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9.27 KB
- 文档页数:4
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适应证】
1. 用于诊断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和浅静脉交通支的瓣膜是否健全。
2. 探讨小腿慢性溃疡病的原因。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须做好碘过敏试验。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如优维显、欧乃派克、碘海醇等。
按临床要求分:(1)顺行(2)逆行(3)腘穿三种检查方法与步骤:
手术部分由临床医师操作,本科按血管的不同解剖位置分段摄片。
(1)顺行造影方法:患者取平卧位,足背静脉推注造影剂,可用高压注射器。
于患肢踝部上约10厘米处扎一止血带,使造影剂进入深静脉,视位置情况分别摄取踝部、膝部、股部及盆腔髂静脉正侧位像。
(2)逆行造影:于髂静脉穿刺并插入导管,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后,视腹深静脉瓣充盈情况分别摄片。
(3)腘穿:患者取俯卧位,于腘窝部行腘静脉穿刺,并从插入导管直达隐静脉瓣下0.5cm 注入造影剂,然后拔导管,各段静脉瓣分别摄片。
【禁忌证】
碘过敏,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及急性血栓性静脉炎者。
下肢静脉造影术
一、麻醉方式:无
二、手术体位:仰卧位
三、手术间布局
四、物品准备:
1、常规一次性耗材:静脉留置针,输液贴,5ml 注射器,生 理盐水
2、特殊耗材:一次性使用高压注射器及附件
3、特殊药品:造影剂
五、仪器设备的使用:
1、DSA 仪器的安全使用
2、高压注射器的安全使用
六、消毒范围:右足背
C 形臂 高压注射器 显示屏
七、简要手术步骤:
1.患者取仰卧位,患足足背碘伏消毒,患侧小腿绑扎止血带,
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足足背浅静脉,5ml注射器回抽血,用生理盐水推注无阻力,确定留置针在血管内。
2.连接高压注射器,DSA确定扫描床步进范围为患足踝至髂
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平面。
3.高压注射器以0.8ml/s,200帕压力匀速向患足足背浅静
脉内推注碘克沙醇造影剂,待小腿深静脉显影后,开启扫描
床步进功能。
4.嘱患者做 Valsalva动作,判断造影剂是否滞留于髂静脉。
5.术毕,拔除静脉留置针,压迫止血,贴上无菌敷贴。
八、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1.收到通知立即准备手术用物,提前检查好各个仪器设备是否完好,等待病人。
2.病人入室后,正确核对病人基本信息,手术部位。
3.将病人妥善安置在病床上,做好保暖措施。
4.高压注射器在使用时应斜向下,屏幕显示各项数字说明在正确位置,要排空气体,不可有一点气泡。
5.填写好手术护理记录单
6.术后将病人安全送至病房,仪器设备应归还到原来的位置,处于备用状态。
静脉造影下肢浅静脉曲张是我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有: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穿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隐股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他较少见的有股腘静脉双支畸形、先天性下肢静脉无瓣膜症等。
为明确静脉曲张的病因,指导临床治疗,开展静脉造影十分有意义。
一、造影目的1、明确下肢静脉曲张病因;如系血栓引起,可明确静脉阻塞部位、范围和程度;如系髂静脉受压(Cockett综合征),可考虑行PTA+支架植入术;2、筛选适宜的患者行微创治疗(主要是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和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不宜微创治疗的患者,建议行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曲张静脉剥脱术;3、观察及评价治疗效果;4、对下肢静脉畸形、变异的患者给出明确的解释。
二、病例选择1、临床高度怀疑或经彩超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2、CEAP分级3级以上,静脉曲张明显,愿意接受静脉造影的患者;3、无明显静脉曲张,但下肢溃疡经久不愈,或不明原因的下肢肿胀、胀痛、色素沉着的患者。
三、造影方法(一)药品准备术前常规肌注安定10mg,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常规备用。
造影剂选用碘海醇或碘克沙醇。
建议术前常规会阴区备皮。
(二)造影流程静脉造影分为上行性静脉造影及下行性静脉造影。
一般先做上行性静脉造影,如下肢深静脉通畅,再做下行性静脉造影,以明确静脉瓣膜是否有病变。
1、上行性静脉造影主要用于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度及穿通支静脉瓣膜功能。
方法:病人平卧于DSA检查床上,下肢稍外旋,踝部扎一橡皮止血带以阻止浅静脉血流上行,用穿刺针头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快速推入造影剂50ml,在透视下观察,待腘、胫前、胫后静脉充盈时,摄小腿静脉影像;解开踝部止血带,在股静脉显影后,让病人做Valsalva动作,观察静脉瓣膜功能,摄大腿静脉影像。
嘱患者自行按压股静脉,松手同时摄髂静脉血流影像。
造影结束,注入生理盐水作血管冲洗。
2、下行性静脉造影主要用于观察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
下肢血管CTA的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一、下肢血管CTA的操作标准及流程:患者准备提前禁食,在拍摄前排空膀胱。
同时确认患者的过敏史,是否服用过敏原及B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定位及定位方式足先进,仰卧在检查床上,身体平躺在检查床正中间,双手上举放在头部两侧,双下肢伸直,双膝并拢,双足稍垫高与髓保持水平,两足大脚趾靠拢,双腿稍内旋,使胫腓骨分开。
将铅衣盖在生殖腺处,保护生殖腺。
造影剂注射在开始拍摄前,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来增强影像的对比度。
同时,要确保造影剂注射的剂量和速度符合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
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参数设置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特点进行调整。
图像后处理下肢血管CTA图像的后处理包括图像重建和成像显示,可以使用多种软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
二、造影剂的使用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方式使用适应症:各种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狭窄、静脉曲张等。
使用禁忌症:重度肾功能不全、孕妇、甲亢等。
在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要注意:1、确认患者的过敏史和肾功能:在注射造影剂前,医生或技师需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肾功能情况。
2、注射前与患者沟通:在注射造影剂前,医生或技师需要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注射的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不良反应。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方法一般情况下,下肢血管CTA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注射部位通常是患者手臂的静脉。
4、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在注射造影剂时,需要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注射过快或过量导致患者不适或不良反应。
5、观察患者反应:在注射造影剂后,医生或技师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操作下肢血管CTA时,医学影像技师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医学影像技师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精心整理
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
(1)顺行性直接注射法
①将床面倾斜成60度角,患者背靠床面半立于脚踏板上,健肢脚下
时(不观察骨盆静脉时可注完)摄取大腿正侧位片。
如欲观察骨盆静脉,将床面放至水平,松解大腿根部的止血带,推注完全部造影剂,嘱患者迅速抬起下肢,活动踝关节,摄取骨盆正位片。
④亦可不用止血带,患者仰卧于倾斜60度的床面上,健侧负重,患侧足虚悬。
经足背静脉注入60ml造影剂的2/3?时,摄取小腿正侧
位片,注射完全量后摄取大腿正侧位片。
然后放平床面摄取骨盆片。
静脉曲张显着者,应用绷带包裹小腿,以免造影剂在浅静脉停留过多过久。
(2)逆行性直接注射法
脉部显影。
Kistner根据造影剂逆流的程度,将深静脉瓣膜的功能分位五级
0级:逆流限于股静脉近段,属于瓣膜功能正常。
I级:逆流不超过大腿中段,属于瓣膜功能轻微受损。
II级:逆流达膝关节平面,属于瓣膜功能轻度损害。
III级:逆流达膝关节平面以下,属于瓣膜功能中度损害。
IV级:逆流达小腿深静脉直至踝关节平面,属于瓣膜功能重度损害。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造影剂返流在0~1级之间。
作骨髓腔麻醉,再以5~8ml/s的流率,注入76%泛影葡胺30~40ml,注射完后分别在1s、7s、15s、30s摄片。
骨髓腔穿刺造影时,造影剂直接进入深静脉,对瓣膜功能的准确显示率高达97%,但必须注意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及骨髓腔麻醉以免引
起剧烈疼痛和骨髓腔感染。
下肢静脉造影术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最确切和最实用的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造影检查中.主要应用顺行性造影术,顺血流生理途径充盈下肢静脉,能使静脉直接显像,以问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侧肢循环;而且可以鉴定其他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
(1)造影前的准备造影前病人需作碘过敏试验,以30%的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有恶心、咳嗽、喷嚏流涕、胸闷、心悸、荨麻疹等反应,则为造影剂禁忌证。
造影术前病人应禁食,防止造影时发生剧烈呕吐,影响造影效果。
术前0.5h肌注地塞米松5mg,并准备好急救用品以防万一。
临床上常用的造影剂主要是泛影葡胺等离子型造影剂,如条件允许可应用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的非离子型造影。
(2)静脉造影检查病人取仰卧位于X线机平台上,头高足低30度倾斜位,踝关节上方扎橡皮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血流。
以9号头皮针穿刺足背浅静脉,在5~10min内注射38%~45.6%泛影葡胺40ml~80ml,在电视屏幕上观察下肢深静脉显影情况,同时由足踝部向近侧依次摄片,以获得自足踝至髂静脉的X线影像。
静脉造影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处理注意事项: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央型和混合型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对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低;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往往显影不良,因此,对盆静脉血栓的诊断防线低;另外,正常的胫前静脉,胫后静脉的腓静脉有时也不能完全显影,以上情况均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判断,以免误诊。
同时应注意与先天性静脉畸形病变的鉴别诊断。
如腘静脉挤压综合症,急性期血栓与静脉壁未完全粘连,极易脱落,推注造影剂时压力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
并发症:造影剂反应: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轻者表现出为恶心、胸闷、荨麻疹等,一般能够自行缓解,无须特殊处理;严重呕吐,全身性荨麻疹,呼吸困难、腹痛及剧烈头痛等症状明显者,立即停止用药,并予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简称下肢静脉造影,是一种应用X线技术检查下肢静脉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其流经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而得到静脉系统的X线影象,以检查下肢静脉是否存在异常。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一种微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检测出下肢静脉的各种异常情况。
检查方法下肢静脉顺行造影需要在专业的造影检查设备下进行,通常是在X线检查室或介入室进行。
在检查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询问以及体格检查,以确保患者符合检查条件,并且没有任何禁忌症。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的检查步骤包括:1.患者在平躺的情况下,医师会选择一个适当的静脉注射点,通常在下肢的腰窝部位。
2.通过该点进行静脉穿刺,根据患者情况,可以使用不同的穿刺器具,如针头、导管等。
3.当穿刺位置准确无误后,医师会通过针头、导管等介入器具向患者体内注入造影剂,使之流经下肢静脉。
4.在注射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拍片设备拍摄患者下肢的各个角度,记录下肢静脉造影的全过程。
5.直到造影剂流经下肢的深部静脉,再通过检查器具拍摄X光片,以检测下腔静脉是否受到影响。
适应症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被广泛应用于检测下肢静脉的异常情况,包括:•静脉栓塞:如深静脉栓塞、肺栓塞等•静脉血栓性疾病:如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静脉炎、肺血栓栓塞症等•其他静脉系统疾病:如肿瘤、感染等疾病合并症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一种微创的检查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合并症:1.过敏反应:造影剂会引入到患者体内,造成过敏反应。
2.血管穿刺并发症:可能会出现血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3.肾功能损害: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中,造影剂比较容易引起肾功能损害。
诊疗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风险控制,并对合并症进行及时处理。
注意事项下肢静脉造影虽然是一种微创检查方法,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事项:1.睡眠充足:在检查前尽可能保证患者休息良好,保证身体状态优秀,减少可能的并发症。
比较直接法及间接法在下肢 CT静脉成像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就直接法及间接法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的应用进行比较。
方法: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病变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直接法及间接法造影处理,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诊断效果。
结果: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应用直接法处理后,观察组图像质量较高,而实施间接法的对照组则相对较差,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直接法与间接法在检查结果方面均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相较于间接法,直接法的图像质量更优,实际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直接法;间接法;下肢CT静脉成像;应用近年来,在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不断改变的背景下,慢性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常见的主要包括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在对此病进行诊断时,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彩色多普勒成像等,检测方式直接影响着检查效果[1]。
本文主要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病变患者(40例),在其下肢CT静脉成像中分别应用了直接法及间接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病变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男女例数分别为11例、9例,年龄区间为33至66岁,中位年龄为49.5岁;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多于女性患者,男女例数分为13例、7例,年龄区间为30至67岁,中位年龄为48.5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静脉疾病临床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配合度低、资料不全者。
本研究已提前将有关内容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没有发现明显差,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之静脉造影
1意义:明确诊断,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
2适应症:静脉阻塞性病变。
3方法:
1)上肢静脉造影:
仰卧,造影侧上肢外展,用30—50%的造影剂20—30ml,自肘正中静脉注入,于注入25ml时摄片1张,当造影剂即将注射完毕时,再摄片一张,摄片范围包括肩部、胸腔、入口,以了解臂、腋、锁骨下各静脉的显影情况。
2)下肢静脉造影:
仰卧,下肢抬高15度,稍外旋,检查大隐静脉,穿刺内踝内侧静脉,检查深静脉时需缚止血带,以仅能阻断下肢浅静脉回流为宜,在止血带远端注入30—50%造影剂20—30ml在15秒内注射完毕,注射15—20ml时摄踝——膝X线片一张,注射完毕时摄腹膝X线片一张。
3)骨髓穿刺静脉造影,可显示深静脉。
患者平卧,局麻下作05cm长的切口,用骨髓穿刺针穿过骨皮质进入骨髓腔,抽吸有骨髓血后注入1%普鲁卡因溶液5—10ml,然后注入30—50%造影剂20—30ml,注入20ml时摄片,注射完毕时摄片13张。
骨髓穿刺的部位:根据造影部位而定。
小腿深静脉:胫骨下端内踝。
大腿部深静脉:胫骨结节。
盆腔髂静脉:髂前上棘、股骨大粗隆。
髂总静脉:股骨大粗隆。
下腔静脉造影:自单侧或双侧股静脉直接穿刺注入造影剂,单侧者注入造影剂30—40ml,双侧者注入造影剂40—50ml,3—4秒钟内注毕。
亦可用导管法。
4)造影后的处理:
①注意造影侧肢体动脉搏动情况。
②预防感染:青霉素80万U每日二次,肌注,一般用3天。
③应用血管扩张剂:妥拉苏林25—50mg每日三次口服。
④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4万分子)500ml每日一次共3日。
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
(1)顺行性直接注射法
①将床面倾斜成60度角,患者背靠床面半立于脚踏板上,健肢脚下垫一块10~20cm厚的木板,使患肢悬空,有利于造影剂较长时间地停留在小腿静脉内。
②在踝关节上方扎一止血带,压力在16kPa上下,迫使浅静脉内的造影剂经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必要时再在小腿均匀裹一层绷带或膝关节上方扎一止血带,压力26.7kPa上下,以减慢造影剂流动速度,增加充盈度。
若同时需观察大腿部静脉,可在大腿根部也扎一止血带。
③以19~21号头皮针穿刺足背浅静脉,用76%泛影葡胺60ml,加生理盐水20ml,(如同时观察骨盆静脉,则以80ml造影剂稀释至120ml)2~3min内注入。
一般在造影剂注射至1/2时,即可在透视下观察到小腿深静脉显示,充盈满意时可摄取小腿正侧位片。
摄片时应将足尖内旋20度左右,避免血管与骨骼重叠,接着将床面放至45度,放松膝关节上方的止血带,约在推注造影剂1/3时,摄取以膝关节为中心的正侧位片。
继而将床面放至20度,造影剂将要注完时(不观察骨盆静脉时可注完)摄取大腿正侧位片。
如欲观察骨盆静脉,将床面放至水平,松解大腿根部的止血带,推注完全部造影剂,嘱患者迅速抬起下肢,活动踝关节,摄取骨盆正位片。
④亦可不用止血带,患者仰卧于倾斜60度的床面上,健侧负重,患侧足虚悬。
经足背静脉注入60ml造影剂的2/3?时,摄取小腿正侧位片,注射完全量后摄取大腿正侧位片。
然后放平床面摄取骨盆片。
静脉曲张显着者,应用绷带包裹小腿,以免造影剂在浅静脉停留过多过久。
(2)逆行性直接注射法
患者仰卧于造影床上,行患侧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先以连接管接上生理盐水注射器徐徐注入,将床面调整至70~90度倾斜或直立位后,接上装有造影剂的注射器,用手指按压穿刺部位上方的股静脉,在1min内注入60%的泛影葡胺40~60ml,分别摄取大腿和小腿正侧位片。
(3)导管逆行注射法
患者仰卧于造影床上,经皮股静脉穿刺,将6F直头端孔导管逆行插入股静脉约5~8cm(约在耻骨平面),床面倾斜60度,在1min 内注入60%泛影葡胺40~60ml,在透视下观察造影剂逆流程度,跟踪摄取逆流静脉的充盈像。
逆行法主要用于观察深静脉的瓣膜功能。
在患者处于半立体位时,如瓣膜功能正常,逆流的造影剂可被阻止于瓣膜之上,?而瓣膜以下静脉部显影。
Kistner根据造影剂逆流的程度,将深静脉瓣膜的功能分位五级
0级:逆流限于股静脉近段,属于瓣膜功能正常。
I级:逆流不超过大腿中段,属于瓣膜功能轻微受损。
II级:逆流达膝关节平面,属于瓣膜功能轻度损害。
III级:逆流达膝关节平面以下,属于瓣膜功能中度损害。
IV级:逆流达小腿深静脉直至踝关节平面,属于瓣膜功能重度损害。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造影剂返流在0~1级之间。
(4)经肘静脉插管下肢静脉造影法
从肘静脉穿刺插管,经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髂静脉至股静脉,注入造影剂20~30ml在透视下观察造影剂逆流程度,并适时摄片。
导管可选用7F带侧孔的多用途导管。
(5)骨髓腔穿刺下肢静脉造影法
由于肢体肿胀或浅静脉闭塞而不能行静脉穿刺造影的患者,可作骨髓腔穿刺造影。
其穿刺部位可根据检查部位而选择不同的穿刺点。
作小腿静脉造影时,可穿刺胫腓骨下端内、外踝部的骨髓腔;作股静脉造影时,可穿刺胫骨结节或股骨内、外髁骨髓腔;作髂静脉或盆腔静脉造影时,可穿刺股骨大粗隆或髂嵴骨髓腔,穿刺步骤是:
选好穿刺点后显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再行皮肤和皮下组织麻醉,以骨髓穿刺针钻入骨髓腔0.5~1cm,注入1~2%普鲁卡因10ml
左右作骨髓腔麻醉,再以5~8ml/s的流率,注入76%泛影葡胺30~40ml,注射完后分别在1s、7s、15s、30s摄片。
骨髓腔穿刺造影时,造影剂直接进入深静脉,对瓣膜功能的准确显示率高达97%,但必须注意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及骨髓腔麻醉以免引起剧烈疼痛和骨髓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