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检验结果的判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DB34/T 3619—20204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试验结果判定A.1 电梯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的制动距离的合理值范围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 电梯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的制动距离1)的合理值范围参照表A.2 电梯下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和制动试验判断方法A.2.1 125% 额载下行时,于最不利位置下的紧急制动,其平均加速度值应大于等于 - 0.5 m/s 2(使用了减行程缓冲器的取 - 0.8 m/s 2),最大加速度值小于 - 9.8 m/s 2。
A.2.2 曳引轮转动量2)可按照公式(A.1)计算上限值。
超出这个距离,应怀疑制动力不足,按照 GB/T 10059 进行单边抱闸试验。
nQg k Q k P V S )75.0()25.1(22.............................. (A.1)式中:S——制动距离; V——额定速度; P——轿厢自重;1) 制动距离:电梯在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试验、下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试验及制动试验过程中从制动起始点开始至电梯完全停下来为止的运行过程中,轿厢移动的位移。
2) 曳引轮转动量:电梯在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试验、下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试验及制动试验过程中从制动起始点开始至电梯完全停下来为止的运行过程中,曳引轮节圆旋转弧长。
DB34/T 3619—2020K——平衡系数;Q——电梯额定载荷;g n——重力加速度。
A.2.3 对于采用复绕等方式增大曳引轮包角的电梯,钢丝绳滑移量3)应不大于公式(A.2)的计算值。
H=0.05SN ...................................... (A.2) 式中:H——钢丝绳滑移量;S——制动距离;N——电梯曳引轮绕绳比。
3)钢丝绳滑移量:电梯在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试验、下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试验及制动试验过程中从制动起始点开始至电梯完全停下来为止的运行过程中,钢丝绳相对于曳引轮产生的位移。
曳引驱动电梯的顶部空间检查当对重缓冲器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轿厢导轨长度应能够提供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2.轿顶可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相应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面的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1.0+0.035V2(m)。
3.井道顶最低部件与a)固定在轿顶上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包括b所述的导靴、钢丝绳附件等)应不小于0.3+0.035V2(m)。
b)导靴或滚轮、钢丝绳附件或部件之间的自由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
4. 轿顶上方应有一个不小于500mmX600mmX800mm的空间。
检验方法:1.轿厢空载,短接上限位、上极限开关和对重缓冲器电器安全开关,以检修状态点动使轿厢缓缓上行,直至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曳引绳在曳引轮上打滑,打开层门,量出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的高度差。
2.在轿顶上,使轿厢在上端站平层,用卷尺测量各距离。
制导行程从上导靴上缘量到导轨顶端;站人平面从轿顶面量到垂直上方的井道顶;轿顶固定设备从上梁或控制盒等最高部件量起;导靴、曳引绳附件也是从最高的部件量起。
3.量出的尺寸减去第一步骤得出的地坎高度差,即是电梯的顶部间距。
注意事项:1.进入检验现场,应带好安全防护用品。
2.应检查,检验用的量具和仪器应在计量检定合格的有效期内,并有检验单位的设备编号。
3.在进入轿顶检查前,先将电梯呼至下一层站,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先按轿顶急停开关后,才能进入轿顶,进入轿顶后,将轿顶检修盒的转换开关转至检修位置,然后打开急停开关;在轿顶检修运行。
绝缘电阻仪电梯阻绝缘电的测量:动力和安全电路不小于0.5兆欧,其他电路不小于0.25兆欧。
检验:用500V数字兆欧表分段测量,首先要断开电源和脱开微机等电子设备,然后从电机接线的接线柱上和安全回路、门联锁回路的接线端子上测量其对地(PE接线柱)的绝缘电阻。
再从各控制信号回路的接线端子测量其对地的绝缘电阻。
标题验细则版次 1 修改次数021.目的为了确保电梯检验工作质量,规范电梯监督与定期检验行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对《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以下简称《规则》)未阐述清晰的检验方法加以补充,特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规定的检验方法不排除采用更先进的、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
当需采用与本细则不同的检验方法时,按《检测方法确定与应用程序》执行。
2.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曳引式电梯的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
不适用于防爆电梯、杂物电梯。
3.检验依据3.1《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4.检验前准备事项4.1 受理检验申请后,检验部门负责人应根据检验任务情况、检验人员的持证情况、技术水平等安排检验任务。
4.2 检验人员接受检验任务后应及时查阅资料,熟悉有关情况及其他事项。
4.3 实施现场检验前,检验人员应检查确认检验仪器、原始记录、个体防护用品已准备妥当。
4.4 检验用仪器应符合以下要求:a. 主要检验仪器及其精度要求符合《规则》规定。
b. 主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见各自操作规程。
5.检验工序及流程图、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检验方法5.1 检验工序通用检验方案5.1.1检验员到达受检单位后,应确认受检电梯是否符合《规则》规定的检验条件,符合条件方可实施检验。
5.1.2.1现场检验至少由2名持电梯检验员以上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
标题验细则版次 1 修改次数025.1.2.2现场检验时,检验人员应当配备和穿戴检验作业必需的个体防护用品。
5.1.1.1机房空气温度应保持在5~40℃之间,湿度应保持在电梯及检验所允许的范围内。
5.1.2.2电网输入电压应正常,电压波动应在额定电压值±7%的范围内。
5.1.3.3环境空气中不应含有腐蚀性和易燃性气体及导电尘埃,特种电梯工作环境中腐蚀性和易燃性气体及导电尘埃不应超过该电梯额定指标。
5.1.2.3检验现场应整洁,不应有影响设备检验的物品、设施和与检验无关的人员,并在基站和轿厢放置标明现场正在进行检验的警示牌。
扶梯检验工艺标准一、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的施工检验。
本文件适用于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的检验。
二、检验依据GB 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50310-2002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10060-2011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 18775-200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维修规范TSG T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第1号修改单)三、检验内容及方法:1技术资料1.1制造资料A电梯制造单位提供了以下用中文描述的出厂随机文件:(1)制造许可证明文件,其范围能够覆盖所提供电梯的相应参数;(2)电梯整机型式试验合格证书或者报告书,其内容能够覆盖所提供的电梯相应参数;(3) 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注有制造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该电梯的产品出厂编号、主要技术参数,门锁装置、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如果有)、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驱动主机、控制柜等安全保护装置和主要部件的型号,以及这些安全保护装置和主要部件的编号(门锁装置除外)等内容,并且有电梯整机制造单位的公章或者检验合格章以及出厂日期;(4)门锁装置、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如果有)、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驱动主机、控制柜等安全保护装置和主要部件的型式试验合格证,以及限速器和渐进式安全钳的调试证书;(5)机房或者机器设备间及井道布置图,其顶层高度、底坑深度、楼层间距、井道内防护、安全距离、井道下方人可以进入的空间等满足安全要求;(6)电气原理图,包括动力电路和连接电气安全装置的电路;(7)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包括安装、使用、日常维护保养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操作说明的内容。
注 A-1:上述文件如为复印件则必须经电梯整机制造单位加盖公章或者检验合格章;对于进口电梯,则应加盖国内代理商的公章检验方法:电梯安装施工前审查相应资料1.2安装资料A安装单位提供了以下安装资料: (1)安装许可证和安装告知书,许可证范围能够覆盖所施工电梯的相应参数; (2)施工方案,审批手续齐全; (3)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持有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4)施工过程记录和由整机制造单位出具或者确认的自检报告,检查和试验项目齐全、内容完整,施工和验收手续齐全;(5)变更设计证明文件(如安装中变更设计时),履行了由使用单位提出、经整机制造单位同意的程序; (6)安装质量证明文件,包括电梯安装合同编号、安装单位安装许可证编号、产品出厂编号、主要技术参数等内容,并且有安装单位公章或者检验合格章以及竣工日期。
电梯顶部空间检验的问题探讨摘要:本文对电梯井道中顶部空间的检验,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一旦电梯安全事故发生,不仅仅影响着电梯的正常使用,还会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只有在根本上对电梯进行的检查,将检查工作深化到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电梯;井道顶部空间;缓冲器;检验1 电梯井道中顶部空间的要求。
由于电梯的数量越来越多,关于电梯的法律制度也相应的出台。
根据我国《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明确规定,:H1不应小于0.1+0.035 ,H2不应小于0.1+0.035 ,H3不应小于0.3+0.035 ,H4不应小于1.0+0.035v2。
其中H1代表:轿厢轨道,H2代表为: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探讨电梯中井道顶部空间的检验之间的只有垂直距离,H3代表为:轿厢井道顶部与轿顶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距离,H4代表为:道靴或滚轮、曳引绳附近、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位之间的距离。
同时,在电梯顶部的上方,不能小于0.5mx0.6mx0.8m,在这样的范围内可以电梯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充分的活动范围,和一定的承受能力。
但是,在电梯减速缓行的过程中,当电梯的速度应当小于4m/s 时,这时的电梯速度就会相对减小,但是,不能小于 0.25m。
当电梯的速度但与4m/s时,其速度还有比原有的速度上减小,但是,不能小于 0.28m,以此提高了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2 电梯井道顶部空间。
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如图 1)H1.轿厢导轨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H2.井道的最低部件与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 H3.井道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 H4.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相应井道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
3 电梯井道中顶部空间的检修分析。
3.1 电梯井道中顶部空间的测量形式在对电梯井道中顶部空间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其空间的尺寸和大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测量。
电梯曳引能⼒试验结果判定、综合测试报告DB34/T 3619—20204附录 A(规范性附录)试验结果判定A.1 电梯上⾏制动⼯况曳引检查的制动距离的合理值范围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 电梯上⾏制动⼯况曳引检查的制动距离1)的合理值范围参照表A.2 电梯下⾏制动⼯况曳引检查和制动试验判断⽅法A.2.1 125%额载下⾏时,于最不利位置下的紧急制动,其平均加速度值应⼤于等于 - 0.5 m/s 2(使⽤了减⾏程缓冲器的取 - 0.8 m/s 2),最⼤加速度值⼩于 - 9.8 m/s 2。
A.2.2 曳引轮转动量2)可按照公式(A.1)计算上限值。
超出这个距离,应怀疑制动⼒不⾜,按照 GB/T 10059 进⾏单边抱闸试验。
nQg k Q k P V S )75.0()25.1(22 .............................. (A.1)式中:S——制动距离; V——额定速度; P——轿厢⾃重;1) 制动距离:电梯在上⾏制动⼯况曳引检查试验、下⾏制动⼯况曳引检查试验及制动试验过程中从制动起始点开始⾄电梯完全停下来为⽌的运⾏过程中,轿厢移动的位移。
2) 曳引轮转动量:电梯在上⾏制动⼯况曳引检查试验、下⾏制动⼯况曳引检查试验及制动试验过程中从制动起始点开始⾄电梯完全停下来为⽌的运⾏过程中,曳引轮节圆旋转弧长。
DB34/T 3619—2020K——平衡系数;Q——电梯额定载荷;g n——重⼒加速度。
A.2.3 对于采⽤复绕等⽅式增⼤曳引轮包⾓的电梯,钢丝绳滑移量3)应不⼤于公式(A.2)的计算值。
H=0.05SN ...................................... (A.2) 式中:H——钢丝绳滑移量;S——制动距离;N——电梯曳引轮绕绳⽐。
3)钢丝绳滑移量:电梯在上⾏制动⼯况曳引检查试验、下⾏制动⼯况曳引检查试验及制动试验过程中从制动起始点开始⾄电梯完全停下来为⽌的运⾏过程中,钢丝绳相对于曳引轮产⽣的位移。
摘要:新标准GB/T 7588.1—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部分: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已于2022年7月1日实施,现就其中曳引式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和避险空间的要求与旧版标准进行对比和介绍,根据实际情况中遇到的一些典型井道,重点研究其空间变化特性,并给出具体的测量方式,对于非典型、不规则的井道也可根据该思路或公式进行测量计算。
另外,对于个别标准要求的解读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梯;轿顶避险空间;顶层间距引言与旧版标准相比,新标准GB/T 7588.1—2020和GB/T 7588.2—2020中关于轿顶避险空间和顶层间距的大多具体数据要求并无多大变化,仅有语句描述的变化,并且新增了部分斜向空间数据的量取与计算。
对于与旧版标准数据要求一致、仅表述方式不同的项目,本文不再陈述,以下仅对部分特殊井道和电梯结构的具体测量和计算进行分析。
1要求新标准GB/T 7588.1—2020[1]中5.2.5.7.2内容如下:“5.2.5.7.2 当轿厢位于5.2.5.6.1中规定的最高位置时,井道顶最低部件(包括安装在井道顶的梁及部件)与下列部件之间的净距离:“a)在轿厢投影面内,与固定在轿厢顶上设备最高部件[不包括b)、c)所述的部件]之间的垂直或倾斜的距离应至少为0.50 m。
“b)在轿厢投影面内,导靴或滚轮、悬挂钢丝绳端接装置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如果有)的最高部分在水平距离0.40 m范围内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 m。
“c)轿顶护栏最高部分:“1)在轿厢投影面内且水平距离0.40 m范围内和护栏外水平距离0.10 m范围内,应至少为0.30 m;“2)在轿厢投影面内且水平距离超过0.40 m的区域任何倾斜方向距离,应至少为0.50 m。
”新标准中规定的最高位置,是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后再加0.035v²(v为电梯额定速度)。
探析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的检验方法及与对重越程距离的关联性作者:***来源:《品牌与标准化》2024年第03期【摘要】本文提出了新装曳引驱动电梯轿厢顶部空间的检验方法及与对重越程距离的关联性,对轿厢顶部空间和对重越程距离进行符合性判定。
并通过检验实例,测量轿厢在顶层平层时的相关数据和对重的越程距离,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出该电梯顶层空间不满足相关现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结论,并提出整改措施。
【关键词】电梯;顶部空间;缓冲器;越程距离;压缩行程【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977.2024.03.038Exploring the Inspection Method for the Top Space of Traction Driven Elevator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Distance of Counterweight OvertravelDONG Wei(Qianxinan Prefecture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Institute, Xingyi 56240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esting method for the top space of a newly installed traction drive elevator car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distance of the counterweight over travel,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nformity between the top space of the car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counterweight over travel. And through verification examples, measure the relevant data of the elevator car on the top level and the over distance of the counterweight. Through this method, calculat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op space of the elevator does not meet the relevant current safet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and propose rectification measures.Keywords: elevators; top space; buffer; over range distance; compression stroke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中高楼林立,电梯作为高楼建筑中唯一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特种设备之一,被市场监管总局纳入《特种设备目录》进行目录管理。
曳引驱动电梯井道顶部空间的监检控制报告报告题目:曳引驱动电梯井道顶部空间的监检控制报告报告人:XXX报告单位:XXXX公司报告时间:20XX年X月X日一、背景曳引驱动电梯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广泛应用于高层办公楼、商场、酒店等建筑中。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曳引驱动电梯在安全性、舒适度、节能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井道顶部空间在电梯安全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检控制,确保电梯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监检控制要点1.电梯井道顶部空间清理为确保曳引驱动电梯井道顶部空间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清理和维护。
清理包括清除堆积的灰尘、泥沙、建筑材料等杂物,并检查顶部空间的保温、防水等设施是否完好。
同时,监测电梯井道顶部空间是否存在异物、漏洞等问题,及时处理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监测出风口排放的气体电梯井道顶部空间通常是电梯机房的通风口,因此需要对出风口排放的气体进行监测。
监测的内容包括二氧化碳、氧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以及温度、湿度等指标。
如有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维护防护装置的完好性为确保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和电梯机房的安全性,需要维护相关的防护装置的完好性。
包括检查风淋室、防火门、消防灭火设施、电气开关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是否有损坏、老化等情况,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4.对电梯井道顶部空间进行漏水、绝缘、防火等测试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必须具备漏水、绝缘、防火等重要性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
测试包括电气绝缘测试、漏水测试、防火测试等,通过测试结果来保证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具备相应的防护性能。
三、结论曳引驱动电梯井道顶部空间监检控制是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井道顶部空间的清理、气体监测、防护装置维护和测试评估等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电梯事故的发生率,并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作出贡献。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电梯井道顶部空间的监检控制工作,加强对该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努力提升曳引驱动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梯中井道顶部空间的检验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电梯使用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电梯的法律制度,其中,《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明确指出:电梯顶部的上部地方,要大于 0.5mx0.6mx0.8m,只有控制在这样的范围内,电梯在运行的程序中才具备充分的运转空间,以及相应的承受能力。
关键词:电梯;井道空间;检验一、电梯井道顶部空间遇到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的情况时,根据曳引条件了解到相关知识,当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曳引钢丝绳会承受不起重量的支撑,轿厢不受曳引力的驱使和带动,再加上又有轿厢的第一牛顿定律,轿厢会向上跑,这一系列的运动,就完成了制动过程,与此同时,会受到空气阻力和的摩擦阻力的作用,运行距离会不断的减小,因此需要4个条件方可。
二、轿顶安全空间不足原因分析笔者从事电梯检验工作多年,在检验中发现轿顶安全空间不足多由以下原因造成:(1)建筑物是按照标准楼层的高度来设计的,但由于建筑物主体建造的误差以及开发商为了后期装潢的需要而订购了超高的电梯轿厢,致使轿顶安全空间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2)使用单位在对已有建筑物进行电梯选型时,只考虑速度和载重量,不考虑电梯井道的总提升高度,致使因速度不匹配造成轿顶安全空间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3)电梯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曳引钢丝绳伸长得过快,导致在轿厢撞弓撞击上极限开关前,对重就已经撞击到对重缓冲器了,致使轿顶安全空间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那么作为检验人员,如何在检验现场判断轿顶安全空间是否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呢?那就需要通过一些计算来实现。
三、顶部安全空间的相关计算《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附件A中3.2项要求仅对新装电梯的顶部安全空间进行查验,因此检验人员在定期检验中很少去检查电梯顶部的安全空间是否满足要求。
而在电梯定期检验中进行井道检查时,检验人员一旦发觉电梯的顶部空间较小,采取的通常做法是:把电梯轿厢开到顶层端站平层的位置来测量电梯顶部的空间尺寸,计算得出允许的最大对重缓冲距,再与实际测量的对重缓冲距进行比较。
附件A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内容、要求续表续表续表续表项目及类别检验内容与要求新旧标准、规范差异判定标准2机房(2. 机7器驱设动备主间机)及B 相关设???标准为(1)驱动主机上设有铭牌,标明制造单位名称、型号、编号、技术参数和型式试验机构的名称或者标志,铭牌和型式试验证书内容相符;(2)驱动主机工作时无异常噪声和振动;(3)曳引轮轮槽不得有缺损或者不正常磨损;如果轮槽的磨损可能影响曳引能力时,进行曳引能力验证试验;(4)制动器动作灵活,制动时制动闸瓦(制动钳)紧密、均匀地贴合在制动轮(制动盘)上,电梯运行时制动闸瓦(制动钳)与制动轮(制动盘)不发生摩擦,制动闸瓦(制动钳)以及制动轮(制动盘)工作面上没有油污;(5)手动紧急操作装置符合以下要求:②松闸扳手涂成红色,盘车手轮是无辐条的并且涂成黄色,可拆卸盘车手轮放置在机房内容易接近的明显部位;③在电梯驱动主机上接近盘车手轮处,明显标出轿厢运行方向,如果手轮是不可拆卸的,可以在手轮上标出;续表相关设备测试装置B④装置上设有停止装置或者主幵关(4)中??项标准为GB7588-2003(5)的标准为GB/为(TSG T7001 —2009)第2 号修改单增加的内容(6 )层门和轿门旁路装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续表间) 及相关设备作和动态测试装置B为(TSG T7001—2009)第2号修改单增加的内容(10)加装的分体式能量回馈节能装置应当设有铭牌,标明制造单位名称、产品型号、产品编号、主要技术参数,铭牌和该装置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相符为(TSG T7001—2009)第2号修改单增加的内容续表(11)加装的IC 卡系统应当设有铭牌,标 明制造单位名称、产品型号、产品编号、主 要技术参数,铭牌和该系统的产品质量证明 文件相符为(TSG T7001 —2009)第 2 号修改单增 加的内容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BTSG T7001 第2号修改单增加的内容(1)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上设有铭牌,标明制造单位名称、型号、编号、技术参数和型式试验机构的名称或者标志,铭牌和型式试验证书内容相符;(2)控制柜或者紧急操作和动态测试装置上标注电梯整机制造单位规定的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试验方法,该方法与型式试验证书所标注的方法一致续表2.1 项目及类别检验内容与要求新旧标准、规范差异判定标准续表续表内防护C3.1 0 极限面至少2.50m的高度,宽度应当至少等于对重(平衡重)宽度两边各加0.10m;(2)在装有多台电梯的井道中,不同电梯的运动部件之间应当设置隔障,隔障应当至少从轿厢、对重(平衡重)行程的最低点延伸到最低层站楼面以上2.50m高度,并且有足够的宽度以防止人员从一个底坑通往另一个底坑,如果轿厢顶部边缘和相邻电梯的运动部件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0.5m,隔障应当贯穿整个井道,宽度至少等于运动部件或者运动部件的需要保护部分的宽度每边各加0.10m井道上下两端应当装设极限幵关,该幵关在轿厢或者对重(如果有)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且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
曳引电梯顶部安全空间的现场检验计算分析发表时间:2018-01-02T14:40:34.66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作者:睢国经[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必备的特种设备。
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院内蒙古 010031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必备的特种设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电梯的安全性必然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开展电梯的定期检验和监督检验工作[1]。
其中3.2项是对曳引电梯井道安全空间的检验,轿顶安全空间是对轿顶设备及维护保养和人员的安全的保护,保证轿顶安全空间是维护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结合检规的具体要求,对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的要求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应该满足的四个条件;二是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对对重导轨制导行程的要求[2]。
本文根据电梯参数以及现场实际测量的数据,结合检规要求,测算该电梯轿厢顶部的安全空间,为提高大家认识电梯和检验电梯的工作能力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特种设备;曳引电梯;顶部空间;检验1 电梯顶部安全空间的具体要求电梯顶部的安全空间是指对重缓冲器被对重完全压缩时,电梯顶部的相关安全尺寸必须满足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附件A中3.2项的要求。
一些大楼设计时按照标准楼层的高度来设计,但有时由于楼房建造的误差以及开发商为了后期装潢的需要而订购超高的电梯轿厢,这样就使电梯顶层安全空间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则会使对重缓冲距限制在很小的允许值。
根据TSG7001-2009,3.1项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的检验内容与要求:(1)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轿厢导轨提供不小于(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②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m);③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不小于(m),与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m);④轿顶上方应当有一个不小于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
一台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检验结果的判定【摘要】电梯安装监督检验中,施工单位需提供自检记录,根据新版的规程,对顶部空间距离的测量提出相对合理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顶部空间缓冲器压缩行程缓冲器可压缩行程2012年8月,对安装在某办公场所的一台曳引驱动电梯实施安装监督检验。
该电梯由辽宁富士电梯有限公司制造,设备型式为:有机房曳引驱动,规格型号为:TWJ800/1.0-VVVF,额定速度为:1.0m/s,弹簧缓冲器。
施工单位为沈阳长城电梯厂。
在审查施工单位的自检记录时,关于顶部空间部分施工单位填写如表1。
通过审查记录发现,该电梯轿顶可站人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为1.05m,仅超过合格极限值0.015m,处于临界状态。
再仔细查看自检记录表格,发现其检验方法存在问题。
经询问职工单位自检人员,其采用的方法是2002版《电梯监督检验规程》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其内容如下:轿厢在上端站平层位置时,在轿顶测量上述数据。
人撤离轿顶后,短接上限位开关和极限开关,慢速提升轿厢,直到对重完全压实在缓冲器上,量出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的垂直高差,将在轿顶测量的数据减去地坎高差即为实际顶部间距。
计算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从施工单位设计的记录表格中,也可以看出与其采用的方法相适应。
但2010年颁布的《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T7001-2009)中,该项目的检验方法发生了变化,其内容为:测量轿厢在上端站平层位置时的相应数据,计算确认是否满足要求。
02版规程对顶部空间的检测方法十分明确,而新规程中只是提到通过计算确认,但并未明确计算方法。
继续查阅GB7588-2003,其中对顶部空间的要求是:5.7.1.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υ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注:0.035υ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υ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
一台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检验结果的判定
【摘要】电梯安装监督检验中,施工单位需提供自检记录,根据新版的规程,对顶部空间距离的测量提出相对合理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顶部空间缓冲器压缩行程缓冲器可压缩行程
2012年8月,对安装在某办公场所的一台曳引驱动电梯实施安装监督检验。
该电梯由辽宁富士电梯有限公司制造,设备型式为:有机房曳引驱动,规格型号为:TWJ800/1.0-VVVF,额定速度为:1.0m/s,弹簧缓冲器。
施工单位为沈阳长城电梯厂。
在审查施工单位的自检记录时,关于顶部空间部分施工单位填写如表1。
通过审查记录发现,该电梯轿顶可站人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为 1.05m,仅超过合格极限值0.015m,处于临界状态。
再仔细查看自检记录表格,发现其检验方法存在问题。
经询问职工单位自检人员,其采用的方法是2002版《电梯监督检验规程》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其内容如下:
轿厢在上端站平层位置时,在轿顶测量上述数据。
人撤离轿顶后,短接上限位开关和极限开关,慢速提升轿厢,直到对重完全压实在缓冲器上,量出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的垂直高差,将在轿顶测量的数据减去地坎高差即为实际顶部间距。
计算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从施工单位设计的记录表格中,也可以看出与其采用的方法相适应。
但2010年颁布的《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T7001-2009)中,该项目的检验方法发生了变化,其内容为:
测量轿厢在上端站平层位置时的相应数据,计算确认是否满足要求。
02版规程对顶部空间的检测方法十分明确,而新规程中只是提到通过计算确认,但并未明确计算方法。
继续查阅GB7588-2003,其中对顶部空间的要求是:
5.7.1.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υ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
注:0.035υ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υ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
即
,圆整为0.035υ2。
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
部分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υ2(m);
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
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υ2(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υ2(m)。
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
对于用曳引绳直接系住的电梯,只要每根曳引绳中心线距长方体的一个垂直面(至少一个)的距离均不大于0.15m,则悬挂曳引绳和它的附件可以包括在这个空间内。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顶部空间的四个条件,其前提是:“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那么就必要明确“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的具体含义。
GB7588-2003中10.4.1.2.2对“完全压缩”给予了说明(蓄能型缓冲器):
10.4.1.2.2在5.7.1.1、5.7.1.2、5.7.2.2、5.7.2.3、5.7.3.3中提到的术语”完全压缩”是指缓冲器被压缩掉90%的高度。
现在,关于顶部空间要求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如果对重采用蓄能型缓冲器,当对重缓冲器被压缩90%高度时,顶部空间应满足相关的要求。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试验达到这种工况呢?首先分析02版规程中的试验方法,该方法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
为了达到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压缩量,提升空载轿厢,直至曳引轮打滑为止,此时:
GB7588-2003对线性缓冲器行程的要求如下:
10.4.1.1.1缓冲器可能的总行程应至少等于相应于115%额定速度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两倍,即0.135υ2(m)。
无论如何,此行程不得小于65mm。
10.4.1.1.2缓冲器的设计应能在静载荷为轿厢质量与额定载重量之和(或对重质量)的2.5倍~4倍时达到10.4.1.1.1规定的行程。
考虑弹簧容易压缩的情况,即取较小看弹性系数,在2.5倍对重质量时弹簧压缩到最大行程,则:
因此,02版规程中的检验方法并未达到蓄能缓冲器的完全压缩。
通过试验的方法使蓄能型对重缓冲器达到完全压缩是非常困难的,在检验中很难实现。
正
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新版的规程中对顶部空间的检验方法做了改变,经我们研究,觉得相对合理的检验方法应是:
测量轿厢在上端站平层位置时的相应数据,对于蓄能型对重缓冲器,将测量结果减去对重缓冲距离与缓冲器可压缩行程90%的和;对于耗能性对重缓冲器,将测量结果减去对重缓冲距离与缓冲器可压缩行程的和。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确认是否满足要求。
针对本台电梯,我们采用上面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测量。
该电梯对重缓冲距离330mm,对重缓冲器可压缩行程90mm,应将表1中上端站平层时的测量数据减去330+90*0.9,即441mm。
经计算得,轿顶可站人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0.969m。
因此判断该台电梯顶部空间的检测结果为不合格。
因该台电梯对重缓冲距离较大,在对重撞板下安装100mm高马蹬后,对重缓冲距离和顶部空间均符合要求(如图2)。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关于顶部空间的测量,其前提条件非常重要。
顶部空间的大小不仅是由井道顶部几何尺寸决定,并且还受对重缓冲距离和缓冲器可压缩行程的影响。
很多施工单位对顶部空间的测量方法仍存在误区,习惯套用02版规程中规定的检验方法,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同时也建议在新规程中对计算方法能更明确,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