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的“特色服饰”
- 格式:doc
- 大小:45.17 MB
- 文档页数:24
大岞?小岞?惠女服饰教你一眼辩穿!大家都知道惠安的女人被称为“惠安女”,但是惠安并不是整个惠安地区都穿着这样奇特而美丽的惠女服饰,而且仅惠安的四个小镇,分别有崇武镇、山霞镇和净峰镇、小岞镇,这四个镇在惠安县的东部,所以又称“惠东女”,(崇武镇、山霞镇)和(净峰镇、小岞镇)四个镇分别为两种风格的惠女服饰,这种服饰让人一看,便觉得风姿绰约,神秘迷人。
各有风采,各有特色,崇武镇和山霞镇相邻最为突出的惠安女服饰以大岞村为代表性,所以大岞村被称为惠安女民俗村。
净峰镇、小岞镇相邻最为突出的惠安女服饰以小岞镇为代表性。
接下来我们主要介绍的两个地区的惠安女服饰分别简称为大岞区和小岞区。
两个地区的区别从头到脚都不一样。
现在大家可以从以下的图片上分辫出来大岞区和小岞区的惠女服饰。
以下是大岞地区的惠女服饰:以下是小岞地区的惠女服饰:现在由我先来教大家分辫:黄斗笠:大岞地区的黄斗笠两边各插三朵彩色的花朵,斗笠顶上有四块红色三角形和四颗绿色的扭扣作为装饰,整个笠身稍微弧形,既美观又实用。
小岞地区黄斗笠:同样是黄色的,在外观上,没有任何装饰,整个笠身稍微平面,既简单又实用。
花头巾和上衣的分辫:大岞地区的花头巾色彩分类较多,有白底彩色碎花的,有绿色小花的,蓝色的等。
花头巾的色彩和上衣的色彩混搭相配,不能同色系,不然会显得沉重,而且要混搭出色彩鲜艳,更显大岞惠女服饰的魅力。
大岞地区蓝色头巾配红色上衣(冬装)大岞地区蓝色头巾配黄色上衣(冬装)大岞地区绿色头巾配蓝色上衣(四季装)大岞地区白底碎花头巾配蓝色上衣(四季装)大岞地区蓝色头巾配白底碎花上衣(夏装)大岞地区蓝色头巾配绿色对接白底碎花上衣(夏装)小岞地区的花头巾,以红色碎花为主,单一色系。
小岞地区红色头巾配淡色上衣小岞地区红色头巾配淡紫色上衣小岞地区红色头巾配淡蓝紫色上衣小岞地区红色头巾配绿色碎花上衣搭红色毛衣马甲。
小岞地区红色头巾配红色碎花上衣搭绿色马甲。
再来分辩银腰带:大岞地区的银腰带后面有下摆。
惠安女的服饰和浔埔女的头饰福建泉州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素以吃苦耐劳、俭朴持家名闻遐迩,更以其奇异的服饰蜚声海内外。
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惠安女虽属汉族,但其服饰素以奇特著称,与传统汉族服饰迥然有别。
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
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
“封建头民主肚,节省衫,浪费裤”由于不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却让肚皮露在外头,裤子又特别的宽大,民间戏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惠女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裤腰上的银链是惠安女服饰的重要内容。
穿上宽筒黑裤时,通常都用四至八条编织带扎紧裤腰,这些编织带一般是用色彩鲜艳的塑料丝编织,多为红色和蓝色,图案精巧,总宽约7至9厘米,颜色分外醒目;已婚妇女加上银裤链(区分已婚和未婚的标志),悬挂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构成的曲线美衬托出来。
银裤链先前只有一两股,最多也只三股,后来逐渐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不等,最多的达九股,以多股为佳。
那些银裤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银裤链越重越体面。
裤子多是黑色的,也有深蓝色的。
裤筒甚为宽大,裤腰只到脐下。
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为30厘米,大筒裤的裤脚则有的宽达40厘米,因其宽阔,故移步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也便于生产劳作,海水打湿、汗水浸渍,风一吹很快就干了。
这可是位55岁当了奶奶的惠安女,也许是脑袋成天包得严严实实,所以太阳和海风都没能损伤她的皮肤,依旧那么白净。
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黄斗笠可顶炎日,花头巾可御风沙,而头巾的花卉图案和颜色,是美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风采和神韵。
福建惠安:崇武古城说到崇武古城,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到惠安女,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
这是居住在福建省惠安崇武一带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色,就像我们小时候念的儿歌一样,“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由于居住海边,惠安女常年带着橙黄色斗笠,佩带小翠花头巾,将脸尽可能地遮住以防海风侵蚀。
上身穿着紧身窄小的露脐上衣,下身通常是黑色或者蓝色的宽大裤子,肚脐处扎着银饰腰带。
如今的女人们穿露脐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以前不分男女一律灰衣灰裤军装和工装的年代里,这种装束曾被无数人嘲讽过,但她们仍然坚持将这种传统保存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只可惜如今的崇武年轻女性似乎不再如此穿戴了,不知逢年过节会不会装扮一番。
惠安女除了服饰奇特,古时候这一带的婚俗也相当奇特。
小时候听长辈们说惠安女结婚后是不能住夫家的,结婚后三天就得回娘家长住,夫婿只能在传统节日里才可以将自己的妻子接回家中小住几日,然后必须如期送回娘家,直到惠安女怀孕后,才能够搬回夫家长住,而一直未能怀孕的女人只能一直居住娘家。
印象中的惠安是个挺重男轻女的地方,男人一般不怎么干家务事,只是读书或者出海,所有的重活累活大都是女人们干的。
惠安女的吃苦耐劳令人惊叹,小时候住在鼓浪屿,就经常看到惠安女在扛石头,打石头,挖海蛎,力气超强。
我的祖籍就是惠安,以前小时候经常暗自庆幸没有出生和生长在惠安,不然也许我就是她们中的一员了。
惠安的石雕特别出名,很多当地人都会打石雕,打出的石雕都栩栩如生。
崇武古城被誉为“南方的北戴河”,是我国一处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
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
这是北城门拾阶而上城墙,边走边欣赏跑马道与两边的风景。
半山腰处的观音像,宛如一位母亲的背影,翘首盼望远航归来的渔船。
崇武一带有着优质的沙滩和港湾石头是惠安的精魂,站在古城墙头放眼望去,石头房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惠安女服饰文化06装饰170600315 林铭惠安女,素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但给人印象最深、名闻遐迩的是惠安女与众不同的服饰:黄头巾,蓝短衫,银裤链,大折裤,神秘迷人,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解放初留传至今的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
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而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
于是,所谓思想的"封建"与"民主",衣料的"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
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
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
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惠安的女人以其服饰为美,但大都不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
一些学者观察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
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
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
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这也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有着某种联系。
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
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源于闽南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有关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服饰种类
惠安女服饰多种多样,包括旗袍、褂子、长衫、裙子等。
其中,旗袍是惠安女比较常穿的一种传统服饰,它的特点是修身合体,贴身包裹,能够展现女性身体曲线。
褂子是明清时期的常见服装,它轮廓简洁流畅,采用对襟式或斜襟式设计,也十分适合惠安女的身材特点。
二、颜色搭配
惠安女服饰的颜色搭配以素雅为主,深浅搭配比较明显。
通常以黑白灰为主调,搭配深红、深绿等暗色调,不过也偶尔会用到艳丽的红色、绿色等,表现女性的青春活力和热情。
三、织造工艺
惠安女服饰织造工艺精湛,多使用木棉和丝绸等天然纤维,手工织造或刺绣等手工工艺常常应用。
服饰上常使用的缎子、绉子、绸子、麻子等织物,采用不同花色织成花纹,形式各异,剪裁工艺独特,不仅凸显了女性柔美的曲线,而且赋予了服饰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四、细节处理
惠安女服饰上的细节处理非常注重,包括上衣领子和袖口、长裙的裙子褶、腰带等都需要精心处理,以便呈现出优雅的细腻质感,从而凸显女性温柔雅致的气质。
以上是有关惠安女服饰造型的基本特征的相关参考内容。
惠安女服饰的特点在于注重细节处理,强调手工工艺,呈现出素雅和优雅的风格。
而且,惠安女服饰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安女简介300字
惠安女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一种传统女性服饰,也被称为“花衣女”。
惠安女服饰独特,通常在上身穿着红色或黑色的紧身圆领上衣,胸前挂着绣花胸罩,下身穿着黑色的宽松裤子,脚上穿着黑色的绣花鞋。
惠安女服饰上的绣花图案多以花卉、鸟类、鱼类等为主题,富有闽南特色。
惠安女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女性形象,她们通常以勤劳、勇敢、朴素、开朗著称。
在闽南地区,惠安女经常参与传统的渔业、农业等活动,并且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惠安女独特的服饰也成为了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设计惠安女服饰是福建惠安地区传统的女性服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和创新设计,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惠安女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颜色鲜艳、造型别致、配饰精美。
传统的惠安女服饰以蓝色、绿色和紫色为主,花纹图案丰富,富有层次感。
服装款式以短上衣、长裤和筒裙为主,线条流畅,简洁大方。
惠安女服饰的配饰也非常精美,如银手镯、银项链、绣花鞋等,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
许多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和材料已经逐渐消失,传承人数量稀少且老龄化严重。
由于市场需求不高,惠安女服饰的生产和销售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保护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传承人培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等手段,提高惠安女服饰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创新设计方面,惠安女服饰可以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再创造。
例如,设计师可以尝试运用新型材料和工艺来制作惠安女服饰,提高其舒适度和耐用性;同时,也可以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推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款惠安女服饰。
还可以通过举办时装秀、推广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惠安女服饰文化,从而拓展其市场前景。
惠安女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创新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惠安女服饰传承面临的挑战,政府、企业和设计师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加大保护力度、拓展市场份额、创新设计理念等途径,确保惠安女服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我们也应该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使惠安女服饰在符合现代审美的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设计理念和现代技术应用在惠安女服饰的制作和推广中,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参与到惠安女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图解福建三大渔女的头饰和服饰!福建泉州惠安女穿着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脐,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
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
于是,所谓“封建”与“民主”,“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都头戴黄斗笠,笠内也缀上各种绒花和塑料花。
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
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
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
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
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福建泉州浔埔女头饰和服饰福建泉州浔埔女的服饰独特,别具一格。
浔埔妇女把长发梳成一串后,即把这串长发盘成几圈髻子,中间横插一根象牙或塑料筷子,两端外伸,就轻而易举地干脆利索地完成。
浔埔女独特发髻除横窜的“骨格”从随地取材到采用贵重象牙或塑料制成外,花是女性装饰重要必需品,而东海的花色品种为泉州一带之冠。
浔埔妇女用花苞或花朵,用麻丝把它缀成一串串碗口大小的花环,然后在发髻四周围拢起来。
平时只用一二串就够,每遇喜事时则围上四五环之多,有的还可再选一二朵美丽的鲜花,用镀金珠子针插在头髻上,使整个头髻花团锦簇,美丽而芬芳,形成浔埔妇女在头饰上一大特色。
浔埔女的服饰也很特别。
惠女服饰目录[隐藏]惠女服饰的概貌惠女服饰的特征惠女服饰的衍化惠女服饰的起源崇武/山霞一带的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旷裤”,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编辑本段]惠女服饰的概貌福建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素以吃苦耐劳、俭朴持家名闻遐迩,更以其奇异的服饰蜚声海内外。
她们主要聚居在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一带,这里山水秀丽,海阔天空,有“中国八大最美的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有半月湾、西沙湾、青山湾等中国顶级度假胜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赞美道“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
”惠安女虽属汉族,但其服饰素以奇特著称,与传统汉族服饰迥然有别。
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
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
可以说,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净峰/小岞一带的惠安女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黄斗笠可顶炎日,花头巾可御风沙,而头巾的花卉图案和颜色,是美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丰采和神韵。
最奇特的是惠安女的着装,湖蓝色的斜襟短衫短仅及肚,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黑旷裤则宽大飘逸,裤头只到脐下,和盘托出其稳重,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着装特色,既矛盾又和谐统一,这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源于她们对周围环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人们风趣地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惠女服饰各部分之间在色彩、款式、线条、图案等方面的配合相当协调且恰如其分,既带有传统韵味,又有一定的现代气息。
虽历千年略有衍化,却风格依存,独具一格,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是中华民族服饰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为中华民族服饰增添了灿烂光辉。
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服饰是流传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惠安县的一种独特的妇女服饰。
它源于百越文化,又融会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代,至宋代渐趋成熟。
清初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它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惠安当地以“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歌谣概述了惠安女服饰各个部分的特征。
惠安女们这种独特的服饰文化,是由她的地域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因为她们大多为渔民出身,从小就生活在海边,成年累月,辛勤劳作,而且,惠安女的勤劳勇敢,善良贤惠是闻名于世的,为了防止太阳晒和海风吹,所以用头巾把头包起来,短小精悍的上衣,宽松的裤子,更利用她们轻快自如地干活。
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提起惠安女,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她们极具特色的服饰: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展示了惠安女身材的曲线美和婀娜多姿的仪态美。
惠女服饰的历史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的清代末期,那时的惠安女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下穿长裤,裤管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妇女的头上没有斗笠和头巾,戴的是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劳动的需要,惠女服饰在上衣的长度、袖口上有了一定的变化。
闽南人描述惠安女的服饰,常用:“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来形容,这12字把惠女服饰的特点形象而又风趣地概括出来。
“大”“小”有别各具特色因为地域风俗的不同,惠女服饰在风格上可分为大岞地区和小岞地区两种类型。
前者颜色偏素雅,头巾以蓝底白花或绿底白花为经典款式,后者则以花俏鲜艳为主要风格,多见粉红等俏丽颜色。
颜色风格的迥异还反映在婚俗穿衣习惯上的截然相反:大岞女子结婚时所用的服饰多为黑色上衣、黄斗笠,而小岞则喜用粉红、大红等喜庆色彩,头饰也不同于大岞的黄斗笠。
小岞如今仍保留结婚时穿传统惠女服饰的传统,而在大岞则比较罕见。
在斗笠上,大小岞也有区别,如大岞地区女子所戴的斗笠上有红色小三角,而小岞地区却没有。
大小岞惠女服饰特色有别(左中大岞,右为小岞)左高右低男左女右惠女服饰中制作难度最大,最考验功夫的是上衣下摆的制作。
首先要用“大针”打出一个大致轮廓,然后给下摆打褶,再用针准确、细致地缝合起来,这个过程稍不注意,下摆就有可能不对称,形状不够圆,美感大打折扣。
别看惠女服饰只是由几块布裁剪拼接而成,可里面蕴含了大学问:整体来说,惠女服饰包括三个“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分别是棕黄色的斗笠、包裹在头上的花巾、上窄下宽的上衣。
惠女服饰在设计上还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一般惠女上衣的上下部分往往由两种不同颜色的布缝合而成,细看,你会发现下部同一颜色的两块布不是平行的,而是左高右低,这是男左女右的意思,上衣又叫“桃仁衣”,扣上布纽的那部分叫“夫头”,穿衣时将“夫头”从左到右拉过去,寓意惠安女胸怀开阔,能包容一切。
惠安女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资料】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黄斗笠、花头巾、露脐袄、肥脚裤,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2012年6月23日,端午节,我一个人在惠安的小岞、大岞两个渔村闲逛,置身于花花碌碌的女人堆中,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朴素呀^_^。
对于外来人来说,能见到惠安女聚集的地方,首选菜市场,当天是端午节假期,很多惠安女回娘家,正好让我拍个够。
菜市场里,摆摊的,买菜的,基本上都是街坊邻居,清一色是女性,除了卖猪肉的还真没见几个男的。
买卖的都轻声慢语,竟无丝毫嘈杂之感,也许见多了长短镜头,他们对被拍摄也不会很抗拒,当然了,咱还是用长焦蹲点拍摄吧。
惠安女分有大岞、小岞,大岞在惠安的东部,所以又称惠东女,同样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但两个地方的服饰各有风采,各有特色,细细看,区别还是蛮大的。
(以下关于服饰的文字资料来源于对惠安女服饰颇有研究的曾梅霞的个人网站,特此鸣谢)
(一)封建头
惠安女用裁成边长二尺的正方形的头巾,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紧扣下巴,用别针固定,遮住了脸的大部份, 使脸形呈瓜子脸,露出五官,黄斗笠戴很低,躲避男人的视线,故称为“封建头” 。
实际上,惠安女打扮,历来重视腰及腰以上部分,而腰以上的装饰,又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一个地区的女人,居然花那么多心思在头部装饰上,实属罕见。
——黄斗笠——
斗笠是惠安女服饰最显现的部分,竹编,如盘,尖顶,主体色彩是纯黄色的,非常鲜艳,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
大岞的斗笠两边沿镶上五色绢花,塑料花,斗笠里面的带子为白色,并以红黄,绿三色绣出各种图案。
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
小岞地区的外观上,稍平了点,两边没有插花,斗笠较细、薄、轻、小:
——花头巾——
头巾是惠女服饰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头巾的布料多用棉布或的确凉,起到了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惠安女头巾比衣服还多,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积攒头巾,每人往往有一二百条,中年妇女也有七八十条,各种花形的头巾。
虽然每条头巾的花纹均不相同,但都比较清晰、浅雅、悦目。
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
大岞地区的花头巾以白、蓝、绿色底为主,一个字,艳:
而小岞地区的花头巾,以红色底为主,配上白花,色彩对比强烈:
——头饰——
惠安女还喜欢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绿的是必须有的,加上红的粉的黄的,额前还留有刘海,有些还会夹上鲜艳的花:
(二)民主肚
暴露肚腹.称其为"民主"。
惠安女的腰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上衣极短,短得不及掩饰腰脐部位而让小蛮腰、小肚脐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当然了,粗腰是穿上白色打底衣服了),五彩缤纷的丝绒腰带或精致漂亮的银腰带衬托出女人曼妙身姿:
银腰链是婚前夫家选黄道吉日送聘金时一起送去的聘礼之一,也象征男人用银链缠住他的女人一生一世的意思。
同时,银链子是缆绳的象征——她们的男人大都是渔民,长年在海上捕鱼,腰肚上缠挂着这种像是缆绳的银链子,寄托着对她们的男人的思念和祝福。
因此,银裢链在惠安女心目中,远远超过金项链对于城市摩登女的吸引力。
大岞的银腰带后面有下摆:来个特写:
而在小岞见到的,只有五彩腰带,没有见到银链子:
(三)节约衫
惠安女的节约衫,是一种带领向左开襟的"大刀衫"前短后长,短及脐部,喜用印有小花纹饰的花布。
节约衫最大的特点就是"衣短露脐",它在传说中有很多种意思:
一种说法是:衣服越短,惠安女腰间的彩带和银腰带会越明显地显露出来.据说银腰带是夫家给女方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家庭财富的多少.也许这就是短衣衫越做越短的另一个原因吧.
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露肚脐是日日见财的意思(因为肚脐和见财是谐音)
同为"节约衫",大岞与小岞却同中有异,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大岞地区的上衣比较短,下摆是半圆型的,有蓝色,白色,绿色,黄色,红色等。
小岞地区的衣服较长,下摆也没有大岞的那么圆:
(四)浪费裤
惠安女的裤子宽而大,故称之为“浪费裤”。
据说是因为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比如捞海菜收渔网等都需要俯身在水面操作,上衣和衣襟宽大了就得泡水;而在海滩作业时裤管再窄小也是要被海水浸湿的,那干脆就将它做得又宽又大,让它湿好了,只要不湿漉漉的贴着身就舒服了。
等会儿上了岸,在风中走动走动,裤子很快就被吹干了。
大岞的裤子以黑色为主,而且都烫成一个个砖块大小的格子折痕:
小岞地区以年长的蓝色为主,年轻的则以配灰色西裤:
来一组扫街照片:买卖花布的惠安女:
运送大桌子的惠安女,飞驰而来:看背面,彪悍吧^_^:
夫妻档:
肉档门口的一家人:
(渔村走得多了,但是,那么多艳丽夺目的女人在游动的渔村也只有此处,因为,此行的目的是关注人物特色,基本上没有就拍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