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吗?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大腕儿”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批注]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合课文理解: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的结论并不难,二者之间的联系容易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的关系很少有人能想到,作者以科学家的敏锐思考了其内在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前者成了支持后者的有力证据。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批注]“毫无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是语言准确的体现。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批注]“漂移”与下面的“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多用于无生命的东西;“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多用于有生命的东西。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所以只能用“漂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批注]既说明了板块学说对解释绝大多数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又没有将科学问题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批注]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情景,体现出科普作品的艺术性特点。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批注]“那时”是指什么时候?是“2.25亿年前”还是“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那是”此处是个泛指,应该是指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形成以后。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批注]“似乎”一方面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泛大陆的不同地区大都比较暖和,为恐龙生存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留有余地,并没有否认全球环境的多样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批注]什么是“泛大陆”?结合上下文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⑪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批注]“天衣无缝”前又用一个副词“多么”修饰,充分说明了非洲与南美洲的海岸线的极度吻合,简直令人惊叹。通过这一例子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一个显而易见的确凿证据,更加令人信服。当然,也表现出作者善于观察和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批注]能否用前文的“拼合”一词?结合语境比较两词的差异,体会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⑫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批注]能否用前文的“拼合”一词?结合语境比较两词的差异,体会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⑬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批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

重要地位。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批注]“如果……就……”,是一种还未实现的假设,同时也带着令人信服的确凿性。

⑮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1.时代背景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4.内容解读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 识点及教案 【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吗?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大腕儿”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批注]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合课文理解: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的结论并不难,二者之间的联系容易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的关系很少有人能想到,作者以科学家的敏锐思考了其内在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前者成了支持后者的有力证据。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批注]“毫无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是语言准确的体现。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批注]“漂移”与下面的“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多用于无生命的东西;“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多用于有生命的东西。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所以只能用“漂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批注]既说明了板块学说对解释绝大多数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又没有将科学问题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1 知识 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和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 ”。 2.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 骨骼.( ) 漂.移( ) 地壳. ( ) 深渊.( ) 驮.着( ) 岛屿链.. ( ) 两栖.( ) 铱.( ) 潮汐. ( ) 硅.( ) 追溯.( ) 褶皱.. ( ) 劫.难( ) 鸟臀.目( ) 蟾蜍.. ( ) 衍.射( ) 携. 带(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1)遗骸:

(2)褶皱: (3)劫难: (4)致密: (5)追溯: (6)天衣无缝: 参考答案 1.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2.gé piāo qiào yuan tuó yǔ liàn qī yī xī guī sù zhě zhòu jié tún chán chú y?n xié 3.(1)遗留下来的骨骸。 (2)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3)灾难。 重点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5.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3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部编本)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1)时代背景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在 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 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 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 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在《被压扁的沙子》中,阿西莫夫通过对沙子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他运用了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沙子被压扁的场景。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对沙子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导我们思考身边常见事物背后的科学原理。 总的来说,阿西莫夫这两篇短文以生动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奥秘和魅力。阅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 作者借“恐龙无处不有”这一题目,运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肯定了恐龙到处都有的事实。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营造出一种富有悬念的效果:沙子会被“压扁”吗?如何才能将沙子“压扁”呢?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 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 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二、主题概述 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 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三、文章结构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四、思考探究 1.《恐龙无处不有》的第1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开头提出论点,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这个现象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3.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理由一:因为人们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分析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另附课后习题解答)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词语 1.臀tún 2.骨骼gǔgé 3.漂移piāo yí 4.流逝liúshì 5.褶皱zhězhòu 6.携带xiédài 7.两栖liǎng qī 8.彗星huìxīng 9.潮汐cháo xī 10.劫难jiénàn 11.致密zhìmì 12.陨石yǔn shí 13.追溯zhuīsù 14.天衣无缝tiān yīwúfèng 词语释义 漂移: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带:随身带着。 两栖: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劫难:泛指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天衣无缝:喻指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

文学常识 本文两篇课文都选自《新疆域》,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 课文内容概括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分析“被压扁的沙子”,说明不同科学领域间的关联及影响。 课文鉴赏 1.《恐龙无处不有》的第1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开头提出论点,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这个现象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3.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理由一:因为人们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理由二:自然界中的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所以,那些岩层中的斯石英证明了6500万年以前发生过巨大的撞击。 4.作者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与斯石英的形成过程相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向读者说明: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 笔记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 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 二、《机械生物的产生》 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而在灾难救援和医疗领域,机器人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搭载相关设备完成搜索、挖掘和搬运等任务,还可以替代医生完成手术和护理等工作,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明方法(解析版)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群文阅读 说明方法种类多, 各显神通作用大 本课的两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第2段)、列数字(《恐龙无处不有》第14段)、作比较(《被压扁的沙子》第7段)等。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形象、生动、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作用。 【考点解读】 辨别说明方法,特别是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 1、第X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指出第X段(句) 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说说其作用? 【技法点拨】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以便读者理解 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 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说明通俗易懂 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真题演练】 (一)《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0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 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部编八下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解析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 )带碰撞.( )褶.皱(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 (3)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二、单项选择题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和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D.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3.下列各项说法未正确的一项是()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 A.大约经历 ..(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 ..(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 ..(悲壮)得多。 D.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的防御盾牌行动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 ..(灾难)。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B.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

部编八下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朗读精讲+知识点习题

知识点汇总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