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9.13 MB
- 文档页数:55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术护理1. 引言1.1 胆道梗阻性黄疸概述胆道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由于胆道内结石、胆道狭窄或胆道肿瘤等因素引起。
胆道梗阻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进而造成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使患者皮肤、巩膜、尿液等变黄。
其他症状还包括皮肤瘙痒、腹部不适、恶心、体重减轻等。
对于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及时进行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是至关重要的。
术前的充分准备和了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护理措施、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以及患者教育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详细介绍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术后的护理措施和患者教育内容。
1.2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介绍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手术方法。
在内镜下进行此类手术可以避免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的原理是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在胆道梗阻部位放置支架,从而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的通畅排泄,进而缓解黄疸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手术方法因其微创性、可靠性和疗效显著而受到广泛应用,成为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之一。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需要具备一定的内镜技术和操作经验,医护人员在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能够为患者带来明显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1.3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检查: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胆囊超声、CT或MRI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确定手术方案。
2. 术前禁食: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规定进行术前禁食,一般要求至少禁食8小时以上,以避免手术中出现误吸或其他并发症。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术护理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手术,该手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后患者需要得到细心的护理。
本文将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为您介绍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护理要点。
一、手术前的护理1、术前准备: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的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过敏史等,保证患者出入科室时的安全。
患者应禁食禁饮8小时以上,以保证手术过程中不出现误吸风险。
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化验和检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心理护理: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往往会有一定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
1、手术协助:在手术进行期间,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包括递送工具、保持术野清洁整洁、协助医生抽取标本等。
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神经阻滞:手术可能需要对患者进行神经阻滞,这就需要护士的配合协助医生进行操作,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野情况,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1、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被送到恢复室进行观察。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情况,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2、疼痛管理:术后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护士需要及时进行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止痛药物,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3、药物护理: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护士需要对药物的使用剂量、频率等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按量使用药物。
4、并发症预防:术后患者需要防止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观察,并且做好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5、营养支持: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护士需要做好患者的营养评估,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营养支持,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标签: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简称PTCD)在临床开展已近30年,我科与介入放射科配合开展PTCD已近10年,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
由于该技术能有效解除梗阻性黄疸的梗阻症状,为手术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寿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1],因此PTCD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
2000年8月~2013年4月我科为8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临床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36~87岁,平均62岁。
其中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8例,肝门肝细胞癌侵及膽道6例,肝门胆管癌31例,其他肿瘤肝脏转移伴梗阻性黄疸4例,胆囊癌伴梗阻性黄疸2例,胆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25例。
有26例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治疗,有病理诊断为依据。
临床均表现为腹痛、腹胀、高热、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等。
1.2 手术方法术前先行CT检查或MRCP检查,以了解胆道梗阻的部位及胆管扩张情况。
常规消毒、铺巾后,应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X线透视下确定进针点,嘱患者屏气后迅速进针进入肝脏,一定要避免穿刺针划破肝包膜表面,进针到达预定深处后,嘱患者平静呼吸,退出针芯,用5ml注射器抽稀释的造影剂,边注入边后撤穿刺针,直至胆管显影,成功后继续加注10-20ml造影剂,至主要胆管显影。
确认穿刺位置合适后送入细导丝至胆道远端,经逐级扩张穿刺通道后,顺导丝置入引流管,撤除导丝后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颜色、性状,同时抽取一针管胆汁作细菌培养。
置管成功后仔细固定好引流管,严防脱出、折叠。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由于本组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高热、疼痛、皮肤瘙痒常致患者彻夜难眠,患者基本上处于烦躁、易怒等负性情绪状态。
护士应着重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持续外引流的不接受。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64例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梗阻性黄疸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和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对64例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情况。
结果:64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63例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肝功能明显好转,腹胀得以缓解,仅1例患者黄疸减退较慢,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在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加强引流管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梗阻性黄疸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黄疸梗阻性介入治疗护理黄疸是一种胆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梗阻性黄疸多是由恶性肿瘤引起,常出现腹水、血清胆红素升高、严重腹腔感染等症状,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胃黏膜损害、肝肾功能损害、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严重并发症。
对于梗阻性黄疸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肿瘤切除加胆肠吻合术;若肿瘤无法切除,介入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胆管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 具有操作简捷、退黄明显、微创、有效、安全的优点, 可有效缓解胆管梗阻情况,并使各种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但是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支架和引流管阻塞、胆道或全身感染、胆道出血、胆汁外溢、膈下积液等并发症。
因此术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包括心理护理、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加强对引流管和并发症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2]。
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进行介入治疗的6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4 例患者,男38 例,女26 例,年龄42~80岁,平均55.8岁。
综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结果并结合B超、CT、胆道造影检查确诊,其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4例、胆管结石并感染14例,胆管癌18例,肝癌21例,胰头癌5 例,转移癌2 例。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胆道出血护理摘要: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胆道出血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胆道出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监护与住院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监护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取预见性护理手段,缩短了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一定推广意义。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接入治疗;弹道出血护理我国近年来发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多,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的应用可高效治疗由不同因素造成的梗阻性黄疸及其症状[1]。
但介入治疗无法避免会对肝内血管造成伤害,与胆道形成瘘道、血性胆汁或球囊扩张等引起胆道出血症状,当产生较大的出血量时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
故有效处理术后胆道出血十分关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3±5.4)岁;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6-64岁,平均年龄(55.8±5.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一般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胆道出血护理。
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使用引流管容易产生血性胆汁或血液,加上医生向患者说明并发了胆道出血,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突发性刺激,此时患者相对稳定的情绪形成较大波动,对自身的疾病感到忧虑。
护理人员对情绪起伏变化较大的患者进行安慰,及时为患者更换引流袋,向患者解释出血的原因,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恐惧;鼓励家属陪伴患者,耐心为患者及家属分析疾病的进展情况,为其宣传之前治疗成功的典型案例,同时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发挥较好的止血作用。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体会作者:张素芳,王志学,王华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06期[摘要] 目的:总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PTCD+胆道内支架术)术后的护理经验,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对我院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术后5例出现血性胆汁引流液,4例血淀粉酶升高,3例发生胆系感染,1例支架管脱落,经积极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临床治愈出院。
结论:做好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096-02Intervention nursing experience for patients with m 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ZHANG Sufang1, WANG Zhixue2,WANG Hua1(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China;2.Medical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Summarize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experience of m 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patients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PTCD + biliary stenting), in order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Methods: 34 patients with m alignantobstructive jaundice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ar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In this group bloody fluid biliary drainage occurred in five cases, serum amylase occurred in 4 cases and biliary tract infectionoccurred in 3 cases,stenting off occurred in 1 case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ful nursing,the patients were cured. Conclusion: Observation and ca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mplications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m 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Key words] M 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Intervention; Nursing恶性梗阻性黄疸(m 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是一组由胆管系统管腔内、外或管壁本身的恶性病变引起的机械性阻塞,而介入治疗的微创性、可重复性、易于操作、安全准确以及不受梗阻部位限制等优点,使其成为解除梗阻的首选疗法[1-2]。
64例肿瘤致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关键词】肿瘤;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恶性梗阻性黄疸被发现时多已为晚期,绝大多数患者己失去了外科根治术的机会,部分病例可行姑息分流旁路术,但外科旁路分流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相当高[1]。
目前,介入治疗能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缩小肿瘤,复通胆管的目的,能有效缓解梗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将64例肿瘤晚期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64例,本组病例中肝癌20例,壶腹周围癌19例,胰头癌13例,周围淋巴结癌肿12例。
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5~69岁,平均55.6岁。
肿瘤引起胆管压迫,阻塞上端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逐渐扩大,最后使肝内胆管因胆汁淤积而破裂,胆汁直接或由淋巴液反流入体循环,结果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2]。
2 介入治疗方法(1)在B超或X线透视下进行操作,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穿刺前先行透视。
避开胸膜腔,选腋中线第10肋间作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18~20G塑料管套针水平向第10胸椎方向进针,一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将塑料管套慢慢向外拔出,直至有胆汁流出时停止。
(2)行胆管造影,以了解胆管外扩张程度、长度及胆管走向。
(3)沿套管送入超滑导丝,过狭窄段直至十二指肠,拔出塑料套管,沿导丝跟进导管,更换加强导丝,再沿导丝将塑料导管外鞘推人胆管分支主干内,沿导丝跟进6~8mm直径球囊导管,对梗阻段胆管进行扩张。
(4) 将引流导管沿导丝置人胆管,再拨去导丝,引流导管端位于梗阻以上者为外引流,引流导管端通过梗阻段进入十二指肠者为内�餐庖�流。
(5)注射造影剂,核对引流管位置。
用缝线固定引流管于腹部皮肤上,胶布加固,纱布覆盖。
待黄瘟消退或情况改善后再作内支架置人术。
(6)撤出球囊导管后,选择长度和直径适宜的胆管支架,沿导丝和导管将其送至胆管狭窄段、通过导管侧壁造影复查确定位置后,准确置人于胆管狭窄段,首次操作时导丝无法通过少数患者的阻塞段,经数日外引流后再试行通过阻塞段。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护理发表时间:2018-03-05T14:37:38.6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作者:王卫丽[导读] PTCD和(或)PTBS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同时配合高质量的整体临床护理。
(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和(或)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PTBS)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对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和(或)PTBS,给予术前、中、后相应的护理。
结果:25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
结论:PTCD和(或)PTBS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同时配合高质量的整体临床护理,能使恶性梗阻性黄疸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328-01 恶性梗阻性黄疸为临床常见病,由恶性疾病阻塞肝外或肝内胆管所致所致,常见于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及原发性肝癌等。
对患者的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影响极大。
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和(或)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PTBS)是一种微创的介入诊疗技术,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消退黄疸,改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
是目前无法行根治手术或暂时达不到根治手术指征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我院2012—2014年对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进行了PTCD和(或)PTBS,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其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5例,经CT、MRI或组织病理学等确诊。
胆管癌15例、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癌2例、胰腺癌8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61岁。
患者均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所有病例均排除手术根治的可能性。
2.方法在DSA透视下定位,选择右侧腋中线第7~8或8~9肋间穿刺,胆汁流出后行胆管造影,明确梗阻部位。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对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护理;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图分类号】r7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54-02目前,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治疗不能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方法。
我院对患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失去手术机会或采取保守治疗的病人实施胆道介入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38例均经b超、ct、mrcp影像及临床明确诊断,男16例,女22例,年龄在48~82岁。
其中胆管癌26例,肝癌胆管浸润4例,胰头癌6例,壶腹周围癌2例。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瘙痒、白陶土样便、血清总胆红素在300μmol/l以上。
2 手术方法①穿刺点定位:右侧腋中线与第8、9肋间隙交界点。
②皮肤消毒,铺无菌单。
③穿刺:x线电视监视下,穿刺针指向胸11、12椎间隙方向,将穿刺针尖止于该椎间隙右缘位置后,撤出针芯,缓慢退针并回抽,见到胆汁停止退针,经穿刺针外套管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穿入胆管(左肝管狭窄选剑突下入路)。
④经穿刺针或引流管注入造影剂造影,了解胆管狭窄或梗阻部位,程度和范围。
根据情况选择胆道引流或支架置入。
3 临床护理3.1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术前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关心、安慰、鼓励病人。
介绍介入治疗的疗效、介绍一些成功病例,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持续外引流的不接受,使患者处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②病人准备: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血尿常规、腹部b超、出凝血时间、甲胎球蛋白等。
术前1d备皮,行碘过敏试验,术前6h禁食水。
③药品准备:根据医嘱准备好药品,常用的介入治疗药物有优维显、格拉司琼、吗啡、利多卡因等。
3.2 术后护理:术后卧床休息6h,按患者情况少量进食,测血压、脉搏、呼吸,每小时1次,至术后4h生命体征平稳后。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术护理1. 引言1.1 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治疗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治疗。
恶性胆道梗阻是由于肝胆道系统被肿瘤、胆结石或其他病变阻塞而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黄疸、胆汁淤积等临床症状。
胆道支架置入术通过内镜技术将金属或塑料支架植入胆道,扩张狭窄段,恢复胆汁的正常流通,从而缓解黄疸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无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中。
患者经过这种治疗后,黄疸得到迅速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为后续的肿瘤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基础。
胆道支架置入术虽然是一种介入性治疗,但在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理团队的配合下,术中风险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也会更好。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步骤、术后护理措施、并发症处理和合理饮食建议,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治疗过程和护理要点。
2. 正文2.1 患者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准备是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重要环节。
在手术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药物过敏史、血液凝固功能等相关情况,以便医生能够作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在术前,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如停止食物和水的摄入、停止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患者还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了解手术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与医生充分沟通。
2.2 手术操作步骤手术操作步骤是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该过程:1. 麻醉与镇痛: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疼痛感。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引流术后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对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引流术的护理情况(包括引流管的固定、冲洗、管理,记录引流量以及观察引流液的颜色等)。
结果:85例患者中,1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4例合并寒战;53例行行支架置入术患者中42拔管出院,其余病例均带管出院。
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引流管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70-01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或胆道支架植入术(expandable metallic biliary endo-prosthesis,embe)主要用于治疗胆管恶性狭窄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其目的是让患者带瘤而无黄疸生存,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对胆道引流管的细致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环节。
现将我科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对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带管患者引流管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85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9例,年龄38~86岁,平均55岁。
胰腺癌38例,胆管癌3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压迫胆管所致梗阻性黄疸6例,肝癌侵犯或压迫胆管所致梗阻性黄疸4例,外科术后肿瘤复发所致梗阻性黄疸5例。
胆道内/内外引流术32例,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引流术53例。
2 引流管的护理2.1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因携带引流管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变而感觉到厌烦,总是担心引流管脱落,对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的变化感到紧张,诸多因素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