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海地区东周墓群发掘报告(曹建恩)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34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简单概括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综合呈现。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下面,我将围绕“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简单概括”展开讲述。
第一步: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明迈向成熟的时期。
先秦时期历时约两千年,分为夏、商、西周、东周四个时期。
主要包括王道政治、礼乐文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
第二步: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
汉朝时期,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推广科举制度,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统治。
第三步: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三个时期,分为三个时期,从220年到589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风云人物和思想家,如孙权、刘备、诸葛亮、老子、庄子等。
这段时期的文化主题则是生存、奋斗和超越。
第四步: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四个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富强、开放的时期,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融合的辉煌时代,世界称之为"唐代之治"。
其思想主题主要是儒家思想,以礼、乐、学为核心,形成了唐代的文化传统。
第五步: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五个时期。
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
元朝则是外族政权,元代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杂牌风格的文化。
思想主题则以庄、老、心学和禅宗为主。
第六步: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时期。
这两个时期,虽然时代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封建主义发展的收官之作,肩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
思想主题主要是儒学,在清朝,科举考试以及授衔制度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作用。
欧阳总创编 2021..02.13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社会组织生活: 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尧、舜、禹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夏 商 周 东周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生产力的发展1 战国时期,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______________, 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_______ 国郡守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修的_____________, 是世界上著名的___________工程。
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欧阳总创编 2021..02.13变革。
(如: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一些奴隶主开垦出大量土地并将土地出租,转化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也转化为农民。
)(显然,以土地私有制,分封制为核心的奴隶制度不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改革就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度,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国后期各国都掀起了变法运动,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3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4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欧阳总创编 2021..02.13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经济上: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文化上:统一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第1课中国最早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人类
第4课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统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统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优质资料精心挑选
11
部编版历史精品资料。
部编七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第1课中国最早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人类
第4课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统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统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唐县淑闾东周墓葬发掘简报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县文物保管所来源:《文物春秋》 2012年第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唐县文物保管所2(1.河北石家庄 050031; 2.河北唐县 072350)【关键词】河北唐县;淑闾;东周墓葬【摘要】2006年5-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中,对唐县在淑闾遗址的三座东周墓葬进行了发掘。
墓葬保存完整,出土遗物种类较多,为冀中地区东周时期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淑闾遗址位于唐县高昌镇淑闾村西至唐县城北的一座兵营(汽训队)之间,向南延伸越过村西南的唐河灌渠。
2006年5-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淑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4006平方米,分为Ⅰ区、Ⅱ区、Ⅲ区。
其中,Ⅰ区发掘面积最大,发现夏、东周、汉等多个时期的遗存,东周遗存中有3座墓葬较为重要,现予以刊布。
墓葬位于唐县高昌镇淑闾村西0.7公里处,北距峪山(属太行山)约1.5公里,西南距唐县县城1公里,南距唐河灌渠0.1公里(图一)。
一、墓葬形制三座墓葬均开口于②层下,形制大体相同,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小型墓,长2米左右,宽1米左右。
自南向北分别为M1、M2、M3,大体呈西南—东北向排列,间距30~50米。
M1位于Ⅰ区东南部,探方N105E104西北角,头端上部被H83打破,同时打破H84。
方向95°。
墓口距地表0.6~0.7米,长2米,宽1.2米;墓底与墓口长度相同,宽1.1米,深2米。
墓圹填土为花土,土质松软,未经夯打。
葬具为一棺,长约1.4米,宽约0.55米,残高0.45米,棺板厚5厘米。
棺内人骨架一具,已严重腐朽为粉末状,性别年龄不详,仰身屈肢,面向南,双腿蜷曲偏向北侧。
棺内无随葬品。
墓圹东壁偏南处有一头龛,宽30~35厘米,高30.8厘米,深20厘米,距墓底40厘米,内放置陶鬲、陶罐各一(图二)。
M2位于Ⅰ区东部,探方N111E106西北部,头端东南角被H125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