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2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内容概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
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失误。
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
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一)、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论十大关系》的内容(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前五条主要讨论解决问题,后五条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2、《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基本方针“十大关系 ”确定的基本方针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
的理论成果
取得了以下六项成果: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2)权力过分集中,形成个人专断独裁;(3)干部管理系统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4)监督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5)民主法律制度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人治情况比比皆是;(6)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
我国全面照搬苏联模式,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1956年2月举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破除苏联崇拜和苏联迷信,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一)背景: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为准备八大的召开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
中央和国务院各30多部门座谈;中央和国务院34部汇报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湖北、广东省市四次座谈会。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经会议讨论,得到政治局赞同后,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成就,形成了⼀些重要思想成果。
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了弯路,出现了失误。
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
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全⾯理解⽑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如何在中国这样⼀个经济⽂化⽐较落后的东⽅⼤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临的⼀项崭新课题。
新中国成⽴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定的成效。
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和5⽉,⽑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会议和最⾼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过的弯路,你还想⾛?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了⼀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的道路这⼀根本思想。
《论⼗⼤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个基本⽅针,就是“努⼒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了贯彻这⼀⽅针,报告从⼗个⽅⾯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关系。
“⼗⼤关系”涉及⽣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作的各个⽅⾯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其中前三条讲重⼯业和轻⼯业、农业的关系,沿海⼯业和内地⼯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即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阴暗面和苏联模式的弊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过去几年从苏联学来的东西。
对此,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针对当时苏联的情况,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另一方面,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1956年2月14开始,到4月24日结束。
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实际听报告的时间为43天。
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报告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报告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逐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以下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1.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新的发展,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2.群众路线的确立: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坚持运用群众路线,强调党的路线方针必须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它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确保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仍然存在,主张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坚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斗争。
这一理论体现了对无产阶级专政保持警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许多客观上的限制和困难。
这一理论为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5.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党通过推行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实践方向和政策指导,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些理论成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和发展,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它们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创新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对其他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