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教学PPT
- 格式:ppt
- 大小:427.00 KB
- 文档页数:15
花城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喀秋莎》教案歌曲分析《喀秋莎》是一首诞生于二战时期的苏联经典歌曲,由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作词,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曲。
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当时正值苏军与日军在图们江下游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歌曲采用四二拍,小调式,歌曲节奏明快简洁,旋3律朴实流畅,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人们的喜爱。
歌曲的开头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如“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画面感,将听众带入一个温馨而充满生机的春天世界。
学情分析这首歌曲是前苏联经典歌曲,虽年代久远,但节奏简单,明快,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五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1、能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喀秋莎》;能准确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
2、了解《喀秋莎》音乐特点及其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以饱满的热情学唱前苏联歌曲《喀秋莎》2、难点:十六分音符咬字、吐字,了解《喀秋莎》音乐特点及其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用音乐的方式问好!2、发声练习。
二、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你们有没有过特别思念亲人或朋友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举手回答。
2、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思念的歌曲《喀秋莎》。
三、歌曲背景《喀秋莎》由苏联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作曲家马特维·勃兰切尔谱曲。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8年,正值苏联与日本在张鼓峰事件期间。
伊萨科夫斯基在珲春地区看到了美丽的夏秋景色,并遇到了一位中国姑娘,这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
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立刻为其谱曲,从而成就了这首著名的歌曲。
四、歌曲的传播和影响《喀秋莎》在苏联广泛传播,成为二战时期苏联的经典歌曲。
这首歌不仅在苏联国内广为传唱,还在苏德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许多苏联女性在高唱《喀秋莎》为前线战士送行,喀秋莎火箭炮也成为了苏联对抗纳粹的象征。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喀秋莎》喀秋莎教学内容:《喀秋莎》课型:教唱课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以饱满的热情学唱歌曲《喀秋莎》,了解其被广泛传唱的历史价值。
2.通过聆听能感受苏联的音乐文化与名族风情。
3.能够掌握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八分休止符,圆滑线,反复记号。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喀秋莎》。
教学难点: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一.课前律动播放《喀秋莎》伴奏音乐,师生随音乐的节拍自由律动。
二.参与学习,解决难点2/4 ×××? ××o ??同学们:听说过模仿秀吗?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模仿老师所拍出的节奏,好吗?(友情提示:请仔细听老师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
2/4 o ××?×? ×??同学们:现在老师要个你们增加难度了,请认真听。
这里出现了一个老朋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2/4 3 6 ? 5 65 ?4 32 ? 3 6 ??师:同学们的节奏模仿的真棒,那么下面我们挑战一下自己,来模仿一条旋律,请听:三.歌曲学唱①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请听!(思考:播放mv,感受歌曲的旋律,是不是在那里听到过?)②同学们,听出是几拍子的歌曲吗?强弱规律是怎么法呢?(教师播放第一段,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是几拍子,并随着音乐打拍子。
)③师范唱(师邀请同学们为老师伴奏。
提问: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两小结进行重复呢?)④此刻,老师非常想听听同学们的歌声,我们一起随琴声来唱唱吧!学唱第一段,教师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地方进行示范。
特别是〝喀秋莎站在〞这两小节。
⑤师生接龙演唱第一段,请同学领唱前两句,合唱后两句。
师生随音乐哼唱第二段。
⑥同学们,你们发现没,这首歌曲段落比较长,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请三个小组在组长是带领下,自学自己负责的段落,教师巡回指导)⑦同学们,请你们回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吧!⑧教师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