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静电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61
静电的概念和基本现象有哪些一、静电的概念静电是指物体在摩擦或者其它方式的作用下,失去或者获得电子,从而使物体带上电荷的现象。
静电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与头发之间会产生静电。
二、静电的基本现象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由于电子的转移,使得其中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
2.接触带电: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使得其中一个物体带电。
3.感应带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时,由于电场的作用,使得中性物体的一侧带正电,另一侧带负电。
4.电荷的吸引和排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这也是为什么带正电的物体会被带负电的物体吸引,而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则会互相推开的原因。
5.静电放电:当带电物体积累的电荷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空气或者导电体放电,产生电火花或者电流。
6.静电场:带电物体周围存在电场,电场对其他带电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7.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时,由于电场的作用,使得中性物体的一侧带正电,另一侧带负电。
8.静电屏蔽: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上的电荷会重新分布,使得导体内部接近带电体的一侧带正电,另一侧带负电,从而减小带电体对导体内部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静电的概念和基本现象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方法: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当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电子的转移使得其中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
2.习题:为什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会产生静电?方法: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之间相互摩擦,导致电子的转移,从而使梳子与头发带上静电。
3.习题:为什么带正电的物体会被带负电的物体吸引?方法:根据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因此,带正电的物体会被带负电的物体吸引。
4.习题:为什么带同种电荷的物体会互相推开?方法:根据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带同种电荷的物体会互相推开。
正确认识静电夏俊峰 2011.01.11一、什么是静电很多人对静电现象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静电是神秘的、不可琢磨的。
因此在工作中,往往对静电现象无所适从,或者将问题一股脑推给静电,认为都是静电惹的祸。
这都是对静电的产生、释放原理不了解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静电?本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义。
很多对静电的定义实际是在罗列静电现象,没有讲到静电的本质。
尚能深入一点的定义,也不严谨。
比如:“物体表面过剩或不足的静止的电荷”。
对于极化、压电、金属的静电解释不适合。
“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电荷。
由于它所引起的磁场效应较之电场效应应可以忽略不计”。
难道我们日常接触的物体内的电荷不是处于相对稳态的吗?上面的定义不甚完善。
本人认为应该这样定义:静电是由于物体得到或失去电子、或由于外电场感应使得物体内电子或分子再分布、物体内没有电流、对外却呈现出的电场。
二、静电的产生静电的产生有很多方式,从本质上看,主要有:接触、电磁感应、受力。
一般常见的有两种方式:接触和感应。
受力产生静电主要是压电现象、热电现象等,这种静电现象对日常的非受控破坏影响很少,这里就不讨论了。
我们主要讨论接触静电和电磁感应静电。
1. 接触(摩擦)生电摩擦生电这个结果估计大家都知道。
但对于产生机理、释放机理、怎样有危害、怎样没有危害,恐怕明白的人就不多了,否则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多的误解了。
摩擦生电,我们可以分绝缘体摩擦和导体摩擦两种状况来讨论。
因为它们是有不同的。
接触摩擦为什么会生电?为什么摩擦后会有很高的静电电压?为什么导电体之间摩擦后却感觉不到静电?为什么不同物质同样的摩擦静电电压却不同?1.1 接触摩擦为什么会生电 摩擦生电是由于电子发生了转移,是一种物质中的电子跑到了另一种物质中。
注意,我这里用词是“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而不是“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
“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表明它们是不同的物质;“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则表明它们可能是相同的物质。
幼儿园大班教案《静电》第一章:认识静电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定义:静电是指物体表面或内部带有电荷的现象。
2. 静电的产生原因:摩擦、接触和感应。
三、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幼儿介绍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静电现象。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提问幼儿关于静电的知识,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静电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产生静电: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产生静电。
2. 接触产生静电: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产生静电。
3. 感应产生静电: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使中性物体上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产生静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幼儿介绍静电的产生原因。
2. 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静电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对静电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教师提问幼儿关于静电产生的问题,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静电的观察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观察静电现象。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静电现象的工具:验电器、电子表等。
2. 静电现象的观察:吸引轻小物体、排斥相同电荷、吸引人体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介绍观察静电现象的工具和静电现象的观察方法。
2. 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静电现象。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对静电现象的观察能力。
2. 教师提问幼儿关于静电现象的问题,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静电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利用。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一节认识静电班别:姓名:座号:1.电荷性质:(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三种起电方式:、、.4.电荷量: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是,简称库,用表示.5.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e=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6.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能,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外形完全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的电荷转移规律1.若两个小球各带同种电荷q1、q2,两者接触后再分开,每个小球带电荷量为q1+q22.2.若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q1、q2,两者接触后再分开,每个小球带电荷量为|q1-q2|2.一、单项选择题1.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2.4×10-19 C B.-6.4×10-19 CC.-1.6×10-18 C D.4.0×10-17 C2.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A.-Q B.Q C.2Q D.4Q3.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将( )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4.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是两个架在绝缘支座上的金属球,原来不带电中间用导线连接,现用一个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B球.用手摸一下B,然后撤去导线.再拿走小球C,那么( )A.A球带正电,B球带负电B.A球带正电,B球不带电B.A球不带电,B球带负电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二、不定项选择题5.关于元电荷,正确的说法是( )A.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B.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叫元电荷C.元电荷就是质子D.元电荷目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6.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A .小球上原有负电荷“转移”了B .在此现象中,电荷是守恒的C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 .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7.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 .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 .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D .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8.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 在其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 靠近导体的M 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 .只有M 端验电箔张开B .只有N 端验电箔张开C .两端的验电箔都不张开D .M 端带正电9.如图所示,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 ,a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 的旁边有一绝缘金属球b .开始时,a 、b 都不带电,现使b 带电,则( )A .a 能够被b 吸引B .b 吸引a ,吸住后不放开C .b 立即把a 排斥开D .b 先吸引a ,接触后又把a 排斥开三、非选择题(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和重要的演算步骤,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0.验电器A 的金属箔带有负电荷,验电器B 的金属箔带有等量的正电荷,当用金属杆架在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上时,金属杆中的瞬间电流方向是由____到____.负电荷由____到____.这时发生________现象.11.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 、B 、C ,其中A 小球带有2.0×10-5C 的正电荷,小球B 、C 不带电。
《奇妙的静电》幼儿园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知道静电是由于物体摩擦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定义:静电是指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电荷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2. 静电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等使物体带电。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幼儿介绍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幼儿亲眼目睹静电的产生。
3. 邀请幼儿参与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的奇妙现象。
第二章:探索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静电的性质和表现。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性质: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可以使物体带电。
2. 静电的表现:物体带电后的现象,如吸引纸片、头发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进行静电实验,如用毛皮摩擦塑料棒,观察塑料棒带电后的现象。
2. 邀请幼儿参与实验,让他们亲自观察和体验静电的性质。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第三章:静电的运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静电的实用性。
2.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实用性: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2. 静电的优点:静电可以清除空气中的灰尘,使环境更加清洁。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 进行静电除尘实验,让幼儿亲眼看到静电的实用性。
3. 创意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思考静电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第四章:静电的安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安全知识,知道如何避免静电的危害。
2.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危害:静电可能引起电击、火灾等危险。
2. 避免静电的方法:保持室内湿度、使用抗静电产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讲解静电的危害,如静电可能引起电击、火灾等。
2. 观看静电安全知识的动画片或图片,让幼儿了解如何避免静电的危害。
什么是静电介绍静电的产生和作用静电是一种电荷积累的现象,当两个不同的物体接触后再分开,由于电子的转移,使得至少一个物体带电。
静电的产生和作用涉及到电荷、电子、电场等多个物理概念。
1.静电的产生:–接触起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接触时,由于它们的电子亲和力不同,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摩擦起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摩擦时,电子也可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产生静电。
–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时,由于电场的作用,中性物体内部的电荷会重新分布,从而产生静电。
2.静电的作用:–吸引或排斥:带电体之间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吸引或排斥的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静电吸附: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如灰尘、纸片等,这是因为轻小物体上的电荷与带电体的电荷相反,从而产生吸附作用。
–静电屏蔽: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时,由于电场的作用,中性物体内部的电荷会重新分布,使得带电体附近的电场减弱或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静电屏蔽。
–静电放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放电现象释放出来,如触摸金属物体时产生的“电击”感。
3.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复印:利用静电的吸附作用,将原稿上的图像复制到涂有特殊材料的鼓上,然后再转移到纸张上,实现复印。
–静电除尘:利用静电的吸附作用,将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吸附到带电的金属板上,从而实现除尘。
–防静电:在某些场合,需要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如在电子工厂中,可以通过使用抗静电材料、抗静电剂等方法来防止静电的损害。
静电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了解静电的产生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学知识。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两个相同的塑料棒相互摩擦后,它们之间的电荷如何分配?解题思路:根据摩擦起电的原理,当两个相同的塑料棒相互摩擦时,电子从一个塑料棒转移到另一个塑料棒,使得一个塑料棒带正电,另一个塑料棒带负电。
《认识静电》教案设计第一章:静电的产生1.1 静电的定义1.2 静电的产生方式1.3 静电的消失方式第二章:静电的特性2.1 静电的积累与释放2.2 静电的吸引与排斥2.3 静电的感应现象第三章:静电的应用3.1 静电的利与弊3.2 静电的应用领域3.3 静电的防止与应用实例第四章:静电的测量与防护4.1 静电的测量方法4.2 静电的防护措施4.3 静电的实验与观察第五章:静电与生活5.1 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2 静电对生活的影响5.3 静电的应对与处理第六章:静电现象的实验观察6.1 摩擦起电实验6.2 静电感应实验6.3 静电放电实验第七章:静电场的基本概念7.1 静电场强度7.2 静电场线7.3 静电势能与电势第八章:静电场的计算与应用8.1 静电场的叠加原理8.2 静电场的计算方法8.3 静电场的应用实例第九章:静电材料与静电现象9.1 静电材料的特点与应用9.2 静电消除材料9.3 静电控制技术第十章:静电安全与防护10.1 静电的危害10.2 静电的安全标准10.3 人体静电的防护措施第十一章:静电在自然界中的角色11.1 雷电与静电11.2 静电与大气现象11.3 静电在自然界的应用第十二章:静电在工业中的应用12.1 静电涂装与印刷12.2 静电除尘与过滤12.3 静电在制造工艺中的应用第十三章:静电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3.1 静电加速器与粒子物理13.2 静电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3.3 静电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静电与环境保护14.1 静电对环境的影响14.2 静电污染的控制14.3 静电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十五章:静电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静电技术的创新15.2 静电在新领域的应用15.3 静电研究的前沿话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为十五个章节,全面介绍了静电的产生、特性、应用、测量与防护,以及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重点章节内容如下:一、静电的产生:介绍了静电的定义、产生方式以及消失方式。
静电实验让孩子更加好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知道静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定义:物体带电的现象。
2.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讲解静电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让幼儿了解静电的产生。
2. 开展静电小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静电的神奇。
第二章:探索静电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幼儿发现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静电吸引和排斥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实用性。
第三章:静电游戏1.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2.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利用静电进行趣味游戏,如静电头发飘飘、静电纸片飘移等。
2. 创意静电游戏,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属于自己的静电游戏。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静电游戏的玩法,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静电带来的乐趣。
2. 鼓励幼儿发挥创意,设计新的静电游戏,并与同伴分享、合作。
第四章:静电安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安全知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幼儿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安全知识,如避免静电引发火灾、触电等。
2. 静电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讲解静电安全知识,通过故事、案例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危害。
2. 开展静电安全演练,让幼儿学会应对静电事故的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静电知识。
2. 培养幼儿的反思能力,提高幼儿的自学意识。
1. 回顾静电的概念、产生、应用和安全知识。
2. 让幼儿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活动:2. 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探究静电现象,提高幼儿的自学意识。
《静电》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1. 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塑料棒、毛皮、气球等。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实验演示:用塑料棒、毛皮和气球进行静电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章:探索静电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索静电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静电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1. 静电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1. 塑料棒、毛皮、气球等。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幼儿对静电的兴趣。
2. 实验演示:进行静电实验,让幼儿观察和记录静电的性质和特点。
3. 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进行静电实验,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三章:静电的利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利用和应用。
2.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静电的利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静电应用的讲解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静电的利用和应用。
2. 教学资源展示:展示静电的利用和应用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静电的利用和应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静电的防止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
2.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静电的防止方法。
教学难点:1. 静电防止方法的讲解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讲解静电的防止方法。
2. 教学资源展示:展示静电的防止方法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静电的防止方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