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6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PTBS+PTCD术)【一般概念】良性、恶性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均可行皮肝穿刺胆道臵管引流术。
这项技术很快使胆管减压和改善症状。
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或作为永久性姑息引流延长生命。
【护理常规】一、按外科疾病手术护理常规二、术前护理;1.责任护士做好心理疏导;此类病人多具有焦虑、恐惧心理状态,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大致方法、过程、可能取得的预期疗效。
2.术前进行血常规、血生化与凝血酶原时间检查3.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增强CT扫描、MRI、MRCP4.对明确或疑有胆道感染者使用胆道排泄性抗生素5.做碘过敏实验6.术前一天洗澡或清洁穿刺区皮肤,更换病员衣裤7.术前4小时禁食水,术前15分钟肌注安定10MG、654210MG三、术后护理:1.心理护理:由于放臵外臵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给予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会感觉到不适,臵入内支架对身体而言是一个异物,从而产生焦虑、烦躁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疏导,加强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后平卧6-8小时,检测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观察腹部体征及全身情况。
3. 外引流者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扭曲,观察胆汁的引流量、性质及全身情况。
4. 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精神状态改善情况。
5.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6. 加强皮肤护理:黄疸病人常出现皮肤瘙痒,应给病人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而至症状加重,每天用温水擦浴更衣,禁用肥皂、碱性溶液,防止碱性物质刺激皮肤而使症状加重。
7. 饮食护理:宜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大量维生素、宜消化食物,增强营养。
忌食肥肉、油煎、油炸的高脂类食物以及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使用高纤维食物,以防支架管腔堵塞。
8.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⑴胆道腹腔内瘘和腹腔内出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
⑵感染,寒战发热:观察体温和病人的反应,发热时做好发热病人的护理。
⑶气胸和液胸: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困难以及精神状态。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术护理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手术,该手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后患者需要得到细心的护理。
本文将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为您介绍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护理要点。
一、手术前的护理1、术前准备: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过敏史等,保证患者出入科室时的安全。
患者应禁食禁饮8小时以上,以保证手术过程中不出现误吸风险。
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化验和检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心理护理: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往往会有一定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
1、手术协助:在手术进行期间,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包括递送工具、保持术野清洁整洁、协助医生抽取标本等。
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神经阻滞:手术可能需要对患者进行神经阻滞,这就需要护士的配合协助医生进行操作,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野情况,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1、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被送到恢复室进行观察。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情况,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2、疼痛管理:术后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护士需要及时进行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止痛药物,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3、药物护理: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护士需要对药物的使用剂量、频率等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按量使用药物。
4、并发症预防:术后患者需要防止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观察,并且做好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5、营养支持: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护士需要做好患者的营养评估,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营养支持,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标签: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简称PTCD)在临床开展已近30年,我科与介入放射科配合开展PTCD已近10年,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
由于该技术能有效解除梗阻性黄疸的梗阻症状,为手术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寿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1],因此PTCD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
2000年8月~2013年4月我科为8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临床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36~87岁,平均62岁。
其中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8例,肝门肝细胞癌侵及膽道6例,肝门胆管癌31例,其他肿瘤肝脏转移伴梗阻性黄疸4例,胆囊癌伴梗阻性黄疸2例,胆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25例。
有26例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治疗,有病理诊断为依据。
临床均表现为腹痛、腹胀、高热、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等。
1.2 手术方法术前先行CT检查或MRCP检查,以了解胆道梗阻的部位及胆管扩张情况。
常规消毒、铺巾后,应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X线透视下确定进针点,嘱患者屏气后迅速进针进入肝脏,一定要避免穿刺针划破肝包膜表面,进针到达预定深处后,嘱患者平静呼吸,退出针芯,用5ml注射器抽稀释的造影剂,边注入边后撤穿刺针,直至胆管显影,成功后继续加注10-20ml造影剂,至主要胆管显影。
确认穿刺位置合适后送入细导丝至胆道远端,经逐级扩张穿刺通道后,顺导丝置入引流管,撤除导丝后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颜色、性状,同时抽取一针管胆汁作细菌培养。
置管成功后仔细固定好引流管,严防脱出、折叠。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由于本组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高热、疼痛、皮肤瘙痒常致患者彻夜难眠,患者基本上处于烦躁、易怒等负性情绪状态。
护士应着重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持续外引流的不接受。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胆道癌或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晚期,导致黄疸、上腹痛和恶心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手段的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创新,本文将对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内窥镜操作,在胃肠道内直接作用于胰胆管系统,常见的内镜治疗包括胆管内支架置入、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以及胆囊引流术等。
1、胆管内支架置入胆管内支架置入是一种介入式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将支架放置于肝内或肝外的胆管狭窄处,以保持胆管通畅,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
目前,内支架的种类包括金属支架、聚环酯支架和自展式支架等,其中金属支架是最常用的种类。
2、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ES是一种通过内镜操作放置支架的治疗方式。
相比内支架置入,ES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切开胆道括约肌,增加内支架的留置时间,从而减少再次梗阻的发生率。
同时,ES还可同时进行黄疸原因的活检,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胆囊引流术胆囊引流术通常是针对于胆管结石或胆囊梗阻引起的黄疸,通过内镜将胆管直接引流至胆囊内,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则较少采用胆囊引流术。
二、外科手术治疗1、胆道解剖复原手术胆道解剖复原手术是一种治疗胆管结石、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修复胆管通畅,并可同时摘除癌肿等患病部位。
但由于其较高的手术风险和较长的术后恢复期,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癌瘤部位较小,患者身体状况好等。
2、胰十二指肠切开术胰十二指肠切开术是一种可行性较高、风险较低的手术方法,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并减少死亡风险。
该手术的主要作用在于切开胰头和十二指肠间的组织,以缓解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和胆汁淤积等症状。
三、介入放疗介入放疗是一种以介入手段将放射性物质置于肿瘤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可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梗阻性胆道疾病的介入治疗-最新梗阻性胆道疾病是指由囊肿、肿瘤、炎症等引起胆管梗阻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常常会导致黄疸、上腹痛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手术切除胆管病变部位,但是手术切除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同时也不能满足病人个性化治疗的需求。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梗阻性胆道疾病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成为了治疗梗阻性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为您介绍梗阻性胆道疾病的最新介入治疗技术。
内镜下经胆管介入治疗内镜下经胆管介入治疗技术可以直接进入患者胆道系统,进行介入治疗。
包括胆管扩张、支架置入、内支架置放、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等,是梗阻性胆道疾病介入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胆管扩张胆管扩张可以解决胆道狭窄、狭窄等问题,通过内镜下扩张器进行扩张操作。
在扩张过程中,扩张器先进入狭窄的位置,拓宽胆管狭窄处。
2.支架置入支架置入是指在胆管内部支架植入的手段,可以解决胆管狭窄等问题,通过内镜下置入支架的方式来达到扩张的效果。
3.内支架置放内支架置放技术器件巧妙,通过球囊扩张充分解决胆管内部囊肿、狭窄及梗阻,同时还能引流、止痛。
4.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是指通过皮肤穿刺的方式进入胆管进行引流,用于治疗胆管梗阻、胆囊炎、肝炎等疾病,为医生提供更加简便快捷的手术方案。
放线菌素注射疗法放线菌素注射疗法是用不同种类的革兰阳性放线菌素注射物进行介入治疗操作。
该方法是靠注射药物,广泛治疗临床中不同类型的梗阻性胆道疾病,治疗方法简单、不需要开刀,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节省了治疗成本。
经皮穿刺胆管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胆管介入治疗主要利用技术手段,在患者皮肤上穿刺胆管,向胆管输送药物,治疗患者。
在治疗狭窄部位和梗阻部位时,使用导丝和心脏射线机照射来进行引导,使得介入治疗的效果更好更佳。
这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可以尽可能减少医患双方的痛苦和创口感染率。
电子造影介入治疗电子造影介入治疗是介入治疗的一个新技术,主要利用电子造影技术对狭窄和梗阻的胆管进行治疗。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
治疗进展通常包括对梗阻的治疗、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手术或介入放置支架来解除梗阻。
手术通常是选择肝切除术或胆管手术,而介入放置支架则是通过内窥镜或X射线引导下将支架插入梗阻部位来维持胆汁流动。
梗阻解除后,患者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和抗炎药。
黄疸的管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症状的改善。
一旦梗阻解除,黄疸通常会逐渐减轻。
对于严重的黄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以帮助消除体内的胆红素和其他代谢产物。
对于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包括液体管理、营养支持和防治感染。
由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可以导致体内液体丢失和蛋白质分解,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补液和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和肠外营养。
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解除梗阻、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梗阻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尽早诊断和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非常重要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高龄患者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高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25例70岁以上的患者全部接受了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及(或)胆道支架植入术。
术后1、2周复查血生化,分析总结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介入治疗在全部患者中均取得了技术成功,所有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获得了明显缓解和有效控制,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少量出血、发热等,经处理均很快恢复正常。
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介入治疗是高龄阻塞性黄疸患者治疗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标签:介入放射学;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胆道支架置入术恶性梗阻性黄疸常由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以及转移性肿瘤等所引起[1]。
进一步发展可继发胆道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威胁患者生命。
及时、有效地解除胆道梗阻,是使患者获得进一步治疗肿瘤的机会、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
高龄患者往往没有外科手术机会,介入治疗风险也较大[2]。
现将本院介入科近三年来治疗的高龄梗阻性黄疸患者25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0岁以上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25例。
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中位数76.2岁(70~93岁)。
本组患者中,肝癌4例,胆管癌9例,胆囊癌3例,胰头癌7例,转移癌2例。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上腹部疼痛不适,纳差,灰白色大便等。
查血清总胆红素(STB)176~457 μmol/L(正常值0~50 μmol/L),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术前均经超声、CT、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或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肝外胆管9例,肝门部梗阻16例。
黄疸病史7~35 d。
术前转氨酶均升高,血清尿素氮升高4例,低蛋白血症12例,贫血16例,凝血功能异常3例。
1.2 方法术前针对心、肺、肝、肾功能情况,给予支持治疗,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术前2 d开始用止血药,纠正凝血功能。
《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篇一一、引言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是一种由于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或淋巴结压迫导致的胆汁排泄障碍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MOJ的重要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不同介入方式治疗MOJ的疗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2018年至2022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介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四组: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组、胆道支架植入(Stent)组和综合治疗组(包括化疗、放疗等)。
2. 治疗方法详细描述各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过程、术后护理等。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黄疸原因、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数据。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不同介入治疗方式的对比1. 治疗效果ENBD组和PTCD组在短期内可有效缓解黄疸症状,但长期效果不佳,需反复进行引流。
Stent组通过植入胆道支架可长期保持胆道通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组结合了化疗、放疗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肿瘤,缓解症状。
2. 并发症ENBD组和PTCD组患者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Stent组患者可能出现支架移位、再次梗阻等问题。
综合治疗组则可能出现化疗、放疗的副作用。
四、预后分析1. 生存期综合治疗组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能与肿瘤缩小、症状缓解有关。
ENBD组和PTCD组患者的生存期受黄疸缓解程度和肿瘤进展的影响。
Stent组患者的生存期与支架的通畅程度及肿瘤控制情况有关。
2. 复发率各组患者均有可能出现复发,复发率与肿瘤类型、分期及患者身体状况有关。
综合治疗组通过化疗、放疗等手段可降低复发风险。
ENBD组和PTCD组患者需定期进行引流,以维持胆道通畅。
Stent组患者需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再次梗阻的问题。
五、讨论不同介入治疗方式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中各有优缺点。
医院介入科恶心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诊疗常规恶心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恶心肿瘤或气体多种恶心肿瘤侵犯或压迫肝内外胆管造成的胆管阻塞,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一组综合征。
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囊癌,原发性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瘤,肝转移瘤等。
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液深黄、陶土色大便,患者常伴有食欲下降。
患者就诊后实验室检查提示:总胆红素升高,并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影像学超声、MRCP、增强CT、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等提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扩张并排除胆结石等良性病变所致;临床上常由于病变生长部位较高、病变较晚期或高龄合并其他杂症不能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缓解黄疸。
需行姑息性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汁外引流、内外引流、内引流、支架植入等缓解黄疸。
一、适应症(一)胆汁引流1.恶性胆管梗阻伴黄疸;2.合并胆道感染;3.血清总胆红素≥4mg/dl(70μmol/L);4.肝内和(或)肝外胆管扩张;5.肝内外胆管多发性、多段狭窄。
(二)胆道支架植入1.恶性胆管梗阻伴黄疸;2.胆管引流后黄疸消退,希望拔出引流管者可行植入支架;3.沿引流管周围渗出腹水较多者可行支架植入;4准备在减黄后行放疗或介入灌注化疗者可尽量植入支架;5.短期内支架出现再狭窄重复放置支架;6.复杂的多支胆管梗阻可部分放置支架,部分使用引流管。
二、禁忌症1.凝血功能障碍;2.重度肝性脑病患者;3.严重的低蛋白血症;4.严重肾功能不全者;5.患者临终状态。
三、术前准备1.完善各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2.术前推荐使用维生素K;3.使用抗生素预防胆道感染;4.支持治疗、纠正一般情况;5.术前禁食、水;6.推荐使用监护仪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7.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介入操作技术1.右侧入路:腋中线(腋后线/腋前线)肋膈角下方进针;2.左侧入路:剑突下进针;3.常采用局麻,必要时采用全身麻醉;4.可采用一步法或两步法穿刺肝内扩张胆管;5.应尽量避开肝内肿瘤病变部位进行穿刺;6.扩张穿刺道,置入外引流导管;亦可通过狭窄部位和壶腹,置入内外引流管;7.胆管炎症明显者,常在控制感染后放置胆管支架;胆管感染不明显者可直接放置胆管支架;8.放置金属支架前后可以选择球囊扩张成形术;9.放置支架后亦可同时保留外引流管,观察支架通畅情况,尔后择拔除;10.必要时封堵穿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