感:四肢长骨骨折时,断端间可能会有明显的骨摩擦感,摩擦感是骨折存在的重要体征。
二、影像学表现医生在鉴定四肢长骨骨折时,常采用常规X线检查,包括正侧位和斜位片。
此外,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骨折信息。
1.骨折线:X线片上显示的骨折线是鉴定骨折的重要依据。
骨折线可以是直线、弯曲线或断线,分为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和压缩骨折等类型。
2.骨折部位:通过X线片可以确定骨折的部位,如近端、干突、远端等。
对于复杂骨折,CT扫描可提供更为清晰的骨折部位信息。
3.骨折类型: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和方向,可以将四肢长骨骨折分为多种类型,如横骨折、纵骨折、斜骨折、螺旋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等。
骨折类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骨折分类四肢长骨骨折的分类有很多,最常用的是根据骨折发生部位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四肢长骨骨折分类:1.近端骨折:指骨折发生在四肢长骨的近端,如肱骨远端骨折、股骨颈骨折等。
2.干突骨折:指骨折发生在四肢长骨的干突部位,如肱骨干突骨折、胫骨干突骨折等。
3.远端骨折:指骨折发生在四肢长骨的远端,如肱骨远端骨折、胫腓骨远端骨折等。
4.椎弓根骨折:指发生在椎弓根骨的骨折,常见于腰椎和胸椎。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多段骨折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多段骨折患者实施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为年限,采用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对收治的3例四肢多段骨折骨折患者进行分析,评定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价值。
结果:3例患者均进行为期90日到420日的随访。
其中苏XX随访到术后90日,因自身外出并未继续随访,在随访阶段未出现术后感染情况,无骨折愈合障碍,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和骨不愈合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四肢多段骨折患者中,不仅实现了临床创新,同时降低了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及断棒、断钉等发生率,促进骨折更快愈合。
关键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四肢多段骨折;效果分析前言目前,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下,高能量伤害造成的长管壮骨多断骨发病率有所提升,以往采用的钢板治疗、髓内钉治疗形式和外固定支架等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1],但是也各自存在缺点。
因此本文以上述背景,着重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多段骨折的有效性。
1 资料、研究方法1.1 基本数据纳入2018.4~2018.12阶段,接收的四肢多段骨折患者共计3例。
第一例患者文xx,男性,55岁,在2018.4.21下午4点入院,原因:坠落致左下肢、右前臂活动受限3小时余。
第二例患者李xx,男性,50岁,在2018.9.1入院,原因:车祸致伤左小腿肿痛、畸形、活动受限4小时。
第三例患者苏xx,女性,40岁,在2018.12.22日入院,原因:车祸致头部流血、左上臂及腰部疼痛1小时。
排除原则:满足骨折内固定的常规要求[2],①感染、开放性骨折>12小时;②软组织损伤严重,血管神经损伤需要进行探查者。
1.2 方法1.2.1文xx患者在本院进行体查证实为,右前臂稍肿胀,活动障碍,腕部及肘部可见一大小约2cmx3cm挫擦创面,明显渗血,肢体远端血运、感觉尚可。
左侧大腿中侧位置存在肿胀、畸形、短缩和压痛感,存在骨擦感和骨擦音,活动障碍,左侧膝盖下方存在4x3cm的皮肤挫擦伤口,伤口位置少量渗血,存在异物。
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作者单位:351144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医院
通讯作者:李峰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
方法对68例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中132处骨折,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钢板内固定法、外固定支架法、人工关节置换等方法进行单独或联合手术治疗。
结果68例患者随访5~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12个月。
132处骨折中,骨愈合110处(83.33%),骨不连10处(7.58%),畸形愈合12例(9.09%)。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闭合性骨折(5.4±1.6)个月,开放性骨折(6.9±1.3)个月。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只有2例发生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其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外固定支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P<0.05);外固定支架组骨折愈合率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但其对邻近关节活动影响远远大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P<0.05)。
结论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目前无统一标准,手术应根据具体伤情选用不同治疗方法。
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四肢长骨骨折;粉碎性骨折;髓内钉;骨折固定术;外科手术
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四肢长骨多段粉碎性骨折发生率日益增多,成为骨科常见病之一,其骨折类型广泛而不典型,治疗方法多种且棘手,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标准。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68例四肢长骨多段严重性粉碎性骨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符合蔡汝宾[1]提出的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诊断标准。
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18~68岁,平均36.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2例,重物砸伤17例,机器绞伤9例,坠落伤10例;骨折共132例,股骨57处,胫腓骨37处,肱骨21处,尺桡骨17处;其中涉及关节骨折29处。
开放性骨折38例,闭合性骨折30例;新鲜性骨折63例,陈旧性骨折5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开放性骨折患者行急诊手术,6 h内的开放伤彻底清创后进行一期手术;闭合性骨折患者先行骨骼牵引,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进行手术。
骨折复位可在创口内操作,所有患者均为不稳定性骨折,需行切开复位。
骨折复位后稳定者可不用内固定,对不稳定或大片粉碎骨片错位者采用简单内固定(带锁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至对位对线满意后,再植入粉碎小骨块,过程中尽量
避免骨缺损,对于骨折粉碎严重或存在骨缺损者需进行I期植骨。
最后加外固定架适当加压固定,至骨折复位满意、稳定。
术中摄X线片检查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根据骨折部位灵活选用手术方法,对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于骨折固定满意后行神经、血管修复。
1.2.2 术后处理术后根据病情应用抗生素3~5 d,开放性骨折恰当延长。
一般在3~7 d后进行四肢肌肉舒缩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具体时机和方式因人而异,视局部和全身情况而定。
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至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病例随访5~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12个月。
132处骨折中,骨愈合110处(8
3.33%),骨不连10处(7.58%),畸形愈合12例(9.09%)。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闭合性骨折(5.4±1.6)个月,开放性骨折(6.9±1.3)个月。
伤口表浅感染5例,深部感染1例,感染率为
4.55%。
2.2 各种治疗方法的预后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只有2例发生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其骨不连、畸形愈合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及外固定支架组(P<0.05)。
外固定支架组骨折愈合率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但其对邻近关节活动影响远远大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P<0.05)。
见表1。
表1 68例132处四肢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及其结果
注:畸形愈合:四肢缩短>2 cm或成角>18°;骨不连:骨折断面>6个月无骨痂;关节功能:优:ROM>正常关节的75%,良:ROM为正常关节的50%~70%,差:ROM<正常关节的50%
3 讨论
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常见于青壮年,多由直接暴力引起,患者的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极高,并且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
由于其骨折严重粉碎且呈多段、多块,临床上对于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标准。
骨折治疗的目的是达到愈合和恢复损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使其尽可能的接近正常[2]。
四肢粉碎性骨折为不稳定骨折,骨折复杂,用手法复位很少能复位满意,绝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在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时,不但要尽量解剖复位,同时要尽量恢复骨的完整性。
传统的闭合复位外固定因为骨折复位质量低且外固定时间长,使患肢不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导致患者关节僵硬、强直等多种并发症[3,4]。
开放性复位内固定的方法也较多,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效果。
带
锁髓内钉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材料,研究认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可以很好的恢复长骨骨干的轴线和长度,骨折愈合快,可以尽早恢复患肢功能,提倡在四肢骨干粉碎性骨折中应用[5]。
研究认为,对于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一旦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应尽早行骨折可靠固定,有利于血运重建和骨愈合。
对于选择内固定还是外固定,一般的原则是:(1)优先选择内固定;(2)优先选择髓内固定[6];(3)优先处理大骨干骨折[7];(4)老年股骨颈或股骨头严重骨折直接行人工关节置换;(5)外固定支架虽然骨折愈合率较高,但由于不能早期锻炼,影响患肢功能的有效恢复,同时并发症较多,对附近关节的影响较大,因此它一般作为抢救、临时或过渡性固定措施。
笔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髓外钢板内固定和外支架固定等多种方式,对68例132处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随访发现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只有2例发生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外支架固定骨折愈合率显著性高于髓外钢板内固定组,但是其对邻近关节的影响却明显高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和髓外钢板内固定组。
分析使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四肢长骨多段粉碎性骨折优点在于骨折复位好,可以基本恢复原骨长度、力线和外形,同时内固定的稳固可靠可以帮助维持复位;它不损伤骨折周围软组织,骨折周围血液供应好,骨折愈合快;无需外固定,可使患肢尽早活动,恢复其功能。
但是带锁髓内钉手术内固定治疗,由于骨骼髓腔粗细的不一致性,固定后很难将远近各处的骨折部位均可靠固定,对于大段粉碎骨折更难以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临床应用上常需附加石膏外固定。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的骨折愈合率高,且对邻近关节的影响小,并发症也较少。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对于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一旦患者全面情况稳定,应尽早行骨折固定以预防并发症,在处理时优先选用内固定,尽量使用髓内固定,外固定是最后的选择,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内固定物出现可能会对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有新的进展。
虽然本研究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四肢长骨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该技术操作难度较大,不仅对硬件设备要求高,同时对术者的手术水平要求高,因为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蔡汝宾.对多发骨折脱位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华骨科杂志,1991,11(3):181-183.
[2]陆裕朴,胥少汀,郭子恒.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41.
[3]A.H.克伦肖.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827.
[4]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811.
[5]陈一平,李箭,衡代忠,等.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干粉碎性骨折12例报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6(8):620-621.
[6]苟三怀,欧阳跃平,刘岩,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骨多发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1(2):93-95.
[7]Wu CC, YU CT, Hsieh CP, et al. Femoral head avascular necrosis after interlocking nail of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in a male adult: a case report.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8,128(4):3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