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23
心包积液每日放液标准
心包积液是指在心脏外围的心包腔内积聚过多的液体。
在临床上,心包积液的治疗通常包括放液,即通过心包穿刺抽取积聚在心
包腔内的液体,以减轻压力和改善心脏功能。
放液的标准通常取决
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但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会被
考虑:
1. 心包积液的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心包积液的量和对心脏功
能的影响来决定是否需要放液以及放多少。
通常来说,如果心包积
液严重影响了心脏功能或者导致了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等,放
液就会被考虑。
2.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
呼吸困难、胸痛、心率、血压等,来判断是否需要放液以及放多少。
3. 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心包积液可能是多种心脏疾病或其他疾
病的表现,如心脏衰竭、炎症性疾病、肿瘤转移等。
医生会根据患
者的病因和病情来决定放液的标准。
4. 患者的耐受性,放液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耐受性,避免出
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因此,放液的速度和量也会根据患者的耐受性来调整。
总的来说,放液的标准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放液过程需要严格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轻症状。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心包积液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心包积液心包是由脏层和壁层组成的一圆锥形浆膜囊,它包绕着心脏和大血管的根部,壁层和脏层心包之间的潜在腔隙为心包腔。
正常心包腔内有15 ~ 30 ml液体,起润滑作用以减少壁层与脏层心包表面的摩擦。
当心包腔内液体的聚集超过50 ml则为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可高达8 ~ 15%。
引起 心包积液的疾病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既可以原发于心包组织本身,或继发于临近组织器官疾病,也可以是全身系统疾病的表现之一。
心包积液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因心包积液的增长速度与量的不同, 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异。
心包积液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和排除 积液以解除心脏压塞症状。
病因与病理生理心包积液是心包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可出现于所有急性心包炎中,为壁层心包受损的反应。
多种致病因素可引起心包积液,常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由临近组织病变蔓延而来。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心肌梗死、外伤及与心脏手术有关的心包切开后、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放射、药物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的心包积液等(见表)。
恶性心包积液多由心包转移癌所致。
心包原发恶性肿瘤罕见。
人体任何系统的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到心包,以肺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者为常见。
心包积液可根据病因、积液性质和病理发展阶段作出分类。
按积液性质可分为血性、乳糜性、胆固醇性和脓性等。
按发生机制可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心包积液。
根据病理的演变可分为纤维蛋白性、浆液纤维蛋白性、化脓性等。
正常心包内压力是零或负值。
如积聚较多液体时,心包腔内压力会升高,可以产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当液体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限制心脏的扩张,降低心肌的顺应性,显著妨碍心脏舒张期的血液充盈,从而导致心搏量降低。
每搏量的下降最初由反射性的增加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张力而代偿。
静脉压的升高以增加心室的充盈;心肌收缩力的增强和心率的加快以增加心排出量;收缩周围小动脉以维持动脉血压。
心包积液化验的项目
心包积液是一种在心包腔内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状态。
正常情况下,心包腔内含有少量的液体(约15-50毫升),起到润滑和减少心脏运动摩擦的作用。
当液体积聚量过多时,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心包腔积液化验的项目和临床意义
1、颜色:
正常:淡黄色
①红色:可呈淡红色、暗红色或鲜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结核、肿瘤、内脏损伤、出血性疾病等。
②脓性白色:见于化脓性感染若伴有恶臭气味,提示多为厌氧菌感染。
③绿色: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④草黄色:多见于尿毒症引起的心包积液。
⑤黄色: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⑥黑色:提示曲霉菌感染
2、酸碱度
正常:PH>7.4
pH<7. 4:见于风湿性、结核性、化脓性、恶性肿瘤性、尿毒症性心包炎,恶性肿瘤性、结核性积液的 pH降低更为明显。
3、白细胞
正常:WBC<100×10⁶/L
白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性、结核性或肿瘤性心包炎。
白细胞分类细胞较少,以淋巴细胞和间质细胞为主: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感染、结核性病变,早期、肺梗死、膈下脓肿等;
②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病毒、肿瘤、结缔组织病,风湿性胸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尿毒症所致的心包积液等;
③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浸润浆膜引起的积液;
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或真菌感染,过敏综合征、药物反应、风湿病、间皮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间皮细胞增多:提示浆膜受刺激或浆膜损伤。
4、葡萄糖
正常范围:3.6-5.5mmol/L
葡萄糖含量降低:见于细菌性、结核性、风湿性病变或恶性肿瘤。
心包积液定量诊断依据、出现部位及影像表现
诊断依据:心包腔出现液性暗区,脏壁两层心包分离。
在一些正常人,微量心包积液经常见到,大多无重要病理意义,不宜轻易下急性心包炎的诊断。
心包积液的定量主要根据出现的部位和宽度粗略定量:微量:30—50毫升,左室后壁,0.5cm。
少量:50—200毫升,左室后壁,1.0cm。
中量:200—500毫升,后壁1.0~2.0cm,前壁0.5~1.5cm.
大量:500毫升以上,前壁大于2.0cm,后壁大于1.5cm。
心包积液的性质分为浆液性、纤维性、化脓性、血性等,根据超声区别性状是不现实的。
浆液性暗区纯净;纤维性可出现条带样回声;化脓性可出现片状、絮状回声;血性可出现点状弱回声。
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的Light标准是用来鉴别心包积液是渗出液(Exudate)还是漏出液(Transudate)的一组临床指标。
这些标准由美国医生E. Light在1972年提出,因此被称为Light标准。
心包积液的Light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蛋白质浓度:心包积液的蛋白质浓度通常高于血清蛋白质浓度。
如果心包积液与血清蛋白的比值大于0.5,这通常表明积液为渗出液。
2. 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心包积液的乳酸脱氢酶浓度通常高于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浓度。
如果心包积液与血清LDH的比值大于0.6,这通常表明积液为渗出液。
3. LDH水平:心包积液的LDH水平通常超过血清LDH正常值上限的2/3。
如果满足这个条件,也通常表明积液为渗出液。
如果心包积液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标准,它通常被诊断为渗出液。
渗出液通常与炎症或其他病理过程相关,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
相反,漏出液通常与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相关,这些疾病导致血浆蛋白和液体渗出到心包腔内。
需要注意的是,Light标准主要用于鉴别胸腔积液的性质,而不是心包积液。
对于心包积液的诊断和评估,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多种方法。
如果怀疑心包积液,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女性心包积液常见原因
心包积液是指心脏外围的薄壁袋状结构心包内积聚的液体,该疾病容易出现在女性身上。
心包积液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如下:
1.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创伤性心肌损伤等,这些病症都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脏的负荷增加。
当负荷增加时,心脏将会释放更多液体,这就会导致心包积液。
2. 感染:心包积液也可能是由于身体内部的感染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会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去攻击病原体,并产生大量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
这些白细胞将在心包中积聚,最终导致心包积液。
3. 药物: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心包积液。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胰岛素、某些抗生素等,可能会引起心脏肌肉水肿,进而导致心包积液。
4. 类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身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
类风湿性疾病患者中心包积液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可以伴随心包炎等症状。
5.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导致心包积液,包括恶性肿瘤、肝病、肾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6. 外伤:身体的外伤也是导致心包积液的原因之一。
当身体遭受外伤后,心包内可能会产生出血以及其他损伤,从而导致液体积聚。
7. 其他因素:除上述原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以导致心包积液,如肺气肿、胸膜炎、心包炎等等。
总之,心包积液是一种危险且难以忽视的疾病。
当出现心包积液时,应尽早去医院进行诊治。
在确定病因后,医生会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以尽可能快速地解决病情,同时减轻患者的不适。
超声通过测量心脏各室壁周围的液体前后径进行心包积液的定量诊断,一般将其分为少量、中等量、大量和极大量。
1.少量心包积液:于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约3mm~5mm,液体量约50ml~200ml,出现部位仅见于左室后下壁和房室沟处。
2.中量心包积液:于右室前壁前方和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分别约2mm~5mm和5mm~10mm,液体量约200ml~500ml,于心脏周围可见液体聚集,以左室后下壁区域为主。
3.大量心包积液:于右室前壁前方和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分别约5mm~15mm和10mm~25mm,液体量约500ml~1000ml,超声可见心脏“摆动征”。
4.极大量心包积液:于右室前壁前方和左房后方及左室后壁后方测量液体前后径,前两者约15mm~40mm,后者约25mm~60mm,液体量约1000ml~4000ml,液体包容整个心脏,明显心脏“摆动征”,常发生心脏压塞。
发现心包积液,要遵医嘱进行检查及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心包积液最快消除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心包积液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加速液体的吸收。
医生
可能会开具利尿剂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从而减轻心包腔内的压力,促进心包积液的消除。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开具其他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防止感染或减轻症状。
其次,对于中度或重度心包积液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心包腔穿刺
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胸部插入针管,将心包腔内的多余液体抽出,从而减轻心包腔内的压力。
此外,心包腔内置管术和心包腔腔内药物注射等手术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消除心包积液。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方法来加速心包积液的消除。
例如,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包积液的吸收。
此外,饮食上要注意控制盐分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以减少体内水分潴留,有利于心包积液的消除。
总之,针对心包积液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辅助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消除心包积液,减轻症状,恢复健康。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心包积液名词解释
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心包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心包积液可见于渗出性心包炎及其他非炎症性心包病变,通常可经体格检查与X线检查确定。
当心包积液持续数月以上时,便构成慢性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的意思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心包分泌的液体过多,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心包里面都会存在少量积液,但是如果积液过多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休克。
引起心包积液的病因可能与心脏等方面的疾病有关,比如心包炎。
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通过心包穿刺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心包积液量,缓解不适症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戒烟戒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过度劳累。
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心包积液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大部分心包积液由于量少而不出现临床征象。
少数病人则由于大量积液而以心包积液成为突出的临床表现。
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可高达8.4%。
大部分心包积液由于量少而不出现临床征象。
少数病人则由于大量积液而以心包积液成为突出的临床表现。
当心包积液持续数月以上时,便构成慢性心包积液。
导致慢性心包积液的病因有多种,大多与可累及心包的疾病有关。
心包积液的常见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者包括结核、病毒(柯萨奇、流感等病毒)、细菌(金葡菌、肺炎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霉菌等)、原虫(阿米巴)等;(2)非感染者包括肿瘤(尤其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纵隔肿瘤等)、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心脏损伤或大血管破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减、尿毒症、痛风等)、放射损伤、心肌梗死后积液等。
大多数心包积液顽固难治,难以彻底根除。
明确病因,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可使心包积液缓解或根治。
本病病人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以更年期为多。
病人常能参加日常工作而无自觉不适。
出现症状时多表现为气短、胸痛。
有些病人在病程早期出现心包堵塞的症状,又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减轻乃至消失。
本病有不少是在例行体检时被发现,易被误诊为心脏扩大。
由于几乎不存在急性心包炎的病史,因而往往无法确定本病发生的时间。
本病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耐受性。
由于心包积液是逐渐增加,心包容量对积液的增长已有一定的适应,这使得大量心包积液的聚积只引起轻度的心包内压增加,表现为非限制性心包积液,因此心包堵塞很少或几乎不发生。
只有当心包积液突然急剧增长时,心包的适应性扩张低下积液的增加,表现为限制性的心包积液,才有可能出现心包堵塞。
曾有过心包积液自行消失的报告。
但由于这可能与病因治疗有关,因而对慢性特发性心包积液时是否会有积液自行消失仍不能确定。
本病尚缺乏精确而统一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