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 ppt(北京版必修一)优质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625.00 KB
- 文档页数:15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学案一、作者介绍:余华,原籍山东高唐,1960年生于杭州,后举家迁至浙江海盐县。
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医务工作,先后进入县文化馆和市文联从事写作,又到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河边的错误》等小说集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长篇小说,1996年出版三卷本《余华作品集》。
1986年以前,步入文坛不久的余华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以为“生活如晴朗的天空。
又静如水”,他以此情怀写了《星星》、《竹女》、《月亮照着我》、《老师》、《看海去》等小说和散文,虽有恩怨、忧愁、波澜,但都只是“一点点”,这“一点点”倒也能反衬出生活的温馨和诗意。
不久,由于个人精神的陡转,他写出了另一种“真实的存在”,也呈现出“先锋”的锐气。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我”来到“外面的世界”,一路上碰到的都是伪善、势利、贫婪、凶狠,“生活如晴朗的天空”与虚假、暴力和混乱相对照,显得如此脆弱、空幻。
“我”为保护苹果不遭抢掠而被打得满脸开花,但司机面对这一切脸上却始终挂着不可捉摸的笑容。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说明这里有一个阴谋,但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预谋。
余华有了这次“远行”的经历,更确信个人精神可以转变为一种真实的存在。
《四月三日事件》以纯熟的手法表达了这一观念。
刚满十八岁的“他”无意中发现父母背着自己在说“四月三日”,因而以为四月三日将有一个阴谋针对自己发生。
当“他”试图去弄清楚四月三日究竟有何不寻常时,他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回避他的问题,提防或监视着他,这使他确信他们都是“四月三日事件”的同谋者,终于在四月三日来临之际爬上一列运煤车离家出逃。
这一来,作为幻觉的迫害不论在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对于自我来说,它已经以出逃和无家可归的结果证实了迫害对于个人的真实存在。
从这以后,余华的创作便进入了更为自由的状态,他以各种方式来实行“对常理的破坏”,以表现他所认同的真实。
《许三观卖血记》简介《许三观卖血记》一反余华往日对暴力与罪恶的迷恋,而是直面许三观这一丝厂茧工的生活变化,尽现了普通生命在时代社会演变中的艰辛与坚忍、苦难与执著。
小说用近乎冷漠的叙事语调,将许三观的婚姻性爱、家庭变故与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以他一次次卖血为主线来进行叙说。
他一生中共有11次的卖血经历,从第一次跟阿方、根龙去卖血到年老之后卖血未果,经历了一个从“卖血”到“不能卖血”的过程。
综观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给一个叫林芬芳的女人卖血是因妻子而受辱以图报复(同时也夹杂有潜在爱欲),显得有些装唐可笑之外,他的九次卖血都是为了一个最为原初也最为根本的目的——“活着”,让自己和家庭在苦难中得以坚持,为娶妻、赔偿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为让一家吃顿面条,为儿子生活、工作、生病……在这里,许三观这一朴质忠厚的生命完全被投置在苦难的临界点上,让他直视不幸与残酷,并在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处境下,以生命最为原始与根本的方式去与之抗衡——卖血,以“卖血”这种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拯救苦难,解除生存的威胁。
卖血,对许三观来说不是为某种理想,而是直面存在的惟一方式。
个体生命的无据与悲哀,平凡人生的辛酸与伟大,都在其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表现。
犹如其妻许玉兰对儿子们所说:“你的爹全是为你们一次次地卖血,卖血得来的钱全是用在你们身上,你们是他用血喂大的。
”许三观的最大价值正是在于他用这种方式解除了历史与时代给个体生命带来的苦难和重负,并从中呈示作为丈夫、父亲、个体所应有的可贵和非凡的牺牲、爱、无私、坚忍、顽强等等。
这些品质与秉性从人物内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没有半点夸耀痕迹,更无丝毫矫揉姿态,它使人的存在在原始简朴中获得一种丰富崇高的精神表征。
“卖血”不仅成了人物的精神寄托,而且成了其价值的存在方式。
当许三观无需卖血去卖血而遭到拒绝时,他感到万分沮丧,以至于神情恍惚、痛哭流涕。
其内在原因则是其存在价值被否认后的精神轰毁。
外在生存环境的改善却带来内在精神的失落,喜剧悲剧交织,内在审美张力陡然倍增,让生命在这种荒谬的困境中,达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哀戚体验!这是怎样的苦难者和哀痛者呀!或许,从世俗的角度上说,许三观选择卖血的方式抵抗苦难,并且以此维持生存与实践道德的目标,折射了荒谬年代对生命的煎熬与蹂躏,其中蕴含着对于时代与社会权力的巨大的悲愤,但更多的是对个体生存进行自救予以某种形而上的思考。
高一语文《许三观卖血记》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许三观卖血记》二. 本周学习目标通过讲解《许三观卖血记》,达到三个目标:1.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
三. 知识归纳总结1. 作者介绍余华,一九六零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后随父母移居浙江海盐,现居北京。
曾从事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
一九八七年开始发表一系列实验性很强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作品有:《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中、长篇小说。
其中《活着》荣获一九九八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
《活着》中的叙述者“我”是个民间歌谣的搜集者,因下乡采风结识了老农福贵,并由此得知福贵一生悲惨的遭遇。
福贵是个旧社会的败家子,滥赌丧尽家财后,以下半辈子的血泪来偿赎前半生的荒唐。
小说的重心即是福贵点滴回忆自己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呼卢喝雉到一无所有的始末时序纵横半世纪,人事的沧桑却仿若昨日。
小说最后孑然一身的福贵只有老牛为伴,而他还殷殷勤勤地以家人的名字唤着老牛。
这是一个讲平凡人受苦受难的故事。
电影版由张艺谋改编,巩俐、葛优主演,并因本片成就了葛优一举拿下嘎纳电影节影帝的殊荣!2. 《许三观卖血记》介绍《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