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72.50 KB
- 文档页数:44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标签: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术(简称PTCD)在临床开展已近30年,我科与介入放射科配合开展PTCD已近10年,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
由于该技术能有效解除梗阻性黄疸的梗阻症状,为手术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寿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1],因此PTCD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
2000年8月~2013年4月我科为8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临床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6例,男39例,女47例,年龄36~87岁,平均62岁。
其中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8例,肝门肝细胞癌侵及膽道6例,肝门胆管癌31例,其他肿瘤肝脏转移伴梗阻性黄疸4例,胆囊癌伴梗阻性黄疸2例,胆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25例。
有26例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治疗,有病理诊断为依据。
临床均表现为腹痛、腹胀、高热、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等。
1.2 手术方法术前先行CT检查或MRCP检查,以了解胆道梗阻的部位及胆管扩张情况。
常规消毒、铺巾后,应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X线透视下确定进针点,嘱患者屏气后迅速进针进入肝脏,一定要避免穿刺针划破肝包膜表面,进针到达预定深处后,嘱患者平静呼吸,退出针芯,用5ml注射器抽稀释的造影剂,边注入边后撤穿刺针,直至胆管显影,成功后继续加注10-20ml造影剂,至主要胆管显影。
确认穿刺位置合适后送入细导丝至胆道远端,经逐级扩张穿刺通道后,顺导丝置入引流管,撤除导丝后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颜色、性状,同时抽取一针管胆汁作细菌培养。
置管成功后仔细固定好引流管,严防脱出、折叠。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由于本组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高热、疼痛、皮肤瘙痒常致患者彻夜难眠,患者基本上处于烦躁、易怒等负性情绪状态。
护士应着重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持续外引流的不接受。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由于肝外胆管的阻塞而引起的黄疸。
常见原因是胆道结石、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等。
MOJ患者严重程度参差不齐,病情发展迅速,危及患者的生命。
治疗MOJ的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某些患者,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对于MOJ患者,应优先采取基础治疗。
包括清除内毒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平衡、防止感染等。
此外,为了预防胰腺炎和急性胰腺坏死的发生,可以使用胰酶抑制剂,减轻胰腺的分泌功能。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治疗胆道梗阻的有力工具。
对于MOJ患者,内镜治疗通常包括放置胆道支架和行胆管引流术。
放置胆道支架是通过胆道内镜将支架放到梗阻部位,以保持胆管通畅。
行胆管引流术则是通过胆道内镜将导管插入胆管,并排空胆汁,以减轻黄疸和疼痛。
外科治疗对于不能通过内镜治疗或内镜治疗无效的MOJ患者,外科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包括胆管憩室切除、胆管狭窄切除、胆管部分切除、肝切除等。
或者更常见的是Whipple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前需要进行术前评估,以确定患者的手术可行性。
新兴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MOJ的方法。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和医用影像学设备,将导管放入肝动脉,输送肝内化疗药物和放射性微粒,直接杀死肝癌细胞。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可以有效治疗MOJ患者。
总之,MOJ是一种常见、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基础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
治疗进展通常包括对梗阻的治疗、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手术或介入放置支架来解除梗阻。
手术通常是选择肝切除术或胆管手术,而介入放置支架则是通过内窥镜或X射线引导下将支架插入梗阻部位来维持胆汁流动。
梗阻解除后,患者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和抗炎药。
黄疸的管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症状的改善。
一旦梗阻解除,黄疸通常会逐渐减轻。
对于严重的黄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以帮助消除体内的胆红素和其他代谢产物。
对于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包括液体管理、营养支持和防治感染。
由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可以导致体内液体丢失和蛋白质分解,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补液和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和肠外营养。
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解除梗阻、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梗阻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尽早诊断和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非常重要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PTBS+PTCD术)【一般概念】良性、恶性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均可行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
这项技术很快使胆管减压和改善症状。
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或作为永久性姑息引流延长生命。
【护理常规】一、按外科疾病手术护理常规二、术前护理;1.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
2.完善术前准备血常规、血生化与出凝血时间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碘过敏实验,皮肤准备,禁食水4-6小时。
三、术后护理:1. 心理护理积极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后平卧6-8小时,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
3.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扭曲,观察胆汁的引流量、性质及全身情况。
4. 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精神状态改善情况。
5.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6. 加强皮肤护理黄疸病人常出现皮肤瘙痒,防止抓破皮肤,禁用肥皂、碱性溶液,防止碱性物质刺激皮肤而使症状加重。
7. 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大量维生素、宜消化食物,忌食肥肉、油煎、油炸的高脂类食物以及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
8.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⑴胆道腹腔内瘘和腹腔内出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⑵感染,寒战发热观察体温和病人的反应,发热时做好发热病人的护理。
⑶气胸和液胸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困难。
⑷胆道内出血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色泽以及生命体征。
四、健康教育:1.注意休息,适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
2.宜进清淡低脂肪饮食。
3.外引流者应注意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外引流管口敷料干燥,定期复查。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术护理1. 引言1.1 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治疗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治疗。
恶性胆道梗阻是由于肝胆道系统被肿瘤、胆结石或其他病变阻塞而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黄疸、胆汁淤积等临床症状。
胆道支架置入术通过内镜技术将金属或塑料支架植入胆道,扩张狭窄段,恢复胆汁的正常流通,从而缓解黄疸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无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中。
患者经过这种治疗后,黄疸得到迅速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为后续的肿瘤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基础。
胆道支架置入术虽然是一种介入性治疗,但在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理团队的配合下,术中风险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也会更好。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步骤、术后护理措施、并发症处理和合理饮食建议,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治疗过程和护理要点。
2. 正文2.1 患者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准备是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重要环节。
在手术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药物过敏史、血液凝固功能等相关情况,以便医生能够作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在术前,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如停止食物和水的摄入、停止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患者还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了解手术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与医生充分沟通。
2.2 手术操作步骤手术操作步骤是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该过程:1. 麻醉与镇痛: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疼痛感。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引流术后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对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引流术的护理情况(包括引流管的固定、冲洗、管理,记录引流量以及观察引流液的颜色等)。
结果:85例患者中,1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4例合并寒战;53例行行支架置入术患者中42拔管出院,其余病例均带管出院。
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引流管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70-01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或胆道支架植入术(expandable metallic biliary endo-prosthesis,embe)主要用于治疗胆管恶性狭窄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其目的是让患者带瘤而无黄疸生存,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对胆道引流管的细致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环节。
现将我科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对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带管患者引流管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85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9例,年龄38~86岁,平均55岁。
胰腺癌38例,胆管癌3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压迫胆管所致梗阻性黄疸6例,肝癌侵犯或压迫胆管所致梗阻性黄疸4例,外科术后肿瘤复发所致梗阻性黄疸5例。
胆道内/内外引流术32例,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引流术53例。
2 引流管的护理2.1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因携带引流管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变而感觉到厌烦,总是担心引流管脱落,对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的变化感到紧张,诸多因素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医院介入科恶心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诊疗常规恶心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恶心肿瘤或气体多种恶心肿瘤侵犯或压迫肝内外胆管造成的胆管阻塞,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一组综合征。
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囊癌,原发性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瘤,肝转移瘤等。
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液深黄、陶土色大便,患者常伴有食欲下降。
患者就诊后实验室检查提示:总胆红素升高,并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影像学超声、MRCP、增强CT、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等提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扩张并排除胆结石等良性病变所致;临床上常由于病变生长部位较高、病变较晚期或高龄合并其他杂症不能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缓解黄疸。
需行姑息性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汁外引流、内外引流、内引流、支架植入等缓解黄疸。
一、适应症(一)胆汁引流1.恶性胆管梗阻伴黄疸;2.合并胆道感染;3.血清总胆红素≥4mg/dl(70μmol/L);4.肝内和(或)肝外胆管扩张;5.肝内外胆管多发性、多段狭窄。
(二)胆道支架植入1.恶性胆管梗阻伴黄疸;2.胆管引流后黄疸消退,希望拔出引流管者可行植入支架;3.沿引流管周围渗出腹水较多者可行支架植入;4准备在减黄后行放疗或介入灌注化疗者可尽量植入支架;5.短期内支架出现再狭窄重复放置支架;6.复杂的多支胆管梗阻可部分放置支架,部分使用引流管。
二、禁忌症1.凝血功能障碍;2.重度肝性脑病患者;3.严重的低蛋白血症;4.严重肾功能不全者;5.患者临终状态。
三、术前准备1.完善各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2.术前推荐使用维生素K;3.使用抗生素预防胆道感染;4.支持治疗、纠正一般情况;5.术前禁食、水;6.推荐使用监护仪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7.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介入操作技术1.右侧入路:腋中线(腋后线/腋前线)肋膈角下方进针;2.左侧入路:剑突下进针;3.常采用局麻,必要时采用全身麻醉;4.可采用一步法或两步法穿刺肝内扩张胆管;5.应尽量避开肝内肿瘤病变部位进行穿刺;6.扩张穿刺道,置入外引流导管;亦可通过狭窄部位和壶腹,置入内外引流管;7.胆管炎症明显者,常在控制感染后放置胆管支架;胆管感染不明显者可直接放置胆管支架;8.放置金属支架前后可以选择球囊扩张成形术;9.放置支架后亦可同时保留外引流管,观察支架通畅情况,尔后择拔除;10.必要时封堵穿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