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旋转血管造影中对比剂注射方案改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89.31 KB
- 文档页数:3
干货丨浅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Stanford B型AD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Stanford B型AD的基本治疗方式,部分患者甚至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
手术治疗可进一步降低Stanford B型AD主动脉事件发生风险,包括TEVAR、开放性手术和Hybrid手术等。
最新专家共识对B型AD的治疗推荐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根据孙氏细化分型(图1),对于B型AD的治疗进行如下推荐:①所有患者无论是否进行TEVAR手术,均应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率和血压;②B1S型AD中锚定区充足者,推荐TEVAR作为首选治疗方法;③BC型AD中合并需要外科处理的近端心脏及主动脉疾病者,推荐行一期心脏疾病矫治加直视象鼻置入术;④BC型AD中锚定区不足者(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可行直视支架象鼻手术;⑤BC型AD中高龄(>70岁)或有严重合并症且锚定区不足者(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可行Hybrid手术;⑥BC型AD中锚定区不足者(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可考虑行附加技术(如烟囱)TEVAR;⑦任何B型AD病因为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但主动脉尚未扩张者,推荐行直视支架象鼻手术;⑧合并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B型AD患者不推荐行TEVAR,除非有主动脉破裂或者濒临破裂等紧急情况;⑨外伤性Stanford B型AD推荐行TEVAR;⑩Stanford B型AD(B3型)所致的Crawford Ⅱ型胸腹主动脉瘤推荐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⑪若动脉瘤近端可使用阻断钳阻断,推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采用常温分段阻断作为辅助方法;⑫推荐术前行预防性脑脊液测压引流以减小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截瘫风险;⑬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可采用脊髓诱发电位技术指导肋间动脉重建。
图1.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孙氏细化分型B1型:降主动脉无扩张或仅近端扩张,中、远端直径接近正常;B2型:全胸降主动脉扩张,腹主动脉直径接近正常;B3型:全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均扩张根据病因和弓部有无夹层累及分为C型和S型。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探讨作者主动脉夹层(AD)是循环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内并分离其中层所形成的夹层血肿,沿主动脉纵轴扩展,是一种具有致命危险的主劫脉疾病。
其主要病因为高血压、遗传因素、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等。
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的中层囊性坏死、中层弹力纤维稀疏、黏液样变性。
高峰发病年龄50-70岁,多为男性患者,如不加治疗,Stanford B型AD急性期死亡率为25%,5年存活率仅为10%。
因单纯内科治疗对病情改善有限,外科治疗创伤大、病死率高、操作复杂,而介入治疗,尤其对Stanford B型AD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操作筒便、近期疗效确切、病死率低等特点,受到广泛瞩目。
目前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主要包括内膜片造口或开窗[1],覆膜支架,分支支架植入,裸支架技术以及上述几种技术的联合应用[2]。
1. 内膜片造口或开窗术内膜片造口或开窗术是在主动脉夹层造成器官缺血时,为了平衡真假腔的压力,缓解动力性阻塞而采取的方法。
当假腔明显影响真腔血运造成器官缺血或假腔远端无向血管内破口造成假腔持续扩大有向血管外破裂危险时可以在夹层假腔远端应用穿刺技术将导丝自真腔引人到假腔,然后进行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从而在假腔远端部位内膜形成人为破口,建立连接真腔与假腔的通道,以降低假腔的血液压力从而达到防止血管破裂及缓解缺血的目的。
内膜片造成或开窗术不受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位置的限制,但技术上要求较高,手术时间长,不利于广泛开展,而且开窗术后假腔不易血栓化,可能晚期会出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或主动脉破裂。
2.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994年Dake等成功的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以来,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成为国内外介入放射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覆膜支架是目前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主要技术[3]。
覆膜支架可以封堵夹层破口、减少进入假腔的血流、恢复真腔供血、恢复阻塞分支血管的血流灌注、防止夹层破裂。
虽然目前尚无研究对比覆膜支架与主动脉内膜片造口或开窗术的疗效,但覆膜支架更受青睐,因为覆膜支架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介入医师对材料更为熟悉。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术期监测和护理对策探讨【摘要】目的:针对临床中接受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手术的患者处于围术期间的相关护理对策予以分析和讨论。
方法:随机在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病例中择取62名,对其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缓解疼痛、血压控制、心理干预、并发症护理等)以及围术期监测工作展开回顾性分析,并予以讨论。
结果:62名患者均没有出现护理并发症,且在手术结束之后均顺利痊愈并出院(行以半年随访)。
结论:临床中针对接受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手术的患者行以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血压控制效果,加以行密切的肢体血供情况监测观察,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临床监测临床中主动脉夹层(英简AD,下文以此代称)为主动脉内膜发生撕裂之后,血液顺裂口进入到主动脉壁中层处,造成血管壁发生分层现象,出现夹层血肿并由主动脉壁形成延伸剥离,继而沿着主动脉纵轴进行扩展的较为危重的心血管病变[1]。
该病起病相对危急,且病情较为凶险,有较高的病死概率,假如不能行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将会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2]。
AD 依照Stanford分型方式通常可以分成A、B两种类型,腔内修复手术针对StanfordB型AD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术式创伤不大,且手术之后恢复速度也比较快,出现并发症的隐患也比较低,不过依然存在一定的围术并发症隐患,可以借助有效的临床监测以及护理干预进行控制[3]。
本文就将对此展开研究,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在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病例中择取62名,其中包括男性52名以及女性10名,年龄均在35岁到75岁不等,平均数是(53.54±3.24)岁。
在62名患者当中有51名患者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病、6名合并心脏机能不健全、9名合并糖尿病。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结果 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1例;余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术后1、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8%和93.7%。
结论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逐渐成为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剧、进展快、病情凶险的特点,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1]。
本院2006年3月~2011年3月确诊的3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3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
年龄28~79岁,平均59.7岁。
其中合并长期高血压者18例,糖尿病者14例,冠心病者10例,无明确病因者5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A和(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及分型,并测量相关数据:近端瘤径的长度、主动脉扭曲度、夹层破口位置及数量、夹层破口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的距离、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以及双侧髂动脉、股动脉通畅程度。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静脉麻醉、气管插管,经左肱动脉穿刺置入标记导管,造影证实位于主动脉内真腔后,行主动脉全程分段造影。
确定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后,选择左或右腹股沟部做切口,切开股动脉,全身肝素化。
引入导丝、导管,造影证实位于主动脉真腔内后,选用适当口径和长度的覆膜支架(支架的选择以直径大于瘤颈10%~15%、长度大于病变长度2cm为宜)。
送入长300cm超硬交换导丝,拔出导管,沿超硬交换导丝置入覆膜支架,根据造影对比图像准确定位后,控制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迅速释放支架。
•综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血管重塑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杨睿,熊江,郭伟,贾贺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北京100853)近年来,TEVAR被广泛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数项RCT及荟萃分析研究均显示出其具有明显的优势,有逐渐成为TBAD—线治疗方案的趋势〔"I。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接受TEVAR的TBAD均能达到良性转归,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出现主动脉扩张、假腔不闭合等血管重塑不良情况,导致远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讯現因此,早期识别并控制可能预示TEVAR后血管重塑不良的因素尤为必要。
本文就此问题综述相关文献,从手术干预时机的选择、TBAD的不同亚型、支架移植物长度的控制、腹部残留裂口的影响、术后内漏的类型等角度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研究方法对TEVAR后血管重塑结果进行展望。
1手术干预时机选择由于复杂型TBAD早期和5年死亡率分别高达16%和40%[6-7],尽早进行TEVAR干预已在学界达成了共识叫对于非复杂型TBAD,过去的研究表明在急性期(起病14d之内)实施TEVAR的血管重塑效果优于慢性期(起病超过14(1)3"。
然而,2013年一项针对大宗病例的K-M生存曲线研究发现,夹层起病后1个月之内的生存率下降比较明显阳,这引起了学界对原有分期标准能否准确评估TBAD的质疑。
Dake等问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夹层分类系统DISSECT分类法,旨在解决传统分期方法滞后而无法有效评估TEVAR效果的痛点。
这种分类法将夹层的分期从起病时开始计算并界定为3个时期,即急性期(W14d)、亚急性期(15~ 90d)和慢性期(>90d)。
随后发表的VIRTUE(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中期结果为DISSECT分类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其结果表明亚急性期术后DOI:10.3969/j.issn.1674-7429.2021.01.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0465)通讯作者:熊江,电子邮箱:*********************血管重塑程度与急性期相似,而在急性期进行TEVAR的风险明显高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⑸。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一站式”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中的价值和运用阚静;陈绍良;朱建成;林玲;徐海梅;赵莹莹【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一站式”手术方式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运用和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121例,平均年龄(56±12)岁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8例合并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其中15例同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一站式”手术.先在常规局麻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再在全麻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121例Stanford B型AD患者均成功植入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完全覆盖夹层破口.15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术后即刻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术后3例脑梗塞,4例死亡.平均术后(15±9)天出院.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10.67±2.65)个月,117例患者均健康生存,无脏器功能不全.结论运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一站式”手术,简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手术程序,提高手术精确性,减少手术周期,加快病人术后康复.【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2(018)003【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冠心病;DSA;三维重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作者】阚静;陈绍良;朱建成;林玲;徐海梅;赵莹莹【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2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1;R540.4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机辅助血管造影数字化成像技术,是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应用于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1]。
一款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新型一体式支架的实验研究目的:研发一款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支架型血管联合远端裸支架的一体式支架装置,并研究其在犬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动物实验取得数据和经验,未来提供适合于人主动脉夹层使用的一体式支架装置。
方法:1.一体式支架装置的设计和制作:选用有记忆功能的医用镍钛合金丝制作"Z"形支架,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作为支架覆膜,经同材质缝合线缝制成近端支架型血管主体,用镍钛丝编织裸支架与支架型血管主体远端相结合,完成本支架的选材与制作。
2.犬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取犬左侧第三、四肋间切口开胸,暴露胸降主动脉;肝素化后于近远端阻断主动脉后,切开主动脉约二分之一周径,找到切口远端主动脉壁中膜间隙,分离后向远端做扩张分离,制造出长约5cm的夹层假腔;将内膜片中线与相对的正常主动脉壁内膜缝合固定;将主动脉壁切口近端全层与远端外膜缝合;解除主动脉阻断钳,控制性升压至160mmHg 持续10分钟。
3.一体式支架在体实验:选择12只夹层模型犬,开腹经腹主动脉下端导入新型一体式支架,在降主动脉释放支架,覆膜支架覆盖近端夹层破口,远端裸支架跨过肾动脉,对术中支架的定位和释放情况进行总结,观察内漏、支架形态,分支血管通畅情况,通过组织学检查观察支架血管内皮化情况及是否造成血管损伤及炎症反应。
结果:1.犬夹层模型建立情况:共6只犬,4只犬成功建立夹层模型,建模成功率66.7%,其中2只犬夹层撕裂至腹主动脉分支区域。
2.犬TEVAR术结果:12只犬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移植物位置形态良好,术后3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ng Angiography,DSA)复查显示腹主动脉分支血管血流通畅。
3.组织学检查结果: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达到重塑;覆膜段支架内膜化完整,支架通畅,支架近远端锚定区内膜轻度增生;血管中膜完整未撕裂;未见明显炎性反应;裸支架段支架内膜化完整,支架通畅,内膜轻度增生,支架与内膜贴附良好,中膜、外膜完整,未见受压撕裂。
[文章编号]1006-2440(2020)01-0093-03[引文格式]倪加丽,李迎春,傅卫红,等.持续质量改进在Stand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血压控制中的应用[J ].交通医学,2020,34(1):93-95.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 )是常见的心血管危急重症,胸或背部剧烈疼痛是AD 最常见的症状,高血压是AD 主要诱因[1],术前稳定血压是避免夹层撕裂的重要措施,也是患者安全过渡到手术阶段的重要保障[2]。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 ty improvement ,CQI )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强调在过程中不断改进,有助于护理质量体系不断完善[3]。
本研究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5例AD 患者,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Stand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血压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Standford B 型AD 患者55例,其中2017年6月—12月收治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6月收治的29例患者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31~79岁,平均66.52±12.17岁;高血压史26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22例;入院时血压17.2±12/98±10mmHg ;VAS 疼痛评分7~10分,平均8.02±0.54分。
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52~83岁,平均67.88±9.97岁;高血压史29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25例;入院时血压180±11/96±9mmHg ;VAS 疼痛评分7~10分,平均8.07±0.63分。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CQI 护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不同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治疗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其治疗难度大,预后效果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近端不良锚定区是治疗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逐渐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在治疗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四组,分别采用不同的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
2. 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微创手术、杂交手术等。
对每一种手术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手术步骤、操作要点等。
3. 疗效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手术效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生存率等指标。
同时,对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三、结果1. 手术效果四组患者术后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疗效。
其中,微创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表现优异,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传统开胸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表现中规中矩,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杂交手术组则根据具体病例情况,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
2. 疗效比较从生存率、术后恢复等方面综合评估,各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采用微创手术的患者在短期内恢复较快,但长期生存率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传统开胸手术组则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疗效,长期生存率较高;杂交手术组则根据具体病例情况,呈现出个性化的疗效。
四、讨论不同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在治疗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中各有优缺点。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传统开胸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技术成熟、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长期生存率较高。
《不同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治疗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端不良锚定区治疗尤为关键。
目前,主动脉弓上重建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的重建方式对疗效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将针对不同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治疗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进行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X例,均为行主动脉弓上重建手术的患者。
2. 分组及方法:将患者按照所采用的重建方式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等指标。
主要采用文献回顾、临床数据收集及随访调查等方法。
3. 评价指标:手术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术后并发症评价指标包括心脑血管事件、感染等;生存率评价指标为术后生存期。
三、不同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1. 传统开放手术:该方式在早期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且对近端不良锚定区的处理效果有限。
因此,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相对较低。
2. 介入治疗:随着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对于近端不良锚定区的处理效果较好。
然而,对于复杂病例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提高。
3. 杂交手术:结合传统开放手术与介入治疗的优点,针对复杂病例采用杂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该方式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效果及生存率。
四、讨论不同主动脉弓上重建方式在治疗近端不良锚定区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中各有优劣。
传统开放手术虽历史悠久,但因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介入治疗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对于复杂病例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提高。
杂交手术结合了两种方式的优点,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效果及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