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力与运动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702.00 KB
- 文档页数:18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6.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二、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动能与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4.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结果,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三、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电路基础:包括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4. 电能与电功率:电能是电流做功的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2.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折射。
3. 光的色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分散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通过折射光线,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5. 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的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衍射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的方向改变。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设计(知识点)第七章力与运动综合复习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古人观点名称观点备注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一般的观察总结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通过实验→假想→推理牛顿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经验事实→推理→抽象→概括→牛顿第一定律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装置实验过程①使小车从同一高度自由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__________相同,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②在这一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是接触面的__________,做法是分别将毛巾、棉布、木板铺上,分别进行实验;③实验中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______来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进行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做____________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___________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①“一切”是说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普遍适用;②“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理想状况,即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二是指物体所受各外力的总效果为零;③对牛顿第一定律中“或”字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理解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②惯性不是力,力有三要素,惯性只有大小;所以我们对惯性进行描述时,只能说某某物体“具有”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某某物体“受到”或“产生”了惯性;③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就不容易改变;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是否失重均无关利用如体育比赛中的各种投掷项目、跳远等防止如司机系安全带等说明①交通中与惯性相关的条例:限速行驶、系安全带、严禁超载、保持车距、扶好坐好②汽车中与惯性相关的措施:头枕(追尾)、安全气囊(前撞)、安全带(紧急刹车)斧柄撞到坚硬的树墩上时立即停止向下运动,而斧头由于具有______会继续__________,这样斧头就被套紧了.提示:由于具有惯性,撞击前,斧柄和斧头一起向下运动;撞击后,斧柄立即停止运动,而斧头仍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斧头就被紧紧地套在斧柄上了.【思维导图】解决有关惯性的题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停止加速,但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较快的速度,所以不能马上停下来。
聚龙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 班 姓名: 学号第七章 《力与运动》复习提纲一、牛顿第一定律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原来静止,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即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3.牛顿第一定律实验(1) 三次实验,小车必须放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初速度相同。
(2)实验发现: 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车所受阻力越小,小车滑行地越远。
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到的。
(即实验加推理的方法)4.惯性:物体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有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现象解释关键词:物体原来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当……时,……,物体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或运动状态,所以物体会…… )二、力的合成1.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三、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二力平衡。
2.平衡力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与相互作用力区别: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3.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1)实验中通过调整两边钩码数量,让物块所受的2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当小车平衡时,把小车要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不能(能或不能)平衡。
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3) 为了让物块水平方向只受2个力,实验中要尽量让小车不受或少受摩擦力, 所以可将物块换做有轮子的小车或换做纸片不与桌面接触。
(4)要证明两个力平衡时,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只需用剪刀剪断纸片。
1..将重为7N 的小球竖直向上踢出,小球在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为2N ,则小球球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N ,合力方向是 。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7:力与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的复习课。
教材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方法,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能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物体运动的现象;4.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物体运动状态;5.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灵活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拉力、压力等实例,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课本上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六章《力和运动》复习指导(沪科版初二)差不多要求:〔1〕明白牛顿第一定律。
〔2〕明白什么是惯性,会讲明简单的惯性现象。
〔3〕明白什么是合力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法那么。
〔4〕明白什么是力的平稳和二力平稳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稳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咨询题。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那么二力平稳条件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及含义力的平稳及二力平稳条件要紧内容的讲解:一.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要紧内容回忆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坚持物体运动的缘故〞。
他的依照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看起来符合实际情形,因此那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
2. 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咨询题的研究及结论:a、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我们的教学实验:b、笛卡尔的补充c、牛顿的总结英国的闻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确实是闻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d、由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能够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咨询题,〔1〕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外力来坚持。
〔2〕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缘故。
〔3〕任何物体都有一种性质,也确实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它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
〔4〕惯性是坚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缘故。
〔5〕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6〕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截了当得出来的,也确实是讲它不是一个实验定律,因此也就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然而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那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伙儿公认的力学差不多定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