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平面沉积相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5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摘要:沉积相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岩;沉积物;岩石;测井;地震;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地质方法:①沉积岩和沉积物的研究: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物的岩性、结构和构造,确定岩石类型,分析其成因。
②沉积相分析:在了解盆地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综合应用沉积岩和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古地理和古环境。
③建立相模式:在大量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可以起到标准、对比和预测作用的相模式。
二、地球物理方法:特定的岩石,具有特定的物理响应,因此用反演的方法,根据岩石的物理响应可以研究其岩性特征,所以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学的某些问题。
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可分为测井和地震两种方法。
①测井相分析法: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够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形态等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地质相,运用各种模式识别方法,利用测井相进行地层的岩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步骤为:a.建立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b.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并对之进行深度较正和环境影响较正;c.对所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进行主成份分析;d.对主成份进行聚类分析;e.对测井相进行判别归类,确定最终测井相,最终测井相具有单一的地质特征,与沉积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②地震相方法:根据地震相参数如振幅、连续性、频率、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层速度等可确定地震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常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作为地震相类型的主要依据,其它参数作为辅助参数。
在把地震相向沉积相平面转化的过程中可确定沉积体系的成因类型,在转相过程中应与盆地古地理背景结合、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与地震相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已建立各种地震相模式与其相应的相参数。
地震相在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相揭示了煤层的沉积环境、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通过沉积相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煤层地质概念模型。
在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与沉积相的关系,选取合适的参数清晰地展现了物源来向、沉积范围、赋煤范围等特征,采模拟计算方法对沉积相作精细划分,合理推测煤层的赋存范围及验证孔位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标签:地震相;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引言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也专指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定的沉积环境有其特定的物质表现,沉积相揭示了目的层段的沉积环境、煤层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通过沉积相的研究,揭示了沉积相和煤层及其物性的控制关系,从而帮助工程师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了解该地区的沉积环境指导下步地质工作。
因此,沉积相的研究对煤田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对沉积环境的分析最令人信服的做法是首先对大量岩心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描述,包括对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等方面的全面描述。
然后综合以上描述成果,运用沉积学原理,对古沉积环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然而,对于勘探阶段或开发早期阶段来说,由于测井、钻井取芯资料的限制,岩心资料的地质分析虽然能够正确地解决沉积相及微相,但也只是“一孔之见”对于没有钻探资料的地区,其说服力更是是苍白无力的。
与其它方法相比地震勘探具有高分辨率数据和大范围的沉积环境分析,地震资料蕴涵了丰富的地下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岩性、沉积范围、沉积规律等特征,另一方面,煤层的这些物性特征会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来。
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地震资料对沉积相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找煤阶段利用二维地震分析沉积环境给定预测孔位和圈定赋煤范围时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1 方法原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的思路是:在区域沉积环境的控制下,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相预测,利用地震资料属性成果进行沉积微相研究。
1.1 沉积相与煤层的关系及其在地震资料上的响应以某预测区为例,以往地质资表明本区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中侏罗统夏家街组(J2x);上侏罗统德仁组(J3dr);上侏罗统久大组(J3j)岩性为黄褐、黄灰、灰色中粗粒、细粒凝灰质砂岩、黑色页岩夹粉砂岩、细砂岩及煤层;上侏罗统安民组(J3a);上侏罗统长安组(J3c);下白垩统泉头组(K1q)。
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孔令辉;凌涛;叶青;彭旋;孙晓晖【摘要】针对涠洲A油田流沙港组沉积相带变化复杂、井间优势储层展布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地震反射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类型进行了精细划分,识别出填充型地震相、丘状-透镜状地震相、席状地震相以及中弱振幅-中低连续地震相4种典型地震相,并将地震相展布特征与区域沉积背景及测井相特征相结合,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从而确定了该油田流沙港组沉积类型,明确了优势储集相带.【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9(012)002【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地震相;流沙港组;沉积相;湖底扇;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作者】孔令辉;凌涛;叶青;彭旋;孙晓晖【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地震地层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以来,地震相概念逐渐开始得到应用。
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该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1]。
地震相划分是对目标层段的地震道形状特征进行分类,地震相分析是稀疏井网条件下进行沉积相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地震相分析方法主要有:①波形分类法,主要通过分析地震道间的振幅等属性的异常来分析沉积相的变化;②地震属性映射法[2-3],通过定义典型地震相的反射特征来进行映射;③基于地震地貌学的相划方法[4-5],主要借鉴了地貌成像的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涠州A油田流沙港组储层沉积相带变化复杂、平面展布特征认识不清问题,应用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地震相划分研究,结合沉积体系认识和测井相特征,确定流沙港组储层沉积体系类型、骨架砂体沉积相类型、演化和沉积模式,为下步准确评价和预测复杂沉积体系背景下优质储集体的分布提供相应实质性证据。