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541.50 KB
- 文档页数:16
北京市西城区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内容预览:北京市西城区2019年初三二模试卷语文 2019.6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怠慢(dài) 颈椎(jǐnɡ) 毛遂自荐(suí)B.字帖(tiē) 应和(hè) 贻笑大方(yí)C.诚挚(zhì) 怪癖(pǐ)杞人忧天(qǐ)D.广袤(mào) 翘首(qiào) 谆谆教诲(zhūn)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A.奇观叹为观止B.惜别别具匠心C.单薄厚此薄彼D.称职称心如意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你们的刊物走过了六十年的辉煌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国期刊中独树一帜。
祝你们的刊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越办越精彩。
B.有些人平时不读书,等到真正要用知识的时候才后悔,只好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但他们不读书的情况并没有因为这种慨叹而改变。
C.我们班同学分别多年了,大家都很想见见面,聊聊天。
为了让各地的同学能不期而遇,共叙友情,我们相约组织了这次同学联谊会。
D.西方的印象派绘画与中国的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重在表现画家对世界强烈、独特的个人感受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站在海南的沙滩上,举目四望,不禁想起郭沫若那句“波青海面阔,沙白磊石圆”。
远方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近处奇石磊磊,被海水冲刷得光滑无棱。
B.英国诗人马维尔在《花园》一诗中写道:“对自然那甜蜜的宁静而言,人类是太鲁莽了。
”这似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那种“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C.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一声鸟鸣能唱出多少天机?——大自然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探索。
文言文【西城二模】(三)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乙】董宣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1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②。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公主即还宫诉帝○3,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4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⑤出。
”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注】○1[苍头]奴仆。
○2[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
③[帝]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湖阳公主是他的姐姐。
○4[小黄门]泛指宦官。
○5[强项令]硬脖子县令。
强,硬。
项,脖子。
14.下面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使宣叩头谢.主长跪而谢.之C.公将鼓之.欲棰杀之.D.何.以战欲何.言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文言文阅读【2018 东城二模】(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
钟离:复姓。
②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
③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
叶阳为复姓。
④北宫:复姓。
2019年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汇编说明:1.这些地区多以全省通用卷为主,涉及地方有北京、天津、安徽、河南、河北、重庆、陕西、山西、江西、吉林、新疆、海南等(如果有误,请指正)2.为方便查阅对比使用,保持试题原题号不变,全部有答案,部分解析。
1.【北京中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链接材料一】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01、东城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活板》,完成第10-12题。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 填空。
(4分)(1)《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中“具”通“俱”,是“全、皆”的意思,《核舟记》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中“具”是“具备、具有”的意思,文中“则第二板已具”中“具”的意思是:(2)《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一句中“为”是“被”的意思,《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中“为”是“成为”的意思,文中“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中“为”的意思是: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有奇字素无备者翻译:12. 本文内容简明,条理清晰。
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第②空用原文回答,其它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每空不超过4个字)(3分)文章第②段,首先介绍活板的①方法;其次介绍制版和印刷的方法,并且说明了印数越多越能体现的优点是②;然后,介绍了贮字的方法;最后与木制字模作比较,介绍③的优点。
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10.答案:(1)具备(2)被(共4分)11.答案: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共3分)12.答案:①活字制作②极为神速(瞬息可就)③胶泥制字(共3分)02西城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10-12题。
2019年北京中考各区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19 东城二模】(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
钟离:复姓。
②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
北京各区县中考语文二模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北京各区县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内容预览:2019北京初三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东城)(朝阳)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2~15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臣之妻私臣私:(2)朝服衣冠服: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西城区(二)阅读《海棠依旧》,完成18-21题。
(共10分)海棠依旧肖复兴①在北京,有海棠树的四合院很多,其中有一个小院最让我难忘,便是前辈作家叶圣陶先生家的小院,院子里有两棵西府海棠。
几乎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叶圣陶先生都要和冰心、俞平伯等几位老友约好,到小院里一起看海棠花。
一时,这两棵海棠树很有名。
②第一次走进东四八条这座西府海棠掩映的小院,是1963年的暑假,我还只是一个初三的学生。
那一年,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并得到叶圣陶先生的亲自批改,于是我还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接见和教诲。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是叶至善先生站在门口给我开门,因为个子高,他弯着腰,和蔼地掀开竹门帘,带我走进叶圣陶先生的客厅。
那时我并不知道...,是他从24篇作文中选了20篇交给他父亲的,其中就有我的那一篇,要不我不会和这座小院结缘。
③我和叶至善先生的女儿小沫同岁,同属于“老三届”,都去了北大荒,彼此有信件往来。
第一次回家探亲,我和她约好,想到她家看望她的父亲和爷爷,因还在“文革”之中,怕给两位老人带来麻烦,谁想到两位欢迎我们的造访。
我和我的弟弟还有一位同学一起来到那座熟悉的小院,叶至善先生已经到河南湟川五七干校放牛去了。
只有叶圣陶先生在,他见到我们很高兴,要我们每人演一个节目,老人看得津津有味。
时值冬日,大雪刚过,白雪红炉,那情景真是难忘。
聚会结束,叶圣陶先生还走出小院陪我们照相,就站在西府海棠的下面。
只是那海棠已是叶枯干凋,积雪压满枝头,一片肃然。
④1972年的冬天,在北大荒得罪了生产队的头头,我被发配到猪号喂猪,成天和一群“猪八戒”厮混,无所事事,一口气写了10篇散文,寄给小沫看,她转给了她的父亲。
那时,叶至善先生刚刚从河南干校回来,赋闲在家,认真地帮我修改了每一篇单薄的习作。
我们便有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信件往来,他对每篇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有的还帮我一遍遍修改,怕我看不清楚,又特意抄写一份寄我,然后在信中写道:“用我们当编辑的行话来说,基本可以‘定稿’了。
文言文阅读专题西城区(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8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集》)【乙】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及睹《事物纪原》①,谓武后②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③花王之封,允④宜肇⑤于此日。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①《事物纪原》: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的原始归属。
②武后:指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做过正统女皇帝的人,称帝期间多权略,能用人,治国有方,但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所以才会有下文所记“她冬天到后花园游玩,百花惧怕其威严都改在冬天开放”的这一传说。
③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它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耻辱呢?这句是李渔自己领悟到牡丹品格高贵,不该受屈,堪当花王。
“八千”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句,借指被降职流放到边远地区。
④允:确实,果真。
⑤肇:开始。
1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分)濯.清涟而不妖濯:11.“强项”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解释【乙】文中加点词“强项”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强横。
B.强,通“僵”。
颈项僵直,不能随意转动。
C.指有竞争力的项目。
D.刚正,不为威武所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共2分)(1)香远益清翻译:(2)予初不服是论翻译:13.【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牡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两篇文章作者分别借牡丹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昌平】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3-15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⑤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①《初至西湖游记》)注:①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②岚:雾气。
③勒:控制。
④石篑:人名,明代陶望龄。
⑤罗纨:泛指精美的丝织品。
⑥夕舂:夕阳。
13.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 沿溯阻绝.湖上.影子/苔痕上.阶绿B.独.往湖心亭看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客.此/客.从外来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及.下船/及.郡下D.莫说相公痴./如痴.如醉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分门别.类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言文阅读专题西城区(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8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集》)【乙】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及睹《事物纪原》①,谓武后②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③?花王之封,允④宜肇⑤于此日。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①《事物纪原》: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的原始归属。
②武后:指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做过正统女皇帝的人,称帝期间多权略,能用人,治国有方,但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所以才会有下文所记“她冬天到后花园游玩,百花惧怕其威严都改在冬天开放”的这一传说。
③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它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耻辱呢?这句是李渔自己领悟到牡丹品格高贵,不该受屈,堪当花王。
“八千”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句,借指被降职流放到边远地区。
④允:确实,果真。
⑤肇:开始。
1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分)濯.清涟而不妖濯:11.“强项”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解释【乙】文中加点词“强项”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强横。
B.强,通“僵”。
颈项僵直,不能随意转动。
C.指有竞争力的项目。
D.刚正,不为威武所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共2分)(1)香远益清翻译:(2)予初不服是论翻译:13.【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牡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两篇文章作者分别借牡丹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4分)答:10.答案:洗评分标准:1分。
有错字不得分。
11答案:D评分标准:1分。
选错不得分。
12.示例:(1)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2)我当初不信服这种观点评分标准:共2分。
每句1分,关键词“远”“益”“予”“是”理解有误,此句不得分。
13.示例:【甲】文中的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作者通过写牡丹要表达对追求富贵的世态的厌弃。
【乙】文中讲了牡丹没有屈从于武后而被贬的故事,作者借牡丹要表达的是对刚正不屈品格的赞许。
评分标准:4分。
两文作者看法各1分,共2分;结合选文各1分,共2分。
东城区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第 10~13 题。
(9 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所给的词条,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只填序号,2分)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⑵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11.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及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百里奚从集市里被赎回并起用。
理解:举百里奚和舜等六人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后文“大任”的重要性。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内心困苦,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理解:作者认为,人只有与忧患不断斗争,超越自我,才能有所作为。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一位国君,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侵略,他就有被颠覆的危险。
理解:这句举国君丧失政权的事例,反面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2. 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从“忧患”和“安乐”两个方面分别谈谈它们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影响。
(4 分)【材料一】江南朝士①,因晋中兴②,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③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④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⑤,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唐]颜之推 文)【材料二】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故及于难。
(选自《戊戌政变记》,梁启超 文)喻:①晓谕,开导。
②明白,知道。
③表达,说明。
④比喻,譬喻。
⑤通“愉”,愉快。
①朝士:朝中士大夫。
②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③信:依靠。
④坺:bá,耕地时翻起的土块。
⑤办:治理。
答:13.古诗文中,有不少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语句。
调动积累,写出在这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1 分)(三)文言文阅读(9 分)10.答案:⑴②⑵④评分:2 分。
每小题 1 分。
11.答案:B评分:2 分。
12.示例:忧患既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让人成就大业,也可以救国家于危难。
安乐不仅会让人能力低下,不懂社会事务,还会造成灭国的危险。
评分:4 分。
结合具体内容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谈“忧患”“安乐”的影响,各 2 分。
谈“忧患”和“安乐”各 2 分。
其中,结合主文本和链接材料从个人和国家分别谈“忧患”“安乐”带来的影响各 1 分。
13.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分:1 分。
错一字即该空不得分。
重点关注:学生答出的这句古诗文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如果基于该题主文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可以是对个人的忧患,更可以是对国家的忧患。
也就是说,《生于忧患》一文的“忧患”与《岳阳楼记》一文、乃至现在所提的“忧患意识”,有区别。
后两者的“忧患”所指为国家。
这也体现了“忧患” 意识内涵的发展。
【附录】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江南朝廷的士大夫们,因为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后客居异乡的,到现在已过了八九代了,还从来没有下力气种过田,全靠俸禄生活。
即使有点田地的,都是靠僮仆们耕种,自己从未亲眼看见翻一尺土,薅一株苗;不知道哪个月该播种,哪个月该收割,这样哪能懂得社会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做官不明吏道,理家不会经营,这都是生活优裕闲适造成的过错啊。
【材料二】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
初十日,就被捕了。
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
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
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
有流血牺牲的,请从谭嗣同开始吧。
”他最终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曾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具体文字是“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题写的时候,)他心里大概惦记着康有为先生了。
在八月十三日这天,他在刑场上被留肝胆两昆仑” 。
害,享年三十三岁。
就义的那天,围观的群众上万人,谭君慷慨激昂,神情却没有丝毫改变。
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君喊刚毅上前来说:“我有句话……”刚毅走开不听,于是谭嗣同从容就义。
啊!壮烈呀!丰台区(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共8分)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ニ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B.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C.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D.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9.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例句】①醒能述以.文者②问其.姓氏③四时之.景不同A.①可以.一战②其.真无马耶③暮寝而思之.B.①以.一平板按其面②劳其.筋骨③古仁人之.心C.①静以.修身②其.人视端容寂③当余之.从师也D.○1不以.臣卑鄙②其.间千二百里③马之.千里者10. 依据上下文,下面对【A】【B】【C】三句的翻译和理解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译: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理解:结合上文可以发现,醉翁亭高踞峰回路转处的酿泉之上,这里可以说是最佳位置。
选择这样优美的环境建造辞翁亭,可见建造者独具匠心。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理解:这里“醉翁”二字不仅是字面意思,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滁州山水景物的喜爱和陶醉。
C.莫说相公痴,更有似相公者!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迷雪景,哪里还会有比相公您更痴迷的人呢!理解:借舟子的话,来表明作者对雪的喜爱与痴迷。
“痴似相公者”与作者作对比,突出作者对雪的痴迷之情,天下无人能比,无人可及。
11.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描写山水抒发情感的优美篇章。
请阅读上面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这三则文段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材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1,茶毕,即棹○2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3梦中初遇洛神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