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9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1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育职业力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同学为本、培育同学职业力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兼顾同学职业素养、团队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2]。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把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力量与全面素养的培育于教学之中,培育同学科学思维的力量、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学问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力量。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养分与检测3个专业。
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同学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
食品养分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别、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培育方案的详细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准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同学职业力量与职业养成教育。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100字_食品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100字(一):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产品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价值极高。
本文在阐述生物技术内涵的同时,就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
期望能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应用水平,继而在促进食品科学发展的同时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应用食品安全是关系人们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事项。
近年来,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规范化生产。
然不可否认的是,当今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基于此,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检测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
1生物技术的基本内涵生物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服务社会的产品技术,其以工程学技术为基础,在分析自然科学原理的同时,通过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产品生产,不仅实现了对动物、植物要素的综合管理,而且實现了微生物的有效协调,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现阶段,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当中,其中生物芯片技术、生物酶技术、PCR技术等是较为常见的技术应用形态。
从使用过程来看,这些技术虽然在作用、功能、原理及特点上有所差异,然其最终的服务目标具有相似性,即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保证食品科学技术规范,质量高效。
2基于生物技术的食品科学检测管理2.1检验食品安全性能随着现代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销售的食品的数量和类型逐渐丰富,在对这些食品进行管理时,应注重对食品质量、成分、微生物与农药残余的检验,以此保证食品的安全性[1]。
2.2食品质量成分检验质量及成分检验是食品安全检验的基本内容,当食品质量与成分和国家食品安全规范标准不一时,容易引起食品安全事故。
譬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就是因为在养殖猪时添加了瘦肉精,这使得食品中有毒成分较高,给人们的身体带来较大损耗。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灵活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对食品的成分进行快速精准的检测,同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可有效评估并判断食品的质量。
酸奶的制作和品质检验**(海南大学**学院2011级,邮编:570228)指导老师:***(教授)摘要:以蒙牛鲜牛奶为原料,市售酸奶为接种剂自制酸奶并进行感官评价。
用稀释倒平皿法分离出蒙牛酸奶中的乳酸菌。
用改良MC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形态并进行菌落计数,算出所制作酸奶中乳酸菌的含量从而鉴定所制作酸奶的品质,一般来说,乳酸菌含量越高,酸奶品质越好。
关键词:酸奶制作;酸奶品质检验;乳酸菌菌落形态及计数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
酸奶酸奶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和钙质较鲜乳更易消化吸收,抑制腐败细菌的繁殖,降低肠道内毒素浓度。
酸奶内含乳酸菌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及族维生素等,能增强消化,促进肠道蠕动和机体物质的代谢,提高人的免疫力, 长期饮用即可保证钙质的需求, 又可健肠胃, 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点,而且某些方面经加工过程还扬长避短,是一种对人体肠胃非常有益的保健食品。
乳酸菌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体内的益生菌。
乳酸菌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乳酸,因而得名。
益生菌能够帮助消化,有助人体肠脏的健康,因此常被视为健康食品,添加在酸奶之内。
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是一种原核生物。
广泛存在于人、畜、禽肠道、许多食品、物料及少数临床样品中。
乳酸菌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风味,提高食品保藏性和附加值,而且,近年来乳酸菌的特殊生理活性和营养功能,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能够调节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价,降低血清胆固醇,控制内毒素,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生长繁殖和腐败产物的产生,制造营养物质,刺激组织发育,从而对机体的营养状态、生理功能、细胞感染、药物效应、毒性反应、免疫反应、肿瘤发生、衰老过程和突然的应急反应等产生作用。
由此可见,乳酸菌的生理功能与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可以说,如果乳酸菌停止生长,人和动物就很难健康生存。
食品微生物检验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反映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和致病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法为主要检测技术。
要从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正确使用、采集有代表性的检测标本和运输保存过程中避免污染等方面,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项目检测技术质量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判断被检食品是否可被食用、衡量食品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判定依据之一。
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反映出食品卫生环境和食品加工环境的具体现状,能评价食品为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为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饮食安全,笔者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项目、检验技术和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1 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1.1 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在食品加工、运输、储存一直到食用前的任何环节,微生物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造成污染。
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可以评定食品污染的程度。
大肠菌群是指载7 ℃的条件下,能分解乳糖、产气、产酸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与粪便污染有关,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因此将其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表明食品是否存在粪便污染。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是指在100 g或100 mL样本中,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MNP)表示。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直接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可能出现食物中毒和流行病,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菌落总数是指载37 ℃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1 g或1 mL样品在培养24 h后所生长的菌落总数,是评定生活饮用水和食品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大专食品毕业论文范文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每年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毕业论文范文一: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得到了提升,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情况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加强对食品的检验和质量控制就比较重要。
主要就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食品安全的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质量控制引言食品安全是社会民生的基础保障,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相对严重,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加强对食品检验以及对其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充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故此对食品检验结果质量控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食品检验及抽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1.1食品检验内涵食品的质量检验主要是按照某一食品执行的产品标准实施的符合性检验,然后出具公正性的检验报告,在检验结果方面对食品判定是合格或者不合格。
对食品进行质量检验技术性比较强,同时也是对实验室能力水平的一种反映,而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就对食品企业的生存有着严重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加强对食品的安全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1]。
对每个检验的环节都要充分重视,保障检验结果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
1.2食品检验抽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食品的检验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实施的,首先是对食品的抽样检查,这也是检验工作的头道工序,抽样过程中要能够有代表性。
具体的操作过程要结合不同产品在抽样前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并能够明确抽样的依据以及方法和地点等,抽样人员最少2名,要持证上岗,并填写抽样单,抽样单位确认后再进行签字和盖章,还要对样品进行确认[2]。
加强对抽样人员业务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的教育,抽样过程要坚持原则,也就是随机抽样的原则,通过对同批产品中上中下几个位置进行取样。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本文从实验教材内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对高校开设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教改如何提高大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动手能力满足食品检验行业的人才需要,是当前教育界及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载体。
然而,有些高校所开设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并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功能,也仅囿于教学现状不积极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这导致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培养不出实用性很强的食品检验专门技术人才。
为此,对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改进实验教材的内容当前,传统的高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材存在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新检验技术与方法等问题。
所以,应该加大实验教材内容的改革力度,编写适应新课改发展需要的新教材。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编写教材:一是纳入一些新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编入国内外一些先进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三是纳入最新国标所规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并适当增加主要的检验方法之详细注释,以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四是结合新时期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适当增加pcr技术、快速酶触反应法等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既快速又准确的食品检验方法。
2. 按照职业岗位技能重构课程教学体系2.1 调整基础性实验应该精心选择、优化调整此门课程的基础性实验项目。
所选择的实验项目要贴近食品生产与食品检疫的实际,以激发出学生学习食品检验技术的兴趣。
笔者认为,可以将若干个比较简单之基础性检验实验进一步融入到某个基础实验当中,把分散的实验项目融合成系列组合实验。
如此一来,可以增加每一节实验课之知识容量,同时也可以节约不少的实验经费。
比如,把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以及接种等基础性的检验项目,有机地融入到“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这个实验中。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PCR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学院:食品学院班级:食工09级一班学生:蒋璐璐学号:2009113167指导老师:刘福林PCR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本文综述了PCR 的技术原理,PCR除了是一个诊断工具外,更重要的是它有广泛的运用。
PCR本身可直接用来鉴定特定基因的存在与否,也可以用来侦测基因是否有异常。
PCR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转基因食品、食品成分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PCR技术今后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PCR技术原理食品应用引言: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即聚合酶链式反应,又称多聚酶链反应、基因的体外扩增法、无细胞克隆技术等。
这是一种在生物体细胞外通过酶促合成特异DNA或DNA片段的方法。
利用此方法,能使极其微量的目的基因或某一特定的DNA片段在几小时后迅速扩增数百万倍,且无需通过繁琐费时的基因克隆程序,便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精确的DNA拷贝。
1983年,PCR技术由美国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科学家K.B. Mullis发明,因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和准确等优点,在食品、农业、医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对PCR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PCR技术由三个步骤反复的热循环构成: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
高温变性,在高温(95℃)条件下,待扩增的靶DNA双链受热变性成为两条单链DNA模板;低温退火,在低温(37~55℃)情况下,两条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互补的单链DNA模板结合,形成部分双链;适温延伸,即在特异耐热酶-TaqDNA聚合酶的最适温度(72℃)时,引物3’端为合成的起点,以单核苷酸为原料,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合成新的DNA链[1]。
新合成的DNA双链又可作为扩增模板,反复进行解链、退火、延伸三个步骤的热循环,每一次循环都使两条人工合成的引物间的DNA特异区拷贝数扩增一倍, PCR产物得以2n 的指数形式迅速扩增,经过25~30个循环后,理论上可使基因扩增109 倍以上,实际上可达106~107 倍。
食品安全生物技术论文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生物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食品安全生物技术论文篇一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摘要]由于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食品检测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从而使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应用于食品检测中。
现如今,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食品检测的精确度,而且拓展了食品检测的新方向,大大地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文章就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应用目前,食品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不仅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还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必须严格控制食品的品质,检测人员应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以此实现现场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
由于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基因探针法、PCR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具体分析如下:一、基因探针技术基因探针技术即DNA探针技术,又称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分子的变性、复性以及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对某一特异性DNA序列进行探查的新技术。
目前,基因探针杂交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异相杂交;另外一种是同相杂交,其关键技术都在于DNA探针的构建。
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大肠杆菌具有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利用大肠杆菌中编码该酶的基因序列作为目标DNA,并制成DNA探针,用以检测食品中的总大肠杆菌。
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基因探针技术不仅能克服传统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操作简便、省时等优点。
与此同时,基因探针技术也存在其局限性,如检测成本高、速度慢、效率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在以后的科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食品安全与卫生中的微生物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以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二、实验原理1. 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可以引起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等危害健康的问题。
因此,及时检测并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步骤。
2. 常用微生物检测方法:a. 培养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培养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微生物生长的特性来检测和计数微生物。
例如,采用总大肠菌群检测食品中的细菌污染程度。
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特定抗体与食品中的微生物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测定光信号的强度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c. PCR(聚合酶链反应)法:利用特定引物和酶来扩增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片段,从而检测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三、实验步骤1. 样品的制备:选取一定数量的待测试食品样品,进行表面消毒,以减少外界的微生物污染。
2. 对待测样品进行样品预处理: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选择相应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如液体悬浮液培养法、表面刷拭法等。
3. 进行微生物检测:a. 培养法:将经过样品预处理的食品样品分别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置于适宜温度下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菌落计数或荧光染色法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
b. ELISA法:根据所需检测的微生物种类选择相应的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利用ELISA仪器检测信号强度。
c. PCR法:根据所需检测的微生物种类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
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4. 结果分析与评估: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分析,并评估其食品安全和卫生状况。
四、实验结果经过微生物检测,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样品A:采用培养法检测,菌落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数量超标。
2. 样品B:采用ELISA法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微生物污染度较低。
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非常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从“人、环、法、料、机”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的相关因素,从各个环节加强控制,也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便更加高效、快捷地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验检测。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当今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
一、“人”—人员:能力、培训、记录、监督、职责食品检验机构应当配备与食品检验能力相适应的检验人员以及技术管理人员,聘用具有相应能力的检验人员,建立检验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技能、经历档案等,不得聘用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应由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或相近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并且要接受《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有关专业技术培训、考核,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困扰,而且还必须具备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作风。
确保实验室人员得到及时培训及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做好人员档案、培训记录以及监督考核记录;无论是实验室的管理层还是检验人员管理都必须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二、“环”—设施、环境:条件、控制、程序、安全实验室应具有进行微生物检验所需的适宜、充分的设施条件,包括检测设施(专用于微生物检测和相关活动)及辅助设施(大门、走廊、管理区、样品区、清洁间)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
(一)无菌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应符合gb50364和gb19489的相关要求,符合“无回路”的原则。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为了更好的提高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对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变得十分的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微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微生物论文篇一:《简述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开放管理【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
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方案设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设计•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策略•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01课程背景与目标食品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保障食品安全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中的污染和变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重要性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检验方法和技术等。
培养实践能力课程应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实训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岗位的工作。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实验与实训课程总结与考核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为后续检验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打下基础。
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和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详细介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规方法和技术,如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致病菌检验等。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02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以及命名规则。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命名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胞结构和功能。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理解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繁殖方式以及影响生长繁殖的因素。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变异机制。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学基础知识1 2 3掌握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如乳酸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以及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在食品中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论文2400字_食品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食品微生物论文2400字(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分析论文摘要:为了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预防出现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做好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可以从食物来源控制安全问题。
现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管理系统,但是还有一些隐患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本文深入研究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影响因素,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控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影响因素;控制要点引言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对于食品安全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微生物如果离开了实验室,普通人肉眼根本无法看清楚,更不要说去辨别对身体是否有害。
为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必须要达到高质量、高水准,因此,政府部门和各个食品生产商都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努力建设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系统机构,希望进入市场的食品都能够保证食用安全,从根本处解决问题。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概述各个检测工作人员都应该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能够有助于工作之间的默契配合,要学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这个整体进行梳理,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以及特点。
1.食品微生物检验内涵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有三个指标,分别是菌落总数、大肠菌数和致病菌,相应的指示菌落能够帮助微生物检验的观察,菌落在检验样品中不断地发生的变化和特征,工作人员应该在检验过程中,将样品中微生物的类别、数量多少以及菌落性质等等一系列数据记录清晰,这样能够帮助检测工作人员判断样品的受污染程度,进而快速高效率的判断食品在不同阶段时的不同状态的特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被有害微生物污染过的食物进行处理,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本身。
2.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流程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过程中,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根据颁发的相关检验标准,仔细完成样品的采集、样品送检、对样品进行处理、对样品进行检验和最后的制定报告以及提交报告一系列工作。
《液相色谱技术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思考》1液相色谱技术进行食品安全检验的几点思考1.1实现对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一般情况下,液相色谱技术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可对食品样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和鉴别,对食品中所含有营养成分的类型、含量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对营养成分进行明确的把握。
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都可利用液相色谱仪检测出来,进而对食品中所含成分的质量进行鉴定,以提高营养成分含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利用液相色谱技术进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其精确度相对较高,速度快、效率高,在脂溶性维生素含量低的食品检验中效果最佳,例如水果。
1.2实现对食品添加剂的检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来说,食品添加剂的检验也至关重要。
一些厂家为了提高食品的口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加入了过多的食品添加剂,改善了食品的口味和色泽,达到了防腐的目的,但是其中所含有的食品添加剂也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注重对食品添加剂的检验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食品安全领域,已经出现了多种利用液相色谱技术来进行食品检验的方式,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实现对多种添加剂的分析和检验,像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等主要的食品添加剂成分。
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食品检验时,流动相可为乙腈-6%乙酸溶液,然后进行梯度洗脱环节,对其波长进行检测,18种添加剂的波长、线性指数在合理的范围内,线性系数高于0.99,标准差规定在2.44%-11.6%之间。
该过程操作相对简单,效率高,且仪器检测的精确度也非常高,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3实现对残留农药的检验农药残留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种植户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喷洒大量的农药,导致农药残留现象的发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食物中毒成为多见病、常见病。
为了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应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对食品中所残留的农药成分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立即切断食品供应来源。
强化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若干思考【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这给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质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但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也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新时期强化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有助于完善食品微生物的质量检测体系,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检验环境;思考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虽然我国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水平不断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问题与矛盾。
本文将从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进行有效性研究。
1关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的研究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多种致病的病毒与病菌的质量检验,其中主要检验的病菌有:李斯特氏菌、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孤菌、小肠结肠炎的耶尔森氏菌以及霍乱孤菌等。
但在正式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的检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病菌检验的质量。
其次是对于食品污染程度的指标菌的实验检验,其主要需要检验的病菌有大肠菌群与细菌总数两个方面。
对于大肠菌群的检验,首先要了解大肠菌群的定义,所谓大肠菌群,就是指具有某些特殊性质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联的细菌,其种类包括枸橼酸杆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
检验大肠菌群的方法是按照检测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定义检验,其特征是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状态下可以分解乳糖并产酸与产气。
大肠菌群多被用于日常饮用水与评估食品的质量时所用。
对于细菌总群的检验,所用到的方法是将日常的饮用水与食品放置在非常普通的琼脂培养基中,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环境中,经过二十四个小时的培养,一毫升水中所产生的细菌菌落的数量。
对细菌总群的检查,有助于为对食品与饮用水的卫生评估提供作为科学的数据资料。
2针对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研究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食品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水平、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设备质量、食品检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实验室中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控制、食品检验实验室中检验质量的管理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等。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注意事项[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对于是食品卫生的检测的力度也逐渐增强,其中食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是对于食品的卫生情况、新鲜程度及污染程度检测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检测;菌落;测定[中图分类号] r155.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1 相关分析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还是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地沟油事件,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民众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提出了疑问。
为了改善食品安全现状,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保障食品的安全。
其中规范检测的方法成为改善的重要环节。
现在我们就食品微生物检测中菌落总数测定进行相关分析。
菌落就是指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形成的能被人的肉眼所观察到的生长物,所谓落也就是说数以万计的相同细菌个体的集合。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测样本经过相关的处理,在一定条件的培养后,所检测到的1ml(g)样本中包括的菌落的数量。
菌落总数测定的目的是测定食品在制造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是否严格按照了国家食品安全的各项要求,食品是否达标。
从而对于食品安全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菌落总数测定可以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的具体繁殖生长情况,并以此可以检测食品质量的优劣。
当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菌落总数测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为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负责,国家的相关检测部门必须不断规范相关的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2 注意事项加强对于菌落总数测定方法过程中各项环节的规范可以使得该方法在检测过程中更能准确、科学的对于食品进行测定,也能进一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相关注意事项。
2.1 灭菌准备工作首先是相关的工具,在菌落总数测定的整个过程中主要用到的工具有:培养皿、试管、吸管、移液器等等,这些相关的工具在进行检测之前必须对这些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课题:粮食中真菌的分析学院:粮油食品学院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20104806河南工业大学实验报告系别粮油食品学院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同组者姓名实验组成绩评定完成日期20121106实验题目:粮食中真菌的分析(实验八、九)摘要:粮食的供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粮食储藏就在粮食安全上起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对粮食进行控制首先得了解粮食中菌种的种类和数量,这样才能在粮食储存中发挥事半功倍的功效,更加高效地控制防治粮食微生物的生长代谢。
关键词:粮食真菌鉴定防治内容:粮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的天然培养基。
世界各地所产的粮食、粮食加工产品及饲料上都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
其中数量最大、对粮食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霉菌及其代谢产物。
这一类个体微小不易观察的生物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粮食微生物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粮食中的有机物质,使之变质、霉腐,因而使粮食出现变色、变味、发热、生霉等症状,不但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储藏,导致储粮品质劣变,而且还可能产生毒素污染,危及人畜健康。
现在本次试验做了对粮食的菌种进行分离提纯培养等操作,鉴定粮食中主要霉菌的种类,并确定菌种的量。
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食品中真菌含量及菌相分析方法。
2了解检测过程中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的机制。
3.掌握粮食中主要的真菌类群的鉴定方法。
4.熟悉常见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的混合养料,能够给给微生物特提供一个良好的是生存环境。
营养:碳源、氮源、能源、生长素、水分和无机盐等;适宜的酸碱度(pH值)和一定缓冲能力;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合适的渗透压。
琼脂是从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胶体物质,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
加琼脂制成的培养基在98~100℃下融化,于45℃以下凝固,不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但多次反复融化,其凝固性降低。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文献综述题目: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姓名: 木日西提江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班级: 071班学号: *************: **2010年12 月7 日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摘要: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食物中毒作为最典型的一大类食源性疾病更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凡是导致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破坏,引发机体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被称为毒物。
毒物随食物或毒物被当作食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被称为食物中毒。
本文以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为出发点,对常见食物中毒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三大类,叙述其中毒原理及常见症状,描述食物中毒的发病原理,发病症状,检验方法(包括快速检验)。
并详细描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关键字致病菌沙门氏菌检验快速检验正文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
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中毒症状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
其中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一)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
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
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
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二)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
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
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
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
急救处理:催吐、洗胃和导泻以消除毒物;应用氧化型亚甲蓝(美蓝)、维生素C等解毒剂;临床上将美蓝、维生素C和葡萄糖三者合用,效果较好;以及对症治疗。
(三)农药残留:有叶青菜多清洗有叶青菜上可能有一些农药残留,尤其是冬天的青菜,因为冬天植物相对长得慢,为了提高产量,此时喷洒的农药可能会多一些。
症状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伴有流口水、出汗多、痰多、肌肉震颤等。
用清水多清洗几次,在短时间内避免吃大量叶菜类蔬菜,食用前先用开水烫几分钟,弃汤后再烹调。
如有呕吐者不需要催吐,没有呕吐的要及时催吐,症状重的要及时洗胃。
另外还要注意补液。
有机磷类的农药也有解毒剂,阿托品即为其解药。
(四)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症状: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
原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患者,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上述症状更易发生。
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引起低血钾,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反复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对支气管扩张作用减弱及持续时间缩短。
虽然克伦特罗残留的毒作用为轻度的,但美国FDA研究表明,应用拟交感神经药者或对前药过敏者,对克伦特罗的反应要比正常健康个体更为严重。
治疗方法可采取口服后即洗胃、输液,促使毒物排出。
或在心电图监测及电解质测定下,使用保护心脏药物如6-二磷酸果糖(FDP)及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
瘦肉精中毒的识别方法有:4.1看该猪肉是否具有脂肪(猪油),如该猪肉在皮下就是瘦肉或仅有少量脂肪,则该猪肉就存在含有“瘦肉精”的可能。
4.2喂过“瘦肉精”的瘦肉外观特别鲜红,后臀较大,纤维比较疏松,切成二三指宽的猪肉比较软,不能立于案,瘦肉与脂肪间有黄色液体流出,脂肪特别薄;而一般健康的瘦猪肉是淡红色,肉质弹性好,瘦肉与脂肪间没有任何液体流出。
4.3购买时一定看清该猪肉是否有盖有检疫印章和检疫合格证明。
二、有毒动植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
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
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一)四季豆中毒:未熟四季豆含有的皂贰和植物血凝素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可导致中毒。
一般在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二)生豆浆中毒: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进食后0.5-1小时出现症状。
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
一般无须治疗,很快可以自愈。
预防措施可采取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
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
(三)发芽马铃薯中毒:马铃薯发芽或部分变绿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去除或破坏掉龙葵碱,食后发生中毒。
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多发。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
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灼烧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烈呕吐、腹泻。
此外,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
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预防措施可采取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
这种马铃薯不易炒吃,应煮、炖、红烧吃。
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龙葵碱。
(四)河豚鱼中毒:河豚鱼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河豚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淹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
误食后10分钟至3小时出现症状。
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
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采取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五)毒蕈(有毒蘑菇)中毒: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
常因误食而中毒,夏秋阴雨季节多发。
一般在误食后0.5-6小时出现症状。
胃肠炎型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神经精神型中毒主要症状有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行动不稳等,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溶血型中毒发病3-4天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六)蓖麻籽中毒:蓖麻籽含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以蓖麻毒素毒性最强,1mg蓖麻毒素或160mg蓖麻碱可致成人死亡,儿童生食1-2粒蓖麻籽可致死,成人生食3-12粒可导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食用蓖麻籽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严重的可出现脱水、休克、昏迷、抽风和黄疸,如救治不及时,2-3天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
目前对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药物。
蓖麻籽无论生熟都不能食用。
但由于蓖麻籽外观漂亮饱满,易被儿童误食。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七)马桑果马桑果,又名毒空木、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
马桑果有毒,其有毒成分为马桑内酯、吐丁内酯等。
误食后0.5-3小时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复。
严重者遍身发麻、心跳变慢、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强,常突然惊叫一声,随即昏倒,接着出现阵发性抽搐。
严重者可于多次反复发作性惊厥后终于呼吸停止。
一次服大量者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过度兴奋而致心搏骤停。
因外形似桑椹,所以常被当作桑椹而误食,许多小孩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在外玩耍时因采食而引起中毒。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八)泥螺和鲍鱼:泥螺又称土铁,属腹足纲后鳃亚纲,广泛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在我国江浙闽等省沿海海藻上生长密度较大。
泥螺的粘液和内脏中含有一种叫“嗜焦素”的脱镁叶绿素,当人体摄入后再经日光照射,会发生日光性皮炎。
鲍鱼又名石决明,届腹足纲鳃目,扇舌亚目,鲍科。
分布较广,在我国辽宁,山东,广东,海南等地都有人工养殖。
鲍鱼体内也含有和泥螺相同的“嗜焦素”,也会使食用者发生日光性皮炎。
(九)高组胺鱼类中毒:高组胺鱼类中毒是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
引起此种过敏性食物中毒的鱼类主要是海产鱼中的青皮红肉鱼。
9.1有毒成分及中毒机理:青皮红肉鱼类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主要是因为此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
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
中毒机理是为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9.2中毒原因:因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青皮红肉鱼而引起中毒。
腌制咸鱼时,如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食用后也可引起中毒。
9.3中毒症状和急救治疗:组胺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
潜伏期一般为0.5~1小时,短者只有5分钟,长者4小时,表现为脸红、头晕、头痛、心跳加快、脉快、胸闷和呼吸促迫、血压下降,个别患者出现哮喘。
治疗首先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毒物;抗组胺药能使中毒症状迅速消失,可口服苯海拉明、扑尔敏,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同时口服维生素C。
9.4预防:主要是防止鱼类腐败变质。
食用鲜、咸的青皮红肉类鱼时,烹调前应去内脏、洗净,切段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红烧或清蒸,酥闷,不宜油煎或油炸,可适量放些雪里红或红果,烹调时放醋,可以使组胺含量下降。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
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1.1病原菌: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付伤寒甲、乙等。
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
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
乳与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1.2中毒食物和污染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引起(如病死牲畜肉、熟肉制品),也可由家禽、蛋类、奶类食品引起。
1.3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潜伏期一般12~24小时,短的数小时;长则2~3天。
前驱症状有恶心,头痛,全身乏力和发冷等。
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痛,粪便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