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 使用计算器计算教案1 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
使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展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开展历史,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计算器进展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领探究1. 激趣复习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准确的计算。
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展准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引出计算器。
〕2. 复习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3. 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习巩固旧知。
4. 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根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二、自主探究1. 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跃,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市民前来参观。
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列式:15370+10867+11309=2. 学生自主学习。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习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 集体小结: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展计算。
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二学期课本P53~5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运算活动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式题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转化思想方法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计算,感受到计算器的便捷。
2、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感知数学的有趣,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教学难重点:使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计算器,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设问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上课,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伙伴?都认识这个吗?在哪看到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揭示课题)2.师:那关于计算器,你还想了解什么?3.师:生活中,计算器无处不在,那就先来问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板书:我会用计算器吗?)二、计算比赛,学习使用计算器:1.计算下列各题,可以使用计算器。
师: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用计算器。
①7546—3469= ③2940÷28+76=②56÷8= ④2021-37×29=2.交流计算结果,归纳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1)交流题①题②。
①7546—3469=4077②56÷8=7师:第二题还用说吗?有没有用计算器?师:为什么不用啊!小结:确实,在大数据的计算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
(2)师:我们再来交流第三第四题。
和一二两题有什么不同?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计算式题,你们行吗?(3)交流题③。
2940÷28+76=181师:谁来演示一下你是怎样用计算器来计算的。
(按题目的运算顺序,依次输入)(4)交流题④。
2021-37×29=984 2021-37×29=57536师:究竟哪个答案对呢?你是怎么想的?生:计算结果怎么可能大于被减数?生:估算一下这题的结果应该接近1000。
教学设计
第二回合:
请你在数字1-9中,选一个自己
喜欢的数字,重复输入9次组成
一个大数,用这个大数除以
12345679。
只要说出你的得数老
师就能猜出你喜欢的数字是
几?
要把他用到实
处。
激发学生探究规
律的欲望。
三、探索规律
解决问题
1.用计算器算出前3题,根据
前3题找出规律,最后填写第4
题得数,并用计算器检验。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2.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
探索规律
引导学生认识到
猜想形成后,需
要验证其准确
性。
探索规律,
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个别说
板书设计:
使用计算器计算
两步计算:当计算第二步计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
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使用计算器计算|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计算器的加、减、乘、除、求解平方根、百分数的基本操作;2.可以灵活使用计算器,提高计算速度和精度;3.通过计算器的实际运用,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加减乘除计算;2.求解平方根;3.百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大数计算;2.百分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预习任务让学生做以下练习:1.计算435+377;2.计算872−163;3.计算 $618\\times 3$;4.计算 $960\\div 6$;5.求16的平方根;6.将 75.4% 转化为小数。
2. 教师引导教师通过让学生上课自带计算器,向学生展示计算器的基本运算符号和功能。
教师分别对加减乘除、平方根、百分数进行演示并进行简单解释。
3. 练习时间让学生模拟计算机,并通过小组分工,进行以下练习:1.计算 $897\\times 34$;2.计算 $436\\div 8$;3.计算 $1.65\\times 2.3$;4.求25的平方根;5.买了一副口罩,打了 7.5 折,原价为 18 元,现在要买多少元?4. 讲评练习教师点名学生报告练习答案,进行批改。
如果有学生出错,教师进行具体解答,同时让其他学生进一步理解并辅助帮助错题同学,互帮互学。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器在数学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在实际操作计算器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平方根、百分数等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了其具体的计算方法。
同时,本次教学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计算方式和更高效的学习体验,使学习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
六、作业1.完成本节课的课后习题;2.查找资料,对计算器的起源、发展历程、设计原理及作用进行研究。
七、教学评价本次教学采用计算器作为主要工具,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通过小组分工、互帮互学的方式,使学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器中常用的功能键。
3、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取计算器上的数字。
4、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计算器上的功能键的使用。
难点:理解并能够应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功能键。
2、教师讲解计算器上常用的功能键的使用方法。
3、教师将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4、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计算比赛,以检验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效果:
经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掌握了计算器中常用的功能键,能够正确地读取计算器上的数字,并且能够理解并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检验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教学建议: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巩固和复习,以确保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计算器-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2.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3.了解计算器的进位和借位计算方法;4.能够应用计算器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题目。
二、课堂教学1. 导入新知•让学生借助平时学习的知识,回顾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的基本数学计算方法。
•通过讲解计算器的图片,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学计算。
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1. 打开计算器的电源;2. 按下加号(“+”)或减号(“-”);3. 输入需要计算的数字,如数字键“0”、“1”、“2”、“3”等;4. 按下等号(“=”)键,计算器将自动对输入的数字进行计算,并显示出结果。
3. 简单加减法在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如下:题目一:计算以下式子的值。
5 + 3 = ?6 - 2 = ?题目二:请计算以下式子的值。
7 + 9 = ? 15 - 6 = ?4. 进位和借位在学生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之后,引导学生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以及计算器的进位和借位方法。
进位指的是当一位数字加上另一位数字之和大于等于10时,需要将其前一位的数字进一位。
而借位指的是当一位数字减去另一位数字小于0时,需要从前一位的数字借一位。
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来练习进位和借位的方法,如下:1. 计算:34+98=?2. 计算:28-7=?3. 计算:43-19=?5. 巩固练习最后,出一些需要用计算器完成的数学题目进行巩固,如下:题目一:林林吃了24个巧克力,她还有56个,共有多少个?题目二:珍珍有63枚邮票,她送给了小华23枚,请问她还剩下多少枚邮票?6. 课堂总结本课程以计算器为工具,让学生在玩乐的情况下体验基本的数学计算,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巩固并扩展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课题使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P53-55教材分析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从三年级起,开始引入计算器。
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算、统计,并尝试使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
本单元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对古今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史,感受到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然后对计算器进行介绍。
使学生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主要按键的功能,能够使用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第二部分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介绍简单计算器的初步使用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这一现代化计算工具的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并使用计算器,对一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部分可以划分成两段:第一段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介绍计算器的初步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计算器的初步使用。
并感受到计算器这一现代化计算工具的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第二段安排了一个小探究,利用计算器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并丰富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发现的过程,培养合理使用计算器的意识,提升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计算器的使用,体验计算器的便捷,激发数学阅读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感知数学的有趣。
教学重点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地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1.出示情境:小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到科技馆参观游玩,同时他们在询问工作人员后,对“一周内进科技馆人数”做了一个小调查。
(1)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关键的数学信息?上午进馆的人数、下午进馆的人数和一天的总人数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结:所以这张表格我们用加减法来计算。
使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三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背景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计算工具,学生在进行算术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辅助计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中,计算器被引入到教学中,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便于解决较复杂的算术题目。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算速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计算器基本功能的了解和掌握。
2.计算器的按键发音和使用方法。
3.加减乘除运算的正确性。
难点1.阿拉伯数字和计算器按键的对应关系。
2.计算器中小数点的使用方法。
3.计算器的清零和加括号功能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1. 计算器功能介绍•讲解计算器的功能:加减乘除、平方根、倒数、百分号等,要求学生跟着老师操作。
2. 计算器按键发音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器按键上的数字和符号,并讲解其对应的发音和作用。
3. 加减乘除运算•示范加减乘除运算,并请学生操作计算器进行相应的练习。
4. 小数点的使用•讲解小数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要求学生注意保留正确的小数位数。
5. 清零和加括号•讲解计算器中清零和加括号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操作练习。
6. 综合运算练习•给学生出一些综合运算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讲解相关的解题方法和计算技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器,加深对计算器使用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纠错,指导学生正确地操作计算器,避免出现操作错误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的情况。
•在教学练习中,要让学生体验到计算器的便利和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算速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激趣复习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精确的计算。
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引出计算器。
)
2. 复习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
3. 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习巩固旧知。
4. 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上海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上海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上海市民前来参观。
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
列式:15370+10867+11309=
2. 学生自主学习。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习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 集体小结:
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说明:探究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和一步计算的区别,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不难,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只需要依次按键就可以了,这一新授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
4. 学生独立完成P53的例题。
5. 夺星任务:89721-34796-43215=
7421+83694-37862=
97146÷42÷257=
728×54÷504=
三、感悟探究
1. 出示:6789-112×53。
师:这也是一道两步运算,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这题吗?
[说明:探究不能从左到右直接按键计算的两步计算,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可以先计算乘法的积,记在纸上,再用6789减去这个积,得出最后的差;也有学生从左到右按键,得出错误结果。
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则指点学生产生用计算器的功能键帮助我们计算的想法。
]
2. 学生尝试、质疑。
师:我们能不能使用功能键,让计算器自己记下这个积,使计算方便呢?
3. 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112] → [×] → [ 53] → [ M+ ]→ [ 6789] → [ —] → [ MR] → [ =]
师:我多按了哪些键?你能在计算器上计算自己试试看吗?
4.小组合作,边实践、边讨论:
按了M+和MR后屏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M+、MR有什么作用呢?
5. 得出结论,看书验证。
M+是累加键它具有储存的功能;MR是存储数呼出键它具有呼出的功能。
师:在计算器中有一个记忆库,在计算四则运算时,可以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按M+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按MR呼出。
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6. 独立尝试用功能键计算:54145÷(454-369)=
友情提示:(请在做完一题后,用MC清除屏幕)。
[说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两步运算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最后的层次,拓展他们的认识,让学生探究用计算器的功能键M+、MR来计算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题目。
在课本第66页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能从左到右计算的两步题目,而且课本介绍了很多的功能键,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