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生物进化的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490.00 KB
- 文档页数:11
生物进化的学说-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进化的概念和生物进化的历史;2.掌握进化的证据和方法;3.了解生物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2.进化的证据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生物进化1.概念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不断进化进步的过程。
2.历史(1)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驱动力,他提出了自然选择、物种形成等基本概念。
(2)遗传学进化学说遗传学进化学说主要是指基因在演化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包括突变、基因重组等。
(3)群体遗传学进化学说群体遗传学进化学说主要研究的是群体遗传结构和繁殖等,通过对群体的遗传研究,得出了基因频率等重要遗传参数。
(二)进化的证据和方法1.证据(1)生物形态结构的比较(比较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2)生物的生殖(如繁殖方式等);(3)生物的生化特征和分子遗传等。
2.方法(1)育种法(人工驯养);(2)化石研究法;(3)比较解剖学法;(4)细胞学方法等。
(三)生物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认为,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导致适应性突变的产生,使得那些具有较好适应性的物种在竞争中胜出,逐渐进化成不同的物种。
2.新陈代谢进化学说新陈代谢进化学说认为,生命是在不断适应环境条件下不断演化发展的。
新陈代谢进化学说主要是研究生物在新陈代谢方面的适应性和演化过程。
3.分子进化学说分子进化学说主要研究的是分子遗传方面的演化过程和进化关系,主要依靠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子特征,如蛋白质和核酸序列等。
四、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历史,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知识。
通过分析进化的证据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科学依据。
最后,通过介绍生物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五、课堂练习1.请简述生物进化的定义和历史。
2.请列举进化的证据。
初二生物生物进化的学说试题1.能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一般根系特别发达,或叶片变为刺,那些吸水、保水功能差的植物在沙漠中不能生存,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A.生物个体间存在着差异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C.生物的变异对生存是不利的D.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易生存【答案】D【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能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一般根系特别发达,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或叶片变为刺,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是适应干旱环境的有利变异,是适者生存;而吸水、保水功能差的植物在沙漠中不能生存,是不适者被淘汰。
故选D2.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达尔文地雀在喙的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一事实说明A.适应是相对的B.变异是不定向的C.变异是定向的D.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答案】B【解析】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个体之间会在许多性状方面如大小、喙形、食性等方面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
地雀的喙产生了变异不是为了适应环境。
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会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
能够遗传的有利变异,经过许多代的选择、积累,便形成了许多新品种。
因此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达尔文地雀在喙的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一事实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故选B3.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所含色素不同B.自然选择的结果C.吃的食物不同D.定向变异的结果【答案】B【解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一致,是环境对蝗虫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学说初试锋芒1.李坤《悯农》诗中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说,这个现象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过度繁殖D.长期的生存斗争2.所有生物的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可以说明()A.生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B.生物是由多细胞向单细胞进化的C.生物是由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的D.生物都是单细胞的3.能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一般根系特别发达,或叶片变为刺,那些吸水、保水功能差的植物在沙漠中不能生存,达尔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A.生物个体间存在着差异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C.生物的变异对生存是不利的D.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易生存4.在冬天,枫树会落叶,樟树却保持满树青翠。
对此,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枫树不适应寒冷环境B.枫树、樟树都适应寒冷环境C.樟树比枫树更适应环境D.这是樟树和枫树在进行竞争5.多数情况下,物种灭绝的原因可能是()A.冰川的作用B.产生了变异C.食物缺乏D.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6.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A.进化为另一新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D.灭绝7.我国科学家在某某境内发现了什么,被国际上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A.澄江动物群 B.兽齿类化石C.翼龙化石D.恐龙蛋化石8.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达尔文地雀在喙的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一事实说明()A.适应是相对的B.变异是不定向的C.变异是定向的D.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9.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B.个体最小的C.个体差异最少的D.个体差异最多的10.对同种生物而言,具有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后代;而具有变异的个体容易被。
11.自然选择是指()A.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B.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C.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12.达尔文认为生物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是()A.遗传和变异B.适者生存C.过度繁殖D.捕食13.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了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种内斗争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种内互助的结果D.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14.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所含色素不同B.自然选择的结果C.吃的食物不同D.定向变异的结果1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环境改变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16.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A.遗传和变异B.自然选择C.生存斗争D.过度繁殖 17.生物进化的动力是()A.遗传和变异B.自然选择C.生存斗争D.过度繁殖迁移冲浪18. 下图中,图1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图2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1)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现象,是长期的结果。
生物的进化的学说知识点生物的进化的学说知识点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进步性:认为生物是进化的。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植物有丝分裂知识点一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极,两消两现建新壁.(膜仁重现失两体)二膜仁消,两体现点排中央赤道板点裂体分去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三膜仁消失显两体,形数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三现重开始。
四有丝分裂分五段,间前中后末相连,间期首先作准备,染体复制在其间,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均分牵引到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
五前:两失两现一散乱中:着丝点一平面,数目形态清晰见后:着丝点一分二,数目加倍两移开末:两现两失一重建.稳态与环境知识点这本教材中所讲的稳态既包括生物个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又包括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如今人们对自身健康及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此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对其归纳如下:(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指激素调节(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3)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变化(4)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演替(5)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态。
以上内容中的生命活动调节几乎为高考必考点,有关生态系统的考点也频繁出现,但它们的难度并不高,解题所需的时间也不长,所以相关题目要努力拿到满分。
《生物进化的学说》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蓝鲸,从娇艳的花朵到参天的大树,每一种生物都有着独特的形态和特征。
然而,你是否曾经思考过,这些生物是如何形成如今的模样的?这就涉及到了生物进化的学说。
生物进化,简单来说,就是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非是随机的,而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驱动。
一、拉马克学说拉马克是最早提出比较系统的生物进化学说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生物具有一种内在的“向上发展”的趋势,即生物总是朝着更复杂、更完善的方向进化。
拉马克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指的是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变得发达,而不使用的器官则会逐渐退化。
例如,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不断伸长脖子,久而久之,脖子就变得越来越长。
获得性遗传则认为,生物由于环境的影响或自身的活动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然而,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表明,获得性遗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成立。
尽管拉马克的学说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他的工作为后来的生物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人们对生物进化现象的深入思考。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无疑是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一座丰碑。
达尔文观察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比如,一条鱼可以产下成千上万的卵,但这些卵最终能够成长为成鱼的却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生物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物之间为了生存和繁殖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有些个体具有更适应环境的性状,比如更敏捷的身手、更鲜艳的颜色、更强大的防御机制等。
这些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在生存和繁殖中更有优势,能够更容易地存活下来并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而那些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则更容易被淘汰。
自然选择就像一个无形的筛子,不断筛选出适应环境的个体,使生物逐渐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达尔文还提出了渐变论,他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逐渐积累微小变异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发生的巨大变化。
《生物进化的学说》知识全解
1.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
3.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实验指导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对话教学法、归纳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实验要求和预设问题,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习惯。
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
通过有效的启发,并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结果,教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探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学习。
情景教学:针对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这一特点设计,使学生身临其境,唤起热情与激情,激发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使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碰撞,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引导发现法,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
创设情景——分析讨论——探究活动——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1)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观点加强学习的兴趣。
(2)通过观察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进化的学说》◆教学分析《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苏教版八年级新教材上册第十六章第三节。
本节内容是生物进化的学说。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面两节生命的诞生与生物的进化历程,而且把本节内容放到第十六章第三节,就是为了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这节课,在本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据着核心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及其意义。
2.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实质。
2.能运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桦尺蛾和长颈鹿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达尔文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认识主流的进化学说,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领悟科学没有绝对真理,科学知识只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培养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述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意义。
【教学难点】说出达尔文进化学说与其他进化学说的关系◆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生物进化的学说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有关达尔文的内容描述,让学生猜测出达尔文,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探究的兴趣:A.他是英国人。
B.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C.他在青年时代曾乘坐“贝格尔号”进行过五年的环球航海考察。
D.他是《物种起源》的作者,书中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新课学习依托学生的学习目标将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识记: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意义;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应用: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
1、识记: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意义。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步:提出问题,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64-65页的内容,然后回答达尔文提出的学说。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进化的学说》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第三节,是学生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诞生和生物进化历程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在本章和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自然选择学说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对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仍具有相当大的困难。
通过七年级对生物特征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并且他们对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将不同的现象、事实联系起来,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尚未形成科学概念。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模拟“动物体色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角色扮演,结合白居易的诗,体会母亲哺育新生命的不易,学会去尊重生命。
(2)分析桦尺蛾的体色变化,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对达尔文的认识,认同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4.重点和难点(1)模拟“生物体色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并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
5.课前准备PPT、镊子、秒表、大彩纸、小彩纸、一次性纸杯等。
6.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开始,教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质疑:这位穿越者要寻找的灰白色蛾子呢?设计意图:通过小品的方式导入新课,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
生物进化的学说-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进化概念,阐述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要点。
2.了解变异、适应、选择以及选择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3.了解物种的形成和物种的起源。
4.初步认识生物分类的历史、重要性及生物谱系分类法。
二、知识内容1.生物进化概念2.达尔文进化学说3.变异、适应、选择4.物种的形成和起源5.生物分类的历史、生物谱系分类法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要点。
2.选择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3.物种的形成和起源。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要点和变异、适应、选择的种类和表现形式等,使学生初步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
2.探究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完善学生的生物分类知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促进学生对生物进化概念的深入理解,掌握其中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1.导入小组讨论:你们身边最常见的动植物有哪些?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问题:那么这些动植物是怎么分类的呢?2.讲解1.生物进化学说介绍生物进化概念。
2.达尔文进化学说讲解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要点,如:物种是可以进化的,进化的实质是生物的适应性变异和自然选择等。
3.变异、适应、选择讲解变异、适应、选择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4.物种的形成和起源介绍物种的形成和起源。
5.生物分类的历史、生物谱系分类法的重要性讲解生物分类的历史、生物谱系分类法的重要性。
3.探究小组讨论:以某种动植物为例,讨论为什么会出现适应?4.讨论整体讨论:适应和进化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进化是有方向的?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生物进化概念的理解有了哪些提高呢?6.作业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能够阐述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要点。
2.学生能够了解变异、适应、选择以及选择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3.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物种的形成和物种的起源。
4.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生物分类的历史、重要性及生物谱系分类法。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重要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重要知识点_起源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标要求: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生命起源的四种学说,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其中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材中资料分析部分呈现的素材有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学说的观点,原始地球的大气特点和气候、地质条件,米勒实验的装置。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 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1. 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 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