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性食品检验的科学依据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464.00 KB
- 文档页数:80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食用性鉴别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和试剂,对植物进行食用性鉴定。
3. 提高对有毒植物和可食用植物的识别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食用性鉴别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观察:观察植物的整体形态、颜色、叶片形状等特征。
2. 气味检测:通过嗅觉判断植物是否有异味。
3. 味道品尝:对植物进行初步品尝,判断其味道。
4. 水浸试验:将植物放入水中浸泡,观察是否有异味或变色。
5. 生物实验:通过动物实验,判断植物是否具有毒性。
三、实验材料1. 植物样品:包括可食用植物和疑似有毒植物。
2. 实验工具:放大镜、剪刀、烧杯、蒸馏水、食盐、茶叶等。
3. 实验试剂:酒精、碘液、硝酸银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外观观察:观察植物的整体形态、颜色、叶片形状等特征,记录下来。
2. 气味检测:轻轻嗅闻植物,判断是否有异味。
3. 味道品尝:取一小部分植物,用舌尖品尝,判断其味道。
4. 水浸试验:将植物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观察是否有异味或变色。
5. 生物实验:取少量植物,喂养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观察:可食用植物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叶片形状规则,颜色鲜艳,整体形态饱满;疑似有毒植物可能具有以下特征:叶片形状不规则,颜色暗淡,整体形态瘦弱。
2. 气味检测:可食用植物通常具有独特的香味;疑似有毒植物可能具有异味,如苦味、涩味等。
3. 味道品尝:可食用植物味道通常鲜美,无异味;疑似有毒植物味道可能苦涩、辣味等。
4. 水浸试验:可食用植物放入水中浸泡后,颜色和气味基本不变;疑似有毒植物放入水中浸泡后,颜色可能发生变化,或有异味产生。
5. 生物实验:喂养动物后,可食用植物对动物无不良影响;疑似有毒植物可能导致动物出现中毒症状。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植物食用性鉴别的原理和方法。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识别可食用植物和有毒植物,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一章植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第一节谷物的安全与卫生谷物主要包括原粮和成品粮。
原粮有稻谷、小麦、大麦、玉米等;成品粮主要指大米、面粉、玉米面等谷物加工品.一、粮食应注意的卫生问题(1)微生物的污染霉菌、细菌和酵母菌的污染。
霉菌主要是曲霉、青霉、毛霉、镰刀菌和芽枝霉等真菌污染,其中以曲霉污染最为常见;酵母菌对粮食污染也很大,使食用价值大大降低;细菌主要是马铃薯杆菌,枯草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发热的粮食中还可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和变形杆菌.(2)有害植物种子的混入主要有麦仙翁籽、槐籽、毛果洋茉莉籽等.(3)粮食在仓储中的有害昆虫粮谷在储存过程中常遭到仓库有害昆虫的侵害.最常见的有甲虫、螨、蛾等。
遭仓库害虫损害的粮食感官性状变坏,食用价值降低,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二、加工中添加剂的使用米、面制品中使用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
面制品使用的含铝添加剂(主要为钾明矾、铵明矾).炸油条应注意卫生;传统的油条中常加入明矾起疏松作用。
明矾化学名称为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使用过量不仅造成涩味,而且铝进入机体后,可使脑细胞老化,对身体有害,目前生产的无铝发酵粉—磷酸二氢钙将代替明矾。
三、谷类(粮食)的卫生要求及检测感官指标:色泽、气味、质地等物理指标:水分含量、折光度等化学指标:农药、重金属等微生物指标:霉、虫、黄曲霉毒素粮食的卫生检测:重金属(汞、镉、铅、无机砷)、生物毒素(黄曲霉毒素B1)、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等。
第二节豆类及其制品的安全与卫生豆类分大豆类(黄豆、黑豆和青豆)和其他豆类(包括豌豆、蚕豆、绿豆、小豆等).大豆含蛋白质35%~40%,脂肪15%~ 20%,碳水化合物25%~ 30%.一、豆类的安全性问题(一)豆类中天然有毒有害物质日常食用的大豆、豌豆、扁豆、四季豆、刀豆和蚕豆等豆类植物的籽粒中也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成分,如疑血素、皂甙、植酸等。
在一般情况下,通过食品中的加热工序或加热烹调,这些有害物质可受到破坏,对人体不会产生有害作用。
食品中芦荟大黄素的测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芦荟大黄素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
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健功效。
因此,准确测定食品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对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食品中芦荟大黄素的测定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指本文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方式,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用来引出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对研究对象或问题的分析、论证和解释。
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总结和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对未来研究和应用进行展望。
在本文中,引言部分应该概述食品中芦荟大黄素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介绍芦荟大黄素的特点和应用,说明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正文部分应具体分析芦荟大黄素的特点、应用和测定方法。
结论部分则应对前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提出结论。
总之,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明确概括了本文的目的、主题和内容组织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全文的逻辑结构和阅读重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食品中芦荟大黄素的测定方法,通过研究芦荟大黄素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其在食品中的含量及重要性。
通过对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为食品行业及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食品中芦荟大黄素的检测与监管工作,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2.正文2.1 芦荟大黄素的特点芦荟大黄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芦荟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其主要特点包括:1. 抗炎抑菌:芦荟大黄素具有很强的抗炎和抑菌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抗氧化:芦荟大黄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延缓细胞老化,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者:张丽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植物源性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生活品,为人们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农药残留是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诱因,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农药残留检测尤为重要。
本文就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和阐述,旨在为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源性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在植物種植过程中,农户为促进植物生长,减少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往往会大量使用农药。
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农药残留,特别是有机氯类农药,由于化学性质稳定,很难在自然环境下分解。
人们一旦长期食用农药残留的食品,那将对食用者的身体机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甚至威胁生命。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植物源性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食品检测工作者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测,但常规的检测手段不能满足样品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食品检测研究致力于开发更快速、更准确、更环保的方法,满足行业需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源性食品农药残留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极大的提高了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本文就近年来植物源性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1 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我国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话题,而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来源,植物源性食品面临着严峻的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对于一些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农药使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然而农药的大量盲目使用,会在植物根茎、果实上残留大量农药成分,其中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当前最为常见的农药残留成分,会给食品质量和食用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2 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作用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农药残留是植物源性食品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确保食品中农药残留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转基因食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其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之一。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分析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潜在危险,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和应用的各环节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以期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同时,促进生物技术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十分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许多国际条约或国际法律政策文件都涉及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来源于重组DNA植物的食品的安全性评价》[1]。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已出台《基因工来源于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和内容*杨丽1,阎FAO/WHO召开的第二次生物技术安全性评价专家咨询会议上,将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分为3类:(1)转基因食品与现有的传统食品有实质等同性;(2)除某些特定差异外,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3)与传统食品没有实质等同性。
实质等同性评价需要比较的主要内容有:(1)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对植物来说包括形态、生长、产量、抗病性及其他有关的农艺性状;对微生物来说包括分类学特性(如培养方法、生理特征等)、定殖潜力或侵染性、寄主范围、有无质粒、抗生素抗性、毒性等;对动物来说包括形态、生长发育特性、繁殖、健康特性等。
(2)营养成分比较。
包括主要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毒素、过敏原等。
主要营养因子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抗营养因子主要是指一些能影响人对食品中营养物质吸收和对食物消化的物质,如豆科作物中的一些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植酸等;毒素是对人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例如马铃薯茄碱、番茄碱等;过敏原是指能造成某些人群食用后产生过敏反应的一类物质。
总之,如果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比较除植入基因外没有差别就是实质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