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37
第九章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学教学案例公共政策2009-04-29 12:11:07 阅读10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经适房遭遇叫停尴尬,合适时候不如理性退出案例内容:近日,河北、辽宁、山东等地先后停建经济适用房,一改过去“重经济适用房轻廉租房”的做法,纷纷提出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解决低收入者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宁等城市拟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并轨”,逐渐减少经济适用房建设、分配规模。
为此,12月10日晚上,中央二套《今日观察》栏目就此话题进行了讨论。
“经济适用房遭遇尴尬,是生不逢时,还是本身定位就错了?”就此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表示,经济适用房是用市场手段来做计划思维的事情,实际上是在赠送一段时间内的产权,是一种公共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而对于经济适用房将何去何从,栏目评论员表示,经济适用房作为政府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过渡性产物,当经济适用房不再“经济”,与其遭遇尴尬,不如在合适的时候理性退出。
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仍然需要寻找新方式解决。
解读:一项好政策,如果选错了对象,那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不会好到哪里去。
“经济适用房”的尴尬由此而生,它兼具“商品”和“福利”的两面性,结果却让它里外都不是人:作为“福利”,它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政策对象的承受力;而作为商品,它却很难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这样的“怪胎”自然应该消失,这是一个常识,可惜总是被当政者忽视。
最后的征收与农业税政策的终结案例内容:2005年12月29日下午3时零4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以162票赞成、1票弃权、0票反对顺利通过了关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历史的分水岭,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2006年第一天开始,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娘国税”——农业税。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A.均衡状态B.调整状态C.终结状态D.非均衡状态【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稳定的含义。
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公共政策稳定是指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
2.政策稳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A.政策断裂B.政策僵化C.政策均衡D.政策失效【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稳定的消极意义。
政策稳定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其消极意义表现为: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D.政策变动都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析】C4.公共政策调整当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是A.方案调整B.关系调整C.措施调整D.目标调整【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措施的调整。
政策措施是指实施政策方案的具体步骤、手段和方法。
政策措施的调整是政策调整当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
5.下列属于政策调整的特点的是A.激进性B.渐进性C.断裂性D.突变性【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调整的特点。
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
政策调整具有渐进性、局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6.在我国,决策权在党和政府之间的移植是政策调整的A.主体调整B.客体调整D.方案调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之一——政策主客体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目标调整、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措施调整、政策关系调整和政策主客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