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6.1金刚石、石墨、C60 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基本概念;2.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1.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2.金刚石、石墨、C6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2.实验用具和材料;3.学生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观察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入化学,引发学生思考。
如:“你们知道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吗?它们在结构和性质上有何不同?”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概念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与实验进一步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1 金刚石的结构和性质金刚石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晶体。
其结构是由一个个简单正八面体按着层状排列而形成的。
金刚石具有很高的硬度、熔点和热稳定性。
2.2 石墨的结构和性质石墨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晶体。
其结构是由一层层平行的碳原子层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叠加而形成的。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润滑性。
2.3 C60的结构和性质C60是由60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球形分子。
其结构是由五角星和六角星构成的球形结构。
C60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
3.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3.1 金刚石的应用金刚石由于其硬度高、热稳定性好的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如切割、打磨、刻字、磨头等。
3.2 石墨的应用石墨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和润滑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如制造电极、导电涂料、润滑剂等。
3.3 C60的应用C60由于其良好的反应活性和特殊的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研究、医学领域等。
4.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金刚石和石墨的导电性、磁性等。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了这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碳的单质和碳的化学性质。
我选择的是第一部分碳的单质。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和导电性以及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由于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无定形碳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朵质构成的,因此木炭的吸附性等放在石墨的内容之后介绍。
2、目标确定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②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初步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让学生初步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重点和难点的确立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本课的重点是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为了解决重点、难点,通过实物、投影以及化学实验和录相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通过放录相材料来让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在日常生活中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物操作来亲身感知,把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模型通过放录相材料来帮助学生解决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难点。
二、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分析类比、合作探究、演示实验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物引课,激发学生兴趣,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说学法主要通过自学、讨论、实验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交流为主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三种碳的不同结构和性质。
本节课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理解碳的四价特性及其在不同结构中的连接方式。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金刚石、石墨和C60之间的区别,并深入理解晶体的性质与晶格结构以及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性;–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材料的性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领域。
2.教学难点:–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差异;–掌握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解的有关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四价特性等。
第二步:展示结构模型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第三步: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差异1.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金刚石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形成坚硬且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结构;石墨由层状结构构成,层与层之间仅有弱的范德华力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但硬度较软。
2.引导学生探究金刚石和石墨的应用领域:金刚石广泛应用于切割、磨削等工业领域;石墨广泛应用于铅笔芯、涂料等领域。
第四步:讲解C60的结构及特性1.介绍C60的结构: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球形分子,形状类似于足球。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还地桥镇曙光中学胡咏中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是人教版教科书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第1课时的内容。
是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基本思想的最佳素材,同时能对前面所学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巩固。
2、课程内容本课题在前面学习了单质和纯净物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了解木炭和活性炭等物理性质。
本课题准备使用2个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1课时学习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与用途,第2课时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③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④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②利用微观模型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③通过探究实验主动的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4、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利用视频材料、图片及分子模型,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
5、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和单质的概念,对学生理解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的单质,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学习了氧气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便对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缺乏理性的认识。
二、教法学法分析本课题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采用学生阅读课本和观看视频材料的自主学习法、对比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等教学法,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
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思维环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前面的内容对本课题起到铺垫作用。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掌握了这一重要的化学思想之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
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了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O2反应,又通过实验演示探究理解了C能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等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4、了解还原反应、还原剂、还原性等概念过程与方法: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为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与发展”的观点以上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前提,达到过程与方法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在生活中人们对于碳单质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非常重要。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利用实验演示,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原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采用学生观察、阅读自主学习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对比归纳法、课件展示等多种教学法,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金刚石、石墨和 C60》讲义一、引言碳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中最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刚石、石墨和 C60。
这三种物质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却大不相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它们。
二、金刚石1、结构特点金刚石的结构可以用“坚固”来形容。
它是由碳原子以正四面体的形式紧密排列而成,每个碳原子都与另外四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这种结构使得金刚石具有极高的硬度和稳定性。
2、物理性质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这使得它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折射率高,能够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因此常被用于珠宝首饰。
此外,金刚石的热导率极高,是良好的热导体。
3、用途(1)工业领域由于其硬度,金刚石常被制成各种切割和磨削工具,如钻头、砂轮等。
在地质勘探和石材加工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珠宝领域经过精心打磨和切割的金刚石,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珍贵珠宝,象征着永恒和爱情。
三、石墨1、结构特点与金刚石不同,石墨中的碳原子呈层状排列,每一层中的碳原子以六边形的形式连接,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较弱,这使得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润滑性。
2、物理性质石墨质地柔软,颜色呈灰黑色。
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还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3、用途(1)铅笔芯石墨质地柔软,容易留下痕迹,因此被用于制作铅笔芯。
(2)电极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石墨常被用作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材料。
(3)润滑剂层与层之间的弱结合力使得石墨能够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摩擦,常用于机械润滑。
四、C601、结构特点C60 是一种由 60 个碳原子组成的足球状分子,也被称为“富勒烯”。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 C60 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2、物理性质C60 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现出超导性。
3、用途(1)材料科学在材料领域,C60 被用于研发新型的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等。
(2)生物医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C60 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潜在的应用,如药物载体等。
高中化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来应考高中化学的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刚石、石墨、C60》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金刚石、石墨、C60》选自人教版高三化学104页第六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碳的化学性质,是继氧族、氮族后学习的另一大非金属元素。
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稳固前期所学知识,而且为我们后期学习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处在高中学习的最后阶段,虽然具有认知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学习态度认真端正,学习目标明确等优势,但是容易出现好动、注意力分散、知识遗忘速度快等特点,使得他们在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融汇贯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金刚石、石墨具有的物理性质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掌握了碳单质具有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了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观察、分析并能准备推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探讨未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演示和训练的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设计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归纳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了探究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种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将本课的重点确立为:掌握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碳的化学性质。
但是由于碳的化学性质的复杂多样性使得掌握它在实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碳化学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从多元化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一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课堂,因此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_6.1 金刚石、石墨和C60_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基本结构、特性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区别和联系;–能够描绘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分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图片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引入新知识;–运用概念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分子结构和特性;–引导学生发现金刚石、石墨和C60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材料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辨和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科学应用产生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分子结构和特性;–金刚石和石墨的区别和联系;–金刚石、石墨和C60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分子结构和其特性的理解;–金刚石与石墨在结构上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新课前,提问学生对金刚石和石墨了解多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一些金刚石和石墨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外观和质地;•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和石墨在结构和性质上是否有差异。
2. 新知呈现(15分钟)•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分子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差异;•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特性;•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有何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性质不同吗?3. 理论探究(2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性和应用:–让学生分小组分享自己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整理归纳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加深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0分钟)•针对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差异,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一:用金刚石笔和铅笔分别在纸上画线,比较两者的硬度差异;–实验二:用铅笔芯在砂纸上划擦,观察铅笔芯在不同材料上的表现;•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金刚石和石墨的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其分子结构与硬度之间的关系。
《金刚石、石墨、C60》说课稿杨伦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 1《金刚石、石墨、C60》。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 ,从其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两部分,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碳的单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并穿插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 .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地增减,加入了大量的媒体素材。
[学前分析]九年级化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接触到物质,使他们对物质有一定地感官认识。
但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等内容,又让他们进入了抽象的世界。
这一课的到来,使学生回到了物质世界,回到了直观感受,回到了实验探究。
所以,这一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
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能动手。
这也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课题,教师应抓住学生对知识渴望和对物质好奇的心理,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并收集整理,用于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初步知道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 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2、过程与方法:(1)利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资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理解、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并通巩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的观点。
(2)通过对C60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2)教学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介绍金刚石、石墨的视频的播放,生动具体形象,使学生轻松了解掌握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
本节课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总结。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
玻璃刀刀头上镶有金刚石,用它来裁玻璃。
你想到了什么?金刚石很硬,所以可用来裁玻璃。
一、碳的单质1.金属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光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
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
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很广。
试总结石墨的重要性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本节内容共2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六方面对本课题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一、首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总体来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分别学习了元素、单质等基本化学概念和用微粒的观点来看物质的基本化学技能之后,运用这两部分知识深入、细致地研究碳的单质。
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所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进一步认识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对化学知识学习的螺旋上升。
具体来看:在课程标准中,碳的单质体现在两个二级主题里,既是《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的典型实例;又是《认识化学元素》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碳的单质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感、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性,还能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为学生后续阶段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主要化学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意识。
是本节内容包含的主要化学思想。
因此本节课除了了解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等陈述性知识,背后还承载着认识物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工具性功能和价值。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经验,整体水平一般。
在知识面上多数学生知道认识物质要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也不难发现,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不同程度的欠缺主动运用意识,解题速度也有待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在这方面的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地位、作用、内容特征、课标要求并结合学情,我把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目标1:通过认识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感知化学美;目标2: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相关的用途,并知道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一、教材分析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
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化学教材八年级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的单质,第二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
今天我主要说一说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分子的结构特点。
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和导电性以及C60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
由于本书第五章、第六章化学抽象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下降。
而本节课教材图文并茂并联系最新科技成就,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生活、生动有趣,可以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可知他们对新鲜事物有趣的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动手试一试、做一做。
而这节课的知识就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比如钻石、玻璃刀、铅笔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手尝试做探究实验如玻璃刀划玻璃、石墨电极和铅笔芯的导电性、触摸铅笔芯粉末、木炭吸附性实验等可以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分子的结构特点。
(2)知道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C60(3) 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自学预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利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资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理解、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3)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并通巩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的观点。
、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通过对C60【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