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资源现状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1、水资源现状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585mm,年均降水总量98.28亿m3,形成地表径流17.72亿m3,地下水资源25.59亿m3,当地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37.39亿m3。
境内五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其他四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06亿m3,出境水量14.52亿m3。
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属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200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亿m3,地表水、地下水、其它水源用量分别为8.33、25.42、1.25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4%、73%、3%。
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7.96、12.43、13.66、0.95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5%、39%、3%。
地下水长期超采,使用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米,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2、用水特点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194L/人·d,增加到2003年的316L/人·d,年增长率2.2%。
工业用水呈现负增长趋势。
万元产值用水量由1980年的279m3/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21m3/万元,万元产值用水量的下降率11%。
农业用水由1980年的31.8亿m3降到2003年的13.66亿m3,降低了57%。
2003年用水总量35亿m3,比1980年降低了27%。
用水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用水比例由1980年的65%下降到2003年的39%;生活用水的比例由8%增加到35%;工业用水量比例有所减少。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一、北京市水资源(一)北京市水资源概况1.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5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
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百位之后。
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一千立方米的下限。
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2.北京的水资源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
北京市平均年降水量为64O毫米左右,一般干旱年景的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特别干旱的年份在30O毫米以下。
北京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
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7O0公里,同属海河水系。
北京在平水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47.6亿立方。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3.北京的地下水源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
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
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近年来,北京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调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为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4.北京的城市生活水源北京市区的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有7座自来水厂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有2座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其供水能力约各占50%。
密云、怀柔水厍是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密云水库是一座特大型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约188平方公里。
2023年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水资源供应情况2023年,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主要依赖于几个渠道:1. 水库蓄水:北京市拥有多个水库,如太坡水库、潮白河水库等。
这些水库通过蓄水和调度,为北京市提供了一部分的水源。
2. 河流引水:北京市通过引水工程,从周边河流如黄河、潮白河等取水。
这部分水源在满足城市用水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3. 水厂取水:北京市的水厂通过水源地取水,进行处理后供应给市区居民和工业企业。
水厂起到了重要的水资源供应作用。
水资源利用情况北京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 居民用水:北京市的居民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用水量也相应增加。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北京市一直在推行节水意识教育和水资源管理政策。
2. 工业用水:北京市的工业企业也是水资源的重要消耗者。
随着工业生产的增加,工业用水需求也在上升。
因此,加强工业用水的节约和管理是必要的。
3. 农业用水:尽管北京市的农业用水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考虑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的水分需求。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和保护水环境,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1. 推行水资源管理政策: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包括水价管理、水资源税收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2. 加强水环境保护:北京市加强了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包括水域治理、湿地保护等。
通过提升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推动节水意识教育:北京市积极推动节水意识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和企业的节水意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未来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北京市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1. 水资源供应压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压力将继续增大,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
2. 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
北京市需要加大对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力度,保障水环境的质量。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2012)一、北京市水资源基本情况北京境内由西向东共分布有5大水系,分别是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河蓟运河水系。
除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外,其他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
为了支撑不断扩大的用水需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北京就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务建设。
先后建设了88座水库,300余座大中型闸坝,30多座大中型自来水厂,30多座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历了30多年长期、快速的发展时期。
跨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以成功举办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标志,北京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跨上了新的台阶。
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京的水资源就处于长期入不敷出的状态: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连续干旱更加剧了北京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为保障城乡用水需求,我们不得不大量动用水库蓄水和超采地下水,付出了巨大的水资源代价。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务部门积极应对持续干旱,努力挖掘水资源潜力,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由于自然禀赋不足、连年干旱和用水需求的刚性增长,北京的水资源短缺矛盾越来越突出。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
以下四方面来看北京的水资源状况:(一)天然降水和水资源形成情况首先,从天然降水和水资源形成情况分析。
北京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降水特点:年内6月-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的几场暴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积水。
降水年际间丰枯交替,连丰、连枯时有发生。
最大年份降水量是最小年份的近4倍。
水资源:根据最新水资源评价成果(1956年-2000年),全市降水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为37.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7.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5.6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9亿立方米)。
北京市的水资源概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望。
然而,这座繁华的城市在水资源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且年际变化较大。
这就使得北京的水资源在供给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从水资源的总量来看,北京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匮乏。
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
这意味着北京的水资源供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北京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其中,一些主要河流如永定河、潮白河等,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水量变化较大。
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河流的生态流量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
地下水是北京重要的供水水源之一。
然而,长期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这不仅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为了保障城市的用水需求,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水源涵养方面,加大了对山区森林和植被的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同时,加强了对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北京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引入长江水,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此外,还加强了污水处理和回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将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用水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北京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设定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目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推广节水器具和技术,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
然而,北京在水资源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气候变化也可能给水资源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此外,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和监管。
北京市水资源调查报告一、调查原因水是人类生命之源,离开水任何人,不,是任何生命都不能存活,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份调查报告就是送给那些不真心水资源的人,来警示他们要珍惜水资源。
二、网上调查1、世界水资源含量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
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
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2、中国水资源含量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三、调查结果我调查了四个社区的四个家庭的月用水量(包括我们家每个社区一个,分冬夏)。
我家张阿姨家郭叔叔家徐奶奶家冬季月用水 4 5.5 3.5 8.5夏季月用水 6.5 7.5 6 12家庭人数 3 3 2 5我家预期月份接受了社区的环保节水倡议,我调查了开始节水前和节水后用水量对比。
四、提倡所以在这里,我提倡大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不要在浪费水了,把水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人,也许着要把洗脸洗脚的水省下来,把淘米的水拿去浇花,就能为子孙后代造福。
北京的水资源状况一、北京水资源基本状况1、北京因水而建都。
北京是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
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
199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5.8亿立方米。
北京水资源的特点:※北京属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气候,水资源严重不足。
※年际变化大。
如1959年降雨量达1406毫米,而1993年却只有400毫米。
※降雨多集中在6-8月,往往形成地表径流,不易补充、涵养地下水。
3、北京的五大水系: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
共有大小河流100余条,全长2700多公里。
有大小湖泊、水库120余座。
4、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
若世界人均一杯水,我国人均只有这杯水的1/4,北京人均只有这杯水的1/32。
5、北京城市生活水源:北京市区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40%来自地下水,60%来自地表水(地表水主要是密云水库的水)。
99年夏天用水量高峰达244万立方米/日,差一点就不够用了。
官厅水库原是为北京提供饮用水的,由于近20年来水量大量减少,水质受到上游河北张家口一带工业的污染,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再向市区供饮用水,而做工农业用水。
二、北京用水特点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194L /人· d,增加到2003年的316L /人· d,年增长率2.2%。
工业用水呈现负增长趋势。
万元产值用水量由1980年的279m 3 /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21m 3 /万元,万元产值用水量的下降率11%。
农业用水由1980年的31.8亿m 3 降到2003年的13.66亿m 3 ,降低了57%。
2003年用水总量35亿m 3 ,比1980年降低了27%。
用水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用水比例由1980年的65%下降到2003年的39%;生活用水的比例由8%增加到35%;工业用水量比例有所减少。
北京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压力实证分析概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大城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市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本文将对北京市的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证数据进行水资源压力的定量分析。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北京市的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是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最少的城市之一。
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7.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16.6亿立方米,总量有限。
水资源利用北京市的水资源主要供应于地下水和引水工程。
地下水主要利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而引水工程则主要是调水南水北调工程。
此外,北京市还大力节约使用水资源,推广水资源回用。
水资源供需矛盾由于北京市的人口增长快速和工业发展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北京市面临着水资源供应紧张的情况。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市水资源压力实证分析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北京市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GDP不断增长。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对水资源的更多需求,例如工业用水、农业灌溉水、生活用水等,导致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
水资源污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市的水资源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排放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使得水资源净化成本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数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北京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虽然政府大力倡导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广水资源回用等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浪费和低效的现象。
比如,农业灌溉中存在着浪费严重的情况,城市生活用水中的浪费也较为常见。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北京市的经济不断发展,水资源压力将继续加大。
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必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水资源污染,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
结论北京市的水资源现状较为严峻,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回用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北京市水资源(一)北京市水资源概况1.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5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
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百位之后。
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一千立方米的下限。
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2.北京的水资源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
北京市平均年降水量为64O毫米左右,一般干旱年景的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特别干旱的年份在30O毫米以下。
北京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
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7O0公里,同属海河水系。
北京在平水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47.6亿立方。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3.北京的地下水源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
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
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近年来,北京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调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为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4.北京的城市生活水源北京市区的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有7座自来水厂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有2座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其供水能力约各占50,。
密云、怀柔水厍是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北京缺水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缺水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众多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球人口密集的城市之一,北京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
本报告旨在分析北京的缺水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缺水现状水资源供给紧张目前,北京的主要水源是由南水北调工程引入的外部水源。
然而,受到气候变化和水资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供给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北京周边的自然水源有限,不足以满足该市庞大的人口需求。
地下水资源过度采集由于地下水资源对北京的供水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北京一直依赖于地下水抽取。
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质量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的加剧,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在北京市,城乡供水差距较大。
城区供水相对较稳定,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长期的不足。
此外,一些部门和行业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未能合理利用和管理。
影响因素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北京的降雨量和水源的可用性受到影响。
研究表明,北京的降雨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降雨变得更为集中,可能导致干旱和水灾的风险同时增加。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用水需求的增加。
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很多地表水被覆盖,影响了水资源的补给。
另外,城市排水系统未能有效处理废水,导致水资源被浪费。
水资源管理不善北京的水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相关部门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使得部分企业和个人乱排污水,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应对策略多元化水资源供应为了解决北京的缺水问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水资源供应策略。
除了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开启更多的水源引入通道,例如卫星云水系或地下水回灌等。
此外,可以增加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的灵活性,确保可持续供水。
加强水资源节约和管理水资源的节约和管理是缓解北京缺水问题的关键。
应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制定和实施,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现状、问题及建议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再生水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可以将废水经过处理和净化后再次利用。
然而,目前北京市再生水利用仍面临许多问题,影响了再生水利用的规模和效果。
本文将分析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回顾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的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北京市自1979年开始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至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再生水利用的典范之一。
截至2019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率已经达到30%,使得再生水占总用水量的一部分。
再生水主要被用于市政供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等领域。
北京市再生水厂通过对废水的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等工艺,生产出水质优良、可供多个用途的再生水。
然而,北京市再生水利用仍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再生水在公众中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由于公众对再生水的了解不深,以及对再生水安全性和水质的担忧,许多人对再生水的使用持怀疑态度。
其次,再生水利用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
尽管北京市有一些政策和法规来推动再生水利用,但仍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实施细则。
再者,再生水的价格较高,限制了一些用户的使用意愿。
再生水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济支持,导致再生水的价格相对较高,使得一些用户对再生水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改进北京市的再生水利用。
首先,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再生水的认识和接受度。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再生水技术展览、开展再生水知识普及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再生水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增加公众对再生水的信任。
其次,完善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明确的再生水利用政策,包括明确的再生水利用目标、法规框架和实施细则,以便规范再生水的生产和使用,并提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再生水。
此外,需要进一步降低再生水的价格,提高再生水利用的经济效益。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摘要: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更是一个国家或城市工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水资源不光在我们生活中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水资源短缺更会严重的阻碍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市,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经济飞速发展既仰仗日益月新的科技进步,同时更依赖于充沛的自然资源。
就拿水资源来说,北京市全年用水总需求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长期超载令人担忧。
因此,水资源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旨在定量评价判定出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并对北京的水资源短缺做出大略的等级划分,并根据近些年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现象对未来的短缺风险进行初步的预测。
对水资源,本文将各风险因子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来水方面,来水主要有;陆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和降雨可利用部分和再生水。
另一方面,用水方面则主要有工农业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与生活用水。
本文将利用1979年到2000年北京市各部分占用水量及来水量占总用水量和总来水量的比例之间作比较,利用最小二乘法和曲线拟合的方法给出风险因子的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识别出主要风险因子。
然后用函数以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模糊性,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和灰度预测,对水资源短缺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和评估。
并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情况做出大致的等级划分,同时建立基于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北京市水资源利用状况提出建议和改革方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根据预测结果给出了个人对风险的等级划分,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北京市目前正处于三级风险状态,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可能风险级别达到更高。
最后,本文根据预测结果对北京市水资源管理和使用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希望能改善北京市的水资源现状,使首都经济和社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风险因子,线性回归,最小二乘,等级划分,灰度预测,曲线拟合,风险规避,1,问题的重述北京市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大城市之一,其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的1/30,属于重度缺水区,紧急严重的缺水状况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感到烦恼,而且也阻碍工农业等经济的发展。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 585mm , 年均降水总量 98.28亿 m3, 形成地表径流 17.72亿 m3, 地下水资源 25.59亿 m3,当地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 37.39亿 m3。
境内五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其他四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多年平均入境水量 16.06亿 m3,出境水量 14.52亿 m3。
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 属 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 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 300立方米, 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 1/8, 远远低于国际人均 1000m3的缺水下限。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200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 35亿 m3,地表水、地下水、其它水源用量分别为
8.33、 25.42、 1.25亿 m3,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 24%、 73%、 3%。
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 7.96、 12.43、 13.66、 0.95亿 m3,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 23%、 35%、 39%、 3%。
地下水长期超采,使用率由 2000年的 67%上升到 2003年的 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 1.29米,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 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 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2、用水特点
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上升趋势, 由 1980年的 194L/人 ·d , 增加到 2003年的
316L/人 ·d , 年增长率 2.2%。
工业用水呈现负增长趋势。
万元产值用水量由 1980年的 279m3/万元下降到 2003年的 21m3/万元,万元产值用水量的下降率 11%。
农业用水由 1980年的 31.8亿 m3降到 2003年的 13.66亿 m3,降低了 57%。
2003年用水总量 35亿 m3,比 1980年降低了 27%。
用水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用水比例由 1980年的 65%下降到 2003年的 39%;生活用水的比例由 8%增加到35%;工业用水量比例有所减少。
环境用水在总用水中所占比重很小, 2003年仅占全市总用水量的 3%。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表明, 近些年表面上的水资源供需水平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3、节水潜力
北京市万元 GDP 取水量由 1995年的 322m3/万元下降到 2002年的 108m3/万元, 我国平均水平的 23%, 在国内属领先水平,只低于天津市。
但与国外节水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市区生活用水中,公共建筑用水占 55%,公共建筑用水构成中机关、院校、部队、宾馆饭店、医院用水量所占比例较高,还有节水潜力。
居民住宅节水中淋浴及个人洗漱、冲厕、衣物洗涤及市政绿化节水潜力较大。
工业节水方面,工业用水量和增加值投入产出较好的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产业;较差的产业是冶金、石油化工和建材产业;市区一般工业用水结构中,高耗水行业还占据一定比例。
从节水潜力看,电力行业用水,复用率提高的潜力已不大,但万元产值用水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冶金行业节水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机电、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具备较高节水水平,节水潜力不是很大,在复用率上还有一定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