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物流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 格式:ppt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29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人格心理学流派要说人格心理学流派,我们首先得说人格心理学,而要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人格。
书中把人格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但我觉得我们要强调的一个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
我们可以跨时间和跨情景地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
当然,这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并且行为不仅仅是对我们所处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可以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定义的第二个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在人的内心发生的,影响着人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
这并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
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
那么,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基本问题。
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书中将人格心理学分为了六个流派,它们分别是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
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对他们的行为差异影响很大,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发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每个人对人格的问题的理解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每个流派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归类到某一个流派中去。
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人格研究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个体的特质、态度、行为和认知方式等方面,以揭示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在人格研究中,存在着多个主要流派,包括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派、人本主义派、认知派和五大人格特质派等。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流派进行介绍。
行为主义派注重对人格的外在表现的研究。
它将人格视为行为的产物,认为人格是通过环境刺激的塑造和学习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如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行为观察来分析人格的形成和变化。
行为主义派主张通过调节环境因素,可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人格。
人本主义派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认为,意义、价值观和个人选择是个体发展的核心。
卡尔·罗杰斯和阿布拉哈姆·马斯洛等是人本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和人格发展的层次观。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要求关注人类的主观经验和潜能发展。
认知派将人格视为个体对自己和外界的思维加工和解释方式的结果。
认知派的代表人物如阿尔伯特·艾利斯和雅克·皮亚杰等,他们研究了认知过程(如知觉、思维和记忆)对人格的影响。
认知派认为,认知和解释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个体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表现为个体不同的人格特征。
五大人格特质派是一种基于人格差异性研究的流派,也是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将个体的广泛特质差异总结为五个核心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五大人格特质派的代表人物如雷蒙德·卡特尔等,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将人格特质归纳为这五个特质维度,并认为这些维度能够较好地预测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流派外,人格研究还涉及其他领域的贡献,如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等。
这些流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和解释个体差异提供了多种途径,丰富了人格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人格心理学的生物学流派综述纪平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从人格心理学的生物学流派的研究出发,着重对生物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实验以及人格的生物学研究范式进行介绍,旨在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很好的表达出生物学流派的内涵以及发展。
关键词生物学流派艾森克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1背景目前,各国学者从多种角度来解释人格的内涵,其定义先后有数十种之多,其中的共性就是学者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在整个心理学中,人格是最具个性色彩的心理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后者最具个体差异,所以一直以来人格都是心理学家热烈究的课题。
为了揭开人格的奥秘,不同心理学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分别从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等众多的理论流派等角度对人格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生物学角度对人格的探讨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高尔顿的研究。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和脑成像技术的运用,人格的生理取向方面的研究才渐渐复苏,并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早期被大家广泛熟知的研究人格的生物学基础的就是艾森克,艾森克是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的早期提倡者。
随着近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人格的生物学研究出现复苏的趋势。
生物学流派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
2艾森克的生物学观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巴甫洛夫等都赞同人格特质是神经生物倾向的产物。
在生物学流派的人格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艾森克力图将他的人格维度和实验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相联系,为此,他进行了许多实验心理学研究。
艾森克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人格结构层理论,创立了生物学流派的人格理论。
他通过人的特质因素分析,发现决定人格的内外倾性、神经质和心理变态倾向3个基本因素,同时根据他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他认为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都具有很大的遗传性。
五、人格研究的范型(人格理论流派)
几种研究范式的比较
比较而言,精神分析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动力,寻求人们的特征性行为的内在根源,即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发生特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第一次把人格的研究从意识领域拓宽到潜意识领域,大大拓宽了人格心理研究的范畴。
特质论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结构,描述人格的静态画面,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个别差异。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过程,试图揭示人格的发生和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发生的。
人本主义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的目的和价值,试图解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最终依据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还是意义发现,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终极性价值问题。
认知论范式认为未来自我的认知表象会影响人的行为,它还显示出对特质的研究进行细化和扩展的倾向,这符合当前心理学中用认知
解释行为的趋势。
生物论范式倾向于人格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是对气质类型的遗传性进行研究。
不同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
我们把五种主要人格理论的观点按等级排列在每个维度之中。
这五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弗、精神分析)、艾里克森(艾、新精神分析)、班杜拉(班、行为主义)、罗杰斯(罗、人本主义)、奥尔波特(奥、特质理论)。
维度上没有表明名字的,表明这一维度对这种理论并不适用,如稳态异态的维度对班杜拉不适用。
PERSONALITY(7th Edition)人格心理学(第7版)【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Ⅰ、什么是人格第一章什么是人格一、人与环境二、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西方主要人格理论的评析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之后,西方掀起了人格研究的高潮,并由此衍生出六个主要的人格研究流派。
1、生物学流派汉斯艾森克一直倡导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他们认为可以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划分人格,即内外倾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研究发现,内向型的比外向型的人对刺激更敏感,艾森克认为,这一差异是以遗传的生物差异为基础的。
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人格中的遗传成分是相当明显的,所以人格教育并不能改变人格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人格塑造和培养只能在个体原有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进行。
2、特质学流派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奥尔波特,他认为,人格特质就是人格的心理结构。
人格就是由个人的某些特质所组成,个体的行为受其左右。
人格特质可分为三类:首要特质,代表人格最独特之处;主要特质,代表组成个体人格的几个彼此具有正话行的重要特质;次要特质,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某些暂时性的行为倾向。
特质流派一般不关心对个人的认识,而更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何;他们不是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而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特质学流派很重视采用统计学和因素分析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格,并提供了测量和描述个体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如16P F,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格教育的实施。
3、精神分析学流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流派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潜意识层,是构成人的生命力的内在核心。
本我是根源,它是无意识的性冲动。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大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超我是在后天教育中形成的,具有自我控制与道德监察的功能,超我具有良心的含义。
精神分析学流派认为人格各成分间的和谐统一是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人格结构间的相互冲突是导致人格失调的根源,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精神分析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后来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
但他的理论还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猜测,他过分夸大了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已经遭到很多人其中也包括他的弟子弗洛姆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