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23.08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2)权力过分集中,形成个人专断独裁;(3)干部管理系统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4)监督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5)民主法律制度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人治情况比比皆是;(6)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
我国全面照搬苏联模式,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1956年2月举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破除苏联崇拜和苏联迷信,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一)背景: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为准备八大的召开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
中央和国务院各30多部门座谈;中央和国务院34部汇报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湖北、广东省市四次座谈会。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经会议讨论,得到政治局赞同后,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专题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党在社会制度确立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2.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及经验教训。
3. 理解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建国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难点: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是对建国之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坚持、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课时:4第一节建设的路在何方?路在探索的脚下一、苏联模式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借鉴过程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比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有必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如何来建设社会主义,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我们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苏联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如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苏共20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暴露了苏联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
所以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制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一、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在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上,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也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和粮食的生产。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过去因为朝鲜战争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使我们对沿海工业的重视不够,毛泽东估计了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可能有个和平时期,所以在重视内地工业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沿海的老工业底子。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国防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但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地更快,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要把军政费用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
专题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党在社会制度确立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2.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及经验教训。
3. 理解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建国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难点: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是对建国之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坚持、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课时:4第一节建设的路在何方?路在探索的脚下一、苏联模式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借鉴过程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比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有必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如何来建设社会主义,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我们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苏联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如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苏共20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暴露了苏联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
所以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制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一、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在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上,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也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和粮食的生产。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过去因为朝鲜战争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使我们对沿海工业的重视不够,毛泽东估计了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可能有个和平时期,所以在重视内地工业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沿海的老工业底子。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国防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但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地更快,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要把军政费用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
(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必须兼顾三者利益,不能只顾一头。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扩大疑点地方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有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7)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
我们有几个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对于党、对于人民和社会主义都比较有利。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不镇压反革命,他们就会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但在新中国条件下,他们大多数会有不同的转变,所以镇反要少捉少杀,给予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9)是非关系:党内党外要分清是非,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对于犯有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必须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但是“必须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的学,照搬照抄,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长处,但对于资产阶级腐朽的制度和思想作风,要坚决抵制。
第二、意义。
《论十大关系》就是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为八大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对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政治判断(1)提出背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斯大林甚至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毛泽东基于国内外情况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毛泽东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发生了波滋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波滋南和布达佩斯发生了工人罢工、游行和骚乱。
国内也发生了一些罢工、罢课请愿事件。
农村也出现闹退社的风潮。
三大改造速度过快过急,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充满矛盾的。
(2)内容:A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充满矛盾的。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各种矛盾。
但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
B 解决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要采取革命的手段才能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
C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要通过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要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来解决。
D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具体来讲,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领域要贯彻“白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民族关系上,要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经济工作中要实行对城乡各阶层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3)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优先发展重工业,“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道路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必须实现工业化,近代我国的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十分薄弱,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优先发展重工业。
借鉴苏联经验,毛泽东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比喻为“大仁政”。
但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因此,党中央和毛泽东进一步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第一项讲的便是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毛泽东指出必须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可能为建立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
五、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他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难行、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的太早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克服盲目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政策。
2.关于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毛泽东多次强调要统筹兼顾。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刘少奇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
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
主张在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
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经济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指出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统筹兼顾。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商品生产。
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提出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
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的观点。
朱德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指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加强国家对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7.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
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刘少奇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半工半读)。
在科学文化工作方面,党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