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二氧化碳性质》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故事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知识归纳综合运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领悟知识要点,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体会到人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2.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重点和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反应的原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把部分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
仪器和药品:自制简易天平、试管、导气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木条、饮料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所以溶液变浑浊。
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碳酸钙在水中与过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所以继续吹气溶液变澄清。
CaCO3+H2O+CO2====Ca(HCO3)2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观察实验现象,掌握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掌握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二氧化碳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教学准备:白板、黑板,投影仪,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氢氧化钙、碳酸氢钠、石灰水、蜡烛、磷酸二氢钠、骨灰试剂。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们介绍二氧化碳的一些应用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1.通过白板和PPT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不可燃等。
2.讲解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燃烧、呼吸和碳酸盐的分解等。
3.介绍二氧化碳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气候变化等。
Step3:实验(25分钟)实验一:二氧化碳的产生1.将一小块石灰块和一小块氢氧化钙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蜡烛。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二:二氧化碳的检测1.准备两个试管,分别加入一小块石灰块和一小块氢氧化钙。
2.分别向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钠。
3.观察两个试管中是否产生气泡。
4.用骨灰试剂检测气泡中的气体。
Step4:讨论(15分钟)1.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二氧化碳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气候变化等。
1.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环境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复习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展示学生们的实验报告和讨论成果。
Step6:拓展(10分钟)让学生们自学二氧化碳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应用领域,并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
Step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调查和了解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及其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
优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单元,二氧化碳是学生很熟悉的一种气体,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也是继学习氧气之后又一次具体研究的物质。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联系到用
途。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CO
2的性质以及CO
2
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紧密联
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思维并为以后研究其他物质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
2
的知识,
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一些简单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用途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素养。
2、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能力。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教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3.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试剂和实验器材:石灰石、盛装盐酸的小瓶、导管、滤纸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回顾一氧化碳的性质并与二氧化碳进行比较。
2.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步骤二:二氧化碳的制取(15分钟)1.将石灰石碾碎并用盐酸反应,收集产生的气体。
2.使用滤纸验证气体的性质。
步骤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30分钟)1.实验1: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并观察现象。
2.实验2:将二氧化碳通入酸性胭脂水中,观察现象。
3.实验3:将二氧化碳通入苏打水中,观察现象。
4.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四:归纳总结(20分钟)1.让学生回顾三个实验并总结二氧化碳在不同溶液中的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二氧化碳能产生这样的变化。
3.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2.介绍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3.讨论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1.制取方法: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2.化学性质实验:与石灰水、酸性胭脂水、苏打水的反应。
3.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是,由于实验时间和设备的限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境问题时,需要适当增加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与石蕊溶液相互混合的各种情况的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
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调动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学生情况:通过自然课、生物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等,可是但对于二氧化碳的其它知识还不太了解。
初中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知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往往通过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教学内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即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和运用,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辩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五、教学难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归纳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设计思想1.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认识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基本教学模式和手段这节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较容易掌握,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这一节课,我们让学生做实验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一些实验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做实验的兴趣,为实验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和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准备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集气瓶、玻片、塑料瓶、石蕊小花、长颈漏斗、锥形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弄个究竟。
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
他发现火燃烧有点飘忽不定,不一会儿狗就晕倒了。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性质,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原来是CO2在作怪。
今天我们来学习CO2)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课题三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学生归纳部分物理性质)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演示】书上实验6—5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
学生完成书P114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演示】书上实验6—4 现象: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完成书上P116的讨论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CO2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将实验6—5的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再加热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先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CO2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H2O和CO2。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 = H2CO3
H2CO3 = H2O+CO2
【演示】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 = CaCO3↓+H2O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CO2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一定条件下气体CO2就变成固体CO2,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可以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
3.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