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层次分析法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83
第三讲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一)——分布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第一节分布分析法“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我们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区分定语、状语和补语后面的“də”的不同,前者写为“的”,状语后写为“地”,后者写为“得”。
这是书面上的不同,是人为区分的,并不反映语言事实。
其原因有三:1.读音完全一样;2.把本来相同的语言成分写成不同的形式,如两个“很出色地/的”;3.把本来不同的语言成分(不同功能的)写成了相同的形式,如“悄悄地消失了”和“慢慢地消失了”。
前者只能做状语,而后者还能做谓语。
一、“的”分合的理据有人认为“的”就是只有一个,可是朱德熙先生将其分为三个,分别是副词性的、状态性的和名词性的,分别用“的1”“的2”“的3”表示。
朱德熙先生之所以主张分为不同的“的”,是因为注意到不同的“X”加上“的”之后形成的格式的功能不同。
比如:偏偏的、渐渐的;静静的,嫩嫩的;木头的,写的。
如果“的”是同一个,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上的差别?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采用把“X的”的不同,归结为其中“X”的不同的呢?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可以有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现在大多数都主张分为不同的“的”的理据有三个:○“的”是个虚语言成分,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又是后置定位的语言成分,其性质取决于“X+的”以后的性质;○同一个“X”加上“的”可以形成不同的“X的”,有许多兼类的现象,如“突然”,可以做状语也可以做定语;○不同性质的“X”加上“的”可以形成相同的“X的”,如“木头的”、“红的”、“写的”、“我提出的”、“大型的”。
二、研究方法作者自己指出,“本文分析‘的’字的基本方法是比较不带‘的’的语法单位——假定为X——跟加上‘的’之后的格式‘X的’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别,由此分离出‘的’性质来。
”其实作者在这里贯彻的是结构主义的语法分析方法,具体的表现是:首先,根据对立原则,即将加“的”后形成的“X的”之间的对立归结为“的”的对立,从而区分为不同的“的”;其次,成分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如“突然”、“共同”等,通过它们的分布和功能来考察。
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解决定性事件定量化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问题的有力决策分析方法。
它主要是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逐层比较其间的相关因素并逐层检验比较结果是否合理,从而为分析决策提供较具说服力的定量依据。
层次分析法不仅可用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而且还可用于直接评价决策问题,对研究对象排序,实施评价排序的评价内容。
本章简单地介绍层次分析法的主要内容,详细内容可参考文献[1]。
3.1 引言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具有多因素影响的决策评价问题。
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可以定量描述的指标,有些却是无法定量刻画的定性指标,只能从性质上比较各指标的强弱。
在处理这种复杂而模糊的问题时,如何尽可能地克服因主观臆断而造成的片面性,系统而全面地比较分析指标,从而科学地做出评价决策呢?美国学者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archy Process),简称AHP。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简明的决策思维方式,它是把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多种组成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指标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属性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
这些都体现了AHP在解决问题时的基本特征:分解、判断、综合。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有力的决策工具,它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1)适用性。
用AHP决策分析时,输入的信息主要是决策者的选择与判断,决策过程充分反映了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认识。
同时,层次分析法易于掌握使得以往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难于互相沟通的状况得到改变。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策者就可直接应用AHP进行决策分析,加大了决策的有效性。
(2)实用性。
AHP不仅能进行定量分析,而且还能够进行定性分析。
它把决策过程中定性与定量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一种统一方式进行处理。
AHP也是一种最优化技术,从学科的隶属关系看,人们往往把AHP归为多目标决策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