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的诊断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45
心包积液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心包积液的治疗方法,治疗心包积液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心包积液应该吃什么药。
*心包积液怎么治疗?*一、西医*1、内科治疗对于治疗方案缺乏统一的意见,大多取决于治疗者的个人经验。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激素、抗炎药、抗结核药以及其他病因治疗。
在没有症状时也可以不用药物而予以观察。
心包穿刺可减轻症状,可抽取心包内液进行分析以助于诊断和治疗,但其本身的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已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2、外科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已有的或可能发生的心包堵塞,清除心包积液,减少心包积液复发的可能,防止晚期心包缩窄。
本病在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心包引流及心包切除。
1.经剑突下心包引流操作简便迅速、损伤较小、近期效果明确,肺部并发症较少,适宜危重病人、高龄病人;但术后心包积液的复发率较高。
为减低复发率,可增加心包切除的范围。
经剑突下心包引流的方法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在本世纪70年代始将其称为心包开窗。
然而,心包开窗的治疗机制,只是近数年才得以明悉。
研究表明,在持续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心外膜与心包之间出现纤维粘连,心包腔消失,是心包开窗具有长期疗效的原因。
经剑突下心包引流的技术:切口起自胸骨下端并向下延伸,共长约6~8cm。
正中切开腹白线上段,显露并切除剑突。
钝性分离胸骨后壁与心包前壁之间的疏松组织。
以外牵开器显露上腹部切口,以一直角拉钩拉起胸骨下端。
切开心包前壁,吸除心包内液。
将心包切除约3cm×3cm,完成心包开窗。
经切口旁另作一小切口放置心包引流管。
缝合切口。
心包引流管留置4~5d。
2.经胸心包部分或完全切除、胸腔引流本方法引流完全,复发率低。
由于切除了较多心包,减少了产生心包积液和产生心包缩窄的根源,因此手术效果确切可靠。
但手术损伤较大,可能出现肺部及切口并发症。
心包部分或全部切除的手术操作:可经胸骨正中切口,亦可经做左前或右侧开胸。
⑴部分切除:上方起自心包在大血管的反折处,下方近膈肌;左右向两侧切除达两侧膈神经前方1cm。
心内科心包积液疾病中医诊疗思维一、不伴心脏压塞的心包积液(一)病因正常心包腔有20~50mL液体,为血浆的超滤液,大于50mL称为心包积液,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
渗出液包括浆液纤维蛋白性(蛋白浓度2~5g/dL)、化脓性、浆液血性(血细胞比容约10%)、血性(血细胞比容>10%)。
另外还有胆固醇及乳糜性积液。
渗出性心包积液常见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结核、肿瘤、放射治疗及创伤等。
药物和结缔组织病、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和Dressler综合征等也占一定比例。
艾滋病是新出现的心包积液的原因。
(二)诊断1.临床表现心包积液的症状和体征与积液增长速度、积液量和心包伸展特性有关。
少量心包积液,增长速度慢,心包腔内压力升高不显著,可无任何症状。
大量心包积液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可产生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呃逆等。
心包积液少于150mL可无阳性体征。
积液量多时,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底部浊音界卧位时增宽,坐位时缩小,呈三角形;心尖冲动消失;听诊心音低而遥远或有心包摩擦音;左肩胛角下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称为Ewart征,为心包积液压迫左下肺叶所致。
2.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包积液诊断极有价值,积液超过50mL即可发现,小量心包积液以M型超声心动图像较清晰。
由于心脏形状很不规则,心包积液分布也不均匀很难精确计算,为临床需要分为小、中和大量心包积液。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少量积液的液性暗区在左室后外侧壁及心尖;中量积液扩展到后壁,暗区大于1cm,特别在收缩期;大量心包积液右心室前壁见暗区,右房受压,在心动周期中暗区围绕心脏。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示心包有无粘连,有无分隔性积液,还能观察到心包厚度及心内结构,心脏大小,确定心包穿刺位置。
3.胸部X线检查心包积液在250~300mL时,心影可在正常范围,中至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影普遍向两侧扩大,心脏正常弧度消失,上腔静脉影增宽,主动脉影变短,呈烧瓶状,心脏搏动明显减弱,肺野清晰。
心包积液每日放液标准
心包积液是指在心脏外围的心包腔内积聚过多的液体。
在临床上,心包积液的治疗通常包括放液,即通过心包穿刺抽取积聚在心
包腔内的液体,以减轻压力和改善心脏功能。
放液的标准通常取决
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但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会被
考虑:
1. 心包积液的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心包积液的量和对心脏功
能的影响来决定是否需要放液以及放多少。
通常来说,如果心包积
液严重影响了心脏功能或者导致了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等,放
液就会被考虑。
2.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
呼吸困难、胸痛、心率、血压等,来判断是否需要放液以及放多少。
3. 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心包积液可能是多种心脏疾病或其他疾
病的表现,如心脏衰竭、炎症性疾病、肿瘤转移等。
医生会根据患
者的病因和病情来决定放液的标准。
4. 患者的耐受性,放液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耐受性,避免出
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因此,放液的速度和量也会根据患者的耐受性来调整。
总的来说,放液的标准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放液过程需要严格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轻症状。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心包积液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心包穿刺术的详细操作步骤心包穿刺术是一种诊断和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
通过将穿刺针或导管置入心包腔,抽吸积液来缓解症状、协助诊断和治疗。
此外,心包穿刺还可以帮助了解心包积液的性质,确定心包炎的病因。
心包穿刺必须在无菌技术下进行,穿刺部位应该选择离心包最近的位置,并且使用超声心动图来确定穿刺方向和部位。
穿刺部位常用的有剑突下和心尖部。
在穿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刺破心房、心室或冠状动脉,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心包穿刺术的适应证包括心脏压塞症状、协助诊断和心包腔内给药治疗。
禁忌证则包括出血性疾病、感染和不能很好配合手术操作的患者。
在进行心包穿刺术前,需要进行药品、器械和心脏监护仪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同时还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协助确定穿刺部位和进针方向。
心包穿刺术的操作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穿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生命体征的变化,避免出现并发症。
首次抽液量以100 ml左右为宜,以后每次抽液300~500ml。
3.穿刺针进入心包腔的方法有三种:剑突下穿刺、心尖部穿刺和超声定位穿刺。
在剑突与左肋弓夹角处进针,穿刺针与腹壁呈30°~45°,向上、向后并稍向左侧进入心包腔后下部;在左侧第5肋间或第6肋间部位进针,沿肋骨上缘向背部并稍向正中线进入心包腔;沿超声确定的部位、方向及深度进针。
4.进针缓慢,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提示穿刺针已进入心包腔。
如有心脏搏动撞击针尖感觉时,应稍退针少许,以免划伤心脏,同时固定针体并送入引导钢丝。
观察有无早搏,如有较多早搏,可疑进入心腔。
5.扩张器扩张皮肤,沿钢丝送入单腔或双腔深静脉管。
注意尾端钢丝露头固定,以免钢丝带入。
退出导丝,观察引流效果,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导管的位置,保证引流通畅。
首次抽液量以100 ml左右为宜,以后每次抽液300~500 ml,避免抽液过多导致心急性扩张。
6.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面色、心律、心率变化,如有虚脱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穿刺,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并给予适当处理。
心包积液临床路径表单(2010年版)心包积液诊断
- 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检
- 心电图
- 胸部X线
-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 心包积液穿刺
心包积液治疗
- 心包积液引流
- 症状缓解后确定病因
- 心血管药物治疗
- 抗生素治疗
- 心包炎抗炎治疗
- 心包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 心包积液有明确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
心包积液复查
- 复查症状和体征
- 复查心电图
- 复查胸部X线
- 心包积液存在异常时定期超声检查
- 心包积液性质改变或复查异常时再行心包积液穿刺
特殊情况处理
- 心包积液存在明确感染时,应及时处理感染源
- 心包积液引流并无改善或反复引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 心包积液为大量、累及心脏功能、影响心肺功能或伴有心包缩窄时,应进行心包腔镜下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 心包积液引流过程中注意避免穿刺相关并发症
-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持续监测心功能和心电图
- 注意患者情绪波动和休息
- 重视心包积液引流管道畅通及自激自洁功能
- 重视肿胀消退过程中的引流管麻痹
-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饮食调理和营养支持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适当的液体管理和调控
-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预防复发
- 密切关注并预防并发症
- 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复查
请注意,本路径表单为2010年版,部分内容可能与最新版本的临床路径有所不同。
具体治疗方案请根据医生建议执行。
心超心包积液诊断标准
心包积液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心包积液量进行判断。
通常,少量心包积液的液体量在100毫升以内,中量心包积液的液体量在100-500毫升之间,大量心包积液的液体量超过500毫升。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来诊断心包积液,并根据超声结果测量心包腔液体前后径进行定量诊断。
具体标准如下:
1. 少量心包积液:心包腔液体前后径在3-5毫米之间,仅见于左心室后下壁和房室沟。
2. 中量心包积液:心包腔液体前后径在2-5毫米左右,主要出现在心脏周围,以左心室后壁区域为主。
3. 大量心包积液:心包腔液体前后径在5-10毫米之间,出现心脏摆动征象,最大径超过2厘米,总量超过500毫升。
需要注意的是,心包积液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相关检查项目,如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明确治疗方案。
如果确诊为心包积液,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包积液心包是由脏层和壁层组成的一圆锥形浆膜囊,它包绕着心脏和大血管的根部,壁层和脏层心包之间的潜在腔隙为心包腔。
正常心包腔内有15 ~ 30 ml液体,起润滑作用以减少壁层与脏层心包表面的摩擦。
当心包腔内液体的聚集超过50 ml则为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可高达8 ~ 15%。
引起 心包积液的疾病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既可以原发于心包组织本身,或继发于临近组织器官疾病,也可以是全身系统疾病的表现之一。
心包积液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因心包积液的增长速度与量的不同, 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异。
心包积液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和排除 积液以解除心脏压塞症状。
病因与病理生理心包积液是心包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可出现于所有急性心包炎中,为壁层心包受损的反应。
多种致病因素可引起心包积液,常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由临近组织病变蔓延而来。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心肌梗死、外伤及与心脏手术有关的心包切开后、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放射、药物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的心包积液等(见表)。
恶性心包积液多由心包转移癌所致。
心包原发恶性肿瘤罕见。
人体任何系统的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到心包,以肺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者为常见。
心包积液可根据病因、积液性质和病理发展阶段作出分类。
按积液性质可分为血性、乳糜性、胆固醇性和脓性等。
按发生机制可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心包积液。
根据病理的演变可分为纤维蛋白性、浆液纤维蛋白性、化脓性等。
正常心包内压力是零或负值。
如积聚较多液体时,心包腔内压力会升高,可以产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当液体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限制心脏的扩张,降低心肌的顺应性,显著妨碍心脏舒张期的血液充盈,从而导致心搏量降低。
每搏量的下降最初由反射性的增加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张力而代偿。
静脉压的升高以增加心室的充盈;心肌收缩力的增强和心率的加快以增加心排出量;收缩周围小动脉以维持动脉血压。
⼲货⼁⼀⽂教你⼼包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积液是⼀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包疾病的重要体征之⼀,可由多种病因造成。
⼼包积液在⼼脏压塞症状之前,单凭体检确诊很困难,有时也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
就此话题,在2020年长城会⼼肌与⼼包疾病论坛中,江苏省⼈民医院周蕾教授对⼼包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了详细解读,⼀起来看看吧。
⼼包积液病理⽣理及病因正常⼼包可有10~50 ml的⾎浆渗出液,起到润滑作⽤。
当病理过程导致液体吸收减少或⽣成增加,则会形成⼼包积液。
⼼包积液根据起病情况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根据⼼超半定量测定⼼包液性暗区分为少量⼼包积液(<10 mm);中量⼼包积液(10~20 mm);⼤量⼼包积液(>20 mm)。
根据分布情况分为环形和局灶;根据性质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
⼀. 病理⽣理机制正常⼼包腔的平均压⼒接近零或低于⼤⽓压,吸⽓时呈轻度负压,呼吸时近于正常。
出现急性纤维性⼼包炎或少量积液时并不引起⼼包内压⼒增加,⼀般不影响⾎流动⼒学,可以不处理。
⽽当液体迅速增加,⼼包⽆法伸展以适应其容量的变化,⼼包腔内压⼒急骤上升,引起⼼脏受压,⼼脏舒张期充盈受阻,静脉压⼒增⾼,最⾼⼼排量降低,⾎压下降,构成急性⼼脏压塞的临床表现。
⼆. 病因⼼包积液的病因分为感染和⾮感染两类,感染因素中常见的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最为多见);⽽真菌感染和寄⽣⾍感染⾮常罕见。
⾮感染因素中,⾃⾝免疫因素较为常见,包括系统性⾃⾝免疫和⾃⾝炎症性疾病;肿瘤因素中多见转移瘤;以及代谢性疾病。
此外,⾮感染因素中还包括创伤性和医源性因素、药物相关性因素、淀粉样变性、主动脉夹层、先天性部分或全部⼼包缺如等。
⼼包积液的诊断⼀. 症状症状与⼼包积液发⽣的速度有关:快速增加的⼼包积液症状明显;缓慢出现的⼼包积液患者耐受性好。
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压迫⽓管和⾷管时可产⽣⼲咳、声⾳嘶哑及吞咽困难。
⾮特异性症状包括咳嗽、虚弱、乏⼒、发热和⼼悸等。
如何处理新生儿的心包积液新生儿的心包积液是指在胸腔内心包膜和心外壁之间出现液体积聚的病症。
对于新生儿而言,心包积液可能是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如何处理新生儿的心包积液,包括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措施。
病因:新生儿的心包积液有多种可能的病因,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和先天性心脏病。
感染可以导致心包膜炎,进而引起积液;而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进而导致流体在胸腔内积聚。
症状:新生儿心包积液的症状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吸乳不慎、乏力、封闭性呼吸窘迫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诊断:诊断新生儿心包积液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仔细听诊心音、观察胸部X光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心包积液。
治疗措施:对于新生儿的心包积液,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措施:1. 抗感染治疗:如果心包积液是由感染引起的,医生将会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通过抗感染治疗,可以减少心包积液的形成,并缓解相关症状。
2. 导尿排液:对于严重的心包积液患者,医生可能会使用导尿管将积聚的液体引流出来。
这可以减轻胸腔内的压力,并减少儿童的不适感。
3. 外科手术:如果心包积液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等非侵入性手段有效缓解,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腔引流等手术治疗。
这可以帮助清除心包积液,并减少再发风险。
4. 提供支持性护理:对于新生儿心包积液患者,提供充足的液体和营养支持非常重要。
同时,医生还会关注新生儿的呼吸和心脏状况,以及其他可能的并发症,提供相应的支持性护理。
总结:新生儿的心包积液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
通过对病因的认识、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新生儿的心包积液,减轻病情,提高治愈率。
如果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及时就医,给予适当的治疗和护理,相信孩子会尽快康复。
然而,每个新生儿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请务必根据医生指导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心包积液分类及标准
心包积液的分类和标准主要依据积液量和病因。
在心脏超声检查中,通常将心包积液分为微量、少量、中量、大量四个等级。
具体标准如下:
1. 微量:超声检查时,心包积液的积液量为30-50ml,这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不采取治疗。
2. 少量:超声检查时,心包积液的积液量为50-200ml,这时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利尿剂类药物治疗,比如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
3. 中量:超声检查时,如果心包积液的积液量在ml,通常属于中量心包积液。
可以选择通过心包穿刺术,放置引流管引流治疗。
4. 大量:超声检查时,如果心包积液的积液量超过500ml,通常属于大量心包积液。
可以采取心包穿刺手术治疗,术后要细心观察与护理,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此外,心包积液的常见病因也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心包积液包括结核、病毒(柯萨奇、流感等病毒)、细菌(金葡菌、肺炎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霉菌等)、原虫(阿米巴)等;非感染心包积液包括肿瘤(尤其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纵隔肿瘤等)、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心脏损伤或大血管破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减、尿毒症、痛风等)、放射损伤、心肌梗死后积液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