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造影术前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肢静脉曲张护理常规一、概述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功能减弱,使下肢静脉内血液淤滞,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大隐静脉异常扩张。
【临床表现】长时间站立、行走时患肢发肿、沉重、隐痛。
立位体检: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扭曲成团,以小腿为甚。
【特殊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下肢静脉瓣膜造影术和无创性血管检查。
【治疗要点】非手术疗法、硬化剂注射和手术治疗。
二、术前护理1、嘱病人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蹲位,宜卧床休息、间歇抬高患肢略超过心脏水平。
双膝勿交叉过久,胭窝不必垫枕,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2、避免引起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长时间站立,肥胖者应有计划地减轻体重。
3、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使曲张静脉塌陷,减轻症状。
弹力袜的压力差应远侧高而近侧低,以利回流。
预防外伤。
4、合并溃疡者加强换药,术前2天每天用肥皂与温水洗净腹股沟与患肢皮肤,预防感染。
5、双下肢静脉禁止输液。
6、训练卧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三、术后护理(一)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下肢静脉曲张致血液淤滞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患肢皮炎和溃疡有关。
3、潜在并发症:血栓、出血、感染。
(二)护理措施1、同外科围手术期术后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足背皮肤温度、血运、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注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
术后即用弹性绷带自足背向大腿方向加压包扎,防止静脉剥脱部位出血。
术后24h内患肢足背水肿、患肢疼痛,多因弹性绷带包扎过紧所致,应重新包扎。
弹性绷带一般应维持48~72h 拆除。
3、体位术后按麻醉方式安置卧位。
4、活动与休息术后抬高患肢20°~30°。
卧床期间鼓励病人行足背伸屈活动。
24~48h后下床活动。
避免下肢过早负重。
站立不可过久,避免静坐或静立。
5、用药护理慢性溃疡继续抗感染、换药。
6、健康教育(1)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血管壁弹性。
下肢静脉曲张护理常规按外科及血管科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了解患者的胜过习惯及职业特点等。
2.评估生命体征,了解患肢是否有水肿、胀痛;评估区长静脉的程度、范围;评估下肢小腿皮肤颜色,有无皮炎、溃疡等。
3.了解患者血管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治疗和手术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卧位休息。
对患肢水肿、血栓性静脉炎或溃疡者,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回流。
(2)给予含丰富纤维、清淡、刺激性小的饮食。
禁烟、酒。
(3)遵医嘱治疗患肢病变,创造手术条件。
下肢慢性溃疡者,每日换药,至创面清洁后手术;有皮肤炎症者,涂止痒、消炎药至炎症退后手术;血栓性静脉炎给予消炎、硫酸镁湿敷,炎症控制后手术;患肢溃疡恶变、静脉曲张严重,发生急性曲张静脉破裂时,用纱布加压包扎即可止血,必要时缝扎破裂静脉。
(4)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1天将曲张静脉用记号笔做标记。
2.术后护理(1)术后卧床24小时,患肢抬高20°~30°,尽早下床活动,预防静脉血栓发。
(2)麻醉副作用消失,无恶心、呕吐后逐渐恢复饮食。
(3)及时查看切口有无出血、渗血,评估患足局部有无水肿、疼痛,远端血运情况、有无因弹力绷带过紧引起血流障碍灯。
(4)遵医嘱使用抗凝剂时,观察用药后反应。
(5)给予患者心理安抚,减轻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伤口痊愈后穿弹力袜至少6个月,避免劳累和久站。
戒烟。
2.交代有溃疡者继续换药至痊愈。
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护理常规按外科及血管科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了解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灯诱因。
2.评估病变肢体大、小腿周径并动态比较,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突然胸痛、气短、咳嗽、咯血等肺部栓塞的症状与体征。
3.了解患者血管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1.安抚患者,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DSA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标签:DSA;并发症;护理随着中国社会老年化,患血管病人数亦随之增多,加之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提高,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而DSA术后患者常规需平卧休息,压迫器压迫包扎穿刺点8 h,术侧肢体制动12 h,绝对卧床休息24 h,因此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腹胀、尿储留、腰背疼痛等[1]。
1 DSA术后常见并发症(1)下肢深静脉血栓:DSA术后患者卧床休息引起的血流缓慢,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苍白、皮肤温度低、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
下肢深静脉B超检查示:血管内异常回声,血管腔变窄,血流速度改变等等。
(2)腰背疼痛:腰部腿部疼痛主要与老年性骨质疏松,术后长时间卧床及穿刺侧肢体的制动有关。
(3)腹胀:表现为患者感到腹部胀痛、肠鸣音减弱,查体腹部膨隆。
这可能与造影术后需长期卧床,造成肠蠕动减弱及患者不习惯床上解便有关,加之老年患者各种腺体功能下降,消化酶分泌减少以及由于血管硬化导致肠壁供血不足,吸收功能减弱。
(4)尿潴留:术后8 h内,患者未排尿,且膀胱尿量大于600 ml,或者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残余尿量大于100 ml。
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不适应床上解便而引起。
(5)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或痰性质改变等呼吸道症状,发热、X线胸片呈炎症性改变等。
这与患者年龄大、抵抗力低下、长期吸烟及术后卧床等有关。
2 护理2.1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1)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定时观察并比较患者下肢周径、皮温以及动脉搏动。
(2)指导并督促患者采取适宜的运动:每日数次,每次3 min,以20次/min 左右的频率做双足背屈90°的运动,运动时动作应轻柔。
(3)指导患者及家属按摩术侧肢体,以加快血流速度,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4)患者若有已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体征者应慎做运动,禁止按摩患侧肢体,患侧肢体应制动。
下肢静脉造影术
一、麻醉方式:无
二、手术体位:仰卧位
三、手术间布局
四、物品准备:
1、常规一次性耗材:静脉留置针,输液贴,5ml 注射器,生 理盐水
2、特殊耗材:一次性使用高压注射器及附件
3、特殊药品:造影剂
五、仪器设备的使用:
1、DSA 仪器的安全使用
2、高压注射器的安全使用
六、消毒范围:右足背
C 形臂 高压注射器 显示屏
七、简要手术步骤:
1.患者取仰卧位,患足足背碘伏消毒,患侧小腿绑扎止血带,
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足足背浅静脉,5ml注射器回抽血,用生理盐水推注无阻力,确定留置针在血管内。
2.连接高压注射器,DSA确定扫描床步进范围为患足踝至髂
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平面。
3.高压注射器以0.8ml/s,200帕压力匀速向患足足背浅静
脉内推注碘克沙醇造影剂,待小腿深静脉显影后,开启扫描
床步进功能。
4.嘱患者做 Valsalva动作,判断造影剂是否滞留于髂静脉。
5.术毕,拔除静脉留置针,压迫止血,贴上无菌敷贴。
八、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1.收到通知立即准备手术用物,提前检查好各个仪器设备是否完好,等待病人。
2.病人入室后,正确核对病人基本信息,手术部位。
3.将病人妥善安置在病床上,做好保暖措施。
4.高压注射器在使用时应斜向下,屏幕显示各项数字说明在正确位置,要排空气体,不可有一点气泡。
5.填写好手术护理记录单
6.术后将病人安全送至病房,仪器设备应归还到原来的位置,处于备用状态。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病人护理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简称DSA),是经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在颈总动脉或椎动脉注入含碘显影剂,分别在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摄片,观察造影剂所显示的颅内血管的形态、分布和位置。
DSA在判断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判断病变供应动脉的来源、数量、引流静脉的去向等方面,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目前仍视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一、适应症:1.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痉挛等。
2.自发性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查。
3.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临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
4.了解头面部血管性肿瘤的血供情况。
二、禁忌症:1.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2.对含碘造影剂过敏者。
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
4.穿刺部位皮肤感染者。
三、护理措施:术前护理①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和对造影检查的知晓程度,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注意事项、造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并发症,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字确认。
②完善各项检查,如病人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遵医嘱行碘过敏静脉试验。
③予以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及健康宣教,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训练病人在病床上解便,行心理护理。
留置针、手腕带置于患者左手。
④术前4-6小时禁食水,不禁药,以免术中因药物引起呕吐导致窒息。
术前30分钟排空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尿管。
⑤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记录病人肢体活动及动脉搏动情况(经股动脉穿刺需标记足背动脉搏动点,以便作为术后观察对照,能够及时发现是否有股动脉血栓形成。
)⑥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给予地西泮或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
对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者静脉给予20%甘露醇。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内容: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穿刺点、术侧肢端循环情况等,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发现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塞等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造影护理要点下肢深静脉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下肢深静脉的状况,帮助医生诊断血栓形成等疾病。
下肢深静脉造影护理要点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三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方面的要点。
一、术前准备1.患者教育: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深静脉造影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
2.术前准备:患者需要空腹,一般需要提前4小时停止进食。
如果患者需要服药,要在医嘱下按时服用。
3.皮肤准备:患者需要洗净下肢皮肤,彻底清洗污垢和保持干燥。
同时,清除指甲上的指甲油、指环等金属物品,避免干扰检查。
二、术中护理1.造影剂注射:在医生的指导下,护士需要为患者注射造影剂。
护士应准确计算剂量,恰当选择注射部位,避免溢出和漏注。
在注射前,需要确保患者对造影剂的过敏史。
2.体位调整:患者需要平卧在检查台上,将下肢放在特定的位置,以帮助医生观察静脉血流情况。
3.监测生命体征:术中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不适感受,及时记录并与医生交流。
三、术后护理1.观察并记录:术后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出血、淤血、肿胀、感染等情况,并及时记录。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如出现红肿、起疱、瘙痒等不适应立即报告医生。
2.保护受压部位:患者需要保持长时间平卧,减轻下肢压力,防止淤血和血栓形成。
术后护士要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使用垫枕和垫坐垫等辅助器具,避免受压导致皮肤损伤。
3.给予抗凝治疗:根据医嘱,护士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帮助预防或治疗血栓形成。
4.促进康复:术后护士要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如活动下肢、进行肌肉锻炼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护士还应对康复护理知识进行宣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
总结起来,下肢深静脉造影护理要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三个方面。
护士需要进行患者教育,准备患者、清洁皮肤,注意药物计量和注射技巧,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保护受压部位,给予抗凝治疗,促进康复等。
下肢深静脉造影术前护理
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后,会和您一起做术前准备:
1术前做造影剂的过敏实验,在您的上肢静脉静推造影剂后观察您的情况,您如有不适一定告当班的医护人员。
2术前在护士指导下您练习床上排大、小便,及练习如何下平车。
3术前晚上您要保证充足睡眠,如您入睡困难,请告当班医护人员。
4您要学会术后在咳嗽或排便时用手紧压伤口,避免增加腹压。
5术前1天做您皮肤的准备,双侧腹股沟加会阴部。
剃去体毛并清洁皮肤。
6您术前禁食4小时。
7术前您准备大、小便器,一次性尿垫、吸水管、有刻度的水杯、尿桶。
8请您正确使用床头的呼叫器。
9您术日更换清洁病号服。
10您术晨准备白开水1000—2000毫升,用于术后饮用,以利尿便于造影剂排除。
11您术晨服用除降糖药以外的药物。
术后护理
1被平车推入病房,按术前练习方法移至病床。
2在病房内的病床上您可以饮水,并进食少量流食。
3您的造影伤口沙袋压迫要6小时,做手术的下肢制动24小时。
4为您安装心电监护。
5请您保持术肢制动,沙袋已为您固定,如有滑落请您及时告当班护士。
6术后您可以饮水,请按术前练习在床上排尿。
如排解不出时告护士,给于进一步处理。
7手术当晚至少留一名陪护,并留下其他人员的联系方式。
8制动期间如果穿刺点有潮湿的感觉,一定告护士。
9术后8小时饮水约2000毫升,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10以伤口包扎计时,24小时撤绷带,之后要缓慢坐起。
每改变一种姿势要维持几分钟。
从摇床45度半坐卧位→90度坐起→双腿下垂→站立床边→床周活动→室内活动。
11您近期不可做推、拉、抬、举等用力动作。
12入厕排便时不要以术肢为支撑腿,且不可以久坐在马桶上。
13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如有潮湿立即告当班护士。
14待伤口结痂且血痂自行脱落后方可洗澡,不可用手扣血痂。
15穿刺点如有血肿立即告医护人员。
16如安滤器或支架的患者请注意:
1)按时服用抗凝药,并定时复诊。
2)每周查凝血功能。
3)自我观察出血情况。
4)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5)如有做核磁要提前告医护人员。
出血的防范
在您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华法林片时请注意:1延长按压针孔时间。
2勿剔牙,勿挖鼻孔。
3尤其是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者每周查凝血全项。
4如有出现鼻出血、尿血、便血者一定告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