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盐亚铁盐优质课上课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7
铁盐与亚铁盐教案教案:铁盐与亚铁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铁盐与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掌握铁盐与亚铁盐的实验制备方法;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铁盐与亚铁盐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等方法,发现铁盐与亚铁盐的特性。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铁盐与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2.铁盐与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3.铁盐与亚铁盐的实验制备方法;4.铁盐与亚铁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铁盐与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2.铁盐与亚铁盐的实验制备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接触过哪些铁盐和亚铁盐?你们知道铁盐和亚铁盐有什么区别吗?”引导学生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习与实验(40分钟)2.1铁盐与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通过讲解铁盐和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铁盐与亚铁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铁盐与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讲解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并通过实验展示相应的反应现象。
例如,铁离子与硫化物离子反应生成黑色碱式硫化铁沉淀等。
2.3铁盐与亚铁盐的实验制备方法通过实验展示铁盐和亚铁盐的制备方法,如硫酸铁的制备、氯化亚铁的制备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原因并得出结论。
2.4铁盐与亚铁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通过讲解铁盐和亚铁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珍惜资源的意识。
3.总结与延伸(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提问:“你们对铁盐和亚铁盐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你们觉得本节课的实验有什么不足和改进的地方?”引导学生根据课上的讨论和实验结果,进一步思考和延伸。
五、教学手段及设备准备1.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操作、讨论、思考、分析。
《铁盐和亚铁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Fe3+检验的基本方法。
(2)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Fe2+的还原性以及Fe3+的氧化性。
归纳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微粒化学性质的方法。
(2)通过探究Fe3+的检验方法及Fe2+、Fe3+相互转化的条件,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2)通过学习Fe2+与Fe3+相互转化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Fe3+的检验;Fe2+与Fe3+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Fe2+与Fe3+之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谈话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任务一:探究Fe3+的检验方法方案一:观察溶液的颜色,显黄色。
(展示一瓶FeCl3溶液)【学生总结】显黄色;方案二:加氢氧化钠,产生红褐色沉淀。
(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学生总结】加氢氧化钠,产生红褐色沉淀。
请同学们写出离子方程式:Fe3++3OH-=Fe(OH)3↓红褐色沉淀离子方程式掌握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那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61页,然后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实验3—10】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步骤: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氯化亚铁溶液和5ml氯化铁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现象:【同学】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有三价铁离子。
方案三: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显红色。
KSCNFe3+溶液变红我们来看一下这三种方案,第一种是物理方法,氯化铁溶液的颜色会随浓度的减小而变浅,只有浓度较大的时候才能检测。
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化学方法。
我们就利用氯化铁、氢氧化钠和硫氰化钾来做这两个实验吧。
【老师】亚铁离子转化成了铁离子,学习任务二:探究Fe2+转化成Fe3+的条件Fe2+Fe3+【科学探究】在盛有2m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
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高中化学铁盐与亚铁盐教案主题:铁盐与亚铁盐的特性及性质比较一、目标:1.了解铁盐与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2.分析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3.比较铁盐与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
二、学习内容:1. 铁盐和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2. 铁盐和亚铁盐的物理性质;3. 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4. 铁盐和亚铁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铁盐与亚铁盐的定义和区分;2. 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3. 铁盐和亚铁盐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方式:1. 讲授铁盐与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2. 展示实验现象,分析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3. 案例分析,讨论铁盐与亚铁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五、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1. 铁盐与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铁盐:指的是含有Fe2+或Fe3+离子的化合物;亚铁盐:指的是含有Fe2+离子的化合物。
2. 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20分钟)铁盐的性质:通常为铁红色或绿色沉淀;亚铁盐的性质:通常为无色或苔藓绿色沉淀。
3. 铁盐与亚铁盐的化学性质(30分钟)铁盐的化学性质:铁离子可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铁沉淀;亚铁盐的化学性质:亚铁离子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4. 铁盐与亚铁盐的应用(20分钟)铁盐的应用: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医药等领域;亚铁盐的应用:常用于制备氧化亚铁、镀铁等工业。
六、作业:1. 比较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特点;2. 分析铁盐与亚铁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铁盐与亚铁盐的定义和分类、性质、化学反应及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铁盐与亚铁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更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八、复习提升:1. 思考:为什么亚铁盐通常为无色或苔藓绿色沉淀,而铁盐通常为铁红色或绿色沉淀?2. 探究:请查阅资料,了解铁盐与亚铁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更多应用情况。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铁盐和亚铁盐【教材分析】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金属元素之一。
因此,对于这一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教材单独安排了一节内容。
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调铁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学科核心素养。
无论是生活还是理论上,学生对于铁及其化合物都是比较熟悉的,这样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降低了门槛。
教材先通过实验介绍铁离子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讨论了铁离子被还原成亚铁离子及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并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总结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
最后,通过“思考交流”栏目把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系统化和网络化。
【设计理念】坚持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开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节是“铁及其化合物”中的第2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实验介绍离子检验,二是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总结出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三是化学服务与社会——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首先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两个角度给含铁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入手,分析生活中铁盐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引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实验探究的流程。
再从学生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开始分析,总结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最后,和学生一起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感受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能辨别铁盐和亚铁盐溶液的颜色,学会Fe3+、Fe2+的检验方法,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设计并完成Fe2+、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体会理论知识在探究物质性质上的具体作用。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的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铁盐和亚铁盐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化合物”,是“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的性质”的纽带。
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和深化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学好本知识点对学习金属及化合物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前,已在初中学习了“镁、锌、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高中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分类”学习了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掌握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清楚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思路,“构---性---位”“存在形式、用途、制法”关系,在此节课上可以继续加以运用。
三、设计思路化学新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要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分析现象,验证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过程,让通过自主活动,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学会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讨论、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解决以下问题:1.用多种方法鉴别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加碱法、加硫氰化物专用试剂法、转化法2.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根据氧化还原基本原理,提出有关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条件的假设,设计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且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3.了解铁与人体健康的科学原理和生活常识:注意引导式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有方向。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索中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复习]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
[讲解]Fe3+、Fe2+与碱反应生成的氢氧化物颜色特征,可以作为检验Fe3+、Fe2+的一种方法。
下面我们继续研究Fe3+、Fe2+的性质。
[科学探究]课本P57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学生实验探究1]⑴Fe3+离子的检验:取3支试管,试管1加入4mlFeCl3溶液,试管2加入4mlFeCl2溶液,试管3加入FeCl3、FeCl2各2ml混合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再滴入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铁盐和亚铁盐》化学教案
《铁盐和亚铁盐》教案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Fe2+、Fe3+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②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⑵过程与方法
在“大胆推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Fe2+、Fe3+的检验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基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方法,并将前面所学的离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又一次应用于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体现。
教学实施中要让学生能够注意较好的应用以前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亚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之间的转化,正是提供了这一契机,所以亚铁离子和铁离子间的转化应该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3.设计思路:本堂课书本上的知识点不多,但最终目标是不仅让学生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熟练实验操作以及掌握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更重要的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化学且能够用化学思维去分析问
题。
所以本堂课以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魔术为线索,引入课题,并穿插对比实验,让学生去感受试剂的浓度和剂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且让学生学会用实验证明可能原因的思维,并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
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第2课时铁盐、亚铁盐[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依据化合价理论,结合实验探究,掌握Fe、Fe2+、Fe3+相互转化的途径,强化变化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Fe2+、Fe3+的检验方法,培养证据推理意识,提升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铁盐和亚铁盐1.铁盐和亚铁盐的组成亚铁盐铁盐组成含有Fe2+的盐含有Fe3+的盐常见物质FeSO4·7H2O、FeCl2等FeCl3、Fe2(SO4)3等2.Fe2+、Fe3+的检验Fe2+Fe3+溶液的颜色浅绿色黄色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溶液变红色反应原理不反应Fe3++3SCN-===Fe(SCN)3结论利用含有Fe3+的盐溶液遇到KSCN溶液变成红色,检验Fe3+的存在3.Fe2+、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溶液显浅绿色,试管中有黑色固体,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向上层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变成红色离子方程式2Fe3++Fe===3Fe2+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实验结论Fe3+铁氯气Fe2+(1)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则原溶液中有Fe3+()(2)向溶液中加入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 3+,不含Fe 2+( ) (3)向FeCl 3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出现红色沉淀( ) 答案 (1)× (2)× (3)×1.证明一个未知溶液中含有Fe 2+,而不含有Fe 3+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 待测液――――→KSCN 溶液不变色―――――→氧化剂(氯水或H 2O 2)红色,则含Fe 2+、不含Fe 3+。
2.Fe 3O 4中铁有+2价和+3价,通过所学的知识,有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两种价态的存在,其方法为取少量固体溶于硫酸,将所得溶液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入KSCN 溶液,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Fe 3+;将另一份中加入少量的酸性KMnO 4溶液中,发现酸性KMnO 4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含有Fe 2+,这个实验中Fe 2+表现还原性。
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依据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铁的重要化合物”开发的一节实验探究课。
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深刻认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标准是: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教学的良好素材。
其次,此处的实验反应原理简单,操作也多是试管实验,适合安排实验探究。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积累宝贵经验。
另外,“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在途径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心理,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
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因此,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验证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掌握“Fe2+与Fe3+的鉴别及相互转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生心理特点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Fe3+的检验方法,学会检验Fe3+;2、经过实验探究能说出Fe3+与Fe2+的相互转化的条件;3、通过课堂探究实践,知道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4、进一步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认识水平和巩固离子方程式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本节课紧扣“补铁剂”,以此情境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缺铁性贫血→如何补铁(亚铁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检验补铁剂是否变质?(检验Fe3+)→补铁剂需要与Vc同时服用的原因?(Fe2+与Fe3+的转化)→补铁剂外层包衣的作用(铁盐性质的应用)”2、通过实验探究Fe2+与Fe3+的鉴别及相互转化,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遇到问题→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铁盐和亚铁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一部分。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第一次用化学理论(氧化还原、分类方法)来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一类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和分析,来体会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也为下一章非金属元素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化学已经介绍过铁的性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较多了解,知道很多铁的化合物,但缺乏系统性。
进入高中,“铁及其化合物”是最后一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有了第二章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自学能力。
但面对陌生物质性质时,缺乏认识角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Fe3+的检验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提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整理并获取结论的能力;(2)通过陌生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掌握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两个维度来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和转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评估“菠菜能否补铁”,体验综合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2)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运用二维图来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从铁元素在地壳和动植物体内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引入,顺势让学生写出所知的含铁化合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初步形成物质性质—价态二维图。
结合二维图,让学生大胆预测铁盐、亚铁盐可能的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落实铁盐、亚铁盐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接下来攻克本节课难点——运用所学评估“菠菜补铁是真的吗”。
在这一复杂综合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学会从化合价角度来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体会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3.1铁及其化合物铁盐与亚铁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主要性质,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Fe2+、Fe3+的检验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自主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整理并获取结论的能力。
(2)通过学习Fe3+、Fe2+之间的转化,建立Fe3+、Fe2+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通过实验和对比学习物质检验鉴别的方法,通过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培养科学探究的素养。
(2)感受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Fe2+和Fe3+ 的检验2.教学难点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三.教学过程2.探索新知一.Fe3+和Fe2+的检验(设计实验小组探究)1:方法一:观察法2.方法二:加试剂法小组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
Fe3+Fe2+原溶液颜色棕黄色浅绿色实验现象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色无明显现象离子方程式Fe3++3SCN-= Fe(SCN)3结论Fe3+遇SCN-显红色,可利用此现象检验Fe3+的存在Fe2+与SCN- 不反应3.方法三:加碱法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用方程式表示)让学生来讨论并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学生板书离子方程式【师】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学生】小组讨论此过程发生的反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试管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Fe3++3OH-===Fe(OH)3↓试管中先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2++2OH-===Fe(OH)2↓(白色)、4Fe(OH)2+O2+2H2O===4Fe(OH)3三.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小组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利用现有实验仪器和药品实现Fe3+转化为Fe2+ 。
课题:铁盐和亚铁盐一、分析教材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与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铁与其氧化物初中时学生理论上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再者关于铁的化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在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生容易接受,铁的重要化合物是对金属化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对3+与2+ 的检验和转化实验的学习,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检验方法,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氧化还原反应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是高一学生学习完化学实验和化学性质与变化后接触到金属元素化合物其中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所了解、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作为联系前面知识,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与总结归纳知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验证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2+ 、3+的检验方法,②理解3+的氧化性、3+ 与2+的相互转化,巩固、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参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化学性质。
③培养学生用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
高三一部化学组
课题铁盐和亚铁盐课程
类型
一轮复习课
课
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Fe3+与Fe2+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学会Fe2+、Fe3+的检验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Fe2+、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教学难点Fe2+、Fe3+的检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解教具实验仪器、多媒体
作业布置基础作业整理知识点,并记忆
完成
时间
45分钟能力提升
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铁盐与亚铁盐导语设计魔术表演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滴入K3[Fe(CN)6]溶液
FeSO4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FeCl3溶液
无明显现象
解释生活小现象:
1、影视剧中的道具“血”
是硫氰化铁,血红色
2、课程开始时的魔术,提前在纸上用硫氰化钾溶液画好小人,然后用氯化铁喷于纸上。
所以生活中本没有牛鬼蛇神,都是骗人的,我们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反对邪教。
三、Fe3+与Fe2+的相互转化
实验探究4
在FeCl3溶液中加入Fe粉振荡,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溶液不显血红色
结论:溶液中不含Fe3+
反应方程式:2FeCl3+ Fe == 3FeCl2
实验探究5
在以上所得到的FeCl2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氯水(Cl2) 提问描述实验现象
总结记忆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
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现象:溶液变成血红色
结论:原溶液中的Fe2+转变成Fe3+
反应方程式:2FeCl2+ Cl2== 2FeCl3
总结:
解释生活小现象:
1、苹果“生锈”?
实验检验是否含铁元素
真正的原因是苹果削皮或切开后,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便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产生大量的醌类物质。
新生的醌类物质能使植物细胞迅速的变成褐色,这种变化称为食物的酶促褐变。
所以苹果切开放一会儿后会变色。
2、茶水长时间放置发黑?
茶叶含有的鞣酸能与铁剂形成鞣酸铁盐沉淀,影响铁离子的吸收。
含鞣酸较多的食物还有柿子、山楂、石榴、桃子等。
牛奶中也含有鞣酸,补铁时应尽量少饮用。
学生回答
讨论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总结记忆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
分析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随堂练习:
1.下列试剂中,不能使Fe2+转化为Fe3+的是(D)
①氯气②NaCl溶液③KMnO4溶液④稀硝酸⑤盐酸⑥NaNO3溶液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⑤⑥
B.2. 硫酸亚铁溶液含有杂质硫酸铜和硫酸铁,为除去杂质,提纯硫酸亚铁,应该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C )
A.锌粉B.镁粉
C.铁粉D.铝粉
3.向某晶体的溶液中加入含Fe2+的溶液无明显变化,当滴加几滴溴水后,混合液出现红色,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
A.Fe3+的氧化性比溴的氧化性强
B.该晶体中一定含有SCN-
C.Fe2+与SCN-不能形成红色化合物
D.Fe2+被溴氧化成Fe3+
4.证明某溶液中只含有Fe2+而不含有Fe3+的实验方法是( B )
A.先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
B.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后显红色
C.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KMnO4溶液后显红色
D.只需滴加KSCN溶液
直击高考:
1、[2015·天津高考]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
2、[2015·山东高考]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
3、[2016·江苏高考]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则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
4.[2015·上海高考]检验用硫酸亚铁制得的硫酸铁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使用的试剂是(B)
A.NaOH B.KMnO4
C.KSCN D.
5.[2016·全国卷Ⅱ]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 mol·L-1的溶液。
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防止Fe2+被氧化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主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