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静电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6
《认识静电现象》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静电现象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
2.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个气球,提问:“你们知道气球有什么作用吗?”(2)教师演示气球摩擦头发后吸附在头发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认识静电现象(1)教师简单介绍静电现象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静电现象的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静电实验:将气球摩擦头发,然后吸附在墙壁上。
(2)教师发放实验材料,指导幼儿进行静电实验。
(3)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2)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现象?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3)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静电现象的认识程度。
2.评价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观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确保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教师在实验操作中要注重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教师:“当我们摩擦气球和头发时,你们注意到气球变得怎样了?它为什么会粘在我们的头发上呢?”幼儿:“气球粘在我们头发上了。
”教师:“是的,这就是静电现象。
摩擦让气球和头发之间产生了静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一、引入静电现象静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产生静电现象。
那么,什么是静电呢?静电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电荷累积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会详细了解静电的基本现象。
二、基本概念1. 电荷电荷是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它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相同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
2. 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电荷的转移或累积。
3. 获电和失电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后,其中一个物体会获得电荷,称为带电。
而另一个物体则失去电荷,称为不带电。
这种现象被称为获电和失电现象。
三、静电的产生1. 摩擦带电当两个不同材料之间发生摩擦时,电荷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例如,我们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发现梳子上会聚集一些头发,这是因为梳子通过摩擦带电,头发带有相反的电荷,所以它们会相互吸引。
2. 接触带电当一个带电物体与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电荷会从带电物体传递到不带电物体上。
例如,我们把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橡胶棒接触到一个不带电的金属体上,金属体也会带有一些正电荷。
这是因为电荷会从橡胶棒传递到金属体上。
3. 静电感应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时,不带电的物体会被感应出相反的电荷。
例如,我们将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气球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墙壁,墙壁会被感应出负电荷,并吸引气球。
四、静电的应用静电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1. 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利用静电现象将墨水喷到纸张上。
墨水被分成小液滴,然后通过静电力被吸引到纸上,形成图案和文字。
2. 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利用静电力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污物。
通过产生静电场,静电除尘器可以吸引空气中带电的尘埃,从而清洁空气。
3. 静电贴画静电贴画是一种可以粘贴在物体表面而不需要使用胶水的贴画。
高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节认识静电一、静电现象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3、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二、物质的电性及电荷守恒定律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时不改变的。
3、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1)分析摩擦起电(2)分析接触起电(3)分析感应起电4、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第二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一、电荷量和点电荷1、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
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量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带电体简化为一个点,并称之为点电荷。
二、电荷量的检验1、检测仪器:验电器2、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三、库仑定律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大小:方向:在两个电电荷的连线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公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4、成立条件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
②点电荷。
第三节电场及其描述一、电场1、电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周围的电场发生的。
2、电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电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静电力就是一个电荷受到另一个电荷激发电场的作用力。
正确认识静电夏俊峰 2011.01.11一、什么是静电很多人对静电现象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静电是神秘的、不可琢磨的。
因此在工作中,往往对静电现象无所适从,或者将问题一股脑推给静电,认为都是静电惹的祸。
这都是对静电的产生、释放原理不了解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静电?本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义。
很多对静电的定义实际是在罗列静电现象,没有讲到静电的本质。
尚能深入一点的定义,也不严谨。
比如:“物体表面过剩或不足的静止的电荷”。
对于极化、压电、金属的静电解释不适合。
“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电荷。
由于它所引起的磁场效应较之电场效应应可以忽略不计”。
难道我们日常接触的物体内的电荷不是处于相对稳态的吗?上面的定义不甚完善。
本人认为应该这样定义:静电是由于物体得到或失去电子、或由于外电场感应使得物体内电子或分子再分布、物体内没有电流、对外却呈现出的电场。
二、静电的产生静电的产生有很多方式,从本质上看,主要有:接触、电磁感应、受力。
一般常见的有两种方式:接触和感应。
受力产生静电主要是压电现象、热电现象等,这种静电现象对日常的非受控破坏影响很少,这里就不讨论了。
我们主要讨论接触静电和电磁感应静电。
1. 接触(摩擦)生电摩擦生电这个结果估计大家都知道。
但对于产生机理、释放机理、怎样有危害、怎样没有危害,恐怕明白的人就不多了,否则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多的误解了。
摩擦生电,我们可以分绝缘体摩擦和导体摩擦两种状况来讨论。
因为它们是有不同的。
接触摩擦为什么会生电?为什么摩擦后会有很高的静电电压?为什么导电体之间摩擦后却感觉不到静电?为什么不同物质同样的摩擦静电电压却不同?1.1 接触摩擦为什么会生电 摩擦生电是由于电子发生了转移,是一种物质中的电子跑到了另一种物质中。
注意,我这里用词是“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而不是“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
“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表明它们是不同的物质;“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则表明它们可能是相同的物质。
认识静电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能够观察、感受、探索静电现象,了解其基本特性;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与探究,学习到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二、教学内容
1.静电的概念及基本知识;
2.静电现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
3.静电的消除和减少。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一些不同颜色的纸片,让幼儿来用手拿取,观察现象并引导幼儿讨论;
2.教师解释这个现象就是静电现象,并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告诉幼儿静电是什么。
步骤二:讲解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让幼儿探究静电的特性,并引导幼儿完成实验操作。
步骤三:巩固
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小球,让幼儿围着球运动,引导幼儿观察电荷带来的影响;
2.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探究静电的消除和减少。
步骤四:总结
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巩固其学习成果;
2.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回答,同时鼓励幼儿多思考、多探究。
四、教学资源
1.操作时需要的物品:玻璃棒、橡皮棒、塑料片等;
2.静电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估
1.教师观察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针对不同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教师评估幼儿通过本次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
六、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加深了幼儿们对静电的认识和了解;
2.提供了多个实际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究;
3.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问题的提出,培养幼儿的思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静电的科学1.引言1.1 概述静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由电荷的分离与积累引起的一种静电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电子产品摩擦产生静电现象,比如我们脱下羊毛衣时感觉到的电击,或者是在干燥的天气中触摸金属物体时产生的静电火花。
静电的产生涉及到物质的分子、电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两种不同的物质摩擦或分离时,它们的分子会发生电子的转移,从而使得物体带电。
其中一种物质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而另一种物质则会获得这些电子,带负电荷。
这种分离产生的电荷不再流动,而是积聚在物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
静电的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静电力具有吸引和排斥的特性。
根据电荷的不同,相同电荷之间会互相排斥,而不同电荷之间则会互相吸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摩擦后会感觉到电荷的吸引或排斥。
其次,静电力的作用距离很短。
由于静电力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静电力只在很短的距离内产生作用。
静电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静电主要应用于电子设备的防静电处理,以保护设备免受静电干扰。
此外,静电技术还被应用于喷墨打印、自动喂纸系统和粉尘去除等领域。
同时,静电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中,用于研究电荷的性质和电磁场的行为。
通过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有益的科学应用。
通过进一步探索静电的定义、产生和传播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静电力,为未来的科学技术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按照如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静电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
我们将在引言中对静电进行概述,简要介绍静电的定义和特性,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
我们将在正文中详细探讨静电的定义和特性。
首先,我们将深入解释什么是静电,它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其次,我们将探讨静电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静电是如何在物体间传播的。
第1节认识静电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了解多种形式的静电现象,知道物质的电结构.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会用物质的微观结构解释起电现象.(难点)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一、静电现象、物质的电性1.静电现象(1)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称为“电化”或“带电”.(2)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而且摩擦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电荷.2.物质的结构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则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3.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它们分别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4.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二、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总的电荷是不改变的.1.思考判断(1)“顿牟掇芥”记载的是摩擦生电现象.(√)(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带电体靠近导体,导体感应起电,拿走带电体,导体仍然带电.(×)(4)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带电体的电荷飞到了导体上.(×)(5)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6)三种起电方式中,感应起电违背了电荷守恒定律.(×)(7)各种起电现象都遵守电荷守恒定律.(√)2.合作探究(1)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电子的得失.(2)如图所示,在干燥的冬天,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经过铺有地毯的走道来到房间门口,在伸手接触金属门把手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把你“猛击”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提示】人在地毯上行走,由于脚与地毯的摩擦,时间久了人身上会带有因摩擦而产生的大量电荷,当人手与金属门把手接触的瞬间放电,会发出“啪”的声响,同时人会有触电的感觉.静电现象、物质的电性1.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个不同种类的物体相互摩擦,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获得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力做功,使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使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的原子获得电子而带负电,且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负电荷.2.接触起电(1)方法:用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去接触另一个带电的物体,带电物体的净电荷的一部分就会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2)规律: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发生接触时,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再平分;两个导体球分离后,各带等量的同种电荷(恰好中和时,两导体球都不带电).3.感应起电(1)方法:用带电的物体靠近没有带电的物体,也能使没有带电的物体带电.例如,将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原来没有带电的金属导体,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就会发生移动,从而在导体表面出现“感应电荷”.如果将带电的物体靠近绝缘体,绝缘体内部的电子虽然不会自由移动,但带电物体的作用会使绝缘体内部电子的方向发生改变,出现“极化”现象,使其带电.(2)规律:感应起电时,原来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同时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且靠近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同种电荷,即“近异远同”.【例1】(多选)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棒的带电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思路点拨: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不带电的导体在带电体电荷的作用下,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AC[带电棒靠近两导体球时,会在甲球感应出异种电荷,乙球聚集同种电荷.此时若先分开甲、乙,再拿走棒,甲带与带电棒电性相反的电荷,乙带与之相同的电荷;若先移走带电棒,甲、乙两球将呈电中性,再分开甲、乙两球,两球都不带电,故选项A对,选项B错.将带电棒与两球接触,带电棒上的电荷将转移到两球上,分开后两球带与带电棒同种性质的电荷,故选项C对.]三种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都是使电荷重新分布,电荷的总量均保持不变.1.关于电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任意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的过程C[使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荷重新分布,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2.如图所示,在感应起电中带负电物体靠近带绝缘底座的导体时,M处将()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以上答案均有可能B[由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导体中的负电荷被排斥到M处,所以选项B正确.]3.(多选)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AB[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导体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因为接触带电,也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C只要一直在A、B附近,先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的异种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能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但如果先移走C,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在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下吸引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张开,C 错.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 上的感应电荷完全中和,箔片都不会张开,D错.]电荷守恒定律12.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也就是物体间电荷的重新分配.3.“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在不同物体或物体不同部分间的转移.当一个物体得到电荷时,其他物体失去电荷;它所得到的电荷就是其他物体失去的电荷.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电荷既没创生也没有消灭,系统总的电荷是不改变的.4.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这里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指与外界没有进行电荷交换的系统,但在系统内可能存在多个物体,在这些物体间电荷是可以转移的.【例2】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1)若A、B两球带有同种电荷时,则接触后两球所带电荷量之比为________.(2)若A、B两球带有异种电荷时,则接触后两球所带电荷量之比为________.思路点拨: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互相接触时,若带同种电荷,则电荷平分;若带异种电荷,则电荷先中和后平分.[解析]设A、B原先所带电荷量均为q,带同种电荷时,不带电小球先接触A后,电荷量平分,原不带电小球带电荷量为q2,A带电荷量为q2,原不带电小球再与B接触,总电荷量平分,q2+q2=34q,原不带电小球与B 均带电荷量为34q,所以A、B两球所带电荷量之比为q2∶34q=2∶3.带异种电荷时,A带电荷量为q2,B带电荷量为q-q22=q4,即原不带电小球与B带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再平分,所以A、B两球所带电荷量之比为2∶1.[答案](1)2∶3(2)2∶1电荷再分配原则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这种方式称为接触带电.两种带电的物体(完全相同)相互接触时,若是同种电荷则电荷量平分,若是异种电荷则电荷要先中和后平分.4.(多选)原来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1.6×10-15 C,丙物体带电8×10-16 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AD[由于甲、乙、丙原来都不带电,即都没有净电荷,甲、乙摩擦导致甲失去电子而带1.6×10-15 C的正电荷,乙物体得到电子而带1.6×10-15 C的负电荷;乙物体与不带电的丙物体相接触,从而使一部分负电荷转移到丙物体上,故可知乙、丙两物体都带负电荷,由电荷守恒可知乙最终所带负电荷为1.6×10-15C-8×10-16 C=8×10-16 C,故A、D正确.]5.(多选)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CD[绝缘小球上电荷量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消失,故A、B错误,C正确.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故D正确.] 6.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B所带电荷量分别为+3Q和-Q,将两小球接触后,小球A的带电荷量为()A.+3Q B.+2QC.+Q D.-QC[小球接触过程中电荷要先中和后平分,Q1′=Q2′=Q1+Q22=+3Q+(-Q)2=Q,选项C正确.]1.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后再分开,则导体B带的电荷量是()A.-q B.qC.2q D.4qC[导体接触过程中电荷要先中和后平分,Q1′=Q2′=Q1+Q22=+5q+(-q)2=2q,选项C正确.]2.把两张用软纸摩擦过的塑料片相互靠近,它们会张开,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A.弹力B.摩擦力C.静电力D.磁场力C[由于摩擦起电——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于其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容易使其中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而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软纸摩擦塑料片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塑料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分开.]3.(多选)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同种电荷C.两球原来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两球中原来只有一个带电BCD[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当两小球相互接触时,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电荷会重新分布,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也可以使原来带电的物体的带电荷量发生变化,所以接触以后会使物体的带电情况发生多种变化.]4.在干燥的天气下,用干毛巾擦玻璃,刚抹干净,又沾上了灰尘;电视机的屏幕也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为什么?【解析】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摩擦做功,会使一个物体中一些原子的电子获得能量,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在干燥的天气下,用干毛巾擦玻璃会使玻璃带正电,带电的物体容易吸引轻小的物体,故玻璃比较容易沾上灰尘.电视机中的电子枪不断发射的电子频繁地打在屏幕上,从而屏幕可以吸附轻小的灰尘.【答案】见解析。
高二物理认识静电;探究静电力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 认识静电2. 探究静电力【要点扫描】第一节认识静电一、静电的产生1. 摩擦起电:摩擦使电荷发生移动,从而使两物体带上相异的电荷。
2. 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 静电感应:导体由于受附近带电体的影响而出现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4. 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1. 原子结构: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其中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所含的电子数和质子数相等,因此不显电性。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3. 起电的原因:物体失去电子则带正电,得到电子则带负电。
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得失。
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l. 静电的应用:激光打印机,静电喷雾、静电除尘、静电杀菌等2. 静电的防护:印刷厂里的空气要保持适当的湿度、油罐车车尾有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等第二节:探究静电力一、静电力和点电荷1. 两带电体之间存在着静电力2. 点电荷: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之间的距离小得多的带电体。
与质点类似,这是一种理想模型二、库仑定律1. 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2. 公式:库仑力(静电力)的大小221rQ Q k F =,其中229/100.9C m N k •⨯=。
方向:在两点电荷的连线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定律的适用范围:真空中的点电荷三、静电力叠加原理对于两个以上的点电荷,其中每一个点电荷所受的总的静电力等于其他点电荷分别单独存在时对该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四、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比较 它们分别遵从库仑定律221r Q Q kF =与万有引力定律221r m mG F = 1. 相同点:(1)两种力都是平方反比定律。
三年级物理认识静电和电荷静电和电荷是三年级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静电和电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从原理、实验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电的原理静电是指物体中电荷的不平衡状态。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相同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
静电产生的原因可以是摩擦、接触和感应等。
静电实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有趣的是通过摩擦实验演示静电的产生。
实验材料可以准备一个塑料梳子和一块小块布。
用梳子梳头发,然后轻轻靠近小布,就会看到小布的运动,这是由于头发上积累了静电荷,与小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二、电荷的性质电荷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叠加性:电荷之间可以相互叠加。
当电荷具有相同符号时,叠加后的电荷将变得更大;当电荷具有相反符号时,叠加后电荷的数值将减小。
2. 平衡状态:当一个物体上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物体处于电荷平衡状态。
3. 导电性:金属等物质能够传导电荷,成为导体。
导体内的电荷可以自由流动。
4. 绝缘性:如木材、橡胶等物质不能传导电荷,成为绝缘体。
绝缘体内的电荷不易流动。
三、静电的应用静电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内容,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以下是几个静电应用的例子:1. 静电贴:我们可以利用静电的吸附性质制作静电贴,能够将贴纸牢牢地粘在墙壁或其他物体上。
2. 静电喷涂:静电喷涂是一种应用静电原理的表面处理技术。
它能够将喷涂物质均匀地附着在物体表面上,提高喷涂效果。
3. 除尘:静电对于吸附尘埃有较强的能力,因此可以应用在除尘领域,如空气净化器等。
4. 静电引力:静电引力是影响天体运动的一种重要力量。
例如,太阳可以通过静电吸引行星和其他天体,维持它们的轨道运动。
通过学习静电和电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中微小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静电不仅仅是物理学的内容,也有很多实际应用,帮助我们解释和改善生活中的现象。
三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静电和电荷的认识,启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初一物理认识静电现象与电场力静电现象和电场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学习和认识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的本质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初一物理中的静电现象和电场力进行简要介绍。
一、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物体上存在的静电荷,即电荷不运动、停留在物体表面或内部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物体上的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形成静电场。
1. 静电荷的形成静电荷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当物体受到摩擦、接触或电子转移等影响时,原子内部的电子发生移动,导致物体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
2. 静电荷的性质静电荷具有以下性质:a.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同种电荷(正电荷与正电荷、负电荷与负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
b. 静电荷的分布不受物体形状的影响:无论物体是圆形、球形还是其他形状,静电荷分布都是均匀的。
c. 静电荷主要分布在物体表面:由于静电荷的互相排斥作用,它们会尽量远离彼此,使静电荷主要分布在物体表面。
二、电场力电场力是指电荷之间由于电场作用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学习了电场力的概念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电场的概念电场是在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区域,它可以影响其他电荷的运动状态。
电场可以通过电场线来表示,电场线的方向指向正电荷所指向的方向。
2. 电场力的特点电场力具有以下特点:a. 电场力的大小与电荷量成正比:电荷量越大,电场力越大;电荷量越小,电场力越小。
b. 电场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越近,电场力越大;距离越远,电场力越小。
c. 电场力是矢量:电场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三、实例解析学习了静电现象和电场力的概念后,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实验室中,当我们将一个带正电的塑料棒靠近一个带负电的小金属球时,会观察到小金属球受到塑料棒的吸引,并向塑料棒移动。
这是因为塑料棒带有正电荷,小金属球带有负电荷,根据静电荷的性质,它们之间会产生电场力,使得小金属球受到塑料棒的吸引。
科学实验教案二:初步认识静电静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比如在穿着一些材质的衣服时,会有静电产生,手碰到金属的时候也会感觉到一些电流。
什么是静电呢?为什么会产生静电?如何初步认识静电呢?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初步了解一下静电。
实验一:电荷的产生和传递实验目的:了解物质产生电荷的原因,并初步掌握电荷的传递规律。
实验器材:塑料板、金属板、丝线、玻璃棒、橡胶棒、电子秤。
实验步骤:1. 将塑料板和金属板分别用电子秤称重,记录下重量。
2. 用丝线将玻璃棒悬挂起来,用橡胶棒擦过玻璃棒几次,让橡胶棒带上一些电荷。
3. 用橡胶棒轻轻地接触一下塑料板,将塑料板接触金属板,再用电子秤称重,记录下重量。
4. 将金属板放回原位,用玻璃棒轻轻地接触一下金属板,再将玻璃棒接触塑料板,用电子秤称重,记录下重量。
实验结果:在进行第三步和第四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接触了带有电荷的物体之后,另一个物体的重量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初步认识了物体产生电荷的原因——物体与其他带有电荷的物体接触或相摩擦时,带有电荷的物体会把电荷传递给其他物体。
实验二:离子液滴的运动实验目的:观察离子液滴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了解电场对带电物体的作用。
实验器材:酒精、荔枝叶片、电磁阀、电磁阀控制器、高压电源、电压计、集成电压计。
实验步骤:1. 将荔枝叶片放在酒精中,使其带上表面带上电荷。
2. 连接电磁阀、电磁阀控制器、高压电源、电压计和集成电压计。
3. 调节电压计和集成电压计,使得电压差在2000伏范围内,产生电场。
4. 打开电磁阀控制器,使得酒精中的荔枝叶片形成液滴,并在电场中观察液滴的行为。
实验结果:在电场中,液滴往往会受到电场的作用,从而运动。
观察到液滴的运动轨迹,可以初步了解电场对带电物体的作用。
实验三:金属导电体对静电的消除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金属导电体对静电的消除作用。
实验器材:金属导电体(比如金属笔或者钥匙)、塑料板或者橡胶板。
安全教育手抄报资料认识静电
静电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产生的方式很多,如接触、磨擦、冲流等等。
其产生的基本过程可归纳为:接触→ 电荷→ 转移→ 偶电层形成→ 电荷分离。
设备或人体上的静电最高可
达数万伏以至数十万伏,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也常达数百至数千伏。
人体由于自身的动作及与其它物体的接触-分离、磨擦或感应等因素,可以带上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静电。
静电是正、负电荷在局
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
它是一种电能,留存在物体表现,具
有高电位、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静电控制的主要措施有:静电的泄漏和耗散、静电中和、静电屏蔽与接地、增湿等。
静电放电引起的元器件击穿损害是电子工业最普遍、最
严重的静电危害,它分硬击穿和软击穿。
硬击穿是一次性造成元
器件介质击穿、烧毁或永久性失效;软击穿则是造成器件的性能劣
化或参数指标下降。
静电敏感元器件和印制电路板在生产过程中工序之间的
传递和储放,必须使用防静电上料箱、元件盒、周转箱、周转托
盘等。
以防止静电积累造成危害。
静电敏感元器件和印制电路板,作为成品进行包装时必须采用防静电屏蔽袋、包装袋、包装盒、条、筐等,避免运输过程中的静电损害。
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其元器件、组件成品经常与设
备工具等发生接触、分离,磨擦而产生静电,必须使用防静电坐
垫、周转小车、维修包、工具、工作椅(凳)等,并通过适当的接地,使静电迅速泄放。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一、引言静电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即由于物体带有过多或者过少的电子而产生的现象。
在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静电的基本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性质和应用。
二、认识静电现象1. 什么是静电?静电指的是物体带有过多或者过少的电子而出现不平衡状态。
当物体上或者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不平衡电荷时,就会发生静电效应。
2. 静电现象的基本表现(1)带电:当一个物体失去或获得了一部分自由电子时,就会带有正或负的净电荷。
(2)引力和斥力:相同类型的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类型的电荷相互吸引。
(3)无接触传导:静电可以通过空气或绝缘体进行传导与放大。
(4)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积极影响气候变化,导致天空放出闪光等。
三、人类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1. 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梳头、摩擦毛巾等活动会使得头发充分带有正或负的电荷。
(2)拖鞋与地板摩擦带来的触电感受,常见于冬季或者干燥环境中。
(3)撕开塑料封口袋时,听到皮脱落的声音。
2. 静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工业应用:利用静电分离过程进行粉尘去除、油液净化和垃圾处理等。
(2)健康问题:长期暴露于高强度静电场可能对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并导致一系列疾病。
(3)自然灾害:闪电是大气层里巨大静电放电,也是由云与云或者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巨大静电效应。
四、实验教学活动设计为了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以下是两个简单且易实施的实验教学活动:1. 毛刷吸附小纸片材料:塑料毛刷、小纸片实验步骤:(1)将毛刷梳理,使其带有一定的电荷。
(2)用带电的毛刷靠近一片小纸片,并关注观察小纸片的行为。
实验目的:测量静电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当毛刷靠近小纸片时,小纸片会被吸附到毛刷上。
这是由于毛刷带有静电,而小纸片带有反向的电荷,根据静电相斥原理,两者之间发生了引力作用。
2. 静电舞蹈材料:铁丝、塑料球实验步骤:(1)将铁丝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并保证其与地面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