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7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力与运动》全章复习【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2、知道合力、分力,能够处理同一直向上二力的合成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4.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5.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要点二、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利用: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拍打衣服,清除衣服上的灰尘;甩掉手上的水珠。
3.惯性的危害: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酿成交通事故;快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车里的乘客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会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飞出车外;走路时不小心,可能会被台阶绊倒。
要点诠释: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7:力与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的复习课。
教材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方法,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能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物体运动的现象;4.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物体运动状态;5.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灵活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拉力、压力等实例,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课本上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